[想攝影141] 細說分鏡 Vol.18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52
🖍我認為,在欣賞任何一幅作品之前
🖍別被其表象,框住了你的思考
從何時開始拍照? 如果從拿相機開始亂拍,那到現在也有20 多年,但真正開始學習攝影基礎? 大概是 2003 年那時開始;那又何時開始從事攝影寫作? 從 2010 年 10 月第一篇文章起,也有 10 年了;那又何時開始教攝影? 再晚一點,2012 年 07 月開始至今,也有 9 年了,回想這過去這些重要時間點,照片對我的意義也好、用途也好,也會不斷的改變。
🟥接觸更多不同人
我曾經在資訊展、商場賣過相機,待在台北光華商場某個小角落一段時間,喜好是攝影,接觸到的自然是對「拍照、攝影」有需求、有興趣的消費者,而前來櫃位的消費者,從對攝影一無所知,開口就直問「我需要一台如何如何功能的相機」,到以攝影為攝業的「攝影師」,二者之間需求落差很大,消費金額從一台3-4 千元的相機,到一顆 5-6 萬元的鏡頭,直到一台將近 20 萬元的相機。
不同需求的客人,聊起攝影有完全不同的故事,完全不懂的客人,讓我了解他們對拍照的想法,為何會這麼簡單的也不懂? 口中說的、需要的、花錢買下去的完全不一樣,有些客人會接受我的意見,選擇我所推薦的,有些則是很確定的是「我就是要這台」,即使我心中覺得這台並不完全適合你,但有花錢、有消費,你就是客人。
另一種是以攝影為職業的攝影師,像是「婚禮攝影、新聞記者、攝影工作室」等等都有,談起攝影又是另一片天地,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前輩問我「你覺得,職業與專業,哪裡不一樣」? 一時間我也分不清楚這界限如何區分。
🔹「職業是拍出客戶滿意的作品讓他下單,專業是客戶買你拍得滿意的作品讓他下單」,二句話聽起來很像,卻完全不一樣的層級與境界,雖然我還不曾體會後者的心情是什麼,但前者的心情我卻很能體會。🔹
談起「器材」的看法,一般消費者與職業工作者則是不同的見解,特別是職業工作者如何訴說「高級相機、鏡頭」那規格表看不到的的實際體驗,那真的沒有實際用上是真的比較不出差別,由於這裡是「光華商場」不是「攝影研究社」,也無法具體的更深入的討論,但從這些職業攝影師心得交流分享,讓我能稍稍接觸更高攝影領域的境界。
🟥天哪,你能教嗎?
一開始寫攝影教學從沒想過「我可以開課」「我能教」,甚至直到今天是我每天工作內容之一,而一通陌生電話響起,聊了一下「你是誰?」,再聊聊「你能來教我們攝影嗎?」,一開始是拒絕的,連個課程大綱、講義都沒有,一點經驗也沒有,哪敢答應一個陌生電話另一頭的邀約,但對方熱情與堅持,於是帶著一點心虛的說「既然如此,我們就來試看看吧」,於是開啟了第一堂課。
一開始設計 6 門課,慢慢變成 8 堂、10 堂、12 堂,連同進階 18 堂課,講義也從 V1.0 到 V16 版不斷的改變,也能針對不同需求、上課形態設計不同的課程組合,再設計新課程,新的內容等等。
一開始會認真的去數開了幾個班,默默為這個班的學生做點記錄,比如說有多少人啦、第一堂何時開課啦,但經過數年下來,已經數不清開過少課、有多少學生上過我的課,東西南北跑過多少地方,如果當初那個記錄的習慣有維持下來的話,我想想這幾年開過的班,教過的學生,應該是非常可觀。
🔹我總是不斷的接觸「初學者」,課程也是為他們不斷的設計、改版,背後動機當然是希望自己越教越好,能讓他們接受到更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學相長」這好段時間,我從初學者身上學到非常多、非常多,了解為何他們想學、困難在哪裡、需求在哪裡,雖然不同班的新生,彼此間對拍照的想法需求都大同小異,但每一次課程都能讓「再一次的重新學習、體會」,如果我是一位初學者,我會如何期待攝影能帶給我什麼收獲,攝影又可能是什麼樣子。🔹
「是得,我能教,我很會教」至少到了今天我總算能大聲說出這句話,但這背後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故事,少數讀者、朋友才知道的事情。
🟥旅行、攝影
除了身為他人眼中的老師,其實老師也該不斷進步,除了不斷追求更好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也試著在別的領域相結合,看看從「不同領域看攝影」,能否有想出新的見解。
我開始出國旅行,在有機會與能力下,多出去看看,2013、2014 年,我各別去歐洲自助旅行,這二次都各去一個月,當時的心情走馬看花 (現在想想哪一次不是),眼裡看到的盡是「新鮮貨」,連個路邊的垃圾桶都長的不一樣,順手拍個幾張。
在陌生的環境能產生一種「與環境陌生的隔閡」,除了眼裡看到的新鮮貨之外,心境也跟著看開了 – 原來世界好大,自己這麼渺小,應該在有心有餘且力充足下,多出去看看,雖稱不上打開什麼我們說的「攝影眼」,但至少讓我能期待自己能抱著相機,多看看更多地方,挑戰自己能走到多遠、多久。
當自己看得多了、玩得多了,就產生了另一個新的念頭「想讓我的學生、讀者看看我所看見的世界」,該如何最安全、有效率的達成這一點? 是的,我考上了外語領隊,跟著旅行社合作帶讀者、學生出國,這是最具體的方法。
🔹這讓我又用不同的心態來看待「攝影」,自己用相機、鏡頭體會這世界不足以讓我滿足,帶著其它人感動我曾經有過的感動,這是我另外的目標,我想這比多年前「入門攝影課程」相比,這更像是「進階的攝影課程」,只是這是屬於我自己的課程、我的團員反而是我的老師,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如何透過其它人的視野,來增見我所見到的世界。🔹
🟥攝影與錄影
確切的說是「靜態攝影與動態錄影」,除了在「完全不同的工作領域」外,我也在「不同的表達呈現」上嚐試,也就是「動態錄影」,雖然很多人會說,若你攝影基礎有了,那麼動態錄影入門也不會太難,我也這麼認為,但就「基礎入門」上確是如此,但實際上跳進來學習,才發現學會「從無到有製作出一隻影片」,跟「拍出一系列攝影作品」,這兩個根本就是「二件事」,共通點大概就是…,手上的相機既能攝影,也能錄影,少了器材進入的成本 (一部分啦)。
從 2018 年中,我開始自習「動態錄影」,從剪輯軟體的學習、到如何拍出一隻教學影片、VLOG 影片,嚐試不同器材,在這個領域,我也是初學者,每件事就像從頭來過,中間有些辛苦,但也十分新鮮,我偶爾會跟學生說:
🔹「好好體會你是初學者的身份,因你對任何事都感到好奇,而當你一切都熟練了,很容易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你也就會慢慢麻痺,失去觀察力與好奇心」🔹
當我開始學習動態錄影過程,我也這樣子告訴自己,慢慢學習、不急,享受初學者的過程,來看看動態錄影裡頭的世界,逐漸找到與「靜態攝影」有哪些異同、彼此可以互相接替的部分,直到撰文的今天,我依舊還是個「初學者」,很多東西還是一知半解、仍然好奇。
🟥跳脫領域思考
🔹「通常在一個問題卡住,原地打轉不得其解,你在原有的領域想不出答案,而透過站在其它領域來看這待這個問題,通常都能獲得解答,或是不同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自己的事情」,但這何其困難? 如果你不是「真的站在別人的立場過」,你是無法用不同的角度、思維方法來看自己問題,但一但你有過類似的經驗,也許你也能認同上面我所說的 – 跳脫領域思考,能發現原有領域所想不出的答案,也或許答案依舊想不出來,但相信能產生更多新的想法,重回既有的領域再試圖尋找答案。
每每在教攝影過程,在課堂上講解任何觀念,教得好不好,學生有無吸收,從學生的眼中可以得到答案,對我來說難的不只是「教」這件事,難的是如何知道他們哪裡不懂? 為何不懂? 不懂為何不舉手? 還是連自己懂不懂都不清楚? 他們的眼神流露的,除了疲憊以外就是「呆滯」,這該怎麼解? 我除了試著換更多不同的例子,講講不同的比喻,笑話也一講再講,想辦法打通他們的關卡,雖有些進步改善,但我覺得問題依舊存在,不是今天,而是明天。
而直到我「真的跳脫了既有的領域」,再思考上面這些問題,部分問題我得到了答案,當我接觸到「旅行」,讓我對攝影有著更大的夢想之外,也讓我思考「為何我那麼辛苦拿著相機原因是什麼」,用這角度去想想學生辛苦下班,接著來教室上課,他們心情與期待是什麼?
當我接觸到「動態錄影」,從動態錄影過程,我思考這問題「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嗎?」一張照片帶給我們除了「視覺的記憶外」,好像留下來的東西也不多,那前面那問題「照片有無勝於有聲」這觀念是值得深思好一會。
🔹當把「動態錄影」帶到課上,才發現學生為何部分觀念依舊死記,是因為他們不在「現場」缺乏對於照片判斷的線索,他們看到照片只是「結果」,也只能參考,甚至死記,若能在一張照片之前帶點影片,較能讓他們「如臨現場」感受一些氛圍,要他們學習新的觀念,好像這問題似乎解決了。🔹
也同時能解決另一個我好奇的問題「為何一到外拍練習,學生就把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全還給我一樣」,因為外拍過程中,整個世界都是充滿線索的「大教室」,該如何依現場教他們如何判斷眼前的東西,結合所學,因為「氣氛環境」擁有太多變數需要講解,這些東西帶不進教室裡,這才是我們需要「外拍」的原因。
🟥持續重看「攝影」
教學、寫作十年的經驗,我也不斷的在改變我所擅長的領域之外,同時我也跨足不同的媒體、不同的專業,帶著初學者的心情去看看我所不懂的,這份好奇心讓我在其它領域事物上,學到了很多新點子,在「攝影」及「攝影教學」上,我有很多的改變。
🔹最重要的改變,是改變我對「照片、攝影」的看法,我不再堅持那套「照片無聲勝於有聲」「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這些過去我埾持的念頭,而是更加「超越、溶合」不同領域的專業、觀點來看待這些事情,讓我能確實的跳脫單純的靜態攝影的想法,有著更進一步的成功與成果。🔹
別誤會,我依舊喜歡「攝影」,而我仍舊在不同領域持續的學習,並且帶著這些學習接觸後的感想「帶回我所熱愛的攝影」,照片對我來說,已不再只是記錄、回憶、創作、證明等等念頭,更不只是視為自己獨享的小小世界,許許多多觀念仍在我心中發芽、成長,希望我能更加堅持下去,持續的進步,也更加認識自己「為何如此對攝影的熱情,仍持續不停」,我想這問題,也是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疑問,對吧?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的推薦目錄: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閱讀小旅行- #書摘#語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 ...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讀書紀錄]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 Samina Website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佳句的推薦與評價,DCARD、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佳句的推薦與評價,DCARD、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心理諮商幫不了對自己不好奇的人?!—【5分鐘閱讀計畫】 的評價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黑色幽默 #政治不正確 #但是看了很爽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這本書,總結成一句話,我想要引用 張曼娟老師的句子,也是我的座右銘: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
哈哈哈哈哈,中秋節的連假第二天,廢在家裡,因為 芬妮說書booksfannie推書的原因(人稱小辣椒的芬妮XDDD),直接在 Kobo下單了這本書,10秒後我就得到了這本書(再次覺得電子書是人生中的偉大發明,不然小小的套房到底是哪來這麼多的空間可以放書呢哈哈哈。)
我非常喜歡黑色幽默的書,最近看得一本非常幽默的書,是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我之前也是看完之後秒寫了一篇文章。這本書也是,整體來說黑色幽默到不行。
例如:
基本上,你的姻親可以說是隨貨附贈的品項,你心愛的另一半就好比是剛入手的新車,但車商同時也免費塞了一群人給你,有些人就像後座扶手的置杯架,還算是優質,有些人則是......嗯......很爛的贈品。
哈哈哈哈,太幽默了,太黑色幽默了。
看這本書,我會想到,我們總說要斷捨離生命中不適合的人,但是卻沒有很實際的作法,這本書恰恰就是一本很落地的書,怎麼說呢,雖然例子很國外,但是還是可以想到很多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要如何拒絕那些自己其實很不喜歡的邀請,或是說,#要如何表現的不像是個混帳,表現得有禮貌,但同時照顧到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
我很認同,你的時間是其中最昂貴的部分,其次是你的注意力,最後是你的金錢,而這三者,是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在意以及可以思考的部分。
我特別喜歡一個作法,就是發明自己的「#原則」,這本書有很多的例子,我想說說我自己的。
我是一個不跟別人去KTV唱歌以及喝酒的人,尤其是不熟的人聚會,基本上,剛出社會的時候還會去,但是後來就幾乎為0,我會自己發起,但是鮮少加入他人的局。我後來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我唱歌很難聽」以及「#我會起酒疹」。
這兩個是真的,我的確是唱歌很難聽,也的確是會起酒疹,但還有更深入的原因,就是我對於跟一群人關在包廂裡面唱歌,沒有什麼興趣,因為我覺得很浪費時間,以及我得不到任何好處,除了看唱歌好聽的人大顯身手,以及很大聲的隔壁的人講話,還不能吃飽(只要跟我吃過飯的人,都知道吃飽對我來說多重要)。可以的話,我覺得躺在我的床上滑手機舒服多了。
所以,我就為訂下了一個原則,就是我不唱歌以及不喝酒。
這個原則,為我推掉了很多的局,也讓我在很多時候,可以好好的回家放空。(以及寫文章)我同意書中說的,一旦你開始釋放出了這樣的訊息,這樣機會就會大量的減少。
另外,我們家過年的時候,沒有任何那種很煩的互相拜訪,我們去幾個重要的親戚,包含了我的乾爸乾媽,以及外婆家,我討厭親戚的那些對話(你知道的那些堪比八點檔的劇情,我就算是一年聽一次,都可以重新接起來),但外婆家例外,因為外婆的可愛可以消減掉任何煩心的對話。
可以在過年如此悠閒,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與所有的親戚說好,不用包紅包給我們,我們也不會包紅包(好的,例外就是乾爸乾媽的兒子,以及外婆),因為所有拿到的錢都要再度包出去,那為何呢???
反正錢也不會進我的口袋,那我們就還給彼此清閒,你不會知道我從此可以在我家二樓做那個我媽口中說的「只有吃飯才下樓的大小姐」,時間何等爽的事情。(雖然我知道我媽這句話隱含了一些不爽XDDD)
我記得有兩年,我破戒了(就是我答應去走訪一輪不熟悉的親戚),於是我就得到了兩個很爛的相親,my god,真的是尷尬到不行的那種(那種我身邊任何人知道,都會覺得 wtf的那種),然後這時候只能成為王八蛋了(書裡面寫的)。首先,我不回覆男生的任何訊息,再來,我充分讓我爸媽知道我對對於這件事情有多憤怒,認真憤怒。(對父母表達憤怒是個藝術,如何讓父母覺得不是他們的錯,但是同時不讓他們繼續做,的確需要一點技術)
但這就是不遵守原則的下場,我謹記在心。
我跟芬妮在聊這本書的時候,說寫這本書的讀書心得真的要是很有勇氣,哈哈哈,畢竟如果有人看到,發現自己就是被我們拒絕的那個怎麼辦,那我只能先說:
1. 唱歌喝酒我的人生扣打太少了,我想留給我的摯友們,剩下的,祝你們玩得開心,何況你們找了一個去了不喝的人,相信我,對你們來說,真的很掃興啊哈哈哈。
2. 親戚們,對不住了,哈哈哈,但是你們也沒有很在意我啊,所以這個就彼此彼此啦。
ps 芬妮問我說,為什麼我會覺得「政治不正確」,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想做壞人,都想要當那個好人,所以這本書中所說的那些方法,不管如何溫和,對於想要一直當好人的人來說,都覺得過於激烈。
但說到這,其實,#當個可愛的混蛋也不錯,讓自己快樂,少點負擔,其實,也多了點個性哈哈哈哈。
但只要你體驗過一次這樣的經驗後,相信我,你會愛上我。
謝謝 遠流粉絲團 翻譯了這麼一本接地氣的書,謝謝芬妮的介紹,同時發現書本推薦人是 整理鍊金術師 小印,也推薦給我的讀者。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活出理想人生的身心靈清理法則》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www1.gamepark.com.tw/2sZU0?uid1=facebook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下午看書隨記 #2021年上半年被書名耽誤第一名
Lori Gottlieb I love your book so much!!!
omg,一個下午看書、吃晚餐、洗個澡竟然就到了現在!!!真的是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如同白駒過隙(真的是夠了,但我國小都這麼寫)
下午看的一本書(還沒看完),叫做《#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原文: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欸等等,我懂我懂,你看的這個書名,是不是就覺得「come on,又是心靈雞湯,要我正向面對自己心裡的感受之類的,我才不要......」。
蛤,你沒有這麼想喔,好吧,那是我這麼想。
畢竟有段時間看太多心靈雞湯文了,我好怕啊XDDD
但是,今天推薦這本書的人是 葉揚,是葉揚啊,你們知道葉揚嗎?那你們知道他的兒子羅比嗎?不知道的話,我認真覺得可以追蹤,因爲,#葉揚每個禮拜發在臉書的週記是我的心靈糧食,有多心靈糧食?就是那種如果沒有看到的話,我還會直接搜尋她的粉絲團確認是不是我被演算法給蒙蔽了(就是這麼狂熱)
#如果說再狂熱一點就是去年葉揚出書我買了兩本因為我想要兩個紀念品都有
#如果葉揚你有看到的話
#我不是變態
言歸正傳,因為葉揚推薦,我想,是不是我錯失了一本好書,而且因為最近看得書都......嗚嗚嗚,不符合我的口味,因此我急需一本書啊(你們懂那種感覺嗎?不懂的話沒關係,我會自己保存這樣的感覺XDDD)
於是,我馬上下單Kobo電子書,我保持著那種 #如果被葉揚騙我也可以接受的心情 看了這本書,結果我一看就是三個小時(而且還沒看完,只看了1/3),喜歡到,晚餐直接叫uber eats,而且還要搞一個段落才吃飯。
簡單來說,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心理師,這本書是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描述,書本裡面是兩條故事線,一條是本書的作者看心理師(是的,#心理師也是需要看心理師),另外一個條線則是圍繞她的病人與作者的故事。
上次看這樣兩條線並進而且好看的書是《#小腳與西服》,講的是徐志摩第一任妻子張幼儀的故事,同時以敘事者張幼儀的姪孫女張邦梅的故事來輔佐,我只能說,好看到爆炸,至今我覺得推薦的他傳第一名。(自傳第一名是《#富蘭克林》,好了,但我們不要再無限蔓延了,會說不完)
再度回來《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這本書超級 #黑色幽默,我就是喜歡那種用很冷的口吻帶點嘲諷的口吻說很嚴肅的事情,(最近看的另外一本也是黑色幽默的書是《#疫後大未來》,同樣大推),我舉幾個例子給你聽聽看:
① (心理師敘述男友與她分手時)我的心理師朋友聽到這部分時,馬上將他診斷為「#逃避型人格」;我的非心理師朋友聽到這部分時,則馬上將他診斷為「#混蛋」。
#你們懂我的笑點嗎
② 病人要時一再沈溺於這種精打細算(這裡說的是人們會有一種「要不是xxx,我就xxx了」的心態),我有時會對他們說:「如果王后有蛋蛋,就能當國王了。」
#這句話我喜歡到我還去找到了原文
“If the queen had balls, she’d be the king.”
③ 心理治療有時會帶出奇怪反應,因為它某種層面像色情刊物。心理治療跟色情刊物都有「赤裸」的面向,都有刺激的潛質,也都有數百萬名使用者,而其中大多數是秘密使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他的以段落難以說明,但是通篇讀起來真的是滿滿黑色幽默)
同時,裡面沒有說教,這本書與我最喜歡的《#魅力學》以及《#七週遇見對的人》、《#從負債兩千萬到心想事成的每一天》有很多可以相呼應的地方,我各舉一個例子給大家看看:
① #關於失去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人不可能既要改變又不失去,這說明為什麼經常有人口口聲聲說要改變,到頭來卻始終原地踏步。
我看到句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七週遇見對的人》的練習中,我們花了一整週的是時間(也就是7個lesson)來說明 #接納損失。
例如,《七週遇見對的人》說:
☑ 生活中的每一個收穫,代表了其他方面的損失,沒有失去某些東西,我們的生活根本不會向前發展。
☑ 我們在人生中獲得最重要的技能,可能就是 #好好回應損失和失望的能力。
☑ 你的「#舊我」必須死亡,「#新我」才能誕生,創造的第一步總是破壞。
② #關於他人是你的鏡子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心理師像為病人捧著一面鏡子,但仔細想想,病人何嘗不也為心理師捧著一面鏡子呢?每一天,病人都為我們開啟我們必須為自己思考的問題。如果他們能透過我們的回饋更認識自己,我們當然也能藉由他們的想法更看清自己。
我馬上想到的是《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的每一天,有一段它說:
#那些酸言酸語其實代表你內心的恐懼。
說的其實就是,他人往往是你的鏡子,你會在意的,會思考的,會有反應的,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給你的。這也是在經營自媒體的時候,一個很好的反思點,我後來就一直在思考過去的反應跟我自己自身的關係。
③ #慈悲之心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白痴慈悲」用心呵護別人的感受,甚至在對方需要當頭棒喝時,也不給他一棒。這種慈悲比坦承指出問題有害得多,但我們長對自己這樣做。與「白痴慈悲」相反的是「智慧慈悲」,這種慈悲在付出關心的同時,也不吝於在必要時扔下一顆愛的真相炸彈。
《魅力學》花了很多篇幅談論慈悲之心(compassion),包含了 #感恩與欣賞、#善意與慈悲、#自我慈悲,尤其是在最後一個,講得是「我們是否可以關心且善待自己,尤其是最艱苦的時刻」。
而對照《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把慈悲分成 #對自己 與 #對別人,如果是對自己我們用的是《魅力學》的方式,如果是對他人,我們可以用的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部分。
讀書最快樂的部分是讓不同的書,在同一個相關的概念中互相引用,並且,擴種你對於一個概念的了解。
好啦,這篇文章寫太長了(?),這只是下午看完了之後,我心中澎湃的想法(我還只看了1/3),但是我不得不寫(上一次看這心理類型的書籍有同樣的感覺是看《#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也是好看到我馬上寫心得,又扯遠了)。
anyway,我必須說,不要被這本書的名字產生了偏見,哈哈哈,這是我最近看過最好看的書了。
大家去買吧!
謝謝行路出版了這本書
謝謝Kobo電子書讓我可以秒看這本書
▍相關連結
☑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ibestfun.net/2qBlc?uid1=facebook
☑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kobo購買連結:
https://www.kobo.com/tw/zh/ebook/y9kyqaa7xzazngbppkwjuq
#其他文章提到的書籍博客來購買連結
☑ 《小腳與西服》:https://greenmall.info/2qBnd?uid1=facebook
☑ 《富蘭克林》:
https://whitehippo.net/2qBns?uid1=facebook
☑ 《疫後大未來》:
https://easyfun.biz/2qBoO?uid1=facebook
☑ 《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的每一天》:https://dreamstore.info/2qBqX?uid1=facebook
☑ 《魅力學》:
https://shopsquare.co/2qBrZ?uid1=facebook
☑ 《七週遇見對的人》:
https://ibanana.biz/2qBrj?uid1=facebook
☑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https://ibanana.biz/2qBul?uid1=facebook
#小金魚的讀書心得 #欸等等我是不是很多都忘記寫讀書心得 #阿賀
☑ 《小腳與西服》:
https://goldfishblog.tw/reflection-bound-feet-and-western-dress/
☑《富蘭克林》:
https://goldfishblog.tw/the-autobiography-of-benjamin-franklin/
☑ 《七週遇見對人》:
https://goldfishblog.tw/7-weeks-to-attracting-the-love-of-your-life/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讀書紀錄]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 Samina Website 的推薦與評價
前言: 內容簡介: 心得: 金句之筆記(有些融入自己的文字修飾)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作者:Lori Gottlieb ... ... <看更多>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心理諮商幫不了對自己不好奇的人?!—【5分鐘閱讀計畫】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連心理師自己都要找心理師諮詢?!獲選「亞馬遜書店」年度書籍TOP 10《也許你該找人聊聊》▷https://bit.ly/3PSTYiM⠀⠀☆上市首週亞馬遜網路書店總 ... ... <看更多>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金句 在 閱讀小旅行- #書摘#語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 ... 的推薦與評價
書摘#語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蘿蕊・葛利布著行路出版(2020) ... 你一定會痛──人都有痛的時候──可是你不一定得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