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強力推薦文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從當代國家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發展出來的「教育」或是「學校」往往不利於當代原住民成長過程之中的對於自身的身份認同建立。當教育都只從主流都會社會出發,一樣的課本、一樣的考試制度,實在難以帶領原住民社會的孩子真正的重視與實踐自身的族群文化。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這篇來自【親子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阿里山國中小108學年轉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經歷,看到「實驗教育」如何與傳統文化結合,讓鄒族孩子可以在學校裡學習如何「成為鄒族人」!這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當代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助益原住民文化的復振、發展與永續?
-----------------------
成為實驗學校的挑戰:從 kuba 到教室,「成為鄒族人」該學什麼?
過去鄒族的學校是 kuba(男子集會所),也是鄒族政治、宗教和社會運作的核心,也就是說部落就是學校,學校也是部落。鄒族男人從 11、12歲青少年起,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和其他的成年鄒族男子一起住在 Kuba,接受狩獵、戰技訓練,學習製造、使用武器及漁獵器具技能,同時聆聽部落歷史與氏族爭戰、狩獵故事。
「成為鄒族人」的教育,是終身學習,必須在山林討生活的場域中,用身教一代一代的傳承。那時候的文化傳火人是一整個部落的力量。
但狩獵時代一去不復返,現代鄒族人的教育該是什麼?公立學校民族實驗教育可能提供正確答案嗎?回到學校教室的現場,國小階段鄒語學習,每週兩小時,族語老師拿著課本用教外語的方式,以羅馬拼音作為認識語言的媒介,解構語文的發音規則再教給學生,學生透過課本學習單字、練習會話。但回到家和社區,若在生活中沒有練習的機會,學鄒語的環境和可能甚至比英語還困難。
公立學校課程再怎麼極大化文化課程時數,也不可能如同過去在男子集會所浸潤式的帶領。漢人為主的老師們必須有如人類學家在田野取經,試圖結構化民族文化知識體系成為課程,再努力複製情境到教室。
國小部教導主任王寶莉說,現在看似學校文化課程做得「還算漂亮」,但只是所有課程中的「點」。108學年學校在組織上拉出了研究發展處,把「鄒族課綱」從一到九年級統整出來,試圖把點狀課程連成「一條線」。但是這一條課程的線,還只是從老師腦袋裡設計出來,寫在文件上的概念,並沒有經過和現場老師學生對話,實際操作修正經驗的捶打。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妙台灣:溫柔聯繫台日的觀察者」介紹 訪問作者:一青妙 內容簡介: |台灣首發,一青妙第一本文化觀察散文集| 一青妙是極少數在從日本觀察台灣的同時,也能從台灣觀察日本的寫作者。這是除了生於日台夾縫,長於日台兩地的她之外,其他人無法寫出的多重視角,皆在本書中...
人類學家在田野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學家在田野之中,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是融入當地的勞動力?還是對於當地人的威脅?作爲當地社會的未來者,人類學家往往面都要面對這個社群長久與外界互動所建立起的心態與習慣。
這篇來自【芭樂人類學】上的文章,下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十一月活動的講者分享了她在海外田野過程之中被當地女性討厭的經驗,從中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獨特的歷史,也讓我們也想想台灣人對於外來者的態度又是受到哪些歷史與文化習慣影響呢?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十一月活動
主題:帛琉社會中的性別、勞動與財富
x 《債的歷史》
分享人:陳玉苹博士(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助理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於下午7:00(UTC+08)
地點:高雄SOGO12樓 誠品書店 書室
我們都會對於一個父系社會家庭中的男性有承擔經濟責任的刻板印象。那在母系社會中呢?講者陳玉苹將會分享她在帛琉的田野經驗,指出在母系社會中對性別、勞動與財富有不同觀念與實踐。
------------------------------
不只一次,當地男性笑容滿面的對我說:「我真的很喜歡中國女人」。如果是當地女性初見到我,而在我身邊沒有當地朋友陪同的話,她們就是一臉充滿蔑視與敵意的態度。某位官員的夫人,在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我剛好坐在她丈夫的旁邊。她除了充滿敵意並且用鼻孔看我之外,她的先生也趕緊叫我跟一位男性朋友換位置。在田野初期,我幾乎無法跟當地女性建立友誼,連找寄宿家庭都沒有辦法。有一次,我去某個村子作調查,透過有力人士的介紹,寄宿在當地一個當地知識分子的家中。但是女主人無法克制的懷疑我是不是跟她丈夫有一腿。第一天住進他們家,她就問我:「你到底是怎麼認識我的丈夫?」。接下來,她每天監視我的行動,看到我就擺個臭臉,也不肯跟我聊天。有一天,鄰居跟我八卦說,這家的先生在另外的村子還有一個家庭,這家女主人還能讓老公願意偶爾回家來,可見她真的很忍耐。我聽了大驚,才瞭解她的敵意所為何來。後來有一天她終於對我發飆:「我不想管妳在做什麼研究,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覺得非常的挫折,很快的就搬離了那個村子。
於是我跟一位當地朋友聊起這個事件,他才告訴我,「戰後,進來金銀島的外國人多為美國男性。當地的女人趨之若鶩,搶著跟他們約會或者結婚,讓當地男性非常生氣,當時的狀況是,當地的男人對外國男人很有敵意。在1980年後,開始開放外商投資,並且引入觀光業後,很多外國女性來到這裡。像是歐美、日本、台灣等,有些甚至嫁給了酋長,在這裡獲得了土地。尤其是卡拉OK吧引入後,很多當地男人流連忘返,讓他們的老婆非常生氣。經常有太太去那裡找先生,揪着耳朵拎回家去。自此之後,當地女人就對外國女性非常的有敵意。她們認為這些外國女人來這裡就是要偷她們的男人的(steal their men)。」 過沒多久,當地全國婦女會在開會的時候,討論到了卡拉OK吧的議題。她們希望政府能把這些卡拉OK吧關掉,因為她們的先生都去那些地方找女人,經常不回家。不回家就算了,連錢也不拿回來[1],讓她們缺少儀式所需的費用。但是政府也拿這些卡拉OK沒辦法。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2850
人類學家在田野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族誌是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的「蹲點生活」,探詢地方族群文化現象背後的脈絡,以人類學視角詮釋勾勒當地人觀點的產物。人類學視野的養成過程中,會從大量閱讀各種民族誌來理解不同地方不同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並從中學習帶著N種人的眼睛,轉換思考看待人事物的多元角度。「習以不為常,理所不當然」的人類學之眼,有助於我們看見並反思文化與價值觀的實踐方式以及背後交織的因素。小編懷萱接著來分享 未來手帖 的這篇文章摘記,透過外籍大學校長的視角,除了呈現出關於日本社會對於學校教育的看法,不妨也可以從反思台灣社會對於學校教育的想像與期待,想想人類「學習」的意涵。
-------
剛果國籍的 Oussouby SACKO 是日本精華大學的校長,因為教育工作的關係長年居住在日本,看了許多教育現象,也讓他產生了「日本人對學校期待太高」的想法。
...
為什麼日本人對於學校教育的期待這麼高?
Oussouby SACKO(以下用「我」作為主詞):我住在日本久了,還是有許多文化讓我百思不解,其中一個就是我非常驚訝日本人對於學校的期待值非常高,幾乎到了多餘的境界。我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就是對於學校教育有種莫名的愛好。
本來教育這件事情分為幾種,在家裡有家庭教育,社區裡有社會教育,學校裡的就是學校教育,各有各的責任義務。現在看來這些教育機會幾乎都分給了學校教育,使得學生去學校上課,其實要面對的不只是學習而已,還有許多不必要的訓練。
就像是日本的小朋友們,去學校等於是家庭、社區與生活的總結。人生都以學校為中心,不管是社團活動還是交朋友,也都是為了學校教育而運行。個人走出學校之外就什麼也沒辦法思考(當然從早到晚讀書也沒有時間思考)。最後造成小朋友只要待在家裡就只能看網路影片或者是卡通消磨時間,幾乎沒有真正休息的時刻。
...
每個國家為了讓人民行動符合社會方針,所以實行了國民教育,這沒有什麼不對。重要的是,藉由學校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個別行動的權利跟能力,能夠生存在社會文化之中。但我看來,日本教育體系卻習慣將教育架構化,將學習轉化成為一個個流程,讓每個人的生存能力喪失在科目學習之中,失去個人即使離開學校也能夠生存的能力。
...
另外,我並不是反對教育架構化,只是舉出這也不過是教育的其中一條路,並不是全部。
...
因為學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國民教育」的一環,所以學生在無可選擇要不要上學的情況之下,教育體制的崩壞也是時間問題。
於是,我覺得如果能提供「為了個人生存下去的學習」,再搭配現在的學校教育,兩者必備可能才是解答。什麼叫做生存能力呢?也就是孩子們個人能有建立假設、驗證、判斷、執行與接受的能力。人格養成上若能獲得重要思考力,將對成長後的生活有大大的影響。學校只不過是暫留之地,每個人出了學校,還是需要回歸到社會。
人類一直都在環境中學習。除了學校之外,家庭、朋友或者是自然,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如果強制學校裡的學習才能叫做學習的話,將會大大的減低人生的可能性,而這正是我覺得不解的原因。
(引用自:https://tungjen.designband.org/%e5%a4%aa%e4%be%9d%e8%b3%b4%e5%ad%b8%e6%a0%a1%e6%95%99%e8%82%b2%e7%9a%84%e6%97%a5%e6%9c%ac%e4%ba%ba%ef%bc%8c%e6%83%b3%e6%83%b3%e5%8f%b0%e7%81%a3%e5%a5%bd%e5%83%8f%e4%b9%9f%e6%98%af/?fbclid=IwAR2GZlY13Eo0pemjkHvEaPPIrpDW91sGpUrivLtmb9DxMS3rdThu3lKNNI0)
人類學家在田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妙台灣:溫柔聯繫台日的觀察者」介紹
訪問作者:一青妙
內容簡介:
|台灣首發,一青妙第一本文化觀察散文集|
一青妙是極少數在從日本觀察台灣的同時,也能從台灣觀察日本的寫作者。這是除了生於日台夾縫,長於日台兩地的她之外,其他人無法寫出的多重視角,皆在本書中揮灑到極致。-野島剛
■首度集結一青妙觀察台日文化、社會之散文
橫越太平洋,在兩個島國間尋找自我認同
細膩觀察.溫柔書寫,從歷史、食物到時事
一青妙記錄了這一刻:她眼中的台灣與日本
「絆」,きずな,日文發音KIZUNA、中文解釋為深厚的情誼,是貫穿全書的隱線-
渡日的台灣父親無法斷絕的家族之根,
來台的日本母親嫻熟於心的長媳之道;
曾被封印在記憶與箱中,開啟後,化作書籍、電影與舞台劇,
繼續搬演著一青妙一家四口曾經的悠悠時光,也成為其創作的動力。
因著這個緣分,從書籍到舞台劇,一青妙頻繁來往台日,
寫下身旁的人物、對照歷史的殘影,追尋家族的痕跡與味道。
正因為一青妙在/不在這裡的雙重身分,
使得她的文字落筆輕盈而溫暖,並使讀者更易接受。
用近似於第一手田野觀察人類學家的角度,
描繪了日本社會的台灣風潮、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
作者介紹:一青妙 Tae Hitoto
作家、牙醫、女演員。
父親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長男顏惠民,母親是日本人。童年時期在台灣成長,直到十一歲遷居日本。
著有《什麼時候去台南?:一青妙的小城物語》、《我的箱子》、《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台灣東海岸》……等書。由其原作改編的台日合作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二〇一七年在台灣和日本上映;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二〇一九年在台灣首演。
致力於台日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雙方友好關係,擔任台南市親善大使、日本石川縣中能登町觀光大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jhZSagQeA/hqdefault.jpg)
人類學家在田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介紹
訪問作者: 盧駿逸
內容簡介:
不是教錯了,而是教太多
懶得教,但盡量勤勞惜(sioh)
別太用力「教小孩」,也許就有更多力氣愛小孩、惜(sioh)小孩
★擺脫「做太多」的惡性教養循環
★整理近十年來非典型教育現場的故事
★以「思考」代替教條式的教養原則,破解專家迷思
★同理父母及教育者們的困境,全年齡適用的「惜惜」想像
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好?
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多?
這些煩惱,在教育現場屢見不鮮。
但對教育者來說,這些焦慮是必要的嗎?
某些專家們總在誇談「怎麼教」,或傳達「你教錯了,照我的來」,甚至散佈「這樣教得不夠,像我這樣教才夠」的教養焦慮。教養對家長來說,既是一種不能輸的軍備競賽,也是一種時時被他人凝視的、不能犯錯的道德考驗。
難道只有通過考驗的人,才是夠好的父母?
這本書想要反對這樣的價值,也反對那些便宜行事、過度簡化的教育想像。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做錯了,而是做得太多。
懶得教,但盡量勤勞惜(sioh)。這樣的惜(sioh)不代表緊迫盯人、訓練有素的專家姿態,更不代表「為你好」就能無限上綱,成為管教的藉口。本書從教育工作者、父親的身分出發,記錄了駿逸與孩子相處的故事。包括身處教育現場的反思,談教養迷思、權力關係、自主學習等常見的教育議題。彷彿可以聽見他透過文字,溫柔並堅定的提出「學習不是訓練」「談教育也要談戀愛」「坦率的強迫,好過虛假的溝通」等主張。
為人父母者,究竟願意投入多少時間與代價,交換孩子的發展機會與空間?駿逸認為這些代價包括對孩子的愛、對人性的信任、對孩子發展的瞭解、對人我權利分際的思索與認識,以及身為人、教育者、身為父親的自我期許。全書穿插各種常見的教養難題、故事,以及駿逸與兒子阿果互動的日記。並以「惜惜」的概念出發,對孩子、教育者們傳遞人性中最寶貴的價值。
這不是一本傳統教養書,也不是扮演教育專家,指著父母的鼻子說你應該怎麼做的教育指南。它更像是一個以家庭為田野的人類學家,同時扮演爸爸、老師、朋友等角色,與孩子建立關係並持續進行的教育實驗。更重要的,不論對待大人或小孩,都應該從「惜惜」做起,以同理心相處、相惜,期望能激發同為父母、教育者的同理心,建立相互尊重及成長的良性循環,不光為了孩子,也讓我們自己成為足夠聰明、堅強並獨立的人。
作者簡介:盧駿逸
自2008年開始,持續待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合作式教育場域裡,陪伴小孩一起從事社會議題、科學、歷史、創作、自助旅行等工作。除了陪小孩,也和父母一起面對教育上的各種難題,像是自主學習、親子關係、兒童發展困境。現於方格子VOCUS網站經營《教育現場的生存遊戲:好孩子權力故事》專欄,持續為兒童教育、親子關係經營等領域努力。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Vg-7uslzkU/hqdefault.jpg)
人類學家在田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新書介紹(2018新版)
專訪編輯:王琦柔
內容簡介:
12年前,她在廚房料理台找到人類學的廣袤田野,從此甘心樂意「土著化」,做廚房裡快樂踏實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她的學廚初心和餐飲見聞,更以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新型態寫作,開啟一代華人飲食書寫的新風潮。
53篇學廚筆記× 6道私房食譜──莊祖宜第一本著作 復刻上市!
◎廚房,就是她的人類學田野
「想想是怎麼開始學做菜的,還真得感謝人類學。」
二十年前莊祖宜赴美攻讀人類學,求學期間發展出「做菜」這個第二專長。「做菜的樂趣就在於它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饋。」剝豆燉肉紓解了課業緊張,帶來真切的滿足感,更在博士論文苦無進展時,領她找到人生新志業,決絕放下苦讀八年的學位,縱身投入專業廚藝。
人類學者總想走進人群、深入草莽,但在學術高塔裡,田野往往成為不可及的想望。進入廚藝學校後,莊祖宜發覺:原來廚房就是她在人類學中不斷找尋的那片田野,生猛的草莽江湖!於是以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為田野筆記,點滴記下「小學徒」最新鮮、真實的廚房見聞。
穿上格子布廚師褲、戴上小扁帽,從第一堂的基礎蛋料理,到刀工屠宰、點心派皮,她以初生之犢的熱情,記錄廚藝學校的學廚歷程、與師長同學的互動百態,之後又以小學徒視角,記述在米其林二星餐廳Amber摘葉切菜的苦力勞動中,味覺擴張、眼界全開的新鮮經歷,並親身見證地中海式餐廳Bio的開幕到歇業,間或穿插與名廚派翠夏、麥克.瑞德的幫廚經驗,還有與湯瑪斯.凱勒、Nobu等偶像面對面的精彩時刻,筆鋒幽默真誠,又有深刻見地,讓廚藝外行人讀來趣味橫生,又得以一窺專業廚房祕辛趣聞,門道中人也能從中領略訣竅心法,藉她的經驗得到鼓舞。
作者簡介: 莊祖宜
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留學期間發展出做菜的第二專長,三十出頭放棄博士學位轉行入廚,先後進入麻州劍橋廚藝學校,歷經香港星級餐廳實習,並以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記錄學廚生活,移居上海期間更錄製一系列烹飪教學視頻,示範做菜技巧。煙薰火燎之餘勤寫作分享餐飲見聞,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簡單.豐盛.美好》。婚後隨外交官夫婿四海為家,先後旅居台北、紐約、西雅圖、波士頓、香港、上海、華府、雅加達,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兩子述海、述亞。隨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獨特飲食見解,以飽覽群書,吃遍四方,並認真思考一切與飲食有關的課題為人生志業。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系列烹飪教學視頻請見個人網站:www.chuangtzui.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ENanD0rZ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