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共融We Connect】巴裔少女Feroz Nayab(阿恩),當上社區導賞員。以大館為起點,述說上一代族群在香港的故事,在社區推廣共融......全文:https://bit.ly/36wFUE8
系列專題:【活化建築 傳承記憶 大館與人】
https://bit.ly/2PzT6RL
#大館 #少數族裔 #社區導賞 #中環 #些利街清真寺 WEDO GLOBAL
◢ 緊貼明周文化 ◣
每日必讀 TG: 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IG: bit.ly/2TORYuE
YouTube: bit.ly/2klNzmB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wikipedia)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位於新加坡河東部(牛車水對面),甘榜格南以北。這些區域都是梧槽(Rochor)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小印度在當地泰米爾社區更普遍稱為竹腳(Tekka)。 小印度...
些利街清真寺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清真寺小知識】(可以的話,麻煩各位廣傳,以免再有人犯錯,侮辱其他宗教)
無論大家是參觀、參拜還是到清真寺進行清潔,其實都有嚴格的規定需要遵守。
其一,非穆斯林的女性,如欲進入清真寺,需要包裹好身體,手臂、雙腿、背部和頭髮等羞體都必須收藏好;
其二,進入清真寺的地毯和禮拜廳前,不只是要脫鞋,還要清洗雙腳;
其三,對伊斯蘭教徒而言,男女是有別,故此分為男區和女區,一般男區位於大禮拜廳,女區位於另一個小房間,須從後門進入;
其四,清真寺是神聖的地方,基本上理應避免拍照。
目前本港回教徒常聚的清真寺只有三間,分別是中環些利街清真寺、灣仔愛群清真寺和九龍尖沙咀清真寺。另有兩所規模較小的清真寺,分別位於柴灣歌連臣角和赤柱監獄。赤柱監獄的小清真寺,只供懲教署內印、巴裔的穆斯林職員禮拜之用。
些利街清真寺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環古老嚒囉廟:清真寺建築特色】
通過碧綠色的鏽藤花門,沿石階拾步而上,淡綠色的些利街清真寺隨即映入眼前。洋蔥形的牆線,幾何形狀的彩色玻璃窗,都帶有典型的伊斯蘭建築特色。站於正門前抬頭看,為清真寺的標誌性建築——呼拜塔,三層高閣樓圓塔,用作禮拜前召集信徒之用,塔頂帶有星月標誌。
殿前柱上刻有記載1915年重建的銘牌,拱形正門上為幾何形鋁空花紋。踏入大廳,盡眼看地上都覆上色彩班斕的地毯,方便教徒做禮拜時跪坐、叩拜。大廳中央穹頂內側,有以八角形的彩色玻璃窗點綴,並在窗的中間以書法寫有真主的阿拉伯文名字。
除了以上伊斯蘭教的建築特色,清真寺的方位及圖案選用都有特定限制。回教徒每天必須進行五次禮拜(但可視乎情況而彈性處理),每次禮拜都要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即伊斯蘭教於沙烏地阿拉伯最神聖的聖地,所以香港清真寺的大殿都是座向西方,朝著聖地。
另外,伊斯蘭教嚴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包括人物、動物等,所以建築的玻璃窗、牆身、地毯等都只用幾何型圖案設計, 殿內一幅真主的圖像都沒有。而星月在伊斯蘭教中被廣泛運用,但這只是一個像徵性標誌,與信仰沒有直接關係,不含崇拜的意義。
(每逢周日下午,更有教徒充當義務導賞員,為遊客講解伊斯蘭文化,歡迎大家前往。)
些利街清真寺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wikipedia)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位於新加坡河東部(牛車水對面),甘榜格南以北。這些區域都是梧槽(Rochor)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小印度在當地泰米爾社區更普遍稱為竹腳(Tekka)。
小印度有別於珠烈甘榜區,後者在萊佛士計劃下,原本是新加坡殖民地的一個分區,在英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下,作為泰米爾人移民的居住區。然而,由於珠烈甘榜變得擁擠,對土地的競爭不斷升級,許多泰米爾人遂移居到現在的小印度(珠烈甘榜區已不再作為一個獨特的區域存在)。
小印度的位置沿實龍崗河,最初吸引了養牛業,該區的牲畜貿易一度相當突出。後來,其他經濟活動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該區開始看起來像一個泰米爾人的族裔社區。
雖然在現代人民行動黨的種族和諧政策下,泰米爾人不再如以往局限在一個地區,但為了保存文化遺產,許多泰米爾人商業 活動都集中在小印度。各個種族的人想要吃到或買到泰米爾人文化的東西,如咖喱或泰米爾服裝,就來到小印度。許多華人父母去小印度的商店,將大米磨粉,為嬰兒熬粥。這些商店的機器,主要是為了將香料磨成粉末,用來製作泰米爾美食。小印度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印度,包括道路建設和使用,與新加坡的其餘部分的衛生狀況大為不同。
實龍崗路是小印度主要的商業街,沿街有竹腳中心,竹腳廣場,小印度中心,實龍崗廣場,和穆斯塔法中心。花拉公園位於區內。區內有數座印度教寺廟,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場所,例如衛理公會福靈堂(Foochow Methodist Church)、衛理公會甘榜加埔堂、維拉馬卡里拉曼廟、安古利亞回教堂、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Jalan 回教堂、錫克教中央謁師所。阿督卡夫回教堂建於1859年,得名於一位泰米爾人律師,建築為阿拉伯-文藝復興風格。其祈禱廳裝飾着摩爾式的拱,體現伊斯蘭教的歷史。斯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沿實龍崗路,有一座高塔,於1855年建成。佛教的千光寺(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也沿着實龍崗路,最初是由一位泰國和尚於1927年創立。對面中國風格的龍山寺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小印度的貝當路,以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後來與納粹德國合作被定罪)命名,1916年建於排乾的沼澤上,體現了新加坡中國建築的特點。
新加坡地鐵在該區設有兩個站:小印度地鐵站和花拉公園地鐵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MAqsY6N6AE/hqdefault.jpg)
些利街清真寺 在 些利街清真寺……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on 09-08-2018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香港最古 清真寺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香港最古老的 清真寺 ,於十九世紀建成。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教徒住所則 ... ... <看更多>
些利街清真寺 在 些利街清真寺 的推薦與評價
些利街清真寺 ,又稱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些利街30號,些利街和摩羅廟街的交界。該寺為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反映香港殖民地時代穆斯林的歷史,些利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