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撲殺選擇 🇿🇼🐘
「人類對野生象群的『手動天擇』...算是殘酷的慈悲?」經濟狀況極為不穩,但自然生態極為豐富的非洲國家辛巴威,5日中央政府正式對外發出「大象過剩」的官方警告,並慎重考慮於年內重啟凍結超過33年的終極手段——象群撲殺行動——以控制境內的非洲象數量,避免保護區的生態失衡。當局表示,辛巴威境內的野生非洲象總數早已超過10萬頭,族群數量恐於年內超過保留區的「平衡界線」;但反對意見卻質疑辛巴威政府的保育邏輯,甚至回頭懷疑官方之所以放出「重啟撲殺」的政策風聲,恐與有意擴大「狩獵許可數量」以拯救染疫經濟的特殊觀光商機有關。
.
「非洲象的數量真的太多了,保留區的自然生態沒有辦法一直支撐著野生象群的膨脹。」辛巴威環保氣候與觀光旅遊部長,如此對《彭博社》表示:「象群的數量必須被有效縮減...對此,我們已有各種政策討論,所有的選項都仍評估——包括33年來都沒啟動過的『象群撲殺』在內。」
.
象群撲殺「在過去」是非洲各國普遍慣用的生態調控手段。儘管從1950年代開始,野生非洲象就一直因為非法象牙貿易,而成為盜獵犯罪的威脅對象,但在國際社會與保育團體的支持下,各國仍陸續開設了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全力在保留多元生態、野生動物觀光、與國內建設發展之間尋求三方平衡。
.
但同一時間,非洲也在60年代的建國獨立潮後,迎來了各國的人口成長爆炸期。在人口暴增與經濟成長的沉重壓力下,人與動物開始無可避免的爭奪起生存空間,因至尊體型(陸地最大動物)、巨大食量(每日300公斤)、極長壽命(70歲)、成年後幾乎沒有天敵的大象,也就因此被人類指定為「手動控制數量」的主要對象。
.
以辛巴威為例,自從1965年脫離英國殖民後,直到1988年最後一次動手為止,曾5度以撲殺手段作為控制象群數量的終極手段——累積撲殺數量高達5萬頭,此一數字也等同於當今境內族群的2分之一——同樣情形,也發生在大象數量最多的波札那,以及肯亞與南非。
.
在過去的撲殺行動中,保護區的專家們會在多方評估後,專門射殺象群中的「成年領袖」——由於大象是高度社會化的母系群體,家族關係不僅十分緊密,而且都會由群內最年長的母象「阿嬤」擔任最高族長。因此在以前的管控邏輯中,也都會優先射殺「阿嬤象」與其他次位階的母象群,意圖藉此壓制被控象群的繁殖能力,使其在「領導層被斬首」的狀況下自然降低群體的生存機率。
.
然而針對象群阿嬤的撲殺策略,隨後就出現了難以想像的副作用。因為大象的家庭結構極為親密,群體文化與社群行為也極度仰賴高齡母象的領導傳承。因此少了阿嬤族長與眾象之母後,幼象們容易出現了群體創傷後症候群(PTSD),包括易怒緊張、對人類充滿強烈敵意。象群的集體行為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甚至出現群體無法判斷敵我威脅、無能力與其他象群交流互動的嚴重狀態。
.
在發現指定撲殺會對殘留象群造成嚴重創傷與行為後遺症後,非洲各國政府與動物專家也陷入了長時間而激烈的倫理與政策爭辯。最終,各方才確定了「象群撲殺」的方針原則——象群撲殺,是野象族群控制的「最後手段」;但如果真的得要撲殺,整家族的象群,都得一同被消滅「抄家」。
.
全家一起死的控制策略,雖然於人類倫理上頗為殘酷,但自從90年代以後,非洲各國也幾乎不再使用族群撲殺手段——這是因為在全球化全面開展的時代,大草原各國都開始力拼「生態觀光」,而壯觀的象群活動也成為自然奇景的旗幟項目。因此為了避免國際觀光形象遭受損害,在族群控制問題上,各國也轉而採取成本較高的「族群轉移」(分散象群密度)、「指定絕育」,並配合「合法狩獵觀光」的指定商業獵補,以維持象群數量的平衡。
.
在辛巴威,每年都會釋出500張合法的「獵象許可證」供國際觀光客競標狩獵——在合法狀態下,觀光獵手只能在指定範圍、指定條件內射殺指定大象。而每張許可則會因為等級不同,以1~7萬美金不等的價格賣出。回饋的金額則再投資回本地的保護區管理、生態保育與反盜獵的武裝行動,期待以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達成各種資源與動機的正循環平衡。
.
誰知2020年,世界遭遇了COVID-19的世紀大疫,不僅非洲各國蔓延嚴重,原本仰賴的國際觀光、甚至合法商業狩獵,全都因為瘟疫來襲而全面停擺。因此在巨大的經濟與管控壓力之下,辛巴威政府才會從去年底開始大力推銷「大象狩獵許可照」的國際拍賣,但金流投資似乎仍拉不上來,因此本回突如其來說要控制族群總數、「不排除重啟象群撲殺行動」的政府說法,亦也遭到部份保育組織的動機質疑。
.
儘管就文化情感而言,要這樣撲殺花了那麼多心力保育的大象,著實令人難以接受;但過多的象群出現,確實很難不對保留區的有限資源造成壓力。但難道沒有更合宜的調控作法?或者更永續穩定的保育經濟合作嗎?不同現實的顧慮,也因此讓針對大象的數量控制,成為非洲保育界爭執最久、吵得最凶的歷史爭議。
.
Photo Credit:Reuters
.
#非洲 #辛巴威 #大象 #動物 #動保 #自然 #Africa #Zimbabwe #elephants #animals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人類圖動機轉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手,能否再寫我心?》
病榻期間,手背插著針咀喉管,魂遊太虛、任人魚肉、無力感交集無奈感,思前想後、回顧人生,遊走於天堂地獄之間……
休息了大半個月,今天【五一】,是還債的日子。
上月中,答應讀者寫一篇1700字長文,其後身體抱恙,承蒙讀者眷顧,兩日內就獲得3000多個emoji及問候留言,先在這裏謝過。
於是,決定今天在facebook寫一篇有史以來最最最長的文字,就以3000字為目標吧。
三千,其實就是N ,並非一個實數,所謂三千煩惱絲、孔子三千弟子、三千大千世界、孟嘗君食客三千……
真正字數多少,who cares ?
這段期間,看了不少平時沒有觀看的頻道、聽了不少未聽過的歌曲、閱讀了不少平時沒有翻過的書,但盡量避開一些令人氣憤的新聞,以免影響身心康復進度。
長期讀者應該知道,我很喜歡菲律賓民歌Anak, 原來除了譚詠麟翻唱的粵語版《孩子》,盧冠廷也曾在演唱會演繹,他那特別的唱腔,更能勾劃出一種莫名的情感和幽怨,一曲《孩子》,又聯想起五歲小女孩被虐待致死……
至於那個什麼五千萬噴水池(又是五千萬?), 如此芝麻綠豆小事為什麼能夠引起巨大迴響,真正原因,其實是香港能公開討論的話題,已如鳳毛麟角。
要我寫1000字批評康文署、又或者寫1000字批評東方昇,同樣輕而易舉,反正在撕裂的香港,已經沒有什麼真理,不是嗎?就連那個冷血兇殘的繼母,判決也不能達到一致(6比1)。
本欄的出現,源於2014年佔中期間,一篇《致我們即將逝去的香港》深受歡迎,7年來我手寫我心,完成了數千篇文章。
7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體細胞每7年就可以全部重新更換一遍。
從零開始,到今天超過3萬followers,總算略有所成,老懷安慰。
多年前其中一篇文章曾提及過台灣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和兒子合著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當年買書後翻過十來頁便束之高閣,臥床期間,from cover to cover重新閱讀一遍,今天想和讀者分享其中一節(天地圖書2007年11月版213頁):
龍應台問兒子,「你最同情什麼?」
兒子回答:「無法表達自己的人 ---- 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安德烈,你同情香港人嗎?
去年港版國安法出現,大量KOL刪文的刪文、離開的離開,自己亦提心吊膽,方寸大亂隨波逐流,匆匆忙忙刪除一些不滿政府胡亂施政的文字……
刪著刪著,看著看著多年來的文章…… 忽然停止,反問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李懂媽這個專欄,多年來不是被黃絲指罵、時不時被「捧」為親政府藍絲嗎?
從來都以「香港人」這三個字作為人生座標,不管是楊千樺還是周柏豪,我都不希望見到香港人自相殘殺……
佔中期間,看見年輕學生和年青警員被捲入政治漩渦紛紛入獄,同樣令我揪心,多次發文惋惜。
我批評周浩鼎之愚,更揭破林子健釘書機事件的拙劣。
從來明確指出港獨是「海市蜃樓」,苦勸年青人不要走上不歸路。
我痛恨警方濫打濫捕、亦不滿示威者圍毆地鐵職員。
我聲討元朗兩名當值警員出賣受襲市民轉身而去,同時表揚一些盡忠職守的警員。
(這裏先叉開一筆,從來深信讚許更能激勵對方做多些好事,就如叫頑皮學生做班長,部分讀者可能認為不停指責更有效,真的嗎? 至於什麼對方已經收足人工無需讚許,更是一派胡言,我們就不能讚揚服務一流收足人工的酒店經理? 我們就不能 嘉許任勞任怨收足人工的清潔工人?)
林超英反對填海,我發文和他爭辯。
我寫「天佑武漢」、 亦不贊成與以武漢為病毒名稱,令部分讀者頗有微言。
我真心覺得高鐵方便快捷、亦不認為一地兩檢有問題(事實證明判斷正確,香港人只見樹木出煙不見森林大火)。
我寧願中央全面接管,也不願見如此低質素的特區管治團隊收取高薪厚祿,事到如今,反正大局已定,真誠希望北京換血,14億人當然很容易挑選精英團隊治港 ,無須「明益」一大批無能的忠誠廢物。
蔡若蓮兒子自殺,有人奔走相告額手稱慶,我心痛指出香港病了。
我全力針對屈穎妍的虛偽,但反對有人恐嚇她及家人……
但今天,為什麼連自己這種溫和評論的人,內心都會心生恐懼、寢食難安?
是什麼令香港人無法表達自己?
安德烈,你有答案嗎?
今天,就算審計署署長都無法自由自在表達自己,因他審查的入境處長,已貴為國安處成員……
那麼,是否要永遠離開香港,才能夠暢所欲言?
讓我們看看身在台灣的沈旭暉、蕭若元、黃毓民、林夕……
除了黃毓民作風保持一貫,作為文字人, 自己明顯感覺到其餘三人隱隱透露出那種不忿、不甘心的情緒。
就以沈博士為例,文章雖然字字珠璣、言中有物,但難掩內心一股怨氣,粵語形容詞就是「講多咗啲」,但這也難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但這又衍生了另一種爭論,就是收費文章。
網上看見有關收費文章的兩極意見,一說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有價值的文章要收費理所當然,另一說是,全家已安全離開香港的KOL,還要香港人付鈔,吃水深火熱中港人的人血饅頭?
先說說個人情況,自己寫文章屬於玩票性質,時而月旦時事、時而抒發內心…… 數月前開設patreon,某程度上想測試自己文字的價值,可惜至今仍未能達到facebook讀者1%,命也!
早前宣告抱恙短暫停筆 ,有patreon讀者即時終止贊助,原因未明,但心有戚戚焉。
傷感的當然不是那幾塊錢,一直以為patreon讀者願意付出真金白銀是一種支持,但猛然醒覺,原來亦有少部分人認為只是買賣,你有病不賣(文)我便不買,各不相欠,亦合情合理。
回頭說海外KOL,他們對香港問題指指點點,是愛護香港?還是隔岸觀火?
沈教授形容自己設立patreon屬於「轉移陣地、互相扶持」,這一點我可以同意。
去年身處台灣的燒山,多次在youtube肯定預言,當美國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所有特區官員必定雞飛狗走,一個不留……
結果是什麼?
實況是燒山已經離地,我曾寫過一篇《禍起蕭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燒山仍誤以為雞隨時可以飛、狗隨時可以走……
就讓我抽離一點,作個比喻。
一名脫北者(逃離北韓的人),在海外發表文章,說獨裁政府如何不堪、北韓人民生活如何艱苦、他們應該繼續爭取自由民主不要跪低……
海外KOL隔山打牛這種做法有沒有問題,留待讀者自行判斷,本文原本想用的標題,是《每人心中都有一個李懂媽》, 正如李安導演拍完《臥虎藏龍》,對記者說「每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拍完《斷背山》,李安又說「每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你懂嗎?
經過風風雨雨,自己病後反而作出了時間上的取捨,讓自己人生舒服一點。
patreon是收費專欄,當然會按時出文回饋讀者(順帶一提,今天是1號,鼓勵大家加入),facebook是免費文章,只希望讀者認同和嘉許(如前述以讚揚作鼓勵),不再吝嗇按讚。
所以,今天自己定下目標,由這篇文章開始,每當獲2000+ emoji (起碼證明文字有人肯定),翌日便會繼續寫下一篇facebook文章,否則,無謂舞文弄墨自作多情,多點休息就是,何時寫facebook,隨緣吧……
最後,不得不提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特意抽取昨日一篇patreon文章和大家分享:
【 近日湯家驊力薦林鄭連任,可惜他錯用了一句 “the devil you know better than the devil you don't ”,隨即被建制派圍攻,說領導班子「只有天使沒有魔鬼」,十一哥被逼匆匆忙忙在facebook呼籲大家冷靜。
簡單形容,湯家驊無意中指出特首選舉就是「兩害取其輕」的遊戲,而不是「選賢與能」,為何今次這隻老狐狸如此不小心?
其實,十一哥近年的言論早已不值一哂,反正他高調擁護林鄭連任,無非就是替自己在行會霸位,哪會想及其他?
正如他早前說蔡玉玲(查冊車牌虛假陳述)有罪完全有法可依,套路一脈相成,毫無邏輯可言。
如果真如法官所言,完全不考慮「動機」,觸犯法例就要判罰,那麼何須法官? 用電腦程式不就可以替代所有法官?
讀者應該對不久前網上一段驚險鏡頭記憶猶新,一名大約4歲小孩子衝出馬路,當時汽車是綠燈行人是紅燈,小孩母親發覺後即時衝出馬路抱起小孩,幸好小巴司機及時緊急煞停,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犯法就是犯法,政府應否票控該名母親不遵守交通條例衝燈(紅公仔)?
更多的新聞片段,可看見火場有人破窗逃生,犯法就是犯法,不應該考慮動機?
政府又為何不票控逃生者「容許物件從高處墮下」?
要舉更多例子去反駁湯家驊之流,1700字也不足夠,不過今天謬論當道,小市民只能逆來順受。
今時今日,很多工種AI都可以替代人類,但全球依然要用「人」去當法官,就是因為AI沒有人性(科學家正在設計有感情的人工智能,將來機械人可能比真人更加有人性)。
年青的朋友,可能未聽過這些故事……
小時候,報紙法庭新聞,經常看到這些報道:「無依無靠的老婆婆做小販被控阻街,罰款30元,裁判官宣判從濟貧箱撥出50元予老婆婆……」
濟貧箱(Magistrates Poor Box)源於半世紀前英治時代,據說由一名裁判官 J.G.Wilson創立,目的是對一些家徒四壁的被告提供援助,「濟貧箱」的第一筆善款更由Wilson裁判官親自解囊捐出,其後善款則由外界樂助,近年社會有綜援政策,似乎很少再聽聞這類法庭消息。
以上這些好人好事,都不是法律規定,法官從來都不應該是鐵板一塊。
今天,裁判官Wilson已經離世,伴隨他離開的,還有人性……】
(後記:本文已經超過3500字,希望每篇facebook文章都能得到 2000+ likes,作為寫下一篇的動力。另外,五月份patreon預告:「陶傑籲蘋果自行了斷」、「苟延殘喘的港台」、「支持紫荊黨踢走琼子」、「外傭的故事」、「悲慘動物世界」、「中國式輪盤」……)
人類圖動機轉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以及歐盟執委會在4月21日,達成了有史以來第一份歐盟《氣候法》的協議,該協議體現了歐盟對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
歐洲趕在4月22日,由美國總統拜登主導的世界地球日氣候峰會的前夕,出台了這份改變遊戲規則的歐盟《氣候法》。歐盟《氣候法》也將歐盟2030年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40%提高到至少55%。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視訊峰會上強調,從現在開始,所有國家都需要採取更多行動。她強調指出,歐盟已撥出1.8兆歐元資金用於與氣候相關的目標,因為抵抗氣候變遷將成為新冠疫情之後,全球復甦的經濟引擎。
實際上,相較於美國和中國,歐盟仍然是迄今為止,為減碳承諾做出最大努力的經濟體。
歐盟參加世界地球日氣候峰會的,第二份伴手禮是一個《分類法》。定義了什麼是對環境友善的綠色投資,進而改善歐洲永續型經濟的資金流向,但是歐盟執委會也同時承認,仍然需要一些時間來就所謂的,「過渡能源」達成共識與協議。
目前的碳排量《分類法》包括了再生能源、運輸、森林、工業和建築等項目,除了農業之外,天然氣和核能也被暫時排除,在《分類法》的綠色投資清單之外。這也說明了碳中和進程下能源轉型的複雜與困難。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也在峰會前夕表示,歐洲將通過也被稱之為,「碳邊界調整機制」的「碳邊界稅」,來保護歐洲工業,免受排碳限制寬鬆國家的競爭。
即使參與氣候峰會的多位受邀領袖,對歐盟的「碳邊界稅」表示質疑,但是似乎都沒有影響歐盟推動「碳邊界稅」的決心。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法國總統馬克洪也在地球日的峰會上,聯袂呼籲,認為「碳定價」是共同行動成功的關鍵。
在美國高調回歸巴黎氣候協定,主導4/22世界地球日的氣候峰會的同時,歐盟試圖以實際的行動與明確的進程,來證明歐盟仍是抵抗氣候變遷的前鋒。
{內文}
瑞典環保少女桑伯格:我們的房子正在崩壞,未來以及我們過去所成就的一切,現在就掌握在您的手中,但行動還為時不晚。
2020年3月4日,瑞典的環保少女桑伯格,在歐盟議會上大聲疾呼:「歐盟自己宣布我們處於氣候緊急狀態,現在歐盟必須證明,自己是認真的。歐盟必須帶頭,歐盟有這樣做的道德義務」。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我們與歐洲議會和我們27個政府,達成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氣候法》,正如梅克爾總理所提到的。我們把《歐洲綠色協議》所提出的,在2050年達到歐洲碳中和的目標,篆刻入石,牢不可破。我們還同意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55%。
4月21日,在桑伯格歐盟議會演說的一年多之後,歐盟終於搶在由美國總統拜登主導的,世界地球日氣候峰會的前夕,正式出台了姍姍來遲的《氣候法》,是歐盟為了這場峰會所準備的,第一份伴手禮。歐盟強調,《氣候法》將徹底改變遊戲規則,從此將會有一個之前和之後。為了使歐盟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成員國必需要通過減少碳排放,投資綠色科技,和保護自然環境來達標。
新聞片段:目標是雄心勃勃的,但能夠實現嗎? 無論如何歐盟都想為氣候採取行動,歐盟議會和27個成員國已達成共識,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淨減至少55%。
《氣候法》是歐盟本屆執委會,所提出的《綠色協議》的重要環節。《氣候法》旨在簡化歐盟所有相關政策,以及歐盟社會和經濟,各個層面的碳中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隨即推文:「我們將在205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大陸的政治承諾,現在也是一個法定的承諾」。
新聞片段:是否應該排除天然氣和核能?《分類法》定義了何者為永續性投資,使投資者可以決定將資金投向何處。
歐盟參加世界地球日氣候峰會的,第二份伴手禮,是一個《分類法》。定義了什麼是對環境友善的綠色投資,進而改善歐洲,永續型經濟的資金流向,但是歐盟執委會也同時承認,仍然需要一些時間,來就所謂的「過渡能源」,達成共識與協議。
歐盟金融服務業執委Mairead McGuinness:目前有許多使用煤炭的國家,需要做出重大的突破。而天然氣在其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分類法》本身就是非常嚴格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研究天然氣作為更廣泛的,過渡元素的作用。
目前的碳排量《分類法》包括了再生能源、運輸、森林、工業和建築等項目,除了農業之外,天然氣和核能,也被暫時排除在《分類法》的,綠色投資清單之外。這也說明了,碳中和進程下的能源轉型,有多麼複雜與困難。
荷蘭籍歐盟綠黨議員Bas Eickhout:如果歐洲一方面說,我們要在30年內實現碳中和,荒謬的是同時又說,我們也可以將新建燃氣火力發電廠,稱為綠色投資,因為這個天然氣廠至少要存在40年。我們將超過2050年,碳中和的截止日期,因此我並不是說不能建天然氣電廠,但它必須非常有限。
除了來自東歐國家的壓力,要求讓天然氣成為過渡能源之外,歐盟也面對著核能大國法國要求,承認核能,為綠色能源投資的呼籲。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也表示,法國將推動倡導核能,享有環保友善的標籤。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碳邊界稅」將為歐洲產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其他國家在減碳上,不如我們走得那麼遠,或是拒絕朝正確的方向前進的話。
在由美國拜登政府主導的氣候峰會上,歐盟不只是準備了,《氣候法》和《分類法》,兩份應景的伴手禮,根據Politico的報導,歐盟執委會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也在峰會前夕,對美國國會小組委員會表示,歐洲將通過也被稱之為,「碳邊界調整機制」的「碳邊界稅」,來保護歐洲工業,免受排碳限制寬鬆國家的競爭。
新聞片段:這看起來像是在對抗氣候變遷中,取得勝利,但是這樣的政策,將會在公司運營成本高昂的國家,與價格便宜的國家之間,形成一個競爭環境,從而幫助富裕國家保留就業和投資。
以法國為首的九個歐洲國家:包括奧地利、捷克、丹麥、西班牙、立陶宛、盧森堡、斯洛伐克等,
於4月20日聯合發表聲明,呼籲從2023年起,實施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
新聞片段:「碳邊界稅」,不但可以強化抵抗氣候變遷的行動,還能防止「碳洩漏」。「碳洩漏」發生於,當企業搬遷到歐盟和美國以外,以避免嚴格的氣候政策時,西方國家不希望企業,而擠滿在中國或印度等地方,因為那些地方對環境要求寬鬆,也使得在那裡生產的商品更為便宜。「碳邊界稅」,將使這些產品更為昂貴,從而降低了,在海外製造和轉移工作的動機。
德國之聲新聞主播:是不是如同某些人所說的,改變路線已經太晚了?抑或專家們認為還有時間?
德國之聲環境記者 Ajit Niranjan: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還不算太晚,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的確是太晚了。氣候變遷已經造成了死亡,已經奪去了人們的生命,以熱浪形式或是更為強烈的風暴,更為密集的野生火災,這些都已經造成影響。若只看火力發電的空氣污染,最近的研究顯示,化石燃料造成了每年約800萬人死亡。
科學家警告,一旦全球溫度上升超過2°C,海平面將在2050年前,上升50公分,我們將損失地球上,超過10%的物種。
歐盟議會綠黨代表 Philippe Lamberts:科學家基本上是在告訴我們,我們在氣候行動方面浪費了整整十年,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採取,更嚴峻的措施。
唯一的問題是,這一切還來得及嗎?人類的居住環境還有救嗎?明明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但是2021的世界地球日,這個有40個國家領袖,共襄盛舉的氣候峰會,卻像是預告一場,躲不掉的災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R3z0DH7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