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有聲書
【《社運心理學》Chapter1 從認知心理學看社運資訊】
#收聽方法
●美劇癮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eikeknin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id1529549070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JfuVYQEoBcHjCjeAeyoLs
《社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MOVEMENT)
作者:Lo’s Psychology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推薦網購&出版社 蜂鳥出版 Humming Publishinghttps://www.hummingpublishing.com
政治即生活,
而構成生活的便是人類思維與行為。
社會撕裂是必然、藍黃永遠不能和解?
廢青和廢老的世代之爭,爭的是價值抑或尊嚴?
「不割蓆不分化」背後,是甚麼影響人們對道德、公義的判斷?
蒙臉以後,警察和示威者的行動如何被影響?
二零一九年,全球民主海嘯,香港意外成為風暴中心。
「反送中」觸發的全面社會運動,我們看到人性醜惡、政治操作、世代之爭、立場鴻溝……利益和計算背後,也是一連串心理學及行為引發的後果。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其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
#粵語有聲書 #好書推薦 #podcast限定
【《香港人的有聲書 HKers AudioBooK》 】是一個業餘有聲書頻道,
希望以粵語為香港人製作有意義的免費有聲書目。
有聲書錄製內容為該書目的電子書或宣傳內容的試閱部份,希望在推廣之餘不會影響出版社及作者的版權收益
#收聽方法
●美劇癮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eikeknin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id1529549070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JfuVYQEoBcHjCjeAeyoLs
或到你的Podcast程式搜尋
#香港人的有聲書
◆歡迎分享及指導讀音問題, 亦歡迎任何形式的參與讓這個計劃成為更恆常更能提醒大家讀書樂趣的節目。
◆有興趣參與製作有聲書(書目推薦、版權、編輯、監製、錄音、操作 或 字幕等)請填寫表格
https://forms.gle/osA1mpPiRVisRaoK8
或 電郵到 meikeknan2@gmail.com
◆如有興趣參贊助(場地、器材、版權費用),歡迎使用 表格填寫 作進一步聯絡
#美劇癮九叔 #香港人的有聲書
人類發展與心理學 系 出路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
假新聞能夠快速傳播,一是煽動性,可以有效挑動他人的情緒(無論是攻擊或是同仇敵愾),二是宣洩性,透過傳播訊息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不論分享文章的大家是怎樣的心情,我在分享一則新聞或是消息前,總希望自己可以先冷靜想想:這消息是真的嗎?有被證實嗎?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對於釐清事情真相有什麼幫助?我只是單純在散佈一種激烈的情緒,引發更大的對立嗎?
.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但我知道有些時候我依然做不到
.
面對社群媒體能怎麼做?當情緒過於激動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與傳播自己看不順眼或覺得有爽度的文章,冷靜過後,再來決定該如何面對。關掉臉書或IG或Line通知,我們不必要隨傳隨到。當你發現自己的讚數變少時,不要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讚數的多寡不代表你這個人(或文章)的價值。多看新聞,並且注意出處。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誰是買家誰是賣家產品又是什麼
.
「由於我們並沒有花錢買我們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用的產品是由廣告主買單,廣告主才是客戶,我們才是被賣的商品。」
.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
免錢的才最貴,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我們是在提交出個人的資料,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興趣,讓客戶的產品可以投放到適合(準確)的目標族群。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鮮少意識到他們在網路上展現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即是被販售的產品。
.
「這是所有公司自古以來的夢想,能夠保證只要刊登廣告,就會有效果,這是他們的業務,他們賣的是確定性,為了在這一行成功,你必須有很強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要強就必須有一個前提,你需要大量的資料。」
.
「很多人以為這些大型公司出賣我們的個資,臉書交出這些資料必會有商業利益,重點是他們拿資料去幹嘛?」
.
電腦如何監控我們?光是你在一張照片上停留多少時間,就會成為一組數字。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
#科技只要夠進步看起來就會像魔術
.
「你把手機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最上面,向下拉就又能更新又有新資訊,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
.
「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你不能只是有意識地使用產品,我要深入挖掘人的腦幹,把潛意識習慣植入你的大腦,從你的大腦深處控制你,你甚至不會知道。每次你看桌上的手機,光是看著手機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就可能有新消息,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技術。」
.
「另一個例子是照片標註,如果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你朋友剛剛在照片上標註你,你當然會點那封電子郵件來看照片,你沒辦法放著不管。他們完全利用人類的深層人格。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郵件裡沒有那張照片?這樣看照片不是更簡單?」
.
我覺得社群媒體最變態的設計就是打字的時候會出現「刪節號」,暗示你對方正在回覆留言,那會給你一種期待感,會想著:「對方要留言給我,那我就在這裡待一下吧。」久而久之,你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就會拉長,更無法離開網路世界。
.
#我們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
.
「臉書進行他們所謂的”巨幅感染型實驗”我們要怎麼在臉書網頁上用最低限度的暗示,就能讓更多人在期中選舉投票?他們發現真的有辦法做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使用者完全不會察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
「我們拿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對付自己,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怎麼做才能讓人類做出回應。幾乎就像刺激蜘蛛的神經細胞,看看怎麼讓蜘蛛的腿抽動。這就像一種監獄實驗,我們把人帶進這個數學矩陣,利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搜刮大量金錢和資料,中飽私囊。用戶卻完全不曉得。」
.
「腳踏車面世時,沒有人受害,對吧?如果大家都開始騎腳踏車,沒有人會說:天啊,我們毀了這個社會。或者腳踏車會影響大家,讓大家都不照顧小孩、毀了民主基石,導致大家無法分辨真相等等。我們絕對不會說腳踏車有這些問題。如果某樣東西是工具,就只會靜靜躺在那裡,耐心等待。如果某樣東西不是工具,就會跟你要東要西,引誘你、操弄你、要你提供東西。我們已經不是在工具型的科技環境,而是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改變的是這個:社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其目標,有自己實現目標的方式,利用人類心理對付人類。」
.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
#你在看我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
「人類演化後,開始在意其他部落同胞喜不喜歡我們,因為這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演化成在意一萬個人的想法嗎?我們並沒有演化成每隔五分鐘就需要一點點社會認可,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應付的體驗。」
.
「我們根據公認的完美標準改變生活,因為這種短期訊號就像一種獎勵,大心、按讚、豎起拇指,我們認同這種價值,以為這就是真理。但這都是虛假、稍縱即逝的人緣,不但無法長久,而且承認吧,這種生活反而讓你比以前更空虛。因為你被迫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心裡想著:接下來該做什麼?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想想看,這種情形對二十億人的影響,再想想大家對別人的觀感如何反應,大事...真的不妙。」
.
記得去年的南美旅行,有個小鎮的網路超弱,在那裡我只能發簡單的臉書訊息。在小鎮待上兩天時間,一方面感到焦慮「網路這麼慢,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一方面卻也發現,當你無法使用網路時,你不會一直被手機制約、不會一直想要知道網路上誰誰誰又說了什麼、不會一直想要分享你看到了什麼或拍了什麼照(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當生活沒有非必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或許我們才能回過頭看見自己的真正需求。
.
諷刺的是,觀賞《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時,我一邊紀錄下劇中有意思的對白,一邊不由自主地產生:「哇,這段話講好好,我要記下來發到網路上,這樣可能會賺到很多讚。」想法。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麻痺自己,這會削弱我們處理負面感覺的能力。」
.
#生命會找到出路
.
「你給電腦一個目標:我要這個結果。然後電腦自己學著怎麼達成,”機器學習”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系統每天都精進一點,用最佳順序挑選最佳貼文,讓你用這套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沒人知道人工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標。」
.
「這些公司裡只有少數人,不管是臉書、推特還是其他公司,只有幾個人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連他們都不見得完全瞭解特定內容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我們人類幾乎無法控制這些系統,因為這些系統控制我們看到的資訊,系統對人的掌控能力,超出人控制系統的能力。」
.
人類創造社群媒體,利用心理學掌控使用者,社群媒體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創造者甚至難以控制它的成長速度。這讓我想起《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類的好奇心為社會帶來便利與多種可能性,但同時間,人類的發明卻也常常讓自身陷入險境。看似無生命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有機體,依靠人類的寂寞、孤單、自戀、恐懼、喜悅、悲憤等情緒,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有殺傷力。
.
#資訊客製化的恐怖
.
「我要向大家解釋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到底有多糟糕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要大家看維基百科,你登入維基百科網頁,看到的東西都跟別人一樣。這是網路上少數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假設維基百科說:我們要讓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客製化定義,而且我們是拿錢辦事。所以維基百科會監視你,維基百科會計算:”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改變一點點,以便達到商業利益呢?”結果維基百科就改變詞條內容。你能想像嗎?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因為臉書、Youtube動態消息就是如此。」
.
「就算是兩個很親近的朋友,他們的朋友也幾乎重疊,他們想:我去看臉書上的動態消息,就會看到同樣的更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電腦會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最適合他們的內容。」
.
#同溫層侷限你的視界
.
「你可以想像27億個《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自己的...事實。久了以後,你會以為大家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動態消息裡的每個人都跟你有同感,一旦你處在那個狀態,就很容易被操弄,就跟你被魔術師騙了一樣,魔術師表演撲克牌技法時會說:隨便選一張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了,所以你選的是他們要你挑的牌。臉書就是這樣,臉書說:你挑選你的朋友、你挑選要點的連結等。其實都是胡扯,就像魔術師一樣,臉書控制你的動態消息。」
.
「你看到另個陣營,就會開始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你看我經常看到的大量資訊,他們怎麼會看不到同樣的東西?”答案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同樣的東西。”。」
.
#演算法下被操弄的人偶(人類)
.
「我擔心自己開發的演算法反而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但從這個觀點來看,兩極化現象確實是讓用戶上線,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
「大家以為演算法的設計是提供民眾自己想要的東西,錯了,演算法只是想找幾個夠棒的幻境,找個和用戶興趣最接近的幻境,如果你開始看這類影片,系統就會一直推薦下去。」
.
「麻省理工學院有項研究,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的新聞還快六倍。如果一個人的優勢比另一個人強上六倍,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
「我們打造的系統讓假消息更有優勢,這不是我們故意的,只是因為假消息比真消息更能讓公司獲利,真相太無聊了。」
.
#假新聞現在式
.
「所謂的第三人並不是以駭客手法操作選舉,俄國人並沒有駭掉臉書,他們只是利用臉書為合法廣告主,並合法使用用戶開發的工具。差別是:他們的用意非常邪惡。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
「重點不再是你要投票給誰,而是讓社會徹底混亂、民眾分裂,目的是讓兩派人馬,再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再也不想信任對方。」
.
「我們要把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嗎?我們要把民主體制整個賣掉,讓你潛入每個人的心理,讓特定族群相信謊言,然後造成文化大戰嗎?我們要這樣嗎?」
.
「如果我們對於何者為真沒有共識,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真相,那就完了。這是其他問題底下的根本問題,因為如果我們對何者為真沒有共識,那就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科技並不是人類的生存威脅,而是科技擁有把社會黑暗面激發出來的能力,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生存威脅。」
.
「會不會未來世代的孩子,再也不知道網路幻境出現前,這個世界原本的樣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在母體裡,要怎麼從母體裡醒過來呢?」
.
#經濟至上的危機
.
「我們發明"讚"按鈕時,動機是把正能量和愛散播到全世界,然而這個初衷現在反讓青少年因按讚數太少而感到憂鬱,或者可能造成政治兩極化。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
.
「我認為很多人都被商業模式、經濟誘因和股東壓力給卡死了,幾乎不可能有別的做法。」
.
「我覺得大家必須認同企業努力賺錢其實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沒有規範、沒有規則、沒有競爭...導致公司變成實質上的政府,然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自律"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離譜至極。」
.
#Netflix
.
網飛推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記錄片,請求人們思考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但同時間,我們在 Netflix 上看的每一部影片,也會成為一組數字,Netflix 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類型偏好,推薦特定的影片。好處是:使用者比較不會踩雷。缺點是片單會越來越偏,最後侷限在特定的類型上。其實...我們已經深深陷入演算法的蜘蛛網中,很難從中逃離。
人類發展與心理學 系 出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與人的互動,是情緒紛擾的主要來源。
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喜歡不斷地去當判官,覺得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我們總覺得人的模樣遠不如與我們內心中的理想。我們想要改變旁人。
這是不可能辦得到的,畢竟每個人生來都是不一樣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動不動就感到挫折,感到沮喪。與其如此,我們其實應該把別人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去看待,就像你不會去抱怨彗星與行星的運行軌道。
彗星與行星的存在,就是單純的存在。天體有大有小、有扁有圓,人也是一樣,而這也正是人生豐富而有趣的地方。面對不一樣的人,見招拆招就是了,別硬要排斥他們,或想要改變他們。把理解人的過程當成一場遊戲,就像你要設法破案一樣。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有朋友反映,這本書像教科書一樣,有點難。可是,我猜,多看幾遍,還是會有收穫。
以這一段摘文來說,我的收穫就很大。像「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這是以前某次演講我曾經提過的一個小小段落,但也沒有重複談過,我想,談得也不夠深入。
這本書我把它當成像寶典,我對於我能夠讓這本書被大眾看見,我感覺愉悅。我真心感覺,心理學能助人,至少我們能因此多一點理解自己。
祝願您,不只能理性,也能感性!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用計將理性從心中帶出
【文/ 羅伯‧葛林】
人內心固然有強烈的非理性在猖狂,但有兩項因素讓所有人都不需要感到絕望。這頭一樣,是人類古今中外都不斷有高度理性的人物繼起,帶動人類的發展向前邁進。作為我們所有人努力的目標,這群人一字排開有:伯里克利、有古印度的阿育王(A´soka)、古羅馬的馬可.奧理略皇帝(Marcus Aurelius)、中世紀法國的瑪歌王后(Marguerite deValois),達文西、達爾文、林肯、俄國文豪契訶夫、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股神華倫.巴菲特,而我這只是略舉數例而已。
這些夙昔的典範有若干共同的特質:他們都對自身的特質與弱點抱持切實的評價;他們都是真理與現實的信徒;他們都對人心存寬容;他們都有能力設定目標,然後說到做到。
第二項帶給我們希望的因素,是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在人生的某個點上體驗過何謂高度的理性。而這通常來自於我們姑且可稱為「創造者心境」(maker’s mindset)的東西。我們手上有在執行的計畫,而且通常得在期限內完成。我們唯一可以享有的情緒,是興奮與衝勁。其他情緒都只會讓我們無法專心。因為必須做出成果,所以我們會「期間限定」變得格外實際。一旦專注在工作上,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冷靜,自我意識會暫停跳出來干預。要是有人想打斷我們,或者用情緒來感染我們,我們會感到極端排斥。這些時刻──長則數週,短僅數小時──顯示理性自我正等待著破繭而出。我們還差的只是一些自覺,跟一些練習。
…………
徹底認識自己
無知,是情緒自我的溫床。你早一分鐘知曉情緒自我的運作方式與它掌控你內心的方式,你就早一分鐘可以令其鬆手,並為你所馴服。由此你朝理性所踏出的第一步,永遠都是向內走而不是向外走。你想情緒自我束手就擒,就得「抓姦在床」。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你必須反省自身在壓力下的表現,想想自己在壓力下會顯露出什麼樣的弱點?或許你會因此變身為馬屁精、惡霸、控制狂,也或許你會開始疑神疑鬼?你必須看著自己的決定,特別是那些效果不太好的決定──想想你是不是能看出什麼模式,是不是能辨識出某種底層的不安全感在驅動著這些決定?檢視你自身的優點,想想你有什麼過人之處。這將能幫助你決定目標如何設定,才能一方面符合你長年的興趣,一方面讓你能發揮所長。知道你的特別之處,並給自己正確的評價,也能有助於你抗拒群體偏誤或群體效應的拉力。
…………
檢視你情緒的根源
好,你生氣。讓你的感覺從內部慢慢沉澱,然後進行思考。這股氣是源自某種看起來很無聊、很小家子氣的東西嗎?通常這就代表其背後有某件事或某個人才是真正令你發怒的理由。或許有某個更令人不快的情緒在背後作祟,比方說羨慕或被害妄想。你必須直視這些可能的情緒源,向下挖掘出可能的引爆點。為了達成這些目的,聰明的你可以善用日記來嚴酷並客觀地記錄你的自我評價。此處你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自我與自尊,乃至於自我與自尊讓你無意識為自己樹立起的幻象。這些幻象或可一時讓你覺得舒坦,但長此以往你只會養成自我辯護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會阻礙你的學習或進步。找出一個中性的位置來觀察自己的行為,最後帶著一絲超然、幾分幽默。很快地這麼做會變成你的反射行為,而後等情緒自我在某個場合中突然揚起頭來的時候,你將能退後一步,然後就定位來進行客觀的觀察。
…………
增加你的反應時間
這種力量來自於反覆的練習。遇到某個事件或某種互動需要反應的時候,你必須訓練自己退後一步。意思是指你得實際退到一個你可以獨處而沒有壓力得馬上回應的地點,也可以是你寫下一封憤怒的電郵但不馬上寄出。可以睡一兩晚再做出決定。
你得避免在情緒湧上來的時候打電話或進行溝通,邊生氣邊發言尤為大忌。如果你發現自己急著要去承諾事情、雇用職員,或是接受聘書,請你退後一步,給自己一天的思考時間,並讓情緒冷靜下來。你能拉開的時間愈久愈理想,因為時間能夠帶出空間,讓你能帶著縱深去眺望事件。你可以將之想成是一種重量訓練或肌力訓練──你愈是能撐住不要急著反應,你心智中能用以進行反思的空間就愈寬廣,你的心靈肌肉也會變得益發強韌。
…………
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
與人的互動,是情緒紛擾的主要來源,但我們並不是沒有別的出路。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喜歡不斷地去當判官,覺得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我們總覺得人的模樣遠不如與我們內心中的理想。我們想要改變旁人。我們希望其他人可以按照我們的理想去思考與行動,而這種理想也通常就是我們自身的思考與行動模式。但這是不可能辦得到的,畢竟每個人生來都是不一樣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動不動就感到挫折,感到沮喪。與其如此,我們其實應該把別人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去看待,就像你不會去抱怨彗星與行星的運行軌道。彗星與行星的存在,就是單純的存在。天體有大有小、有扁有圓,人也是一樣,而這也正是人生豐富而有趣的地方。面對不一樣的人,見招拆招就是了,別硬要排斥他們,或想要改變他們。把理解人的過程當成一場遊戲,就像你要設法破案一樣。種種個性所拼湊起來的,是一齣名為人類的喜劇。沒錯,人是不理性的,但你也是人,你也理性不到哪裡去。把你對人的接納程度,調到刻度上最高的地方,用你的肚量去包容他們的奇形怪狀。這有助你冷靜下來,並且用更不帶情緒的方式去觀察人,你對他們的理解將會更深刻。你會停止把自身的情緒投射到他們身上。總歸一句,你會因此出落地更加平衡、更加沉穩、更有心思去進行思考的過程。
當然,這話說得輕鬆。今天如果是跟會讓你做噩夢的那一類人狹路相逢,比方說自戀狂、罵人不帶髒字的酸民、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形引信,人要保持冷靜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這些人之於你的理性,代表一種持續不斷的考驗。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嘗試效法契訶夫這名以極度理性聞名於世的俄國文豪。他出身一貧如洗的大家庭,父親酗酒,打起小孩一點都不留情,年幼的契訶夫也難逃毒手。契訶夫後來當上醫師,並開始把寫作當成副業。他把所受的醫療訓練套用在人類的動物性上,其目標是釐清我們何以會這麼不理性、這麼不快樂、這麼危險。在他親撰的故事與劇本裡,契訶夫發現若能潛入自己的角色,把最糟糕的典型都摸的一清二楚,會是一件極具療效的事情。透過這種做法,他發現世界上再沒有他不能原諒的人,包括他的父親。
契訶夫的做法是想像每一個人不論內心再扭曲,都不會莫名其妙變成現在的模樣。怪物的生成一定有其理由,一定有他們覺得說得通的邏輯在背後。以他們特有的方式,他們也在追尋著自我實現,只不過是這種自我實現是用一種不理性的方式在進行。藉由退後一步來想像角色的心路歷程,契訶夫祛除了粗暴者與攻擊者的神話;他讓這些「東西」回復成人形。他們從契訶夫內心勾出的不再是仇恨,而是憐憫。在接觸這些人的時候,不論他們多麼不堪,你都必須盡量以作家的心態去思考。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