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再提到108新課綱的部分內容,既然有增加的議題,自然有被刪減的部分,在中國史(或者要稱東亞史)中,最直接被察覺的,就是上古時代,也就是史前時代到夏商周被劇烈的刪減。
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有以下類似的考題:
「請問以下哪個史前文化食用稻米?
A半坡文化 B龍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仰韶文化。」
如果有看官答不出來,沒關係......因為史前時代完全被刪掉了,以上的文化全都不存在課本了!
然後夏朝大概只剩下二里頭遺跡還有被提到;商朝就很慘,以往會被提到的開國君主─湯、奠定「殷」首都地位的盤庚、末代君主─紂,也都不見了;周朝也是存在感砍半,開國君主─武王、造成蠻族入侵的幽王、開始春秋時代的衰弱天子─平王,通通在課本消失,要不是課本有提到周朝的宗法及禮樂制度,我看周朝也是大去之期不遠矣。
對了,春秋戰國也是基本沒提到喔,所以學生不用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甚至連道家、法家、墨家,都基本消失了。
看到這樣的課本內容,有時我不知道該惋嘆還是開心。
為何說開心呢?因為新課本不提的內容,以後會成為我寫文章裝逼的空檔呀。比如我現在寫的戰國名將生死錄,完以後完全可以標榜「一段被課本遺忘的歷史」,是不是在命名上就先吸睛聳動了?
(但主編,我先說,我可完全不想用這個標題喔)
惋嘆就是......我瘸得很多形塑或是影響我們的文化根源,就背很粗暴的切斷了。
可我誠實地說,扣除西周初期以及東周的春秋戰國,上古時代的歷史我也是所知不多,所以我之前有發文說過,周朝以前的舊課本內容我大概用1~2堂課就能迅速交代完成,重點是:大考也幾乎不考這裡嘛。
但我心中也就始終有著虧欠,那就是有段歷史,我是空白許多,這樣教學生,多少覺得心中有愧。
所以啦,當我接到野蠻小邦周出版《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的消息,我立刻透過管道開始去參詳。
先說結論:果然補充很多我不知道的資料。
對我來說,裡面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關於古人對「彩虹」的看法。
我們大部分現代人應該都覺得彩虹很美,也清楚這是光的自然變化。可對商朝人來說,彩虹就是......妖怪。
是的,大家沒看錯,古代人認為彩虹是妖怪,還是專門吸水的妖怪,不然怎麼會在瀑布旁,或是下雨,這些有水的時刻,彩虹就會出現呢?
覺得商朝人腦洞很大?事實上,直到宋朝都還有人認為彩虹是妖怪,代表人物是沈括,是的,就是寫出古代科學百科《夢溪筆談》的作者。這個在舊課本中,彷彿有著朝前時代知識的文人,就一直堅持彩虹是妖怪,即便同時代已經有人在吐槽他,他卻依舊堅持。
別怪古人,我們總要對眼前的現象來提出解釋。如果能運用可驗證方式提出的解釋,我們稱呼科學,但若是我們驗證能力有限,我們還是要提出解釋,一方面安定人心,一方面盡可能總結經驗去抓出規律。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是用很多超科學方式解釋事情,比如:
埃及金字塔怎麼蓋的?不知道......那就是外星人!
月球為何裡面可能是中空的?不知道......那就是外星人!
三星堆文化為何雕像都那麼奇怪?不知道......那就是外星人!
(再講下去,我覺得乾歲來找老高與小茉來解釋一切好了,是不是寶傑?)
這樣看來,古人其實很努力,同時也非常的可愛呀。
好的,講了這麼多,我想很多人只是在等以下重點吧,那就是......抽獎機會來了!
感謝出版社的乾貨供應,只要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文
2.
在本文留言「爆料商周?amazing!」
就有機會把獎品帶回家,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3位朋友喔,大家來試試手氣吧!
購書可往連結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7699
#解釋不通就量子糾纏
#不確定結果就說有平行時空
#然後面對古人就可以稱讚他們五歲能抬頭
#感謝遠足文化提供乾貨
#不知道野蠻小邦周看到現在新課綱課本會不會哭死呀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剛剛開國中的教學研究會,會上轉傳教育部官員們對於八上歷史新課綱的設計理念:
「以往八上要從史前時代上到清朝前期,時代跨度太大,造成授課壓力;新課綱調整成,從商周開始上起,直到晚清末年的變局。(順帶一提,授課時數有縮減喔,啾咪。)」
嗯,中國史前文化由於資料稀少,所以什麼仰韶、龍山、河姆渡文化,我其實不用一節課就可以上完。
晚清變局,也就是從鴉片戰爭講到立憲運動,這我沒個四、五堂課根本交待不完。
然後你教育部跟我說,省略史前文化,加上晚清變局,是要減輕老師教學負擔?你認真?你認真?
啊!我知道了!史前文化可以追溯好幾千年,晚清變局只有幾十年,以時間跨度而言,教育部真的幫我們前線老師縮減將近一半的時間ㄟ!
教育部官員的構想果然高瞻遠矚,絕非我這流浪代理教師所能理解的。偉哉,教育部!讚美,教育部!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漢族
中國漢族是七萬年前離開非洲進入中國大陸的智人Homo Sapiens後裔,都屬於蒙古人種Mongoloid 。這些遍佈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種,在一萬三千年前第四紀冰河時期的冰盛期結束時,脫離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社會,開始進入有農耕生計的新石器時代。
農耕生計方式使這些蒙古人種由游團Band社會發展成部落Tribe社會,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這些農耕部落就是中國漢族的祖先。黃河流域以粟黍農耕為主,長江流域則以稻作農耕為主,長城以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出畜牧型農耕社會,到了青銅器時代更演化為游牧社會。但史前時期的華南和東北在新石器時代始終維持著狩獵採集社會的生活方式。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國農耕部落已相當發達,九千年前河南新鄭的裴李崗、八千年前河北武安的磁山、七千三百年前甘肅秦安的大地灣都是黃河流域粟黍農耕部落的遺址。
七千年前黃河中游的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陝西西安的半坡村和臨潼的姜寨、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河南鄭州的大河村等都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粟黍農耕部落,稱之為「仰韶文化」,相當於神話傳說「盤古、伏羲、神農」的三皇時代。
黃河中游河南洛陽的王灣村、河南鄼城的王油坊、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等地方,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則從部落社會進化到酋邦式Chiefdom的農耕社會。河南鄭州西山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用土塊築牆,把聚落圍住的「城郭聚落」。這些現象相當符合傳說中以「黃帝公孫軒轅」為首的五帝時代。傳說公孫軒轅的首都在河南鄭州,神農酋長姜烈山的首都在山西永濟的蒲州鎮,兩人領軍大戰於阪泉,即山西運城解州鎮,神農酋邦兵敗投降。阪泉之戰是中國由酋邦聯盟走向國家組織State的第一場大型戰爭。
酋邦的出現,會伴隨著「環壕聚落」和「城牆建築」的出現。聚落四周有壕溝環繞,供防禦及防洪之用,形成「環壕聚落」。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東北遼河西岸已出現興隆漥、查海、白音長汗等的環壕聚落,長江中游的湖南灃縣的八十壋也出現環壕聚落,但黃河中游和渭河流域尚未發展出環壕聚落。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渭河上游甘肅秦安縣的大地灣、渭河下游陝西西安半坡村、臨潼的姜寨、黃河下游安徽蒙城縣的尉遲寺才出現環壕聚落。
新石器時代晚期,城牆建築出現在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的陶寺村、河南新密市的古城寨、輝縣孟莊、淮陽縣平糧台、登封市王城崗、郾城縣郝家台等地。河南新密市古城寨的城牆東西長460公尺,南北長370公尺,高度15公尺,寬度40公尺。陶寺的城牆東西長560公尺,南北長1000公尺,後來東西長更擴大到1800公尺。
黃河下游部份,五千五百年前山東泰安的大汶口到四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濟南的龍山鎮已具有發展出酋邦條件的「龍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晚期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形成中華文化的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又稱「黃河文明」。在龍山文化階段,山東出現了城牆建築,山東荏平縣「教場鋪」有東西長1100公尺、南北長300公尺的城牆,山東陽谷縣景陽崗有東西長400公尺、南北長1150公尺的城牆,這兩座城牆都是用版築技術建造而成,城內還有版築基壇,可能有宮殿建築。
山東在當時被稱為「東夷九黎」,「東夷九黎」的龍山文化以薄如蛋殼的黑陶製作技術崛起,並傳入黃河中上游。這些區域吻合中國史書記載的「蚩尤」統治區域,蚩尤領軍與公孫軒轅大戰於涿鹿,蚩尤兵敗陣亡。涿鹿位於河北、河南、山東的交界處,涿鹿之戰後,公孫軒轅的勢力範圍擴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黃河中下游。
龍山文化晚期,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出現東西長1800公尺、南北長1500公尺的大型城牆,城內有宮殿建築,還有高三層樓可觀天象的祭祀基壇,這個陶寺城後來明顯遭到暴力破壞,城內人遭到屠殺,該城也遭廢棄。陶寺遺址出土四千年前的扁壺,繪有類似「父土兀」的紅色文字符號,稱「朱書文字」,被認為是「父堯」或「文堯」,間接佐證「帝堯」的存在不是傳說,而陶寺不只是酋邦,更可能就是史書上「五帝時代」陶唐國「帝堯」伊祁放勳的首都。
河南新密市新砦遺址尚殘存有東西長960公尺的城牆,南北城牆被鄰近的雙洎河破壞僅存160公尺的遺蹟,城內面積達70萬平方公尺。沿著城牆外有壕溝,這個壕溝外側還有長達1500公尺的外壕。城牆內部西南側還有內壕,城內中心位置有一座東西長50公尺、南北長14.5公尺的宮殿建築。
考古學家依時間順序判斷,新砦可能就是毀滅陶寺的新霸主。伊放勳的首都如果遭到新砦的攻擊和屠殺,《竹書紀年》所述有虞國「帝舜」姚重華囚禁陶唐國「帝堯」伊祁放勳,擊敗堯的兒子伊祁丹朱,支持丹朱的「三苗」遭舜鎮壓而滅亡。這段歷史記載,舜發動暴力政變,奪取堯政權的撰述,可能才是正史,堯舜禪讓政治只是後代的政治宣傳。舜的首都傳說是河南虞城縣,但虞城尚無城牆的考古證據支持。
如果河南新砦是舜的首都,則《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將獲得考古證據的支持。河南新砦在鄭州的西南邊,進攻山西襄汾也比河南商丘西邊的虞城近很多。《荀子》和《韓非子》的記載和《竹書紀年》一致,《荀子正論篇》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韓非子說疑篇》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長江中游北邊和漢水流域的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有東西長1100公尺、南北長1200公尺的城牆。湖北應城市的陶家湖、門板灣,荊門市的馬家院、荊沙市的陰湘城也都出現城牆建築,但未發現有宮殿建築物。陰湘城的城牆基底寬40公尺,高5公尺,東西長580公尺,南北長500公尺,城牆外有寬45公尺的壕溝環繞。這些城牆建築的地點卻是史書上「三苗」的統治區域,也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建築起來,又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被廢棄,原因可能是戰爭或洪水。中國史書記載,「三苗」遭帝舜姚重華鎮壓敗亡。
長江下游南邊在六千年前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浙江嘉興的馬家濱、上海青浦的崧澤村、五千三百年前浙江餘杭的良渚等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稻作農耕相當發達的部落或酋邦。長江以南的這些部落和酋邦在中國史書上並無記載,當時的文化水平並不比黃河流域差。浙江餘杭的良渚城牆建於四千五百年前,東西長1,700公尺、南北長1,900公尺,寬60公尺,高達4公尺以上。良渚作為長江下游以南最大的酋邦,既是中國當時的玉器製作中心,也是稻作農耕的生產中心。良渚的莫角山有一座土台,東西長760公尺、南北長450公尺,做祭祀之用,因此良渚也是長江下游南邊的宗教中心。良渚的稻作文化和拍蓆紋陶器技術被認為影響了江西贛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以及福建的曇石山文化和台灣島的大坌坑文化。但良渚酋邦在中國史書上並無記載,考古證據顯示這個「良渚文化」從五千三百年前出現,存在至四千年前突然滅亡。
總之,中國在四千年前已是酋邦林立的土地,酋邦之間合縱連橫的聯盟,出現神農氏族的姜烈山和有熊氏族的公孫軒轅等權威很大的聯盟共主,作為酋邦聯盟的共主與各個酋邦的酋長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君主與諸侯的政治原型,這種原始政治架構提供中國漢族形成的政治條件。
公孫軒轅擊敗姜烈山,有熊酋邦合併了神農酋邦,讓後世中國人自稱是公孫軒轅和姜烈山的「炎黃子孫」有了歷史憑據。後世把酋邦聯盟的共主宗教化,稱為「天子」,並賦予政治性的「帝號」,但當時尚不具備由酋邦聯盟進化到國家組織的歷史條件。
夏朝是中國漢族從酋邦聯盟進化到國家組織的第一個王朝,考古證據較接近《史記》所述的夏朝都城可能分別是河南登封的王城崗和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這兩地都有城牆建築的遺蹟。二里頭的城牆東西長300公尺、南北長370公尺,可能是當時的宮牆。另建有兩座宮殿,一號宮殿東西長108公尺、南北長100公尺,二號宮殿東西長58公尺、南北長73公尺。二里頭的東邊還有寬10公尺的環壕。從公孫軒轅到夏朝,中國漢族因此自稱「華夏民族」。
商朝是中國的第二個王朝,也是第二個國家組織。這個朝代發展出來的鐘鼎文和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基石,中國文字的非拼音特性在商周兩代成為各地諸侯酋邦的共同文字,跨越各地的語言,提供中國從諸侯林立的鬆散王國逐漸走向統一帝國的文化要素。到了秦漢兩代,華夏族改稱漢族,形成民族的政治條件和文化要素都已獲得堅實的鞏固,漢族作為ㄧ個民族的主客觀條件完全成熟。
請參閱《台灣島史記》
作者:蔡正元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 在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2)半坡文化。 (3)龍山文化。 2 長江流域:(水稻) (1)河姆渡 ...仰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历史文化)_百度百科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 ... ... <看更多>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 在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2)半坡文化。 (3)龍山文化。 2 長江流域:(水稻) (1)河姆渡 ...仰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历史文化)_百度百科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