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歌后是這樣培養的】昨晚 #叱咤頒獎禮,聽到「十大」中有大部分歌手現場表現唔係走音就係無氣,不禁令人搖頭,直至50歲的莫文蔚憑《呼吸有害》首奪「至尊歌曲」大獎,及一口氣演繹歷年來「我最喜愛的歌曲」多首得獎歌曲,難怪他能穩站「金曲歌后」多年,也讓我想念莫家的育兒心得。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要有一位像莫文蔚這樣多才多藝的女兒,先要從莫媽媽莫何敏儀這位好媽媽說起⋯⋯
【#好文重溫 】#莫文蔚:不做井底之蛙
母親曾是資深傳媒人,父親是退休高級公務員,兒子是劍橋博士,女兒是著名藝人。莫家一門四傑,成為「幸福家庭」的最佳示範。
莫文蔚說:「我以家人為榮,要為家人爭光。」沒有這樣幸福的家庭,便沒有今天的莫文蔚。
四人同心一意,無論是哪一人領獎,另外三人都在鼓掌。
要說今天的莫文蔚,先要從她家世說起。
莫文蔚的祖父莫理士 (Alfred Morris) 是威爾斯人,獲英國政府委任,到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是英皇書院的創校校長及聖約翰救傷隊創辦人之一兼總監。祖母羅惠德生於香港富裕之家,在上海復旦大學修讀中國文學。當年莫理士開辦慈善婦孺診所,遇上當護士的羅惠德,結成秦晉之緣。
莫文蔚的父親莫天賜中學時代是田徑高手,師範畢業後,在母校拔萃男書院教體育及英文,後轉任新界理民府田土委員,其間曾修讀中國古典文學課程,閒時愛好研究《易經》、《推背圖》等。
莫天賜經常熬湯給太太和子女喝,曾出版《給莫文蔚的健美湯飲》一書。他為女兒自豪:「她是中樂團古箏手,雖然表面洋化,但內在卻是百分之百的傳統中國好女孩,具備中國人忠厚、仁愛、信義、孝順等美德。我自小給她灌輸『勝而不驕,敗不氣餒』的處事態度,她都做到了。」
莫文蔚的母親莫何敏儀曾是香港電視台高層管理人,說得一口標準流利英語,退休後致力公益事務,一九八九年與友人創辦兒童癌病基金,出任副會長,並為多個慈善團體勞心勞力。去年十一月,她和莫文蔚一同獲大陸當局委任為「關愛兒童大使」。她還是亞洲動物基金名譽董事。
至於莫文蔚,更一身兼任亞洲動物基金、愛護動物協會、聖約翰救傷隊等多個慈善團體的大使。無論多忙,說到公益,母女都義不容辭。
莫天賜夫婦深信,有什麼樣的父母,便有什麼樣的子女。所以,他們培育子女的方法,是以身作則,並力求子女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夫婦合作無間,教導出一對傑出子女,二人都曾獲選為「香港傑出學生」。
莫媽媽一臉自豪說:「我們不斷與時俱進,配合子女的成長,所做的絕不比『孟母三遷』遜色。我認為最大的樂事,是看著一對子女成長,就像玩擦卡遊戲,每擦去一格,都會有新的驚喜,替他們擦去不好的,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走。他們就像小鳥,我們任他們自由學飛,跌下來時,則伸手接住。」
莫文蔚的哥哥莫理斯是劍橋大學國際法律學博士,當年他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成為劍橋的直收生。他曾任倫敦白金漢大學講師,目前從事電腦動畫創作,香港第一部三維動畫功夫電影正是他的作品。他與莫文蔚感情很好,不但是妹妹工作的軍師,也是她的心靈導師。
孩提時,莫理斯策畫慈善舞台表演,莫文蔚就負責販售門票;長大後,兄妹倆仍經常形影不離,哥哥為愛護動物協會設計動畫,妹妹就負責唱宣傳歌曲。莫理斯說:「我們從不會爭寵、妒忌,哪一個做得好,另一個都會在後面鼓掌。我們各有所長,我善於做幕後,是家中的活動資料庫;妹妹則天生要站在台前,有強勁的表演能力。我正準備為她寫一個好劇本,助她更上一層樓,發揮潛質,衝出亞洲。」
莫文蔚在家中被稱為「開心BB」及「陽光妹」,是父母及哥口中的乖孩子,孝順、開心、溫柔、有禮、有愛心、做事認真,而且燒得一手好菜。雖然深受寵愛,但莫文蔚說,小時候並不敢向家人吐露想當藝人的志願。「父母從沒想過我會做明星,爸爸還以為我會當時裝界女強人或律師。小時候在名校讀書,同學都說長大後想做醫生、律師之類,若我坦言想做明星,很難為情,一定會被老師和同學歧視,所以不敢向別人說。」
有一個被視為天才兒童的哥哥,莫文蔚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她十二歲學習古箏,十五歲獲選為傑出學生,十七歲考獲獎學金遠赴義大利留學,十九歲再到倫敦大學攻讀文學,其間曾被千挑萬選演出《西貢小姐》舞台劇。留學歸來,她蘊藏心底多年的慾望終於不可抑制,於是鼓起勇氣對家人吐露心願。「我四歲起已喜歡在人前歌舞,要父母和哥哥坐著看我表演。我自小已經肯定將來會幹這一行,所以參加很多朗誦、彈琴、跳舞等比賽,處心積慮做明星。雖然父母不很贊成,但他們對我有信心,明白我不是做壞事,由得我去嘗試。」
莫文蔚一九九三年在香港初出道,半裸身子並剃光頭來宣傳唱片,但大部分人都不懂欣賞她的歌,只愛看她虛實難辨的緋聞。「我早知道成名不易,誰能保證一炮而紅?父母當時很心痛,但仍默默支持我。媽媽說,跌倒不要怕,站起來拍拍沙塵再上路,無論如何都有三個歌迷支持我。爸爸鼓勵我不要做井底蛙,說做人要有大志,不要只著眼於香港幾百萬人口的小市場,大陸十多億人口,只要有百分之一是我的歌迷,都比香港好;哥哥則替我分析,做我後盾。」
後來機會來臨,莫文蔚孤注一擲到台灣發展,像一匹等待已久的脫韁野馬。她的節奏感,唱得如行雲流水的英文歌,以及糅合中西的個人風格,在台灣備受矚目。「也許在一個新的地方,一切由零開始,沒有什麼顧慮,反而能無拘無束盡情地表演,摸索求變,直覺是對的便盡力去做,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要走的路向。」
結果她在台灣大放異彩,還成為台灣「金曲」史上第一位獲獎的香港女歌手。「我不乏機會,也不乏運氣,但我並非一炮而紅,一切都得來不易,一步一步地走。我寧願先苦後甜。我相信自己有天分,也很感激父母栽培我,但有天分並不是就可以什麼也不做。李宗盛曾跟我說:『天分只可幫人發揮得更好,所以有天分的人更加要努力,否則便浪費了上天所賜。』這番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她熱愛表演,在舞台上舉手投足揮灑自如。「我是真正喜歡表演,並不是為名或利,能夠表演已經像是中了頭獎。幹這一行,賺錢其實並非那麼容易,如果不是喜歡表演,那真要命!很多事情不是你能計畫及控制的,例如今年想拍多少部電影、哪首歌曲會流行等。唯一能做的,是每天向前,不能退後。」
「我從不自限於香港。香港是一塊踏腳石,有助我做好準備,去得更遠。我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大潛能。」她目標遠大,要替香港人爭光,照耀國際舞台。
(2005年 #鄧明儀 #人物訪問 ~ 原文刊原《讀者文摘》)
莫文蔚 Karen Mok my903.com 商業電台
井底之蛙原文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軍事專家游昇勳:中共模擬攻台歷年戰績為6勝6平48敗
這還沒列入台灣向美國新購的66架新的F-16V戰機、108輛M1A2T最新主力戰車、四艘紀德級巡航艦、愛國者三防空飛彈、MK-48重型魚雷等。
而台灣自行研發量產,高空射程高達一百公里的增程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射程1500公里的雲峰巡弋飛彈,已經試射成功,進入量產階段。還有目前業已完工位在基隆的台船潛艦國造建造專用廠房,原訂2021年7月動工的IDS原型艦,將提前於11月份正式啟動國造,預計最遲2024年第三季即可下水。
這還不包含如今台灣軍事同盟的聯軍,已從台美擴增為台美日澳,甚至印度也在研議同盟之中。
就算中共要單挑台、美、日任何一國都很難取勝,更何況目前他們正在面對的是集結了台美日澳歐印及東南亞諸國的世界聯軍。
台灣已非過去馬匪英九癱瘓國防下的昔日阿蒙,中共妄想以假大空的拼裝武器侵略台灣,還真的如同中方所言「完全是井底之蛙的發言」。一旦中國敢動武,動武之時即是亡國之日。
摘》中國對台威脅不斷,軍事專家游昇勳透露,中國在內蒙古的朱日和基地多次進行攻台模擬戰,解放軍歷年戰績為「6勝6平48敗」,證明中方實力沒他們說的那麼厲害。對此,中國官媒急著翻出各項數據,駁斥游昇勳的論點,並怒嗆「完全是井底之蛙的發言」。
原文網址:https://s.yam.com/guFpL
井底之蛙原文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 #文長慎入
之前不知道什麼時候,發漏了一個在摩洛哥生活的臺灣人的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aladesert/
一直以來很喜歡看他分享在沙漠生活的一切,還有看他跟她老公的原生家庭的各種相處。還有他怎麼樣努力經營沙漠生態旅遊。
一直以來都覺得他很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安柏不在家 的安柏一樣。
其實以前我也是有點任性,就是一直想出國,就想辦法找各種方式,也想過要抽打工度假什麼的(也算很幸運當初有申請到學校和教育部的留學貸款,還有遇到很多幫助我的人)
但年紀越來越大,顧慮的事情就越多,也會擔心一個人住的阿嬤沒人照顧,想著過幾年可能把貸款還完就要回去陪阿嬤之類。
也可能是年紀大了,最近就會開始做一些回顧,想著自己當初怎麼會一股腦兒的衝來英國,怎麼會堅持想要找到工作,還有怎麼從完全半吊子的學寫程式到現在工作已經快要四年了。
回到正題,前幾天看到蔡適任分享了一篇關於她丈夫家庭裡的小孩的事情,其中有一句話很讓人印象深刻,就是“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自從搬到倫敦以後,我每個月花費的數字(主要還是房租),是五年前的自己從來沒有想像過的。
來英國之前,我甚至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會住在倫敦市中心。其實光是第一次搭飛機到杜拜就已經很讓我驚嘆,因為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離開過亞洲,對於西方國家覺得很嚮往。你知道的,就是那種,井底之蛙的感覺,很多事情對我來說都很新奇,第一次在超市看到賣新鮮的香草,第一次看到歐式的建築與街道,第一次來到歐洲,有一種感動,第一次發現,宿舍沒有冷氣,有種錯愕。
其實我之所以會毅然決然申請英國的研究所也是因為不甘心(如果有發漏我之前的文章應該就知道),那種感覺就好像,你玩遊戲快輸了,可是不想認輸的感覺。也許是我好勝心很強,每次玩遊戲輸了我總是會說再來一次。
可是人生又不能再來一次,當時就覺得,如果不反轉,我就會一輩子過著和身邊其他人一樣的人生,和我爸媽一樣的人生,每天努力上班加班,想著趕快在適婚年齡嫁給適合的人,然後成為一個好媽媽,努力為小孩著想。同時還要擔心房貸車貸,擔心失業,努力做一個好員工,即使不開心也要忍耐,因為大家都是這樣,要努力學會迎合別人,努力討好老闆同事,努力學習,加班都是學習,別人領22K,自己領25K應該要覺得開心。然後換工作了,好不容易變成30K,又不用加班太久,偶爾加個一兩個小時,就應該要知足,感覺可以做個好幾年。
當我爸媽知道我一心想出國念研究所的時候,我得到的回應是,難道你出國回來,你薪水就會有現在的兩倍嗎?爸爸甚至還說過,你覺得你能做到主管嗎?你就是好好努力,好好做,腳踏實地,做人要務實。
我爸媽,他們兩個從小就是好學生,好孩子,努力唸書,長大以後也只想要找個穩定的工作。金融海嘯後,我爸被裁了,也只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要努力找工作,換公司也要努力為新公司工作。
我偶然發現,安柏和我念的是同一所國中。我記得當時,班上很多人要繳出1000塊的班費都很困難。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大家畢業紀念冊會寫,我的志願。大家幾乎都想當老師,因為大家的世界裡面,老師就是高高在上的,老師就是最好的職業。
一直到高中之前,班上的同學們幾乎都有各種困難,小時候自己也沒有想那麼多。但長大以後才明白了很多事情。
最近偶爾也會回憶高中的時候,我為了省錢,買了一個麵包,分成三份,這樣可以吃三餐。
國中國小的同學,大部分的人為了賺錢,會覺得要學習一技之長,覺得自己要努力做出一番事業,所以越早出社會工作越好(大部分可能是去當學徒,或者餐飲業,女生可能就是美容美髮之類)。到了高中,大概因為念的是當地比較好的公立學校,大部分的同學家境都不錯,當然也有家境比較差,可是努力唸書的同學。他們的想法就是,我努力唸書,以後出人頭地就可以照顧家人。
可是你知道嗎?努力唸書,不代表你以後會賺比較多錢,也不代表你的社會地位會比較高。
高中我偶然認識了好幾個建中的男生,也讓我就此了解到了,什麼叫做貧富差距。國文老師也和我們分享過,他記得去他去了建中的家長會,班上老師說要捐錢,馬上有家長站起來捐十萬。我相信我們學校也有很多父母是可以輕易拿得出來十萬的。也有很多人拿不出來,我爸媽就拿不出來。
我也記得我偶然認識了一個建中男生,告訴我他不打算在台灣念大學,他已經準備好要去美國念大學,而且他也是自己翻書申請學校,他說他爸爸以前在德國唸書的時候也都是靠自己。當時的確是震撼到我了,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出國念大學,我阿嬤也告訴我我爸爸都靠己,可是我爸爸從來沒有出國念過書,甚至他第一次來歐洲是我出錢的。
我爸也是建中畢業的,他的英文也很好,大學也都是念原文書,可是大學畢業後,他想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賺錢,存錢,存到錢就結婚,這樣可以孝順爸媽。
我爸很會唸書,也是系上的第一名,可是他甚至沒想過要念研究所,因為想快點賺錢。考到了技師執照,就快點努力賺錢存錢。也沒有想要搬離基隆,因為人要知足。
我媽也很會唸書(雖然沒有爸爸會念),可是為了早點出社會工作,就去念了五專。然後一樣,找一份好工作,這樣才可以存錢,才可以給我外婆錢,我外婆就是到處求神拜佛,亂花錢的人,專寵兒子,有錢就馬上全給兒子,有事就找女兒。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有時候覺得好像電視劇。
所以從小,他們兩個就跟我說,要好好念書。長大找個不錯的男人結婚。小時候也常被念,動作很粗魯,或者沒有教養,這樣以後會沒有男人要之類。
我覺得我很幸運的是,我阿嬤並不是那樣的人。我阿嬤是全家唯一去過美國的人。他很久以前和阿公參加宗親會的旅行團去的。
從小我對於西方國家的認知,除了電視就是阿嬤了。雖然我到現在還沒去過美國,可是也是多虧了阿嬤,讓我一直覺得,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去那些地方看看。
貧窮限制了想像,這句話真的是深入我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經驗,看著網路上的介紹,看著其他人成功的故事,看著電視上各種美好的風景,覺得自己有一天也要像那樣,也要站上那些地方,也要做那些事情。
可是看到自己的存款,想著明天的工作,想著家裡要用的錢,又好像回到了現實。
因為現實生活總是會把你從你美好的想像拉回來。
然後還會有人跟你說,你又不像別人有爸媽資助,你又不像別人一樣年輕,你又不像別長的那麼好看,有那些身材。你又不像別人那樣有資源,你又不像別人那樣聰明。
然後你就會覺得,自己還是腳踏實地好了。
前幾個月看到安柏的文章,她說她墮胎了,因為害怕他無法給孩子什麼,害怕孩子怨恨他。
我也覺得很有感觸,有時候我也會害怕同樣的事情。所以從小我就一直告訴自己,希望自己努力一點,讓我的孩子以後有很多資源。
從小我媽就希望我可以達成他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像是學鋼琴當鋼琴老師,或者念北一女念台大,反正我幾乎都沒有一項做到。
我有時也會想,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他可以怎樣怎樣。
可是這樣其實也很哀傷,代表你的孩子不能決定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和胖子交往以後,我也從他爸媽身上學到很多,像是他爸媽從不期望他成為怎樣的人,也不會逼他唸書,也不會逼他做他們覺得好的工作,也不會規定他十點前要睡覺,或者不能吃垃圾食物。
不過胖子也是覺得,要好好念書才能出人頭地。所以還是回到了,貧窮限制了想像。他是家族裡第一個念大學的人,可是他的想法也是和台灣人很像,努力唸書,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好照顧爸媽。
為了努力存錢,東西都買最便宜的,東西都吃最便宜的,有的吃就好。(直到遇見了我)
來英國後,最大的改變大概就是,我發現自己以前的世界是多麼的小。發現自己以前覺得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卻覺得好像已經不是那麼困難了。
如果自己當初沒去上那門中文通識課,我也不會知道有留學貸款的存在,也不會真正開啟了想要出國留學的念頭。(一直以來都幻想自己可以出國留學,只是一直以為那個只是自己的妄想)
另外也感謝Google搜尋引擎,沒有Google,我也不會輕易找到UKEAS留學顧問,發現原來申請學校是免費的,發現英國的學費是每個學校不同,發現原來英國物價沒有那麼高。(我還記得Ariel那時搜尋英國超市,給我看這邊的蔬菜水果肉類的價格)
我也記得在念研究所的時候,每天都不想花錢的感覺,害怕不小心錢就不夠用。然後看到自己第一個月的薪水的時候,有一種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感覺。
雖然第一年稅前只有25K英鎊的薪水,可是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領過這麼多錢。
到現在已經慢慢習慣英國的物價,也發現台灣越來越貴,也明白為什麼越來越多台灣人想要出國工作。
網路上很多人可能會說出國很辛苦,其實現在想想,也不是那麼辛苦,至少我在英國念研究所的時候,每餐還是都可以吃飽,義大利麵在這邊超便宜的,500g不用1鎊就買得到。自己煮的話,食材其實就跟台灣超市一樣價格。
其實整體生活品質可能比之前在韓國交換的時候好一點,當時我們為了省錢,一餐可能只能吃台幣50以下。但是海苔飯捲在那很便宜,大概就是1000韓元可以買得到。或者海苔飯糰。雖然有時候我們也會犒賞自己,吃豬排飯之類的,學校附近的豬排飯特價也很便宜。大概3000-5000韓元吧!這個價格在首爾大概只能吃一碗炸醬麵。現在可能還有通膨也漲價了。
總之,希望貧窮不要限制了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