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分享】愛因斯坦證明了神存在嗎?/亞問
//背景
網上流傳有關「愛因斯坦證明了神存在」的故事,散播速度已經達到外國所謂病毒的程度(has gone viral)。其實這故事在十幾年前已經存在,消失了一段時間後,隨互聯網的發展又再死灰復燃。故事指愛因斯坦還是學生的時候,反駁一位宣稱無神的老師,問得老師啞口無言。在不同版本中,「愛因斯坦」有時是小學生,有時是大學生,但是內容和論據都是一樣的,而許多標題都指「愛因斯坦」所說的,證明了神的存在。
以下是故事的大綱:
1. 老師/教授說世上無神,因為若神造萬物,也造了邪惡。
2. 一學生反駁說「冷」是「熱」的不存在,「暗」是「光」的不存在,同樣「邪惡」是「善良」的不存在。
3. 老師無言,作者稱此學生名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供讀者參考,本人選擇了幾個中英文的,比較典型的版本[1][2][3][4],其中一個是前幾年這故事重生時的一套youtube外語短片。[3]
這故事被網民瘋傳,受宗教人士稱頌,成為神存在的「有力見證」;另外一些人當這是有趣的故事。許多網友閱讀後,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其他人看見了也「讚」和分享,這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有如病毒一般地傳播開去。
這故事受注目當然因為故事的主角是大名鼎鼎,大眾媒體中智慧的化身--科學家愛因斯坦。可能有人認為科學家講求證據,多沒有宗教信仰,這下還是近代最出名的科學家信神,可真奇了;另外一些人可能認為,連愛因斯坦都信神了,而且他也搬出了理由,應該有根據。由網上留言可看到,許多人都認為真有其事,內容很有道理。
「不愧是愛因斯坦」
「會有邪惡只是因為心中沒有上帝」
「好棒的說法!」[2]
那麼,真相又是如何?
故事裡的「愛因斯坦」有證明神的存在嗎?
許多網頁都指故事中「愛因斯坦」所說的,邪惡為何存在的解釋,證明了神的存在。我們來仔細地分析一下:
「無神論教授」所說的,是在哲學上經常用來否定完美的上帝存在的「邪惡問題」(The problem of evil)(「完美」是指「全知、全能和全善」)。「如果完美的上帝存在,世上應該沒有邪惡。但邪惡的確存在,所以,完美的上帝不存在。」這一個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早在在元前300年已經提出。
事實上,即使故事中的「愛因斯坦」反駁成立,他還是沒有證明了神的存在。這純粹是邏輯上的問題:反駁了否定的原因,並不代表證明了某事物存在。例如,A君說會飛的豬不存在,因為豬太重了,然後B君說飛機也很重,但飛機會飛。B君反駁了A君對會飛的豬的否定,但他本身並沒有提出任何會飛的豬存在的證明。
同樣,故事中的「愛因斯坦」只是純粹反駁了經典的「邪惡問題」,不論他的論證是否成立,他也沒有證明了神是存在的。
「愛因斯坦和教授對話」故事的真實性
如果找一下資料,不難發現,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個故事曾經發生。事實上,我們有更大的理由肯定這件事沒有發生過,故事只是子虛烏有。
首先,在愛因斯坦的傳記和自傳中,從來沒有提及和老師類似的對話;反而在愛因斯坦的自傳中說,他在12歲之後就開始質疑他家族的猶太信仰(愛因斯坦從沒信基督教)。所以他沒有可能在大學階段支持人格神(即具人格特徵,如愛、憤怒和嫉妒的神)存在的思想。
以下是愛因斯坦本人所寫,關於他自己對宗教的看法:
(愛因斯坦給朋友的書信) "It was, of course, a lie what you read about my religious convictions, a lie which is being systematically repeated. I do not believe in a personal God and I have never denied this but have expressed it clearly. If something is in me which can be called religious then it is the unbounded admiration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o far as our science can reveal it."
(譯文:「當然,你所聽聞的我的所謂『宗教信仰』都是謊言,而這謊言正在被有系統地重複。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從不否認這一點,而且都表示很清楚。如果我有什麼是可以稱之為信仰的話,那就是對科學所揭示的世界的結構的無限欽佩。」)[6]
(另一封愛因斯坦的信) "The word god is for me nothing more than the expression and product of human weaknesses, the Bible a collection of honourable, but still primitive legends which are nevertheless pretty childish. No interpretation no matter how subtle can (for me) change this." "For me the Jewish religion like all others is an incarnation of the most childish superstitions"
(譯文:「『神』這個字對我來說,無非就是人性弱點的表達和產物;而聖經是一些可敬的,但十分原始的傳說的集合,它們還是相當幼稚的。(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精妙的解釋可以改變這一點。」「對我來說,猶太人的宗教,像所有其他宗教一樣,是最幼稚迷信的化身。」)[7]
這說明了愛因斯坦否定他自己相信或仰慕任一宗教。而他所有名言,如「神不擲骰子」("God does not play dice.")、「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中引用的「神」字,似乎只是對大自然規律的借代詞,而用的「宗教」二字也只是他對大自然的敬佩的借代詞。[6]
如果愛因斯坦一直沒有宗教信仰,甚至對它們反感,他又怎可能和教授互駁,辯護上帝呢?
同一種橋段,不同的演譯
故事本身的內容也有可疑之處。有人發現,類似的故事內容在許多其他網上流傳的故事中也有出現。當中包括一位海豹突擊隊員的版本,和另外一位用一支粉筆來證明神不存在的教授的版本。[9] 連同愛因斯坦版本,這三個故事的脈絡都包括(1)教授是無神論者,企圖要改變學生的信仰;(2)有位勇敢的學生走出來反駁教授;(3)教授最後啞口無言。它們和「愛因斯坦的故事」的同出一轍,以及它們當中「使命」、「受逼害」、「對抗權威」的意味,使人不能不懷疑這些故事是演化自同一個版本,以及其內容的真確性。
結語
基於以上三點:故事沒有證明神的存在,愛因斯坦對宗教抱懷疑的態度,以及故事和其他版本的相似性,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個在網絡為人津津樂道,愛因斯坦為神見證的故事,和真實存在很大的矛盾,極可能是虛構出來的。留意雖然本文在於指出故事不可信,但目的不在證明神不存在。
故事本身十分具戲劇性。但整件事更令人反思的是,為何這個虛構的故事可以得到如此多人相信,進而分享,並以病毒繁殖的速度傳播? 作家馬克•吐溫說:「謊言走遍半個世界,真理還在穿鞋子。」製造、散播謊言,十分容易;揭破謊言,則需仔細搜證、思考和推論。很可能「愛因斯坦證明神」的故事會繼續傳下去,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反思一下:在轉發不同訊息之前,如何避免被謠言和謊言利用作傳播的機器?//
「伊比鳩魯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FUNDAY英語教育- 【名句背後的故事_ 伊比鳩魯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伊比鳩魯學派影響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 ... 的評價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伊比鳩魯學派影響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 ... 的評價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不要只看Facebook和Notebook…讓你「愛上閱讀」的12個秘方 的評價
- 關於伊比鳩魯英文 在 【哲學教室】(118)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的評價
伊比鳩魯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合報專欄
發現自己又好一陣子沒分享聯合報的專欄文章。從去年十月起,我開始以 #美食家 為題進行連載,目前有五篇文章,今天先分享頭二篇,希望大家喜歡。
--
#試探討美食家的養成
美食家該怎麼當?這個問題始終在我心頭盤旋。本專欄自去年5月至今年3月疫情緊張前,都在探討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我認為「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是美食評論者中最明確的一類,於是從《紐約時報》於1960年代創設第一位餐廳評論人Craig Claiborne寫起,陸續介紹幾位美國食壇具有份量的食評。連載因疫情而中斷,如今再開,我又有一些新想法。
主要是受到朱宥勳近期新作《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的啟發。此二書十分有趣,前者探討作家的養成,一個「素人」可以如何「入行」,可以如何以文學創作為業,等等個人生存的技巧;後者探討「文壇」作為一個「確實存在的社會場域」,其生態是如何,有何「結構、階級、意識型態與價值偏好」。也就是說,朱宥勳身為一位從學生時代開始寫作、已累積成果的年輕作家,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寫出文學界的潛規則,揭露作家精神性的表面底下的俗務,卸除文壇與世隔絕的壁壘。當然,潛規則曝光後未必能改變業界生態,但至少讓局外人看明白,這局打的是什麼牌。
美食家是否可以比照辦理?
或許,美食家是比作家更虛無縹緲的「職業」。如果作家是靠寫作維生,美食家靠什麼維生?根據朱宥勳對於作家養成的分析,「入行」是指「第一次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報酬」,「專職」是指「能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足以支撐生活的報酬」。那麼,美食家可以如何利用自身技能獲得報酬?又如何能進一步成為專職並賴以維生?
追根究柢,美食家到底在做什麼?
恐怕得先從幾個名詞的區辨下手。美食家、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是否相同?三者是否可以互相代用?中文裡,美食家與美食評論家似乎同義,都可指稱善於品評飲食的人,具備鑑賞能力與專業知識;但在英文裡,美食家(gourmet、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與美食評論家(food critic)略有不同,food critic特別指稱評析食物或餐廳的人,將其飲食經驗藉由「寫作」分享給大眾,通常為報章雜誌、旅遊指南、美食網站寫評論,為大眾提供判斷依據,其中更特定的類型就是本文開頭所說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restaurant critic)。由此可見,美食評論家是一種明確的職業。
既然談到寫作,又會與美食作家產生競合,以美國而言,有著作的美食評論家通常也會被視為美食作家(food writer),例如Ruth Reichl、Jonathan Gold、Adam Platt等人。可以這麼說:在美國,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的形象比美食家更鮮明,也更多代表性人物。只要用Google分別查詢famous food writer、famous food critic與famous gastronome,就會發現,英語世界裡前二者的檢索結果遠多於後者。
那麼,美食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美食家是否寫作、是否能憑藉鑑賞美食維生,又與其身分構成有何關聯?以下,我將探討美食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以及美食家有何養成途徑。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03699
--
#美食家的內涵釋義
美食家是什麼樣的人?是一種職稱嗎?是一種興趣嗎?若要繼續探討美食家的養成,必須先弄明白美食家的內涵,唯有如此才能知曉美食家志願者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針對這個問題,英文詞彙給予我們豐富且細緻的說明。
是啊,中文裡,美食家就是美食家,還有什麼其他詞語可以指稱「愛吃的人」、「懂吃的人」?老饕或饕客吧,饕餮都嫌偏門,「饕」又予人一種貪得無厭感,不完全等同美食家。然而在英文裡,單單「美食家」就有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gourmet等用語,涵義依其歷史脈絡稍微有異。
英國社會學家史蒂芬.門內爾(Stephen Mennell)在其知名著作《有關食物的一切禮儀》(All Manners of Food)中,娓娓道來以上幾種「美食家」的不同。他首先提到「美食學」(gastronomy)一詞,似乎是由法國詩人Joseph Berchoux在1801年所發明,作為他寫的一首詩的標題(La Gastronomie);其後gastronomy一詞迅速在法國與英國流行起來,用以指稱「精緻飲食的藝術與科學」。Gastronome則是從gastronomy逆推而生的詞,用以指稱「美食的評判」(a judge of good eating);十九世紀時英國另有gastronomer、gastronomist的用法,現已罕見。
與Gastronome相近的詞彙,尚有epicure、gourmand與gourmet,epicure與gourmand較老,gourmet則較新。Epicure的字根源於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伊比鳩魯主張「最大的善來自快樂」,並將快樂區分為動態與靜態,前者指涉正在滿足慾望時的快樂,例如享受美食的快樂,後者指涉慾望滿足後因為平靜而產生的快樂,例如飽餐一頓的快樂。這樣的主張,使伊比鳩魯與「享樂主義」畫上等號,epicure一字因此一度帶有貪嘴暴食的貶義(接近glutton一詞);不過在十九世紀初,尤其在英國,epicure開始獲得正面意涵,意指「為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出精緻品味的人;對於吃喝有所選擇與挑剔的人。」
Gourmand一詞原本也有貪嘴的負面意思,後來在法國轉變為正面詞彙,例如十九世紀的知名美食家葛立莫.德.拉.黑尼葉(Alexandre-Balthazar-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ère)創辦的美食雜誌《美食家年鑑》(Almanach des Gourmands),刊名就使用了gourmand一詞。十九世紀初,《牛津英語詞典》也賦予gourmand正面意涵,不過時至今日英語中gourmand仍時常隱含貪嘴的貶義,且與gourmet所代表的「具備細膩味蕾的人」有所區隔。
那麼gastronome呢?史蒂芬.門內爾認為,gastronome與上述諸詞有一關鍵差異:一名gastronome並不僅僅為了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其精緻品味,藉由書寫,他同時協助他人培養精緻品味。「美食家(gastronome)不僅僅是一位講究吃喝的行家(gourmet),他同時是飲食品味的理論家(theorist)與宣傳者(propagandist)。」
於是,美食家似乎不能只是享受吃喝、懂得吃喝,他還必須能夠形成飲食的論述,而其論述,必須藉由寫作表達出來。這成為美食家與其他美食愛好者的重要區別。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74247
(我的Podcast #美食關鍵詞 也同步開啟美食家系列訪談,歡迎大家收聽!)
伊比鳩魯英文 在 伊比鳩魯學派影響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 ... 的推薦與評價
伊比鳩魯 學派(英語:Epicureanism)是以伊比鳩魯的學說為基礎,創建於西元前307年的一個哲學思想體系。伊比鳩魯是原子論唯物主義者,他认为存在着的万物必定是由永恒 ... ... <看更多>
伊比鳩魯英文 在 伊比鳩魯學派影響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 ... 的推薦與評價
伊比鳩魯 學派(英語:Epicureanism)是以伊比鳩魯的學說為基礎,創建於西元前307年的一個哲學思想體系。伊比鳩魯是原子論唯物主義者,他认为存在着的万物必定是由永恒 ... ... <看更多>
伊比鳩魯英文 在 FUNDAY英語教育- 【名句背後的故事_ 伊比鳩魯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ontented poverty is an honorable estate. 知足的貧窮是光榮的財產。 ---- 這句名言出自希臘偉大哲學家-伊比鳩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