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冷回顧 你或許不知道的畢卡索畫作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畢卡索有幅名畫叫做《格爾尼卡》,這幅宣傳反戰與和平的畫作震撼當時的世界,但你知道嗎?畢卡索或許也有你不知道但同樣是反戰的畫作唷! 在 1937 年時西班牙因為左翼與右翼衝突而發生了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奏的西班牙內戰,率領右翼西班牙國民軍的佛朗哥遭遇了政府軍頑強的抵抗,遲遲無法攻下西班牙北部的戰略要地巴斯克省。
為了早日攻下巴斯克。於是,佛朗哥要求承認國民軍政府的納粹德國協助,正好當時的納粹德國想試驗一個以轟炸機低空轟炸坦克車再快速進攻以摧毀防線的戰術,就以巴斯克省中一個人數並不多也沒有設置防禦工事的城市——格爾尼卡。 4 月 26 日,德軍地毯式轟炸了格爾尼卡,德軍一連轟炸了數個小時使得小鎮幾乎全毀,也造成當地百姓非常嚴重的傷亡。當時人在法國的畢卡索,正好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託,為共和政府畫一幅將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西班牙館展出的壁畫。聽到家鄉的悲慘的消息,畢卡索遂以此為主題,畫出了名作《格爾尼卡》,並以此譴責戰爭及法西斯主義。 《格爾尼卡》因此成了重要的反法西斯和反戰的重要代表與象徵。在後來的反越戰或是反伊拉克戰爭活動當中,也都有出現《格爾尼卡》的蹤跡或是相關創作。
關心人權且反戰的畢卡索的關懷不僅僅止於歐洲,後來甚至遠及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朝鮮半島。如今天文章開頭所提,除了批判格爾尼卡大轟炸的《格爾尼卡》以外,畢卡索還有其他以反戰為題材的作品。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入侵韓國,韓戰爆發。聯合國隨之通過呼籲北韓必須停火並退到北緯38度線以北的《第 83 號決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加入了韓戰。隔年, 1951年1月18日,畢卡索完成了《朝鮮大屠殺》,以作品對於美國介入韓戰以及屠殺朝鮮手無寸鐵的人民提出了批判。
《朝鮮大屠殺》的背景是 1950 年 10 月 17 日到 12 月 7 日,以韓國和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黃海南道信川郡發動的大屠殺,大約有三萬五千人死於這次的大屠殺,根據 NGO 的報告,其中包含了有大概三百名朝鮮平民被美軍殘酷的以日本軍刀斬首。大屠殺所帶來的大規模死亡人數也使得信川郡在短短時間內減少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朝鮮大屠殺》畫中,畫面很類似西班牙畫家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的《1808 年 5 月 3 日》,畢卡索將畫面分成兩部分,左邊是一群赤裸而無辜的婦女與小孩,右邊則是一群穿著鎧甲,手持武器的機器人,槍口正直接對著手無寸鐵的婦孺。他們扭曲而變形的臉孔當中,依稀能夠看到一絲惶恐與不安。在左右兩邊明顯的對立下,更能夠讓觀畫的人彷彿置身戰爭之中,感受到平民的脆弱與暴力的殘酷。
為什麼我們會對《格爾尼卡》耳熟能詳,卻對《朝鮮大屠殺》不甚了解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雖然今天的冷知識有一些沉重,但也是希望讓讀者知道,無論是《格爾尼卡》或是《朝鮮大屠殺》,都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戰爭的殘酷無情並對平民百姓有著莫大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 美軍 死亡人數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如果發生戰爭,死亡人數應該會超過這個數字。
《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英美侵略伊拉克殺死20萬無辜平民
當天,主導報告撰寫的調查委員會主席齊爾考特(John Chilcot)勳爵親自宣布報告的相關調查結果。該報告認為,基於情報錯誤,2003年伊拉克並沒有擁有對世界構成威脅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當時也沒有對西方世界構成所謂的「迫在眉睫的威脅」。
2003年3月,美英正是因為伊拉克擁有WMD為藉口,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空襲,由此開啟了長達8年的伊拉克戰爭。
2015年,在《齊爾考特報告》公布前,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就他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他所扮演的角色作出了有保留的道歉。
他承認,這造成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崛起,他還承認他未能充分理解剷除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之後會出現何種混亂局面。
然後出於一場大家都認為的誤會,根據維基解密在2010年10月22日所公布的美軍文件顯示,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直接死於戰火的平民達6萬6081人。
而獨立的調查團體 - The Iraq Body Count (IBC) 計畫,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平民的死傷則達到18萬5,194 – 20萬8,167人。
剛剛在你家丟完炸彈,幾天後來幫你埋屍體...這就所西方一直掛最嘴邊,所謂普世的人權價值。
伊拉克戰爭 美軍 死亡人數 在 邱毅『談天論地話縱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蘇起是李登輝時期的陸委會主委,馬英九時期的國安會秘書長,陳水扁時期他是我立法院同事兼好朋友,現在他專業於研究兩岸關係。
蘇起在2016年4月,蔡英文勝選之初時公布了一份民調,這份民調是美國杜克大學所做的專業研究,指出若「大陸不會打」和「美國會來救」的前提下,台灣人民支持台獨的比例超過八成。但若在「大陸會打」和「美國不會救」的前提下,台灣人民支持台獨比例由八成降低至百分之十四。
經過蔡英文執政兩年多,兩岸關係由「低空盤旋」到「僵局」,甚至演變成「對抗」,武統已成為大陸的重要選項,台灣人民已不再相信「大陸不會打」,所以「美國會不會救」就成為台灣人民是否支持台獨的關鍵變數。
蘇起在日前又公開發表他的研究,刊登在昨天與今天的聯合報,題目是「美國到底會不會救?」
蘇起認為今日的「中美實力對比」已大不同於1996年台海危機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日漸消退,反之大陸的綜合國力卻大幅提升,因此美國的自信與優勢正在喪失,此時的美國最好別捲入戰爭。
況且,兩岸距離很近,美國卻距離遙遠,若大陸採「速戰速決」、「首戰即決戰」的作戰方式,美國根本是緩不濟急,遠水救不了近火。何況美軍是否援台,還得經過國會繁冗的討論與辯論。
蘇起自訴,他當面問過美國一位航母艦長「是否援台」的問題?美艦長沒有直接回答,只說「一艘航母被擊沈,死亡人數等於一個珍珠港和九一一的死亡人數」,言下之意已充分表露不想捲入戰爭的想法。
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傷害太大,所以美國人民不會同意與中國大陸發生戰爭,這也是累次民調的結果。基於上述,蘇起認為「美國不會救」的可能性很大!
既然「大陸可能打」,而「美國不大可能救」,而現在蔡英文政府又不得民心,兩岸對抗的痛苦台灣人民已充分體驗,你認為支持台獨的比率還有多少?即使倔強的台灣人民表面上還在硬逞強,但骨子裡內心真正挺台獨的還剩下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