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薀老師的雲端講堂】
學生:「老師好,想要請教老師一個問題,在禪宗裡面我們有時候會看到說,誰參禪然後頓悟這樣。但是其實是不是所有的頓悟都是有個漸修的過程?就是其實沒有頓悟這件事情,都是有一個長久的累積,然後才有可能在哪一刻開悟這樣嗎?」
王薀老師:「是啊!尤其目前我們這時代很難有頓悟這件事情。漸悟跟頓悟差別在哪裡?這個要回到禪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五代的祖師黃梅大師,黃梅的下面出了兩大高徒,一個是惠能大師,一個是神秀大師。所以你們應該都會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個每個人都朗朗上口。那後來黃梅知道說六祖才是真正他要傳的門人,神秀固然已經也有見性的味道出來了,可是不透脫,他不是他心中所屬意的傳人,但是他還是給他安撫。後來鼓勵他你的禪也很好,但是你要對另外一些根器不同的人去推廣。這一支,後來就開始傳到韓國、日本,這個就叫做漸修。五祖傳給惠能之後,接下來一花開五葉,雲門宗、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等等五個支派,一直傳遞到今天中國所有的禪宗的發展。
那如何說現代人頓悟是不可能呢?因為一個人要頓悟,你看看五祖跟六祖,他們之間的對話,旁邊的人是聽不懂的。那為什麼六祖有這樣子的本事呢?他在過去生,過去世已經累積了不曉得多少劫的福報跟智慧,等待這一世開悟的,他才有可能啊,對不對?那我們現在的人最好一定要經過一些次第的修鍊,從小乘、大乘,一步一步這樣修。所以我覺得上佛學院是應該的,像出家人上佛學院最少要12年的基礎。那在家人呢?一定要從基本的人天乘的概念先理解。最起碼,要做到心的妄念,不要那麼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先要去完全理解。先多去同理及關懷身邊的人,先多累積自己的福德,這是最基本的。聽了一句話就可以開悟的,現在很少有這種人。每個人都希望聽幾句話就能證悟嘛,可是事實上可能嗎?」
節錄自王薀老師與學生的上課問答集
若對此問題有任何疑問,✅歡迎點擊「發送訊息」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什麼 是菩提樹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本來無一物
問: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偈子,「本來無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時常被人引用,請師父為我們說明它的精義。
師:凡是讀過《六祖壇經》或聽過禪宗故事的人,對這句話都耳熟能詳。神秀禪師曾寫了一個偈子給五祖弘忍大師看,內容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的師弟惠能看到之後,覺得作者心中還有很多罣礙,尚未大徹大悟,所以也念出四句話,請別人幫他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境界是那麼的灑脫,那麼的自在!很多人希望開悟,開悟在梵文叫「覺」,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為了明心見性,必須時時將心擦拭乾淨,像鏡子一樣,能將之保持乾淨就是開悟,是智慧的表現。因此,對沒有開悟的人而言,「智慧」這個東西是有的,必須追求,並且可以執著。但六祖認為沒有開悟、智慧這些東西,一執著有智慧,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愚癡的煩惱和菩提的智慧是相對的,生死的痛苦和覺悟的涅槃是相對的。心中有執著就沒有真正開悟。不要認為有像鏡子一般的自性,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才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平常人雖然沒有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心胸,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該有的不需拒絕,不該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蕩蕩,白天不緊張,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嗎?
---本文摘自《聖嚴說禪》
延伸閱讀 👉何謂「菩提」「菩提心」
https://youtu.be/mwTqYKhwn5c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本來無一物
#菩提心
#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
什麼 是菩提樹 在 自然醫學博士 王永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乞丐意識的作祟】
.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對於我們的人類遊戲,我最有興趣的莫過於金錢的議題了。
.
一樣都是無限存有的上界玩家,為什麼在人世間有些人就是會很有錢,有些人就是為錢所苦,過著苦哈哈的人生呢?
.
從ABC文明的角度來看,A文明的發展高到不需要用金錢,B文明很注重心靈層面、文化與才能,所以也不重視有沒有錢。只有享樂的C文明會比較專注在有錢與享樂這件事,所以文明中如果沒有C文明在本質上就不會太有錢(加了C文明會提昇糧草與人際關係,但只有少數人有提昇金錢),因為你本來就沒有要進行那樣的遊戲。但如果全世界的財富都是掌握在10%人手中的這個事實來看的話,我相信全世界擁有C文明的玩家絕對超過總人口的10%,所以這也不合理啊。
.
於是在我的探索中,我重新思考了我書上提過的「跨遊戲經驗值」的概念,我發現到原來大部分的玩家來到我們的這個D文明遊戲之前,幾乎都有玩過「乞丐遊戲」,用大家比較可以簡單理解的話來說,就是「過去世曾經當過乞丐」。
.
雖說這輩子我並沒有真的淪落在街頭乞討,我反觀我過去的人生:我已故的父親曾經是中部的名醫,我們家境算是很不錯,但是父母為了怕我們被綁架(我國小同學真的有被綁架過),完全不給我們零用錢,想說身上沒有錢就不會有傷害。我到了學校還會被其他同學「施捨」一些點心吃,後來還因為吃了同學給的點心被父母臭罵一頓,說這樣丟他們的臉。大家都說我家很有錢,可是我從來都沒有那種感覺。
.
出國移民後,因為父母關係不和睦,我們兄弟每個月都會被母親押著打電話給父親「乞討」生活費。後來我第一次申請大學失利,我母親氣到一整年不給我零用錢、不跟我說話。我猜這讓她在朋友圈裡太沒面子了吧,這狀況直到我隔年申請上大學才有所改善。沒大學讀的那一年裡我只好自己去外面打工賺錢,而且三不五時還需要靠同學資助吃飯以及贊助車子的油錢,跟朋友借錢度日更不在話下。
.
大學時期有喜歡的女生,我們電話中聊的火熱,對方想約我出去,我拒絕她了,我告訴對方:「抱歉我沒有錢出去約會。」
.
回台灣工作時,更因為在台灣推廣自然醫學困難,我曾在好幾家診所流浪,每天苦等著客人上門。即使自己開了身心靈中心,也是曾經面臨投資被騙、沒有客人、付不出房貸、差點歇業跳樓的窘境。
.
以上的經驗都跟乞丐非常類似,除了我不是真的在街頭上乞討以外,但是我卻一直都過著在乞討、寄望別人施捨的人生。
.
對,這就是內在的「乞丐意識」在作祟!只要過去某一世當過乞丐,這樣的特質就會透過「跨遊戲經驗值」累積在你的潛意識裡面。即使你沒有在街上乞討,但是你金錢的來源,都是透過類似乞討的行為才能得到的。過去累積玩乞丐遊戲的次數越多,這輩子的財務狀況就越接近乞丐,在我看來,普通人都有至少一次玩乞丐遊戲的記錄。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裡面有「九世乞丐」、「九世惡人」以及「九世妓女」。他們都是因為重複輪迴同樣的角色而造就了諸神認為無法改變的命運,最後由濟公來拯救他們。
.
或許你會問我,郭台銘跟王永慶小時候都很窮困,可是後來都很有錢,那說好的「乞丐意識」呢?
.
我們人類遊戲是這樣子的,雖然角色是同一個,但是上界玩家是可以換的。郭台銘目前為止換過三個玩家,王永慶則總共有四個玩家。我們可以推測,他們的小時候,是由擁有「乞丐意識」的玩家來玩耍的,或是他們的玩家想體驗乞丐的經驗(郭台銘十歲以前有三次乞丐意識,王永慶十歲以前則是有兩次)。隨著他們長大,玩家替換後,因為沒有了「乞丐意識」的干擾,自然就平步青雲,大富大貴了起來。
.
除此之外我發現,他們還擁有「富人意識」呢~ 現在的郭台銘有著四次的「富人意識」,王永慶則有五次。
.
跨遊戲經驗值果然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啊~ 所以消除「乞丐意識」對於解除人生財務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
而有一個很大的障礙是,當你在你有「乞丐意識」的時空中想尋求方法解決你的財務問題時,不管你用什麼技巧,都會因為你有著這個意識與經驗值而讓你無法逃脫這個框架。當你從頭到尾都是因為想解決沒有錢的問題時,你就會產生匱乏感,所以也就只能在「沒有錢」的牢籠裡面空轉。「想要有錢就是沒有錢」,此話真實不虛。
.
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把處在你深層意識海裡面的乞丐遊戲經驗值刪除掉(心是菩提樹),或是轉化到一個從來就沒有過「乞丐意識」版本的時空(菩提本無樹)。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只有一個,甚至也可以之後在你的經驗值中加入「富人意識」。
.
變動乞丐與富人的意識,理論上都有可能導致上界玩家的更動,畢竟原本上界玩家想透過你這個角色所體驗的遊戲內容已經消失。
.
而這個機制,我相信可以舉一反三的延伸到我們人生其他的各個層面。對我而言,破解人類遊戲,從而找到大幅改進自己人生的外掛機制,這才是我玩人類遊戲的醍醐味啊。
.
PS. 消除乞丐意識的服務還沒開始喔,收費還要問過宇宙才行。請暫時先不要找我做這個項目,預計下週才開始,謝謝。
.
#零通靈博士事件簿
#久違的文章來了
#後面還有更精采的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