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喔🙏
這幾天住進加護病房裡插管
現在已經換一般呼吸器了~
急性會咽炎,氣管腫起來差點休克😅
原本前幾天被以為是扁桃腺發炎
沒想到是蕁麻疹引起急性會咽炎🥲
比較像是蕁麻疹症狀,今天已經慢慢退咯
但還是頸部喉嚨有點水腫😢
這兩天都是吊營養液沒辦法進食
看來出院要瘦咯😂🤣
不舒服還是可以發個文章吧~
前幾天以為扁桃腺發炎有看家醫科
當下也確實是扁桃腺發炎~吃了一天藥
前兩天不知道為什麼變得更嚴重了
現在痛苦的不是躺在床上
是隨時都頭昏想睡覺🤦🏼♀️
還有見到手上滿滿的針孔
比較心疼自己身體
是我沒把自己照顧好ಥ_ಥ
講話聲音都直接出不來…
不過我也不怕打針抽血
忍痛程度實在超高滴!
但是…鼻子插管呼吸真的好痛苦
難得痛到眼淚噴出來
還好我病識感一直蠻高的🤣
這是「急性會厭炎」痛到會厭軟組織腫起來
壓迫到氣管,可能導致窒息休克🤦🏼♀️
因為半夜12點就發現自己痛到無法吞水、進食、呼吸很喘,真的很痛苦
醫生說再晚一點我可能會休克🧟♀️
因為大半夜進急診,所以自己簽了病危通知單
妹妹在睡覺打電話都叫不醒⋯🧟♀️
原本以為只是喉嚨痛而已,真的還好🥲
當時照完X光加上鼻內視鏡
醫生說呼吸道只剩下兩根手指的大小了…
當下要求我立即辦住院~一切都來的很著急
清醒後醫生說進手術室插管時發現已經快插不進去,決定讓我退麻藥清醒著插管,至少還會有意識反應能知道我的狀況
結果我痛到四肢都被壓住想把他們推開🤣🥲
我還聽到他們說我鼻孔太小咯哈哈哈🤣
我是從鼻子插管呼吸滴~那是拯救我生命的管子啊~
插管後第一次體驗到肺會自己呼吸
這是~一個不用自己呼吸的經驗
也是少見啦,這種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
保持好心情~病才會好的快一丟丟喔喔啊啊啊
抗生素、類固醇一直吊點滴、打針、抽血🥶
可能要住院4-5天,這幾天預計都沒辦法工作了!
I’m ill🥲
謝謝大家的留言、小盒子呀等等
特別私訊我的家人問我身體喔狀況的朋友們
另外還有廠商行銷們🥺謝謝大家
大家都好溫暖,我也想繼續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女生~
你們都要健健康康的喔☺️
#operahouse #SZ #taipei #taiwan #kaohsiung #piano #衛武營
在麻煩廠商體諒下🙏🙏🙏謝謝大家~
也謝謝大家的關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人 為什麼 會有意識 在 收納幸福-廖心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0天線上挑戰營學員molly回饋】
某天在逛臉書做功課時,看到挑戰營在招生,就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報名繳費
挑戰營的方式很特別,因為沒有人會幫我做,所有的整理都必須親力親為,在30天內完成任務,這場挑戰,看似艱難,實際去做之後,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看似簡單,卻又有那麼一點的挑戰感,不可能完全輕鬆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再是跳起來,而是打開手機好奇今天的任務是什麼,在兩位老師的課程中慢慢清醒
想像可以無限的可怕,在整理之前總認為會是件大工程、很恐怖,我又不是整理師怎麼可能做到!?但經過老師和助教細心的教導,讓我學會面對「壓力山大」的衣服山,能夠一件件鏟除,只留下常穿的;內衣褲也能一件件折好讓它們整齊好拿不易亂,還學到成套的就讓它們好好在一起,整包拿取真方便,襪子從此不失散!
曾經有過多次喜歡的東西再也買不到的懊惱經驗,養成我「好用物品再看到就補貨」的心態,經由這次挑戰營老師的「開示」,我那些瓶瓶罐罐五年都擦不完,於是把心一橫斷掉幾十件美妝用品和面膜,只留一兩年內會用到的數量,衣櫃頓時從八、九收納盒簡化為兩、三小盒,看著衣櫃不再擁擠,讓我對整理這件事產生了些許信心
一直都以為寢具就是要挑選美美的花色,再加上家裡的裝潢還是二十年前的深色調,床頭櫃是用來放雜物的地方,被子要折成方塊狀才叫作有整理,挑戰營讓我學會把寢具換成白色系之後,床頭櫃和梳妝台的台面淨空,被子攤開舖平,房間瞬間變了個樣,現在每天都覺得上床是件非常放鬆的事,並且一覺到天亮,再也不會為睡不好所苦;就連假日躺在床上追劇也覺得像在飯店裡度假一樣悠閒自在
在整理過程中,數度產生很想「一把火燒了這一切」的念頭,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可以帶那麼多那麼多的東西回家?斷捨離的時候又不時會有罪惡感、自責感──這個東西為什麼可以放這麼久都不拿出來?真的好浪費,這麼貴的運動器材供著不用是能保平安嗎?拖鞋幾十雙是給阿飄穿嗎?是有幾間廁所買這麼多清潔劑是用得完嗎?筆囤到上百枝是要寫到下下下輩子嗎?現在都用手機了還留那麼多本筆記本做什麼?杯子留那麼多,是每天都有眾多貴客上門嗎?Phyllis老師說,杯具都變成了悲劇;成箱的書10輩子都看不完,它們一直是我感到幸福的小天使,但後來已經變成吃掉空間的超級大魔怪,痛定思痛之後,了解到留一堆整理收納書不如看老師的影片或參加挑戰營學習還比較快XD
如果不控制數量,再多的櫃子、收納盒和整理箱也放不下。因此我將長年打入冷宮的鍋碗瓢盆杯瓶、室內車、上百條抹布送給朋友,鞋櫃裡的整理盒全部回收,鞋子能穿但沒在穿的送出去,清潔劑只留自己覺得好用的,大量文具筆記本全部請朋友幫我捐給需要的單位,棉被寄去桃園流浪動物需要的單位,出版5年內的書,快速篩選過後捐去圖書館,過期雜誌和5年以上不會再看的書直接進回收(這是挑戰營中最大也最困難的挑戰),克服罪惡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們去到可以再使用的地方,並好好跟它們說謝謝、道別,看著家裡一天天的變化,我的心也逐漸找到整理的方向
我喜歡挑戰營在原則中還能保有自我,學會不遷就並懂得選擇的方式,像是兩位老師都主張減少物品、不遷就的生活,所以我們仍能選擇什麼樣的物品繼續陪伴著我們,而不是無腦亂丟,丟了又後悔,再去買回來(我還真的曾經做過這種蠢事)……不再遷就看似好像還可以但其實已經無法再讓自己心動或願意常常去用的東西(垃圾整理的再整齊它還是垃圾),整理收納除了還自己一個耳目一新的家,還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學會有意識的選擇什麼樣的物品進到家裡,不會再亂買、也不會想再亂囤,過去以為擁有越多就越有安全感,現在則是清清楚楚擁有什麼反倒帶來安全感、輕鬆感、充實感、幸福感(哇,好多喔),這是一趟很奇妙的旅程,真希望我的朋友們也能來體驗,因為挑戰營帶給我們的,絕對不只3000元的價值!
報名網址
https://www.phyllis.tw/camp11.html
人 為什麼 會有意識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期做了幾個喪慟靈療的個案,對於如何面對及調適失去某個深愛的人的痛楚,我想是每個人人生中的必修課題。
以靈魂的角度來說,死亡是新生的開始,因此既便是喪親者有所眷戀及不捨,對於亡者的靈魂來說是旅程興奮的開端。當然可能我目前還沒有做到有亡者對物質世界的執著,而造成的流連不走。但我想對於被留下來的喪親者來說,總是困難的,尤其是要學會接受「失去」及為失去「哀悼」。
以下擷取心理諮詢師劉月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人的一生是不斷喪失的過程,從出生到死亡,在不斷的經歷喪失。我們的人生以喪失開始。
我們的出生是我們經歷的第一個喪失,因為我們被拋出了母體,孑然一身的來到了世上。接著我們要經歷斷奶,弟弟妹妹的出生,上幼兒園和媽媽分開,這些都是生命最初所要經歷的一些喪失。
隨著我們長大,我們可能經歷失戀、失業、失去健康、喪失某種能力或一個身份(比如有的人退休之後會陷入抑鬱,可能與喪失某種社會身份,喪失社會聯繫有關),親人伴侶的離世等等。
去承受喪失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可以去哀悼,從痛苦中慢慢恢復,繼續生活,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任務。這個過程也許我們可以渡過,繼續後面的生活,也有可能我們沒能順利的完成哀悼。那麼我們經歷的喪失,可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我們人生的很多方面,造成影響。
承受喪失,經歷哀悼,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通常認為需要四個階段的哀悼過程。
✍️ 哀悼的四個階段
我們需要經歷四個階段的哀悼過程:
1、麻木階段,通常持續幾個小時到一周,而且可能會被極度強烈的痛苦和/或憤怒的爆發打斷。
我們看到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情景,在得知重要他人已經去世的時候,家屬會對醫生爆發強烈的憤怒/強烈、痛苦的情緒,這是我們得知離世消息時的第一反應,存在著非常強烈的情緒反應。
2、渴望和尋找喪失個體的階段(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在哀悼的早期階段,我們可能會在兩種心理狀態之間來回轉變是很常見的:一方面是相信死亡已經發生,感到痛苦和絕望;另一方面是不相信死亡已經發生,希望還是完好的,然後迫切的尋找和恢復已經失去的個體;兩種心理狀態的轉換,在分手、失戀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狀態,也是哀悼必經的階段。對那些經歷正常哀悼過程的喪親者來說,去搜尋和去恢復的迫切性通常在前幾周和前幾個月裡很強烈,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關於如何體驗喪失,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的人可以意識到他們在努力的搜尋,一些人意識不到;一些人沈溺其中,一些人把它看作是不合理的、荒謬的並企圖抑制。
喪失可能帶來憤怒。一個在這個階段常見的特徵是憤怒,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它出現的頻率被習慣性的低估了。兒童面對逝去的母親時的抗議和努力來使其回復有著相似之處。被分手之後,我們也會體驗到憤怒(憤怒並不會影響我們從喪失中恢復,除非是持續憤怒和怨恨,超過早期的幾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狀態)。許多病理性哀悼的特點可以被理解為執著於這種渴望的結果。
3、希望破滅和絕望階段
喪失者幾乎不可避免的會感到絕望,然後陷入抑鬱和冷漠中。但是這個階段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順利的話,我們會進入下一階段。
4、 重組階段。
我們反覆的去想喪失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發生,強烈的想念我們失去的人,情感上經歷強烈的波動,這些反覆和痛苦都是正常的,這些也幫助我們逐漸意識到並且接受喪失實際上是永久性的,我們必要要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我們可能需要對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環境的重新定義。對於有些人來說,喪失意味著身份的變化。比如她不再是妻子,而是一個寡婦;我現在是單身;我現在是一個單親媽媽;這個重新定義的過程可能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至關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最後放棄恢復已經喪失的人、關係的所有希望,只有在完成重新定義之後,我們才會對未來做計劃。在完成重新定義以前,我們並不會對未來做出任何計劃;可能有的喪失者還需要努力來擔當原本並不習慣的角色,培養新的生活技能。比如重建社交生活,重新變成家庭經濟來源。這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如果說能夠順利完成重組階段,就可以說我們完成了對喪失的哀悼的整個階段。
這些階段不是被劃分的那麼清晰的,每個人也都可能會在任意兩個階段中來回擺動。
人 為什麼 會有意識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裡,經常會遇到學員有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從小害怕被老師點到名,很怕要站起來,或者是跟大家說話。
以致於這樣的習慣一直跟著他長大,讓他對於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勇敢說出自己的認為很抗拒、很排斥啊!
然而如果老是閃避,能夠讓他事事如意、日子過得順風順水,那我也覺得蠻好的啊!但問題就在於這樣的情況,並不能讓他的人生過得更好。
而且更可惜的是喔,他並不知道自己長期給人一種閃躲的印象;所以別人根本不認識他、根本看不見他啊!也因為這樣子,讓他錯失很多很好的機會。
還有另外一種人的狀況就是喔,他跟同事、跟家人在積極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其實有很好的點子,或者是很棒的解決方案。
但他每次開口之後,都會因為太緊張,所以把方法講得二二六六,在外人看來喔,簡直就跟胡言亂語沒什麼兩樣、根本聽不懂他到底在說些什麼。
所以呢,他就要更心急的去講得更清楚,但是偏偏更心急要去說那些東西,又會讓自己看起來更緊張、越說越模糊。
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甚至於把開口說話、表達這樣的事情,當成是洪水猛獸,就算跟這些事情保持距離了,但是腦子一想起,都會覺得腳底發毛、很恐怖啊!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形,因為會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好,所以害怕公眾表達,甚至於遇到非上台不可的場合,你常常會覺得很焦慮;焦慮到變成「上台恐懼症」,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我提供解方之前,我想先跟你分享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這樣子的喔~在美國有一間跨國公司,這家公司正在進行一項高級幹部的培訓計畫。
入選的經理人將在兩年內,每隔6個月就要輪調到不同的單位,因此這些高階經理人,必須要有一項很特殊的能力,那就是他們必須要更習慣、更快速的融入新的團體裡面。
如果你目前沒有加入跨國公司的這樣的經驗,而你可能不知道,這種高密度的輪調,每到一個新環境、面對新工作夥伴的時候,你都要一次又一次的為自己開場。
在陌生的同事面前,表現出領袖的姿態,從無到有的去建立跟大家的關係,想辦法跟大家有更好的熟悉度,才能夠在短時間裡面去領導團隊;然而只是光想到這樣的過程,是不是也會讓你頭皮發麻、坐如針氈呢?
沒有錯!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就算是這些高階經理人,面對這樣子的高強度挑戰也會難以招架,甚至於是焦慮不安。
你可能會好奇喔,這間跨國公司到底要怎麼樣做這樣的培訓呢?他們的做法非常的有創意!
他們找了一個很特別的即興喜劇的團體,而這個喜劇團體,跟這些入選的經理人,玩了一個叫做「亮相」的遊戲。
一剛開始呢,他們先請一半的經理人上台,另外一半坐在台下,再讓台上和台下的經理人互相對看。
在這個階段喔,幾乎所有台上的經理人,都會表現出不安的反應,不自覺的做出扭動身體啊,或者是拉扯衣服這樣的行為表現。
接著呢喜劇團體的講師,就對台上的經理人下了一道命令,請台上的人數一數這個牆壁上喔有幾塊磚頭?
結果沒想到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台上的經理人,專心一意的數著磚塊的時候喔,他們原本那些扭動身體啊、摸頭髮啊...這些安撫緊張的行為都消失了!
而且台下的人還能夠感受到,台上的整體氛圍是放鬆下來的,不再是一剛開始的那種緊張感。
聽到這裡喔,你有沒有發現真正神奇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台上的人,接受了新的指令之後,就能夠慢慢的安穩下來呢?
其實真正的關鍵就在於,台上的人都在專心的數磚頭,也就是他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這些磚塊上面。
而這樣的有趣的發現,並不是因為跨國公司病急亂投醫、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偶然成功;事實上喔,這種緩解緊張焦慮的方法,是受到專業學習者一致認同的。
在芝加哥的一個研究機構,「恐慌焦慮恢復中心」裡面的主任,菲費爾博士;他跟另外兩個學者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這個論文證實了「喜劇即興療法」,是治療社交焦慮症的一個新方法。
這樣的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種療法能夠幫助「社交焦慮」的患者,在團隊凝聚力、遊戲、曝光、幽默,這四種過程當中切換、探索。
一方面幫助他們在不確定的環境裡面,因為習慣切換不同的狀態,所以能夠悠遊而自在。
而第二方面就是在不同的活動裡面,不斷的體驗「轉移注意力」就能夠緩解社交焦慮的效果,身體就自然能夠放鬆下來。
菲費爾博士還對於這樣的即興訓練喔,下過一段很精準的結論。他說喔:「當你學會一次不害怕,你的大腦就會跟著改變。」
「即興訓練,就是讓神經路徑改變的最快方式,幫助你在面對自我恐懼的同時,學習處之泰然。」
也就是說啊,當你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們,不妨專注於當下;尤其是你自己的主要任務。
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此一來無論是精神緊張;或者是過度擔心、焦慮的情況就會自動的消散。
那麼回到你身上,要是你也常有被「緊張、焦慮」綁架的困擾,除了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任務之外;我還要特別提醒你,人的專注力都是很有限的。
你與其把力氣花在擔心、緊張,這樣的結果你只會得到「表現不好」啊,那還不如把力氣花在真正對你有幫助的事情上面。
我自己在公眾演說或者是教學之前,也都會有意識的運用「轉移注意力」這樣的方法。
我通常會這樣做喔,在即將要上場之前,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先安靜下來;然後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面。
而到了站上台之後,我只關注自己說出來的「前三句話」而已,而這之後的內容,我就交給我的直覺跟身體,去感受現場的整體流動。
而在我的經驗裡,只要在前三句話能夠清楚明白的說出來,後面就能夠很順暢的接著講下去。只要一次成功,你就會學會一次的不害怕,大腦的神經迴路就會跟著開始改變了!
那當然如果你對我夠熟悉喔,你也可以歸因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因為做業務工作嘛!本來就要每天說話。
所以呢當我轉換跑道,成為公開班的老師、成為TED的講者,我的神經迴路當然容易改變啊!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就來跟你說另外一個例子,那就是我的內容編導~「怡璇」的例子。
怡璇呢,過去她從事幕後的編劇工作;她經常是整天宅在家裡,兩三個月都沒有出門是很正常的,她根本就沒有公眾表達的機會。
不過當她決定要跟嘉玲合作,在啟點開【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的時候,第一關啊就是要先通過啟點文化的傳統,也就是「內部試教」。
她過去從來沒有教學的經驗,一上場就要面對台下的學生,而這個學生還是我誒,這樣的陣仗,她難道沒有擔心跟壓力嗎?當然有啊!
不過如同我今天所分享的,她專注在自己的第一張投影片裡面的內容,很勇敢的跨出第一步,沒有因為新的環境、新的挑戰而心生畏懼或者是怯戰。
而如今呢,【寫作小學堂】也邁入了第五期了,她對於上台講課的掌握度,越來越好,也能夠更充份的享受這樣的舞台。
這就是喔「一次的不害怕,而改變了神經迴路」這樣的內在運作,送給她最好的禮物。
能夠戰勝「上台恐懼症」的最重要原則,就是你越關注自己的表現,你就越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表現;就如同你沒有辦法叫自己不要緊張啊!你能做的就是「轉移焦點」!
那麼要是你也很想要克服恐懼、學好表達,我會很鼓勵你可以加入我們全新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的學習。
我會在【自信表達力】裡面的第個一單元,教你三個具體的方法;幫助你轉化自己的身體跟注意力,陪伴你去理解壓力跟表現的關聯性。
並且透過心像的練習,調整自己的狀態,讓你懂得善加運用「緊張」這樣的反應,讓恐懼成為你的動力,幫助你達到最好的表現。
很多人都想要成功,而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有些旅程你必須一個人走,任何人能給你的幫助都很有限。
但是假如你想挑戰的部份,是「表達」,那麼這一段路,由我來陪你穿越,會讓你走得更輕鬆自在。
期待呢,在【自信表達力】的課程裡跟你相遇;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把它打開。
而Podcast的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我們之外,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都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自信表達力】課程,相關的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都有。
這一門這集合了我多年在面對表達,無論是一對一還是一對眾,甚至於是透過遠端、網路,去傳遞自己理念的一個經驗。
相信這一門課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希望你的加入,也期待聽到你在學習之後的體會與發現;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人 為什麼 會有意識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你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正意義嗎?是什麼現實因素磨損了我們的生命?本集我們繼續讀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在上一集我們講述了瑞蒙‧卡佛的小說〈所有東西都黏在他身上〉──相愛的年輕夫妻因為丈夫想去打獵而起了爭執,後來和解;女孩下廚為男孩做了早餐,男孩卻不小心弄翻了盤子,將培根、煎蛋等一鍋子食物黏到身上。而見證這畫面的小貝比,他們的女兒,長大後,在聖誕節這天,獨自來到米蘭拜訪父親。女兒對父親說:「我想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父親回應:「我可以告訴你還是小嬰兒時候的事。那與妳有關,可是只有一點點關係」。
一點點關係。那是見證,彷彿又未曾見證。小貝比不會有意識,但確實是在場的,目擊過父母不復存在的甜蜜時光。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或遭遇讓長大的女兒必須在聖誕節時來到米蘭,向父親索求一個絕無特出之處的兒時故事呢?卡佛始終未曾明確交代。但故事是這樣收尾的:
就這樣,他說,故事說完了,我承認這不算是個故事。
我覺得很好聽,她說。
他聳了聳肩,把酒杯拿到窗戶旁。天色已經暗了,但是仍在下雪。
有些事情變了,他說,我不知道是怎麼改變的,但有時候你不會發覺,有時候也不希望它們改變。
對,這倒是真的,只是──她沒有說完她想說的話。
她停止這個話題。從窗戶的倒影中,他看到她正仔細看著她的指甲,然後她抬起頭,興高采烈地問他可不可以帶他參觀米蘭市。
他說,把靴子穿上,我們走吧。
但他待在窗邊,回憶著。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小說結束。離那一天打翻培根、煎蛋,已倏忽過了二十多年,當年的小貝比已然成年,但與父親看來似乎並不熟稔;而父親則獨居於米蘭。伊格言說,許多看不清的故事(想必皆以分離與敗壞為主題)懸浮在這敘事的空白之間,然而如此真切,帶著粗礪而明確的觸感。像一座湖,湖水清淺前緣的沙岸,你看見群聚的細沙困處於此(它們的形象是憂傷的、雖則多彩但仍帶著某種光度不足的灰暗),僅僅露出模糊的,不明確的稜角;隨後便無聲消逝於吋吋加深的水中。「她停止這個話題」──故事轉身離去,於時間與對話的縫隙間缺席。窗外大雪紛飛,無數的變動與死亡猶且在冰冷中流動醞釀──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即便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或人生所可能擁有的,依舊僅僅只是寒冷,以及,薛西佛斯式的,終究徒勞的行進,手無寸鐵但持續不斷冒著寒冷要去的他方──「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伊格言說,這就是無可迴避的終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