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產業園區發展政策高峰論壇
今(17)下午應邀由經濟部工業局所舉辦的2018產業園區發展政策高峰論壇專題講座,並擔任論壇第三場【高峰論壇:國土規劃與產業園區創新】之討論人,經濟部龔明鑫次長與林建元教授為主持人,經濟部工業局游振偉副局長、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黃文谷處長、桃園市政府游建華副市長、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張峯源局長、台中市政府黃景茂秘書、台南市政府吳宗榮副市長以及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李怡德局長也共同擔任討論人,針對台灣各縣市及中央的國土規劃與產業園區創新政策與發展作經驗交流以及研討。
我在論壇上主要針對臺北市產業發展優勢與空間佈局作說明,包括「臺北經濟新引擎-南港產業聚落」、「臺灣科技園區標竿-大內湖科技園區」、「臺灣下一個科技重鎮-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及「未來產業儲備基地-生態社子島」等四大產業聚落,並介紹如北市如何營造產業園區創新發展生態的實際作為,包括首都環狀線等高流動效能交通系統的建設、智慧城是5+N實驗場域推動、公宅建設對接產業園區規劃以及創業孵化空間支援等創新創業支援服務體系。
臺北市自1990年代中期即跳脫大量以土地、廠房等傳統生產要素的發展模式,以知識生產為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生技、資通訊及延伸之新興科技等優勢產業,自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延伸至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及未來的生態社子島,打造以研發營運為導向的科技產業廊帶,並企圖透過區域合作改變舊有產業治理模式,連接新北、基隆、桃園甚至新竹既有的生產聚落,建構智慧軟體與硬體共榮發展策略,延伸成為智慧生活應用測試平台,協助優勢產業擴大實證基礎。
「南港生技產業聚落計畫」為本府推動東區門戶計畫中的主要計畫之一,東區門戶計畫以七大發展主軸(交通轉運樞紐、國家生技產業廊帶、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軟體及會展產業、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公共住宅社區、公共環境)及五大產業發展中心(生技中心、軟體中心、會展中心、文創中心、車站中心)展開,配合中央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之「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將南港轉變為生技產業驅動核心。而南港生技產業聚落計畫,係以忠孝營區暨西側市有地作為策略基地,規劃提供生技企業研發實驗室、試量產工廠、育成基地等空間功能,孵育輔導生技產業發展,並藉由該基地立地條件,向南串連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等生技醫藥研發能量,往北結合現有內科南軟生技熱絡之群聚效應,往西銜接生醫產業法令主管機關衛福部食藥署,進而以南港車站三鐵共構交通樞紐優勢,串接目前亞洲最大以醫材製造為主之竹北生醫園區等,打造國際級的生技產業廊帶。
「大內湖科技園區」為臺灣科技園區標竿,內湖科技園區自2002年都市計畫形成至今,開發率已高達9成5,據104年本市科技園區調查資料顯示,內湖科技園區的企業4600多家,營收高達4兆,為全台園區之冠,員工人數156,000人,然隨著全球產業趨勢變化,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園區亦隨員工人數的持續增加,生活機能與交通便利性更添需求,臺北市政府2016年啟動「內科2.0計畫」,釋出可用的市有土地或建物空間,包括內科之心等產業支援設施建設,推動創新經濟,並興建可供在地居住生活之公宅,希望藉由園區既有大型企業與新創產業連結,帶動區域發展,吸引多元產業進駐,並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提升在地生活機能,形塑園區環境,為內科園區注入新動能。
除了促進現有聚落升級發展,為持續產業發展動能,北市府規劃「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及「生態社子島」作為產業發展之腹地,其中北士科打造為智慧生態社區,結合智慧電網及相關能源管理設備規劃,建立新園區型態,園區內科技產業專用區土地達25公頃,其中市有科專用地未來將以智慧健康醫療及未來新興科技產業為開發定位,並作為創新沙盒的實驗場域,配合區段徵收交地期程,預計於2019年對外招商。另於產業發展長程計畫中,將生態社子島納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基地,串聯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延續創造產業廊帶,推動前瞻性產業,打造未來實驗場域,並配合產業發展趨勢,保留土地使用彈性。
在論壇上我也強調,對於產業園區的發展,台北市著重的重點並不在園區面積的大小,而是如何精煉的將產業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對此,台北市針對產業發展提供了多面向支援機能及建置基礎設施,包括捷運系統的興建以暢通都市循環流動、由公而私啟動100多件智慧城市實驗場域(POC)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興建公共住宅以滿足人才居住需求與生活機能以及提供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援服務體系協助新創產業發展,以強化群聚效益。而台北也樂以城市作為創新實驗的載體,並將產業園區作為優先施行場域,同時嘗試建立沙盒機制容許錯誤,鼓勵創新方案在台北落實與實踐。
今日的論壇的最後我也提出三點我個人的想法,首先是看到了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的產業園區發展政策與成果,發現這些發展計畫都充滿了經濟發展的量能與動性,大家都一同為了台灣的未來在打拼努力。再來是我必須強調是,在全球化的產業發展趨勢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趨勢瞬息萬變,在這過程中台灣要如何培養具資訊掌握以及彈性調適應變的產業生態與制度環境是未來的發展關鍵。最後,我認為進出口貿易一直是台灣的發展根本,政府如何拉高視野,跳脫僵固的管制思維,為產業發展創造利基,讓台灣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之中取得一定的競爭位置,也是政府單位應該詳加思考的一件事。今日的論壇益良多,期望未來大家能一起合作,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充沛的量能與動力。
五大 生產要素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3.27【經濟委員會質詢】
我今天針對國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來質詢前來備詢經濟部、國發會、環保署和農委會。首先,我指出:礦業的開發與礦權的展限必須必須嚴格把關,落實整體的環境成本與風險評估,並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目前亞泥礦權展延的爭議,顯示我國欠缺上位之礦業開發的政策環評。在我國類似的開發案,就必須進行環評與土地開發許可的審查,但目前的礦場只要範圍沒有改變,其礦權展延便無須經過環境影響評估,也無須經過在地居民之審議。我們的經濟發展是不可以建立在傷害國土、壓迫在地居民之上,政府應該要宣示兼顧環保的礦權展限的修法立場,好讓國人能夠對環境放心。
政府去底成立了國家級投資公司,預定募集100億資金,由公股出資四成,向民間募集六成金額,初步規劃以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等五大產業領域之國內外新創團隊,做為投資標的。連接國際是這公司的重要策略之一,也就是把國際上的創新能量引進台灣。可是至今董事長卻還沒找到,早在我3月9日向國發基金質詢時,國發會就承諾我一個月內公佈董事長,難道是找不到嗎?國發會應就此說明清楚。
在行政院版產業創新條例修正案之中,"國營事業應投入一定比例研發投入"是該案的重點之一,由國營事業扮演產業研發的領頭羊,我肯定這是立意良善的制度。但是那些官股任董事長之非國營事業體,並未納入,這些是否也應該準用本條例的規範?官派董事長之公司,意謂著官股董事、監事占該事業之董事監事會的優勢,官股的利益等同於全民利益,乃實質主導公司政策的制定,理應比照、準用國營事業的標準,應投入一定比例研發投入。還有,研發投入未達到一定比例標準的國營事業,是否應制定罰則?沒有罰則,便不具法律效果,不可能有成效。
最後,我強調肥料價格攸關農民生計。「肥料價格審議小組」至今還是黑機關,何時可以有透明化、制度化、常態化之組織及運作?肥料乃農業栽培的最重要的關鍵生產要素之一,肥料價格的審議攸關重大,故行政院97年5月30日核定之「穩定肥料及相關資材供需計畫」成立「肥料價格審議小組」,至今已九年,每月開會一次,審議肥料出廠基準價格。目前由學者4人、會內代表4人及農會代表1人等9人所組成,但這小組運作了近十年,人選應如何產生?應由幾人組成?任期多久?如何運作?完全沒有明文規定,很容易產生弊端。
再者,3月17日農委會公告了肥料的降價,可是地方農會肥料價格卻還未降價?自發佈日起至今已10天了,農會說沒收到公文,故不能降價,農民怨氣衝天,為何政策的落差會這麼大?
經濟部長表示:目前已蒐集了10個礦業法修法議題,希望透過強化礦業開發之審查、管理及管制等機制,嚴格審核,朝向減少設礦權,以「自給自足」為目標,朝向促進礦業開發、水保與環保兼容並蓄,共存共榮的發展。國發會和環保署則分別表示:礦權的展限應該遵循國土計畫法施行後之國土區劃,也應納入環境影響評估之檢討範疇。農委會則表示:願意檢討肥料價格審議小組的法制化,至於肥料降價的公文已發出至供銷點,會進一步查明是否有農會未收到公文。
五大 生產要素 在 Ing.TV(蔡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不大,知識和技術,就是我們的本事。
台灣有多元的製造能力、各種產業的專業知識,還有成熟的半導體產業,這些都是台灣優勢。我們有機會成為新產品開發、創新應用的全球第一站。
台灣不大,知識和技術,就是我們的本事。
半導體是台灣揚名國際、引以為傲的「國家級產業」。新政府會做企業的夥伴,確保水、電、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協助產業培養人才,留住本土人才,打造吸引國際人才的好環境。
我也鼓勵半導體產業的中下游,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攜手同心、並肩作戰,組成最強的「台灣隊」,一起打進「國際盃」。
未來,政府也將協助半導體業者和綠能、物聯網、綠能、國防產業等五大產業廠商深入合作,共同形塑總體發展策略,帶動台灣經濟轉型。
台灣有多元的製造能力、各種產業的專業知識,還有成熟的半導體產業,這些都是台灣優勢。我們有機會成為新產品開發、創新應用的全球第一站。
五大 生產要素 在 生產要素 的相關結果
國中公民- 生產要素 ... 分為四項,有土地(自然資源)、勞動(人力資源)、資本、企業才能。 土地:指用於生產過程的一切天然資源。例:土地、森林、河川、礦產等。 勞動: ... ... <看更多>
五大 生產要素 在 数据“升格”被纳入五大生产要素之一专家解读 的相關結果
文件中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当中备受关注的亮点是,“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与其他传统要素并列为 ... ... <看更多>
五大 生產要素 在 生產要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土地或自然資源- 為生產產品而採集的自然產物如水,空氣,土,礦物,植物與動物。地主所得是租金。 · 勞動- 人類在生產中使用,包括技術與專長。勞動工資,勞動所得是所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