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歸去】
.
過去這週末順利完成了 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 Taiwan kayak association 舉辦的 ACA L1海洋獨木舟技術認證課。在往後的日子終於可以正式出海,參加獨木舟行程了!
.
你們其中也有人喜歡划獨木舟嗎?或者有興趣去認真學學呢?
.
其實我也忘記了,當初是如何燃起划獨木舟的興趣。我只知道,從小我總會沒頭沒腦地走進一些意想不到的體驗當中。國中那些年我迷上了籃球;大學年代我去了學色士風和劍道;剛出來工作頭幾年則開始對歷史文化研究與登山產生了興趣。
.
或許是因為空白G中心的關係?又或許是因為我的不預期輪迴交叉?但我更認為是周杰倫所說的「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在生命中遇上一個能夠讓自己不顧一切投入的興趣,其實就像戀愛。
.
在「她」出現以前,我們腦海中總有著諸多必備條件;但一旦遇上那個Mr. Right,當我們第一眼看見「她」的時候,卻竟然發現原來所有那些必備條件通通可以放諸腦後。
.
而跟愛情一樣,雖然我們大多難以解釋當初為何愛上,但在戀愛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逐步發現對方的美(或者不美)。
.
對我來說,海洋獨木舟最令我著迷的,大概就是在舟上那無拘無束的感覺吧。在廣大的海洋上,你想去哪裡都可以。這裡沒有邊界,沒有道路,沒有規限,只有你想要去的方向。
.
又或許,真正讓我動心的,是因為海洋獨木舟真的很像人生。
.
就如人生,獨木舟是一個「看天吃飯」的活動,天氣、海浪、水流與風向這些不可抗力,全都是無法單憑個人一己之力,就能控制或輕易改變的。然而,只要我們做好準備,做好危機管理,就必定能夠有力量應付眼前的這些不預期與危機。
.
人生也一樣。我們既無法改變大環境的變化,也無法讓自己徹底免除於外界的制約與干擾,但只要我們能夠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我們就永遠擁有力量去應付眼前的變化與制約,而不會因此而深陷漩渦當中。
.
“I can’t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but I can adjust my sails to always reach my destination” by Jimmy Dean
.
就如人生,划著舟的每個人皆是一個獨立個體,卻又同時是一個更大群體的一部份。
.
既然稱作「獨木舟」,顧名思義就知道獨木舟本質很獨立,很個體性,很2爻。坐在獨木舟上,你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要去哪裡,怎麼划,划多快,一切由你掌控,沒有誰管得著你。
.
但划獨木舟卻又同時很看重合作性,很4爻。在變幻莫測的大海上,危機無法完全避免。再厲害的航海者還是有機會遇上危險,沒有誰能夠保證自己一輩子不會翻船。也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擁有救援別人的能力,而同時每一個人都總會有需要向別人求助的時刻。
.
若過度的講求個體性,缺乏合作精神,若有天真的遇上危機,就會因此失去了能夠助我們一把的及時雨。但相反,若過度的講求合作精神,卻放棄了對自由奔放的追求,那我們也就無法好好享受其中,反而錯過了本身能夠獲得的喜悅。
.
跟人生一樣,真正的智慧在於找出兩者之間的平衡。我們需要團隊與合作,但卻同時不能因為團隊與合作而失去了自己。
.
就如人生,與其專注於做到完美,倒不如在過程中好好享受。
.
初學的時候,我們總以為,只要每一下動作都出盡全力,強求自己做到完美,這樣就能夠划得更遠更快。但往往最終發現,很多時候越用力,卻反而越做不好,最後徒為自己帶來一身酸痛疲勞與挫敗感。
.
比起奮力掙扎與對抗,我們更需要學會的,是找一個自己舒服的姿勢,然後邊划邊修正。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一直有力量划下去,並享受其中。
.
我們的人生其實也一樣,不是嗎?
▂▂▂▂▂▂▂▂▂▂▂▂▂▂▂▂▂▂▂▂▂▂▂▂
▌9月 #薦骨健身房 招生中!
.
▌10月 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招生中!
.
▌Human Design 人類圖 x #職場引導服務,歡迎預約!
.
▌相關詳情: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7的網紅JKの身心靈遊園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九種渴望,皆源自人性,但「過度」了,就會讓人受苦。 🔹🔸 本集精彩內容 🔸🔹 💬 Sacral薦骨中心:渴望生產創造/減壓句:「(當電力不足時)不做事也沒關係」、「暫時找不到熱情也沒關係」 💬 Root根中心:渴望突破限制/減壓句:「停下來休息也沒關係」 💬 Spleen脾中心:渴望人身安全/減...
人類圖 全 空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Go to the basic:再回到一階》
我想要回去複訓一階的想法,起始於年初參加台中夥伴時段的啟發。那時,有個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生產者等待回應、投射者等待邀請,那麼,兩者的「等待」有何差異?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雖然聽起來輕易,對人類圖有基礎了解的人,大概都能侃侃而談其中的分別。然而,我回答得並不好。我發現,我居然沒有辦法用很簡單的語句、出現在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對方明白,為什麼聽起來都是一個類似等待的過程,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
我一直對於那位朋友感到抱歉。覺得辜負了她遠道而來的心意。我也感謝她的這一題,在我心中種下了複訓的種芽。Go to the basic,是我的老闆們常常對我說的話,過了幾年,我也偶爾跟團隊這麼表達,當我們卡關,對於原本很確定的地方,覺得搖擺和遲疑。那我們就回到原點吧。看看是不是在原點就遺落了甚麼,順便把原點的初心也一起帶回來。
所以回去上了John的一階。有一種徹底跳脫既有框架的刺激,回到原點無誤,但這一次,是站在原點的對面,戴上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全新濾鏡。
上到四階,我們學到各種拆解圖面的方式,觀察能量如何流動、又會被哪些深井制約。越走越深,慢慢會模糊一個基本的真理:「二元性」。像是,黑與紅,個性與設計,感性與理性,想像與期待,那是我們風格與特質之所以千變萬化的起源。
John的一階,我看到的是,以二元性為核心,將圖面切割成四大象限的架構,當中蘊藏了一至七階的智識,細節可以說一千個晚上也說不完,真正的關鍵,四個象限就一目瞭然。
對於我這樣一個天生囉嗦的人,上課時,內心覺得頗為震撼,大道至簡,原來如此。好的脈絡,隨著一根線頭按圖索驥,解釋了說不清理還亂的人生。從二元性出發,維持客觀,更能好好傳遞理解與支持。
特別是在講到投射者的時候,John分享了一個很犀利的觀點,協助我重新檢視「苦澀」為何積聚,唯有勇敢觸碰「代價」與「報酬」的議題,才能有效避免苦澀,也通常能過濾「邀請」的本質是否正確。
由於投射者的能量運作,是先聚焦再向外投射,一旦選擇投入,將毫無保留,將自己傾洩而出。之所以覺得苦澀,除了因為不被看見、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出自於能量全被他人掌握或取奪,自己甚麼也不剩的虛無。
因此,要回到內在權威,也要心中有譜,先問好,「我會得到甚麼?」。能量的交換,必須有價。不用不好意思。如果不確定會得到甚麼,或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接受邀請前,務必三思。
聽起來很像是常識,我媽就一直不懂,為何我自信心低落、老是拿熱臉貼冷屁股,把自己搞得跟鼈三沒兩樣。(其中也蘊含了空白意志力中心的課題)
但對我來說,這件事很難做到,我超級不擅長談薪酬。求職、轉職、升職,永遠很羞於啟齒,自己的價碼幾何。同時也很疑惑,我真的可以要這麼多嗎?會不會被拒絕。每次每次,都要和先生不斷練習,把腳本背得滾瓜爛熟,但真的到了談判桌上,立馬忘光,時常簽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
回顧我的職場經驗,那些在「代價」與「報酬」上,相對失衡的工作,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那時我的想法是,錢少一點沒關係,經驗無價。我也長期信奉,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推手哲學。這些觀念,有其真理,但施與受的天秤長久傾斜,越到後期,越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都快把自己的五臟六腑、畢生絕活傾囊而出,依然不受重視、沒被買單,有強烈的被糟蹋與被輕賤感。真心換絕情。
聽了John的觀點,我在銀幕前大澈大悟,如果連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價值,任意揮霍在他人身上,又怎麼能期待對方理解「免費的,其實最貴呢」?
有趣的是,我現在的這份工作,是所有工作歷程中,最放膽一搏、去談「代價」與「報酬」的Offer。也許是因為當時處於大休息狀態,身心回到健康水平,才剛從可怕的職場霸凌離開,求存意識十分高漲,我不想再委屈與馬虎自己,從一個屎坑淪落到下一個。也許是當時的主試官的「夢想說」,深深觸動了我。他不問我能貢獻甚麼,反而好奇,What do you dream for?
他認同夢想,也尊重築夢的精神,值得我提出來的酬償。(天知道,真相是,我壓根不知道該出多少價,又覺得自己不被錄取的機率很大,索性出了心目中的天價。)
因此,我永遠記得接到offer的那天下午,整個台北市突然下起午後雷陣雨,老是忘了帶傘的我,站在雨中,內心百感交集,應該要開懷,卻哭了出來。許多年積壓著的苦澀,老天用一場雨拂去,我淋得全身溼透,裡裡外外都得到了平反。
「代價」與「報酬」,很需要被提醒,特別當投射者長期處於等待,關於價值,很容易被忽略,或因為害怕再度失去機會,而不被列入優先考量。弔詭的正在於,屬於你的邀請,是不會吝惜對你的「代價」與「報酬」的,重點是,你也要相信自己有價,勇敢提出來。
學到四階,回看一階,斷垣殘壁突然都接得起來了,能量的來去,既互相效力、亦此消彼長,謝謝John帶我看到那樣的世界。
也很推薦John的一階,如果你是新手,這將是一個相對宏觀的起點,御繁為簡,以空飛機遊覽納帕河谷的概念。如果學到中途,這則是溫故知新的回歸,以大窺小,慢慢拾起迷失的零星碎片。
學院一階課程 :
https://humandesignasia.org/course/lv1
*歡迎當時的那位朋友再出聲一下,我現在能夠比較完整地回答妳的問題了。
人類圖 全 空白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山非山】
.
曾經有找我尋求職場引導的個案問我說,我是否都總能夠保持正面看事情,不受情緒困擾,不對生命中發生的任何事情感到困惑?
.
當然不會。
.
學習人類圖,認識自己的設計,無法讓我們免於天生會受到的影響。#空白心臟中心 的我,還是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空白G中心 的我,還是會在自我定位與方向上搖擺不定;#薦骨權威 的我,也並非時時刻刻都能夠聽見自己的回應,還是會在情緒低落時,對眼前一切事情都失去回應的能力。
.
就像剛過去的數星期,我就深陷困擾,彷彿置身於黑暗隧道之中。
.
自從6年前首次接觸Human Design人類圖以後,我的人生就此進入了一個新章節。從最初心態、行為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到後來聆聽內在權威與策略裸辭離開了8年的工作,再到去年離開香港來到台灣開展新的生活,一方面探索生命的眾多可能性,同時致力推廣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觀與理念。過去這幾年的確是精彩、奇幻而漫長的一趟旅程。
.
然而,隨著我的第一班Living Your Design人類圖初階課程在8月份終於面世,我發現自己體內竟然出現了一股龐大的失落感、無力感。除了開課,我幾乎沒有甚麼想做。世界彷彿停頓了。生產者的生命力消失不見。
.
最初只是單純感到哪裡不對勁,卻沒有看見問題所在,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覺察,我開始發現那失落與無力感的根源所在。
.
回頭重看過去幾年所發生的一切,我才終於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到這章節的結尾。當然這並非說我打算離開台灣,也並不打算放棄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而只單純是我原來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抵達了最初設定的目的地(能量上)。過去一直驅使我前進的那願景,如今已經成為了真實,成為了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
.
隨著這章節的落幕,我開始迷失於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要做點甚麼是好。那個可以引發我好奇與探索的方向是甚麼?那個可以驅動我前進的渴望與意義又是甚麼?
.
就在這困頓掙扎中,我忽然有了新的覺悟。
.
學習人類圖前,我們「#看山是山」。學習人類圖後,透過學懂覺察,我們「#看山非山」。我們開始看見原來山中有林,林中有樹,樹上有鳥。然而,過程中我們卻容易因此變得過度偏執,覺得自己非要看見這山的本質不可。
.
以前的我曾經是個甚麼事情都要規劃,都要有明確方向的人。聽從生命引領根本是天方夜譚。也正因如此,當我之後踏進身心靈與人類圖的世界後,開始體驗「看山非山」的我,毅然搖擺到另一極端去,總覺得自己必須做到活在當下、放下自在,認為這是「活出自己」的唯一法門。我嘗試在生命中不定下任何特定方向,隨心而行;但走著走著,卻發現原來這做法只是弄巧反拙,反而讓我內心更感不安。
.
空白G中心的我天生很怕沒有方向,而28-38通道天生需要依靠意義作為驅動力。沒有方向,我會感到害怕;沒有意義,我會缺乏動力。這就是我的原廠設定。硬要超脫自己的原廠設定,硬要自己不害怕迷失,硬要自己不設下任何特定方向隨心而行,這只是單純的違反人性。這並非自我揚升,而是對自己的殘忍。
.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們的家庭與社會教育中,已經存在太多「應該」與「不應該」。如果認識了人類圖或任何其它身心靈工具,卻反而為我們添加更多的束縛與枷鎖,創造出更多的「應該」與「不應該」,那不是太本末倒置了嗎?我們當初學習人類圖,正正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擁有更輕鬆、更美好的生活,不是嗎?
.
Human Design人類圖強調的,是世間萬事萬物的二元性與平衡。問題從來都不在於事情的本質上,只有當我們把這些本質過度放大或壓抑,才會形成混亂。
.
以方向為例,真正重要的從來並非擁有方向與否,而是對於方向的執迷。空白G中心的我,仍然可以為自己定下目標,只要這目標能夠為自己帶來力量就好。然而,我們的學習的,是容許自己在路途上對方向作出修正,而非按原本的路線圖死板執行不可。
.
既然我的設計需要方向,那就給他方向好了。然而,這方向不再是一個明確的目的地或完整的行程,而是在當下能夠掀起我內心喜悅的某個空泛想法。舉例說,我今天起床,最讓我所期待的是什麼,這就是我是方向。可能是我看到遠處的一個景點,所以產生一股很大的熱情想走過去;也可能是我根本沒有在想什麼,但是我的腿已經向某一個方向走。簡單點來說,就是所謂的回應。
.
就這樣,隨著路上每個看見,每份感受,每次回應,邊走邊修正自己要走的路。然後讓這些簡單而零碎的小方向,引領我們走出自己的道路。
.
這大概就是我經歷過「看山是山」和「看山非山」後,隨著上一個生命章節的完結後,下一步最想嘗試體驗的一種新生活形式,既非最初的那種「規劃性人生」,也非後來的「無定向性浪遊」,而是一種更具有機性的混合形式,完整融入生命當中,純粹地感受其實「#山就是山」。
.
然而,改變需要時間,需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微小測試與實驗,去整理出一個改大的改變。與其急於找出那個最佳方案,找到那個new normal,倒不如好好走好每一走,讓這個new normal來找你,讓它在你的生命中自然形成。
.
為了適應這樣的一種new normal,我開始每星期找一天,找個城市的角落走走。很多時候都沒有一個特定的行程,只是想到一個地方就向這個地方出發,然後在路途上容許自己隨着每一個回應生長出自己的行程。然後嘗試在旅程中帶着開放的心好好去觀察感受旅途上看見的一切。
.
其實我最終要去的是哪裏?去到之後又得到什麼?這些我都沒有明確答案,但是,我相信只要我願意一直走,答案總有一天會出現。又或者到了一天,答案對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因為我已經完全陶醉在該事情上,沒有空閒的能量去思考這無謂的問題。
.
這大概就是我人生中的下一個章節。不。或許我的人生中已經不再需要任何章節,剩下的只有一篇又一篇的散文。
▂▂▂▂▂▂▂▂▂▂▂▂▂▂▂▂▂▂▂▂▂▂▂▂
▌9月 #薦骨健身房 招生中!
.
▌10月 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招生中!
.
▌Human Design 人類圖 x #職場引導服務,歡迎預約!
.
▌相關詳情: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人類圖 全 空白 在 JKの身心靈遊園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九種渴望,皆源自人性,但「過度」了,就會讓人受苦。
🔹🔸 本集精彩內容 🔸🔹
💬 Sacral薦骨中心:渴望生產創造/減壓句:「(當電力不足時)不做事也沒關係」、「暫時找不到熱情也沒關係」
💬 Root根中心:渴望突破限制/減壓句:「停下來休息也沒關係」
💬 Spleen脾中心:渴望人身安全/減壓句:「有無法克服的恐懼也沒關係」
💬 Solar Plexus情緒中心:渴望生活愉悅/減壓句:「不開心也沒關係」
💬 Heart心臟中心:渴望自我價值/減壓句:「不被眾人認同也沒關係」
附註:節目中提到的那一集《黑鏡》Black Mirror 是第三季的第一集
----------
⫸ Jerome FB & IG:搜尋「人類圖看世界 Jerome’s human design」
⫸ 預約Jerome解讀服務:https://www.fb.com/humandesign.Jerome
⫸ Kevin FB & IG :搜尋「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 Kevin 職場引導服務: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人類圖初階課程: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人類圖 全 空白 在 JKの身心靈遊園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何「聰明用電」,在工作上發揮自己的戰力?
🔹🔸 本集精彩內容 🔸🔹
💬 電池1:薦骨中心/生產者的標準配備
💬 電池2:根部中心/壓力可以轉換為動力
💬 電池3:情緒中心/感覺對了才有動力
💬 電池4:心臟中心/有目標才有動力
💬 四電池全空白的人,在職場中的自我定位?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
歡迎到 Kevin Career Coaching 網站 了解更多: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 Jerome FB & IG:搜尋「人類圖看世界 Jerome’s human design」
⫸ 預約Jerome解讀服務:https://www.fb.com/humandesign.Jerome
⫸ Kevin FB & IG :搜尋「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 Kevin 職場引導服務: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人類圖初階課程: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