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理解,甚麼是悲觀後樂觀?首先,我們要明白,沒有代價的幸福並不真實存在,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毫無意義。
尼采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對人類來說,已經是達不到:就是從未出生、不存在;第二幸福對人類來講就是早點死去!」悲觀主義者解讀,直線就是尼采叫人去死,生存沒有價值。
不過,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引證「不生存」比「生存」更幸福,因為「不生存」的體驗並不存在。這麼一句口號式的 statement,從一個思考細密的哲學家口中道出,絕不合理。
細想之下,根本是話中有話,明白的人就知道是一種徹底的諷刺。諷刺的是甚麼?正正是世人不斷強調的「幸福」二字:我們如果只懂一心追求「幸福」,不懂面對「痛苦」,那麼我們的生存意義就會膚淺,面對逆境時只會懦弱衰頹,逃避的方式就只剩下死去一途。
尼采說辭箇中的真意,是擺脫幸福的詛咒,追求精神的頑強:「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唯有悲觀後的樂觀,才是精神上的強者。」
擁抱失敗,從悲劇中提煉希望,才能洞悉生存的真正價值。
#好好活下去 #即使活得不如意
#人生谷底的生存哲學
人生谷底的生存哲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思,故我在」之後,人生仍然會茫然。因為當你想到自身的信念應該如何捉緊,你仍要面對紛擾的世界。解答了:「我為什麼要這樣?」以後,你還會問:「為什麼世界會這樣?」
我們常常說「抽身」,到底「抽身」是什麼?退後一步,我們還是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不會天翻地覆。談及存在主義外,也不能乏視「他者」的存在,即「與我思想邏輯不同」、「我所不能理解」,甚至乎「我所不能觸及/未知」的人和事。
我們總會想到,沒有我存在的世界,一切如常,無盡地運轉。你、我、他都一樣,活在「在那裡」(il y a)的空間維度中,充滿不可抗力。和道家思想的個人渺小異曲同工。當這樣想的時候,有人會自覺卑微得不想作為,亦有人會以人生的微不足道去開解煩愁。
猶太哲學家列維納斯提出了「他者」的想法,因為他看到,只談「自身的存在」,有機會淪為偏見,甚至發展出自私和暴戾,就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能夠效忠,並合理化納粹德軍的所作所為一樣。
人生既要坦誠地為存在活著,也要理解和包容「他者」存在,有時真的很困難,尤其是在衝突和被迫害中間,用情緒去主導一切會容易得多,亦是大多數人的第一選項(雖然他們都沒有選擇過程)。
越講越左膠,你大概會覺得逆耳了。想說的是,如何思考自處是一回事,如何理解世界是另一回事,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又是另一課題。
「知道」,不代表照單全收,但「知道」,提供多一個思考角度;「不知道」,不代表自卑自憐,但「不知道」,永遠提醒你要謙卑,存在三思而行的選項。我們要努力知道「自身」,也要承認不知道「他者」。
#人生谷底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