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忠孝西路70年
臺北市北門以東的南側街景 1949 vs 2017
上圖由 Jack Birns 攝於1949年,地點在臺北市北門(承恩門)以東、臺北郵局旁的中正路(今忠孝西路)南側街景;畫面左側的高塔位於重慶南路口,是消防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的瞭望台(望火樓),於1916年落成。再往東的閩式屋頂建築(興建於1937年)就是位在懷寧街口的公路總局,路邊可見排隊候車的人龍。由於畫面中出現寫有「中和分行」的招牌,令不少看到此照片的人誤以為這是今新北市中和區的街道。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8月7日在同地拍攝。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還在同樣的地點,不過所在建物早在40年前就已改建為8層樓高的「城中消防大樓」,地址為忠孝西路一段86號(舊址為重慶南路一段1號,2007年7月26日方改編為現址),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起造、武傑設計、開盛營造公司承造,1976年10月22日開工、1978年7月21日竣工,為一座地下一層、地上八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工程造價為新台幣 6,471,325元。
《關於臺北市中正路易名》
1970年7月1日起,臺北市中正路易名為忠孝西路、忠孝東路與八德路。
1970年6月27日《聯合報》第6版刊登之相關報導:
遵照 總統指示
中正路易名
聯忠孝路分列西東
【本報訊】臺北市政府遵照 總統指示,決定自七月一日起,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
市府表示,本市仁愛、信義、和平三路,均已拓寬為現代化之大道,唯忠孝路尚未全線拓寬,致無法與上述三路相比擬。 總統謙沖為懷,曾指示市府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以符八德之義。市府乃決定將原忠孝路一、二段接連中正路,向西至環河南街止,改名為忠孝東、西路。
自中山南北路以東,定名為忠孝東路,中山南北路以西,定名為忠孝西路。至臨沂街口附近以東之中正路,則改名為八德路,原八德路改名為四維路。
有人問,當中正路還未改名時,士林的中正路叫做什麼路呢?事實上,就是叫做中正路,因為在1974年以前,士林與北投是屬於縣級的陽明山管理局管轄,並非屬臺北市政府管轄,所以兩條中正路分屬不同縣市,並不會造成混淆。
1967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68年7月,陽明山管理局改為隸屬台北市政府,同時士林鎮改為士林區。
1974年1月1日,陽明山管理局被裁撤,士林區便直接改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至今。
《認識望火樓》
照片裏的消防瞭望台(望火樓)位於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所在地,地址為今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86號。
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是臺灣第一座配備鋼筋混凝土造望火樓的消防單位,這棟啟用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年),坐落在臺北市府前街(今重慶南路)與北三線道(今忠孝西路)交會處的消防機關建築,其最大特色乃是具備一座高21公尺(約5層樓高),以鋼筋混凝土築造的望火樓,其不僅可供消防人員登高警戒及確認火災發生的地點,直立高聳的外觀,亦讓它成為當時臺北市的重要地標。
望火樓,又稱望樓、望櫓、火見樓、火見台、火見櫓等,當火災發生時,望火樓可供消防人員登高望遠,以清楚辨認火災發生之地點,望火樓上面並配有警鐘,作為警報之用,是昔日消防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
望火樓的構造方式不一,有木骨、鐵骨、鋼筋混凝土等種類,而隨著構造不同,其建築型式亦有所差異,而這座1916年落成的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即首創以鋼筋混凝土(鐵筋コンクリート)所築造;根據史料顯示,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望火樓直至1930年代,才逐漸在臺灣的消防建築之中蔚為潮流。
《認識公路總局》
舊公路總局位於臺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臺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臺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臺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後來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作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原本預定2016年7月開館營運,但目前仍在施工中。
臺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臺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臺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交通警察大隊聯合服務中心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由於1966年小年夜這場大火的災情嚴重,多達51人死傷,再加上發生的日期恰好和火警專線119一樣,於是讓不少人誤以為我國的119專線是源自這場火災,但事實上,我國的緊急報案電話119與110專線早在1959年12月1日就已經啟用了。
1966年1月19日下午,位於台北市中華路與衡陽路交叉點新生大樓的萬國聯誼社發生大火,並波及隔鄰的新生戲院,整棟新生大樓毀於一旦。
1966年1月19日(農曆12月28日;小年夜)下午1點50分,台北市西門鬧區發生台灣光復以來市區內最大的一次火災慘案。位於中華路與衡陽路口的新生戲院、萬國舞廳和渝園餐廳全被大火吞噬,而位於新生戲院樓上的萬國舞廳,有許多小姐和舞客被困在火場,英勇的消防人員也有數人死傷。由於台北市的西門町是最熱鬧的市中心,大火發生後,約有數萬人在現場圍觀。
火苗最初由四樓萬國舞廳與五樓渝園餐廳中間發出,台北市的消防車全部出動,極力救災滅火,但由於水壓不足加上消防設備過於陳舊,水龍只能噴到三、四樓的高度,結果造成這棟六樓建築物四樓以上成了一片火海。位於大樓下的商店,紛紛把財物搬到中山堂旁邊。
最後,在51輛救火車與數百名消防人員的奮勇搶救下,大火才被控制住,直至下午六點,大火始告熄滅,但新生戲院已被燒成空骨架。總計這場大火造成29人死亡、25人輕重傷、財物損失約六千萬元,起火原因為電線走火。
當年身為台北市消防隊第三分隊的隊長曾光榮,在救災時為了搶救新生戲院頂端樓層的受困者,自己跳上了雲梯車,但由於操作不當,結果不幸從雲梯車的懸臂車廂摔落而當場殉職。
半世紀前台北市西門鬧區的這場大火,促使政府開始重視消防連絡措施。有人說事發日期(1月19日)是119專線的由來,不過,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官網所述,我國「119」報案專線的由來如下:
「119」是我國各地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受理民眾電話報案的緊急專線,源自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其參照日本的消防制度,成立「119」勤務指揮中心,同時推展至全國各地。有關「119」由來的說法,說明如下:
(一)「119」符合漢字諧音「要、要、救」, 發生火災時,只要想到「要、要、救」,就可馬上聯想到要撥「119」火災電話報案了!另因「119」其國語諧音為「一一救」;意即只要民眾有任何困難,只要撥電話「119」,就會有消防人員來幫忙。
(二)世界電信聯合會(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縮寫為ITU)根據國際標準化管理的要求,為了避免火警電話用「0」號開頭與其他通訊服務而相互影響,於是建議世界各國火警電話採用「119」號碼。因此,台灣的緊急報案電話便在民國48年(1959年)12月1日起,就將火警改為「119」、盗警改為「110」。
(三)國內在參照日本消防制度之後,民國59年(1970年)3月成立「119」勤務指揮中心,從這一天起,只要撥「119」,消防人員24小時都會不畏危險為民眾提供服務。
後來該處改建為新聲戲院,但新聲戲院從1968年落成啟用後就不斷傳出鬧鬼的消息,現在西門町著名的老天祿滷味,最早就是在新聲戲院裡營業。經過了20年,就在1988年5月7日,祝融竟再度造訪此地,新聲戲院被燒成了廢墟,而老天祿則遷移至武昌街二段現址。
新生戲院是台灣在1950年代最豪華的電影院,位於中華路東側,與一般我們傳統認知的電影街(中華路西側)不同。這家戲院從興建開始就是個超級大違章建築,負責人周陳玉樹是當時台灣地產業和戲院業首富,他出身貧寒家庭,父親賣擔仔麵,他負責替客人送麵。但他運氣特好,讀國民學校時的老師游彌堅,日後去中國投靠了老蔣,成了「半山仔」(半山仔,簡稱半山,意指原籍台灣,但在台灣日治時期前往中國(俗稱唐山)旅居,然後在台灣光復後返台的本省籍國民黨人士),戰後回台成了接收(劫收)大員,擔任台北市長,直到1950年由黨外的吳三連接任。
由於「半山」在接收時,握有很多日人遺留下來的土地和房屋,以修理收音機為業的周陳玉樹,就改行從事房地產買賣,與游彌堅拉上關係,在台北市區大興土木,蓋造新屋後出售圖利,雖然官司不斷,但因為後台夠硬,始終逍遙法外。
周陳玉樹的房地產與戲院霸業,真的是「成也靠火,敗也靠火」。1949年成都路大世界戲院隔壁國際飯店失火,他靠著在災後的廢墟裡興建二十多棟樓房發跡;之後又在西門町到處以低價購進日本留下的房地產,拆除重建後高價售出。
1954年10月9日,他看中了新生大樓現址這塊395坪的土地,竟有辦法讓省營的台灣新生報(接收自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經營的《台灣新報》),把這塊地租給他新設的新生營業公司。條件就是由他免費替新生報蓋一座大樓,其他土地則給他蓋新生戲院,經營20年後再無條件送給新生報。
新生戲院是戰後全台第一座超過20公尺高的大廈,也是第一座採用波狀鋁皮鋼架的建築。工務局原本核准的建照是五層樓,用途是戲院,但1955年12月8日,業主又要求變更設計,申請增加餐廳、舞廳和百貨公司等用途,由於安全問題,歷經台北市工務局黃千里、莊琮耀和林永倉三位局長才核准。
臨衡陽路的百貨店及餐廳部份採用鋼筋混凝土,臨中華路的戲院部份則用波狀鋁皮鋼架。這種建築的特色就是牆壁不用水泥和磚,而是用波狀的鋁皮於外,中間夾裝木板,再用隔熱及隔音甘蔗板裝飾屋內,所以戲院雖位於西門町鬧區車聲鼎沸的中華路旁,坐在裡面卻完全聽不到戶外的噪音。隔音設備超好的新生戲院,讓觀眾更能享受看電影的樂趣,周陳玉樹因此由房地產大亨進而成為電影大亨。
於是他趁勝追擊,買下武昌街二段兩側的茶葉工廠,在台北戲院旁蓋了二十幾棟樓房,又在台北戲院右對面蓋了樂聲戲院和毗連的樓房,多餘的地皮賣給豪華戲院,然後將樂聲與豪華之間的另一塊地皮,賣給煤業大亨李建興蓋日新戲院,西門町的電影街因此形成。然後他又轉戰圓環附近的寧夏路,興建國聲戲院。
但新生戲院的波狀鋁皮鋼架建築雖超級耐震、隔音佳,卻不防火。九年之後,周陳玉樹的「好運」終於被自己消耗完了。
新生戲院原先設計的樓梯就僅有三座,戲院這邊靠中華路二座,靠秀山街那邊一座,遇緊急事件時疏散就很勉強了,大樓後來增加了用途,一樓是建新百貨公司,二樓是凱莉咖啡廳,三、五、六樓是渝園餐廳,四樓為「萬國連誼社」(萬國舞廳),大樓內這麼多營業場所,卻只能共用一座樓梯和一座電梯。
早在1957年1月8日,在新生戲院旁的中山堂光復廳,台北市議會舉行第三屆第七次臨時大會時,市議員黃奇正、陶佩潛、陳愷、趙邦平、方志平、蔡永、王振堯等二十餘人,就輪番抨擊高玉樹市長對新生戲院的安全問題拖延放水,高市長也反駁說新生戲院開幕以來,發現了許多問題,他自己也深感不滿,已指定工務、警察兩局,會同其他有關單位成立小組,對戲院作全面檢查後要求戲院作一次徹底的改善。
但這一「改善」就是9年,1966年1月19日(農曆12月29日;除夕) 下午1時50分,新生戲院正在播映福新公司出品,林福地執導,陽明與焦姣主演的第一部國語片《海誓山盟》,大火忽然從靠衡陽路那邊的四樓樓梯口儲藏間竄出,旋即迅速延燒,由於整棟大樓外牆完全沒有窗戶,還蓋上一層巨幅電影廣告牌,消防水根本無法灌入,只能放任火焰在內燃燒。
衡陽路這邊又只有一座樓梯與一台電梯,結果樓梯被大火截斷,電梯則因停電而無法動彈,新生戲院這邊的安全門又無法打開,造成四樓萬國舞廳和五樓渝園川菜餐廳全毀,裡頭幾乎無人能倖免。幸好火災發生的時間是在下午,餐廳裡沒客人,舞廳裡的客人數目也不多,否則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大火發生時,台北市警察局、憲兵隊、警備總部派出大批治安人員,北起西門圓環,南至衡陽路與延平南路交叉口、東自武昌街與中華路口、西至桂林路,整個西門鬧區全部戒嚴,連所有平交道柵欄都一律放下,禁止行人越過中華路,以免因圍觀而造成交通阻塞。台電城中服務中心也切斷西門鬧區的供電。
台北市警察局出動了全市26部防車,加上陽明山、台北縣、基隆市、桃園縣等警局支援的24部消防車,松山機場也支援了三輛空軍所屬的泡沫消防車。所有北台灣能動用的消防車都來了,但最高的水壓只能射到35尺(約3、4層樓的高度),而新生戲院卻高達60尺高(6層樓)。等到下午六時,警方宣布:「火勢已被控制」,但此時新生大樓已幾乎被燒光了。
晚間消防人員清理現場,在四樓萬國舞廳內發現連性別都無法辨識的焦黑屍體24具,六樓渝園餐廳2具。台北地檢處首席檢察官焦沛樹於在九時,率領檢察官曾丁壽、胡致中、王剛及法醫高坤玉、宮可仁,指揮警員在火場勘驗,並將屍體一一編號,然後送往極樂殯儀館及市立殯儀館料理善後。
經過反覆查證終於確認死者身份,有24人死在四樓萬國舞廳,有2人死在六樓渝園餐廳廚房,還有4人則是跳樓後分送台大及馬偕醫院不治。另外消防隊小隊長曾光榮在雲梯上,被跳樓的萬國聯誼社職員唐進之拖到地上,送醫後也宣告不治 。
1966年2月17日台北地檢處檢察官蘇嶸華、曾丁壽、胡致中、王剛等四人專案偵查終結,以被告周陳玉樹既以新生戲院用途申請建築及使用,卻將大樓二、三、四、五、六樓之部分,分別出租他人開設凱莉咖啡廳、渝園餐廳、萬國舞廳等公眾聚集場所,又將六樓通往戲院內部之太平門及五樓通往戲院內部之太平梯堵塞,致火災發生後造成重大死傷慘劇,實難卸其過失致人於死傷之刑責,惡性殊屬重大,請科以重刑,以昭儆戒。另外萬國聯誼社舞廳電工胡聰金、業務經理謝培松與總經理徐芝珊,也被一併起訴。
由於起訴的同時,受難者與萬國舞廳和新生戲院已達成和解,業者發給每名死亡者二萬五千元,家屬中無工作能力者(男子60歲以上,女子50歲以上,小孩18歲以下)每名在加發撫慰金五千元;殘廢者比照死亡辦理;受傷者醫療費概由業主負責。
1966年4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判決,萬國聯誼社舞廳電工胡聰金依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判刑四年,業務經理謝培松,總經理徐芝珊各依過失致死罪判刑一年,新生大樓業主周陳玉樹則無罪。承辦推事陸祖光指出:「按犯罪事實之認定,應憑證據,如不能發現確切之證據足以證明被告犯罪時,自應諭知無罪之判決。被告周陳玉樹否認堵塞五、六樓太平門及太平梯,稱均係該大樓承租後所為,與他無關。查渝園餐廳經理周毅,在檢察官調查時稱:『五樓通往新生戲院原有一門,是我們圍的。』與被告周陳玉樹所供相符,可見與周陳玉樹無關,應予諭知無罪之判決。」
周陳玉樹被宣判無罪後,將新生戲院拆除重建,改名「新聲戲院」。雖然鬧鬼的謠言不斷,但其實新生戲院大火罹難者中,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是電影觀眾。不過生意會差,是有比鬼更可怕的生物。
1981年3月24日,少女王代麗中午在看《天才開溜》時,放在座椅扶手上的右手掌被重達一台斤的大老鼠咬了一口,痛得大叫而驚動了鄰旁的觀眾,大家都站起來要幫忙驅走這隻兇悍的老鼠。但這隻大老鼠卻不怕人,鬆了口卻依然在座位間穿梭竄走,吱吱大叫。王代麗趕緊到國泰綜合醫院敷藥,並打了破傷風預防針。
新聲戲院王姓負責人卻發表聲明:「應該不是老鼠,而是被貓咬傷,因新聲戲院裡有四百多隻貓。」問題是戲院裡又為什麼要有這麼多隻貓?不過是貓是鼠,有鬼沒鬼都不重要了,因為新聲戲院與新生戲院一樣都走入歷史了,如今這裡已是錢櫃KTV。
交通警察大隊聯合服務中心 在 陳鴻源‧愛的行動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9年新北市計程車春節加成收費20元,將自1月20日(星期一)0時起至1月29日(星期三)24時止,共10天,與北市、基隆同步實施;新北市交通局提醒計程車駕駛應計入跳表金額收費,不得額外加收,乘客若遇到超收車資等違規情形,可記下車號、時間和地點向1999市政服務專線申訴,新北市交通局和警察局也將加強聯合稽查,讓大家快快樂樂過新年。
計程車春節加成20元、夜間(23:00-06:00)加成20元或國道通行費均應計入跳表金額收費。夜間加成係由計費表依時間自動加計,春節加成及國道通行費則由計程車駕駛操作設定;乘客於下車前可索取乘車證明並當場確認收費金額,以免衍生消費爭議。
另外,瑞芳區瑞芳火車站至九份、金瓜石、十分寮、雙溪等4條固定路線,以及烏來區烏來風景區覽勝橋旁台車站或烏來停車場至纜車站、內洞森林遊樂區、捷運新店站等3條固定路線,則是依公告的固定運價收費,計程車駕駛應準備紙本收據提供給有需求的乘客收執;其他非上述路線則需使用計費表照表收費。
為維護計程車營運秩序,交通局與警察局除不定期於市境內重要路段進行聯合稽查,農曆年前及春節期間更將加強執行,提醒計程車運將遵守規定,若有未依跳表金額收費或未具有效執業資格等違規情形,經查證屬實將依公路法裁處9,000元 至9萬元罰鍰。
新北市交通局也印製春節運價貼紙,發送至新北市計程車公(工)會、計程車司機服務中心、交通部公路總局臺北區監理所、新北市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警察廣播電臺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等處,計程車駕駛可至上述地點索取,張貼於副駕駛座椅背,以利乘客查看。
民眾可多加利用計程車走春拜年,如有飲宴席間喝酒,切勿酒後駕車,也呼籲乘車民眾體恤運將辛勞,不吝給予支持鼓勵,一起過個「鼠來寶」 的春節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