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捷克議長在台灣遇見赫拉巴爾】
今天蔡英文總統接見捷克韋德齊議長的時候,贈送的禮物除了楊牧著作的捷克文譯本之外,還有赫拉巴爾作品在台灣以《底層的珍珠》為代表的全套中文譯本。
能夠在這個機會讓韋德齊議長率領的捷克代表團知道台灣人對赫拉巴爾作品的喜愛,實在太好了。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1914~1997)被同為捷克出身的名作家米蘭.昆德拉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作家」。
赫拉巴爾49歲才出版第一本小說《底層的珍珠》(Pearls of the Deep)。他雖然有法學博士的學位,但先後從事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列車調度員、廢紙回收站打包工等工作。這些工作經驗為他的小說創作累積了豐富的素材,其作品大多描寫普通、平凡、默默無聞、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人」。他的一生都和這些人在一起,收集他們的語言精華及故事,在作品中創造出一群平凡而又奇特、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赫拉巴爾自創了一個新詞「中魔的人們」(Pabitele),指的是一些儘管身處極度灰暗之中,但卻能「透過鑽石孔眼」看到生命之美的人。這些小人物儘管處境悲慘,但他們就像中了魔法的人,眼中的世界往往跟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因而看起來豪放開朗、詼諧風趣。
赫拉巴爾不只有一本同名的短篇小說集《中魔的人們》(Palaverers),他所有作品中也都看得到這種人物。
在臺灣,大塊文化自2002年開始出版赫拉巴爾的著作,前後共出版十二種。
我們出版他的第一本書是《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
這也是他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捷克小說的燦星。一個在廢紙收購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他把珍貴的書從廢紙堆中挑出來,藏在家裡、藏在腦裡,從一無所知的青年變成滿腹詩書的老人。儘管擺放壓力機的地下室蒼蠅成群、老鼠橫行,這潮濕惡臭的地窖卻在他的遊戲裡,在他的微笑裡成為天堂。
這部醞釀了20年才寫就的小說,於1976年完稿,但遲至1989年才正式出版。赫拉巴爾曾說:「我為寫這本書而活著,並為它而推遲了死亡。」
《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底層的珍珠》(Pearls of the Deep)
《中魔的人們》(Palaverers)
《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
《雪花蓮的慶典》(Snowdrop Festival)
《妻子的眼睛三部曲》:
《婚禮瘋狂》(In-House Weddings)
《漂浮的打字機》(New life)
《遮住眼睛的貓》(Gaps)
《河畔小城三部曲》:
《剪掉辮子的女人》(Cutting It Short)
《甜甜的憂傷》(Beautiful Sadness)
《時光靜止的小城》(Harlequin's Millions)
詳細介紹請看這裡:https://reurl.cc/R1bKL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了紀念黃飛鴻這位傑出的武林宗師,佛山市文化部門於2000年開始籌建黃飛鴻紀念館,這年5月紀念館奠基,經過九個月的努力,紀念館落成。黃飛鴻紀念館坐落在佛山市區中心、著名旅遊名勝地祖廟的北側,有一座兩層仿清代青磚鑊耳建築。總占地面積五千多平方米,整個紀念館為兩層兩進深三開間仿清代鑊耳式建築,內設陳列館...
「五十度灰三部曲」的推薦目錄:
五十度灰三部曲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一篇長達五千字的吐槽貼文)
2019年5月20日,曆史會永遠銘記著這一天,這一天或許是二十一世紀流行文化最黑暗的一天。長達八年的的劇王《權力的遊戲》在這一天爲大家奉上最後的一集,無論是好壞,我們終將要跟這些熟悉的人物一一告別。只是,誰會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某網站粉絲集體情願重拍第八季,目前已經有超過一百萬人報名,相信明天會更多。而這套劇在IMDB的評分,也由8分,降到了5.2分,這下滑的速度堪比過山車。而2DB兩位天才編劇,成功成爲了年度群衆最想暗殺的目標。
看完這一集,我是真心羨慕所有沒有追過這套劇的朋友,曾幾何時我會爲他們錯過了時代最偉大的劇而遺憾,如今看來,是我過于天真了。這種感覺,就仿佛是到了一家米其林五星的餐廳,吃下了最頂級的料理,吃著吃著,發現吃的是屎。不用懷疑,不是難看,不是反感,而是生理上的惡心。
在罵它之前,我要先好好說說這套劇曾經爲何如此偉大,能有如此龐大的粉絲群體,粉絲的狂熱程度絕不亞于marvel宇宙。
這套劇的原著小說是《冰與火之歌》,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喬治·R·R·馬丁,馬丁老爺子有多厲害呢?他曾經拿過6次雨果獎,兩次星雲獎,其他的大小獎項不計其數。而他寫的《冰與火之歌》也與托爾金的《魔戒》齊名。唯一的問題是,馬丁老爺子拖稿極度嚴重,第五部《魔龍的狂舞》之後,第六部遲遲沒有寫完,也因此美劇的進度也在第五季之後變成原創了。
縱觀前面六季,我們可以發現,權遊這個系列區別于一般美劇的優勢:
POV敘事
衆所周知,權遊系列人物衆多,高達上百個,馬丁聰明地采用了POV敘事,通過一個又一個角色的POV,觀衆能與角色們産生共情,與角色們一起成長,讓人物更加立體而鮮明。這套劇(或者小說)最成功的就是透過POV,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出彩深刻的人物,這個角色前面看似反派,在他的POV裡又能看到另一面,這樣的敘事下,賦予了人物的真實性。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由于POV是獨立的,人物的世界是封閉的,脫離了上帝視角,故事的發展會更具懸念。
故事無常
簡單來說就是劇情的發展永遠都意想不到,往往你以爲對方是主角的,他卻在關鍵時死于非命,這就是故事帶來的無常性,你永遠不知道誰能活到最後。馬丁非常善于運用反轉,並將一切合理化,讓觀衆猝不及防,經典的血色婚禮就是最好的例子。
史詩感
雖然是奇幻小說,但馬丁卻讓故事盡可能奇幻色彩少一點,他把重心放在世界構建上,七個王族,每個王族都有一個動物的家徽,海的對面還有一個自由貿易中心,而北方有一幫守夜人,遠處更有野人來襲,以及森林精靈跟異鬼軍隊,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信仰教派了。這麽複雜的世界,就這樣被馬丁一一構建起來,每個家族都有家族史,每個地方都有具體的地理位置。而史詩感就是這樣營造起來的,觀衆爲什麽喜歡,因爲格局龐大,豐富,且真實。
感官刺激
這個確實是編導的功勞,小說冰火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對話,如果完全靠對話支撐故事,相信觀衆是很難有耐心看到最後的。于是在劇集上,編導放大了故事所帶來的感官刺激,最明顯的就是色情跟暴力。每季必然會有露點的戲,也必然會有血腥的場面,再加上一集大場面的戰爭戲,大大地滿足了觀衆的感官需求。
拿著這麽好的資源,有著最好的電視平台,還有如此強大的原著墊底,很難發揮失准。至少前五季是秉承著這幾點優勢籠絡了大量的粉絲,第六季雖然沒有原著的根基開始亂編了,但至少有好幾集是格外出色的。直到第七季開始,2DB兩位放縱自己,把一部偉大的作品拉到了臭水溝裡,而第八季,是直接丟到了糞坑裡。
問題1:人物偏離
第八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物完全偏離了原著,應該說跟原先的角色是兩個人。看著這些出彩的人物變成這個樣子,實在是讓人憤怒。
小惡魔
小惡魔在前四季最受歡迎的地方是什麽?不僅僅是因爲他善良,更多是他的睿智,他的理性,甚至是他的狡詐。這個角色當初的對手是誰?是陰險的瑟曦,是殘忍的喬大帝,還有狡猾的大學士跟小指頭,還要偶爾跟精明的荊棘女王談判。這麽一個能在權力結構裡遊刃有余的智者角色,加入龍媽後,智商完全下線,就跟三國的徐庶一樣,沒未主公成功獻過一計,反倒是他所有的提議,最終都讓龍媽損失慘重。最搞笑的是,他居然認爲瑟曦會顧及肚子裡面的孩子,願意停戰,這還是當年那個跟姐姐鬥智鬥勇的小惡魔嗎?除了廉價的善良,這個人物對故事有任何幫助嗎?(當得知jon的身世後,第一時間跟太監說,然後害死了太監。)2DB成功將冰火系列最受歡迎變爲大家最反感的角色。
龍媽
龍媽是有多黑仔才會遇到2DB這樣的編劇,可以說龍媽是本季最可憐的角色。被編劇強行醜化,讓這個角色衆叛親離,還要死于愛人手中。
我就想說,龍媽一個在第七季明明可以統一七國的女王,爲了愛情,跑去跟Jon對抗異鬼,龍媽在這過程中損失了多少?一條陪伴多年的龍化爲異龍,一大半軍隊死于異鬼大戰,還要損失了自己最忠誠的部下。最後得到了什麽?北境所有人的排斥,部下太監的背叛,連愛人都出賣了自己。
屠城這件事,編劇當時一定是洋洋自得,覺得觀衆想不到,就不說這個行爲有多亂來,就算是想黑化龍媽,也不可能是把外面所有的民衆一批又一批的屠殺吧,第一時間不是應該殺死遠處的瑟曦嗎?不是說不能接受龍媽黑化,但黑化至少要合理吧,哪怕是馬丁本人,要設置一個角色的轉變,至少要一步步鋪墊,讓這個角色陷入了深淵,這才合情合理吧。
最後我實在不明白,龍媽對jon這個優柔寡斷的男人的執念到底是怎麽回事,八季待龍媽如珠似寶的男人多不勝數,她偏偏要對這個男人付出所有,搞到最後淪落如此下場。
狼家
狼家是冰火第一主角沒錯,人氣高也沒錯,但被編劇們大筆一揮,把這家人變成一幫令人反感的白眼狼。
龍媽幫北境對抗異鬼,結果這群人除了蠢貨jon沒一個對她感恩圖報,一個個都想著推翻她,特別是珊莎。我實在不明白這個人物如何在對戰爭毫無任何奉獻,只知道勾心鬥角的情況下最終順利成爲女王的,這個人物的人物弧光在哪裡?
艾麗娅倒是在異鬼之戰立了大功,但在君臨之戰裡她除了把一對母女強行帶出房外,害人家被殺,還做了什麽?最後那匹馬想象征著她的成長?這是在搞笑嗎?
然後就是萬惡之源布蘭,這條仆街絕對是本季最想掐死的角色,沒有之一。從開始到結尾,全程就是一副漠視凡人,然後扮神秘什麽都不說的狀態,全季唯一的奉獻就是告訴了jon的身世,這個人最後被衆人推選做國王,大哥,你這是何德何能啊?你不是無欲無求的綠先知嗎,前面全程沒有笑容,當了國王後笑得倒是挺開心的。
最後是jon,一直唯唯諾諾,智商爲零,龍媽讓他保守秘密,轉身就告訴自己兩個妹妹,老爹奈德保守了十幾年的秘密,讓他們兄妹幾個用幾分鍾就公告天下了。私生子之戰時,jon還有主角樣子,這一季就是個打醬油的,最後一集前面還在爲龍媽辯護,後面就狠心捅死龍媽,你這轉變是連一點掙扎都沒有嗎?而且還是兩人纏綿擁抱時捅刀,這種反派標准的卑鄙動作居然用在了主角上。說句難聽點的,誰都可以殺龍媽,唯獨Jon沒資格。而且看到最後,也不知道他這個身世對他而言有什麽作用。
弑君者
坦白說,我非常喜歡弑君者,詹姆的人生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由最初對英雄對理想的憧憬,到後來成爲自己當初最不齒的“微笑騎士”,詹姆的一生都在迷離和無奈中活過來。到如今他選擇爲人類而戰時,我是感動的,他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救贖,成爲自己想成爲的騎士。結果呢?兩個編劇腦洞大開,讓他跟美人這對本該是最佳知己的關系,變爲了炮友關系,還讓詹姆拔槍走人,最終跟瑟曦相擁而亡。我就想說,既然最後還是回來找瑟曦,那他前面的成長有什麽意義?爲人類而戰什麽的,到最後是不在乎君臨人們死活,本該是作爲“弑君者”最後殺死瑟曦的存在,最後來了這麽一段故作浪漫的收尾,所以事實證明,再好的角色,2DB也有本事將他摧毀。
灰蟲子
本來沒必要提這個角色的,但最後一集實在是讓人憤怒。灰蟲子好歹是龍媽忠誠的部下,坐擁數千軍隊,結果女王被殺,居然沒有爲女王報仇。當初龍媽解放你們一幫無垢者,今天她被殺了,你們就當是事不關己了?這還不算,最關鍵是七國會議時,還親自戴著小惡魔過來(連坐的位置都沒有),讓小惡魔發表一番演講,把布蘭推上王座。前面殺投降者不是殺得非常爽快嗎,留著小惡魔這個叛國者不殺,還讓他當上了首相,龍媽養了你這麽多年,就是讓你這樣回報的?
其實還有很多人物值得吐槽,但真的已經吐槽到乏味了,馬丁塑造了這麽多出彩的人物,讓2DB一一瓦解,只能說,這不是我們所認識的角色,也不該是他們的結局。
問題2:邏輯混亂
第八季的邏輯有多混亂,劇情有多少bug,十個手指加腳趾都數不完。
屠城先不說,就拿攸倫射死龍媽的龍來說,龍媽當時在空中,這麽高的地方,會看不見攸倫數十艘船隊嗎?編劇事後給的理由也是夠經典了,他們說,因爲龍媽沒有留意到。你們怎麽不說因爲龍媽把攸倫的船隊誤以爲是自己船隊?
還有,異鬼大戰時,布蘭除了翻白眼到底幹了什麽?答案是什麽都沒幹,他就坐在那裏等待著夜王。然後給席恩發張好人卡,讓席恩去送死。這個角色既然是全知全能,那他全季到底對故事起什麽作用呢?沒有。
攸倫在君臨之戰被龍媽毀了數十艘船,我就想問,爲什麽之前能射死龍,現在就射不死?最關鍵是他在逃亡之時遇到詹姆,然後第一時間不是想著繼續逃亡,而是發神經要跟詹姆決戰,這決戰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還有光頭太監,曾經也是我很喜歡的角色,但他的身份可是情報大臣,加入龍媽這裏,爲龍媽提供過什麽情報?(小說裡他可是替龍媽解決了凱馮公爵)他的小小鳥,除了在第五集想暗殺龍媽之外,全程沒有任何用處。他用了七季來擁護龍媽上位的人,如今僅僅因爲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者就想背叛龍媽,這個人前面這些動作又是爲了什麽?
還有就是異鬼大隊,直到最後編劇仍然沒有解釋,爲何異鬼要一心執意過來,異鬼的目的到底是什麽?異鬼每次都留下一堆奇怪的符號,這些符號有什麽意義?本想最後一集,說不定會有解釋,結果夜王死了就真的死了,這個堅持不懈率領大隊南下的角色,就被一刀不明不白地殺死,連個理由和動機都沒有。如果是普通無腦異鬼也就算了,關鍵夜王還是能思考的生物啊,他的一切就這樣輕易地結束了嗎?
問題3:趕劇情
第八季給人最大的感受是,所有東西都很趕,于是編劇無暇好好鋪排劇情,他們用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強行湊CP。看觀衆喜歡哪一對CP,就給哪一對CP多點戲份。觀衆不是喜歡詹姆跟美人嗎,那就讓他們上床。觀衆不是喜歡獵狗跟艾麗娅嗎,就讓他們兩個在一起賣弄一下情懷。觀衆喜歡龍媽跟jon,讓多拍一些他們談戀愛的情節。觀衆喜歡看女人的鬥爭,就拍拍珊莎跟龍媽兩人的鬥爭戲。偶爾也給觀衆來點意想不到的,就讓艾麗娅跟詹德利上個床。只要能熬到戰爭開始就好了,有戰爭有大場面,觀衆一定收貨。
而在前面七季所留下的設定,很多都被2DB當垃圾一樣丟到垃圾桶裏了。拿個最直接的,前面五季都有提到過比武審判,從第七季開始,這個設定就被遺忘了,要知道比武審判往往是能扭轉局勢的。
還有紅衣女巫,第六季曾經出現過的神秘女巫,被編劇給遺忘了。而女巫的魔法背後到底是什麽原理,紅袍女到底活了多少歲,爲何要守護光之王,這些通通沒有解釋。
還有時間穿越的問題,第六季裏布蘭穿越到了過去,改變了曆史的進程,爆發了阿多事件這樣的神來之筆。而這個設定,在後面兩季也再沒提到過了。爲什麽能影響過去,當年瘋王發瘋的真相是什麽,這些都沒有解釋。
這部劇叫權力的遊戲,這兩季的權謀鬥爭幼稚得讓人不忍直視,連中學班長競選都比他們複雜,把荊棘女王,水蛭大人,小指頭這些高端玩家給寫死,把光頭太監,小惡魔,這些聰明人的智商降到零。當初各國博弈,高手對招的情節全然不見。
最可笑的莫過如最後的七國會議。小惡魔在台上演講一番,就讓所有人推舉布蘭當國王。想問布蘭爲了七國到底付出了什麽?
論身份,他至多只能繼承北境,沒有龍家的血脈,也沒有鹿家的血緣。論能力,除了翻白眼到處監控一下,沒有任何治國才能的表現。論奉獻,這個人由始至終都是漠視天下,不見他對臣民有半點憐憫之心。就這樣的人,因爲有故事,所以被推上了皇位?
學人玩民主就更加可笑了,說了半天就是讓一幫貴族當人大代表,階級固化的本質還是沒變,而且這十幾個代表有一大半都是站北境陣營的人,編劇你好意思把這個當作民主?最後讓波隆獲得高庭就有點過分了,一個既沒打過異鬼,又沒參與君臨戰爭的貪財劍客,居然把最富裕的高庭獻給他,還讓他當財政大臣?你這是對高庭的侮辱,也是對七國百姓的不負責。
這裡我再開開腦洞,布蘭當上了國王,這個國家是由一群人大代表組成的,自稱民主但實際上都是一幫跟國王打天下的貴族所統治的,而且國家統治者能監控全國上下所有人,你能聯想到哪個國家?
這些種種的問題,2DB會不知道嗎?不,只是因爲他們兩個那點能力,只能如此創作。有沒有發現這兩季的感情戲特別多,因爲這兩個人唯一能處理的,只有感情戲,其他權謀戲,懸疑戲,能敷衍就敷衍。估計是接到了星戰三部曲的合同,想早早結束權遊,趕緊去拍大制作大IP。
最後想跟大家說一句,《權力的遊戲》改編自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小說只連載到第五部,也就是說美劇第六季開始都不是正統的故事,而冰火系列的結局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這個第八季只是兩個沒有創作才華的人,因爲商業性質,強行胡亂編造的結尾。
這不是我們心中的權遊,這也不是馬丁筆下的冰火!
真正的結局或許要等很久,但至少是一個值得我們去等待的結局,只要馬丁肯寫,我們多久都願意等。
#權力遊戲
#冰與火之歌
#GOT
五十度灰三部曲 在 人山人海 PMPS Music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六四30周年,橫越上世紀80年代末到千禧後,標誌着中港關係劇烈變動的30載。當中的哀慟傷逝、切膚之痛、拒絕遺忘、兔死狐悲、孤獨明志,如同壓在香港人心上的墳。除了種種飽含政治水份的「堂皇敍事」(grand narrative)和新聞紀錄片、報道檔案,香港人的情志、複雜的身份認同,多多少少總記載在香港粵語流行歌曲這部「香港另類年鑑」。
流行文化,一直是庶民大眾的文化載體。香港粵語流行歌曲,以旋律為經、文字為緯,在流行文化工業中成為市場龐大的「處理情緒的商品」。個人私密情緒固然有代我傷心的唱片,社會集體情緒也需要渠道宣洩、排毒。然而,要區分情歌與非情歌,個體與集體,正如林夕所言,一如要把「豬肉佬」與「肉類分割技術員」般分得清清楚楚。君不見高登巴打們,便曾絞盡腦汁將陳奕迅《H3M》(2009)全碟歌曲,詮釋為講述六四事件經過的「暗黑大碟」──你在乎甚麼,就會聽到甚麼、看到甚麼、唱到甚麼。
「縱怨天 天不容問」
抑鬱於天空的火燄下,大地靜默無說話。《為自由》、《四海一心》等粵語單曲以外,八九六四發生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催生出至少五張在心為志、發聲為歌的香港「六四唱片」,包括1989年盧冠廷《1989》、夏韶聲《你喚醒我的靈魂》、黃霑《香港'Xmas》和1990年譚詠麟《忘情都市》、達明一派《神經》。從非主流到主流,當時的搖滾樂手、當紅歌星到前衞組合,劉卓輝寫詞的「療癒系」高喊「媽媽我沒有做錯」、疑惑「說不出的未來」、寄望「漆黑將不再面對」,自是耳熟能詳;最令人難忘的是《香港'Xmas》調寄傳統聖誕歌曲的林振強《慈祥鵬過聖誕》「只要我扮盲,不停讚,不再亂彈,但我說畀個passport我」,與當時「少年詞神」林夕《皆因一經過六四》「坦克嘉年華冇埞避……皆因一經過六四,成日送機冇晒鄉里」,異口同聲道出六四後的香港集體恐懼與移民風潮。
六四事件是香港身份認同覺醒的集體爆破點。概念最為完整的達明一派《神經》大碟,由潘源良《十個救火的少年》與周耀輝《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天問》、《講嘢》,開拓出更狡黠的香港論述。潘筆下是諷刺時弊的政治寓言,周氏《天問》脫胎自屈原楚辭「騷賦體」仰天詰問極權、《排名》是鄭君綿明星的遊戲筆墨,《講嘢》模擬「藏頭詩」嘲笑「應-應-終-終-基-本-發」(按:英英中中基本法),聲演中英爭拗嘈喧巴閉,香港聲音被拒在門外。同期陳少琪《未平復的心》(王靖雯、黃貫中合唱)溫婉撫平傷口,周禮茂則在林憶蓮《破曉》(1991)和改編自國語歌《水手》的《自由花》(1993)中,一隱一顯抒寫出自由花終有一天,會在破曉綻放的期待。
「六月飛霜 個個笑得哀傷」
90年代初羅大佑音樂工廠登陸香港,滾石班底的音樂舵手通過國粵語流行歌曲,書寫香港以至大中華史詩。《皇后大道東》(羅大佑、蔣志光合唱)調侃香港主流對未來的恐懼,連殖民地遺留下來一個英式街名,都有可能被改頭換面。《皇后大道東》亦與羅大佑的《原鄉》、《首都》並稱為「中國三部曲」,展示對香港前途的追問、對台灣根源的探索、對中國大陸的前瞻。《皇后大道東》同時打開林夕創作新天地,「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玩盡文字遊戲,舉重若輕透視了香港人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內心迷茫與焦慮。《皇后大道東》也成為林系最著名的「香港歌」,笑中有淚。
2004年,林夕在梁漢文概念EP《03四季》全碟歌詞,寫出富有時事、社會性的歌曲。如回顧六四後香港及世界大事的《新聞女郎》,記錄最低潮的香港,表白「誰是世上螻蟻亦留戀這地方」。近年,林夕搖身一變為「時事評論員」,在各大主流媒體積極發表關於中港關係、香港社會運動的文章,每每一針見血戮破國王的新衣、語言偽術。2011年寫就激盪人心的《六月飛霜》(陳奕迅唱),與《天問》難跨世紀相呼應,被視為香港面對大是大非時,有良心具膽識之作,堪為冷眼觀世情的香港自白書。《六月飛霜》鋪陳末日浮世繪,沒有真相只有無盡謊言、「習慣異象」的世道人心,大有「唔黐線唔正常」的自嘲──「六月飛霜,世界怪得誇張,誰又去決定誰正常,不知哪個有異想。未曾盡興。剩下砒霜,當配方分享,誰來斗膽講仙丹會斷腸,誰有膽去相信過激立場。人人一把口一百種真相,誰說得漂亮。最可笑的,喊亦正常。最悲壯的,笑亦正常。哪一個可,發育正常」。
《六月飛霜》的抽象書寫,遙指道德淪喪、禮崩樂壞的魔幻中國,既得利益者不過是毫無底線、唯利是圖的狗苟蠅營者,代價卻是整個國家的品格、現在和未來。可是還有不少「窮得只有錢」的狩獵者,認為可「憑人力綑綁一剎夕陽」、「憑財力去扭轉天亮」。世界越變越光怪陸離,小說電影遠遠不能與現實比魔幻,關鍵是瞥見異象後,還有有沒有突破困局的智慧和勇氣。2014年,林夕在謝安琪的《獨家村》寫出《六月飛霜》的出路,以「同床異夢」的感情關係隱喻中港矛盾。最後無法改變對方,只好做獨家村「不被你污染」。
「他出發找最愛 今天也未回來」
詞人筆耕為香港立此存照,90年代出道的黃偉文另闢蹊徑。早在黃偉文與軟硬天師合作時,合寫的《中國製造》獨樹一幟,羅列出六四後香港對中國大陸的刻板印象──「為自由、大白兔糖、總書記、樣板戲」──嬉笑怒罵,批判時代。2003年為Beyond 20周年所寫的《抗戰二十年》,赫然被香港社運界視為「社運歌」──「幾響槍火敲破了沉默領土,剩下燒焦了味道。現在少點憤怒,多些厚道,偶爾也很躁……他雖走得早,他青春不老,灰色的軌跡,磨成血路」──直白逆流而上的抗爭精神,「走得早」的可能是黃家駒,也可以是在六四民主路上犧牲的先烈。
香港自六四以來蓄積的民主力量,在2014年雨傘運動一次過爆發。同年黃偉文在謝安琪的《家明》,終於寫出最完整的「六四—雨傘」故事。家明既是最最普通的華人男性名字,自然也是「家的明天」、「國家的明天」──「他出發找最愛今天也未回來……他不過想要愛差點上斷頭台,人家跌倒兩次吧就再不相信愛,浪漫願他不要改所信是模糊,仍肯冀待,誰願意為美麗信念坦克也震開……找太耐,就算找得太耐,他拒絕未上訴便下台,大地上問有哪位,敢這樣愛。無論你是愛他不愛他,還是可將那勇氣帶回家,時代遍地磚瓦卻欠這種優雅,教人夢想,不要去談代價。」──家明終身要找的,就是人生的玫瑰。蠟炬成灰,家明就是何時何地任何有所追求的人。網絡巴打們,已為《家明》剪輯出六四版和雨傘版的影像。家明,的的確確今天也未回來,留低哪種意義就看世間怎記載。
別恨自己生於這悲情世代
要從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說盡六四,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搖滾大帝染紅歌頌《大國崛起》,樂壇校長大概不堪回首表白過《你知我知》、《我心如雷》,80、90年代以來的「六四書寫」,儼然成為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的一項特殊的「唱作傳統」。特定時刻如2009年,命名為《田》的六四歌曲精選唱片面世。2012年藍奕邦《六月》(藍奕邦唱)與梁栢堅《獵鹿者》(Kolor唱),就從不同角度把六四講下去。前者冷嘲「再多悲壯亦能笑一笑吧,唯願我從此不再害怕」,坦露新生代面對歷史巨輪的無力感,既是個體的哀傷,也是時代的悲情;後者以「獵鹿」故事帶出「自然被殺,這方法就是最得體說法……合情合法,被獵人慢慢被消失」的「被XX」如何荒唐無道。這或許震聾發聵,或閃現符號密碼,香港粵語流行歌曲中的六四,還是會繼續說下去。
至少,在家明回來之前。
撰文:梁偉詩 //
五十度灰三部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了紀念黃飛鴻這位傑出的武林宗師,佛山市文化部門於2000年開始籌建黃飛鴻紀念館,這年5月紀念館奠基,經過九個月的努力,紀念館落成。黃飛鴻紀念館坐落在佛山市區中心、著名旅遊名勝地祖廟的北側,有一座兩層仿清代青磚鑊耳建築。總占地面積五千多平方米,整個紀念館為兩層兩進深三開間仿清代鑊耳式建築,內設陳列館、影視廳、演武廳、演武天井等。陳列部除了介紹黃飛鴻的生平事蹟,還全面展示了近70年來圍繞黃飛鴻而產生的各種文藝作品以及上千件珍貴文物。籌建黃飛鴻紀念館期間,得到海內外有關人士的鼎力支援和幫助,他們為紀念館提供、捐贈了千余件有關黃飛鴻的歷史圖片和珍貴實物。黃飛鴻紀念館的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嶺南古建築的傳統和氣派,保存了傳統民居的合院式建築規範,從梁架、柱礎、磚雕,簷板、屏風,門窗到欄板等建築構件,均用徵集舊料,以保留歷史風韻。黃飛鴻紀念館建築採用二進三開間加連廊的佈局,是採取黃飛鴻在世時(即清代中葉至民間時期)佛山民居、祠堂的建築樣式。頭門是二層的門樓,一明兩暗的佈局,二進演武大廳是紀念館的主體建築,需要步上三步石級,取步步登高之意。演武廳是二層一正兩偏結構,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牆,正脊採用博古脊式,體量比門樓大。門廳的第二層也作一正兩偏結構,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牆,正脊採用博古脊式。二樓正間為大型木雕仁者飛鴻。建築構件和裝飾工藝,木雕、磚雕、石雕和灰塑堪稱黃飛鴻紀念館的四絕木雕,頭門一套門夾石和趟櫳是完整從珠江三角洲一帶徵集得到的百年古物,高曠寬大,氣宇軒昂。門廳用四扇屏風作為中門,這套鑲嵌彩色玻璃的透雕屏風,即使在高檔次的佛山民居也難得一見。兩個次間和連廊一體用屏風門隔斷,可開合,具有靈活性,通體雕花鎦空,是當代仿清代木雕的傑作。演武廳的木雕大掛落是徵集的清代文物,題材是象徵富貴吉祥的《牡丹鳳凰》。室內窗採用木雕滿洲窗,為滿周窗,以木雕花藤纏繞裝有色玻璃製成,可翻動,是清代至民國時期高檔嶺南建築不可或缺之建築裝飾。磚雕,正門山牆上嵌兩幅磚雕都是精品,是數年前修梁園時徵集得來的清代嘉慶時物,以花鳥為題材,百花盛開,鵲啼雀躍,一派升平氣象。門前一對石獅子,是清代嘉慶二十三年(1888年)的佛山石雕作品,從祖廟藏珍閣移放黃飛鴻紀念館作門前獅。
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鬱成疾,是年12月不治去世,終年78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黃飛鴻可以說是佛山的一個代表人物了,他所帶給全中國乃至全華人的不僅僅是幾套拳法腳法,更多的恐怕還是那種俠義精神文化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這種影響通過影視劇等各方面的渲染,將其塑造成一個神化的人物,其文化上的意義影響極為深邃。如果說關德興的演出奠定了黃飛鴻的完美形象和深遠影響力,那麼90年代末徐克、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三部曲更加深刻的對其進行了現代化的改寫,使其處於變革時期的文化衝突以及思想掙扎的形象更為突,黃飛鴻,似乎成了當時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也從一個高度上對其進行了人性化。所以,黃飛鴻這個人物能具備成為中華武俠人物的氣質。除了武學,黃師傅對舞獅文化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使其真正成為了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在黃飛鴻紀念館,有精彩絕倫的舞獅表演。三獅爭鋒、雙獅采青、單獅過橋,一系列的醒獅高樁絕活展示。武術表演更是集中了長拳、洪拳、棍術、劍術、九節鞭,讓人眼花繚亂,真正讓人感到“武術之鄉”奪人的氣勢。
五十度灰三部曲 在 看完3部格雷的五十道阴影|另类霸道总裁爱上我爱情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美国电影#五十度灰#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上映的时候,据五金店爆料,那段时间绳子的销量是最好的,看来大家骂归骂,身体还是很诚实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