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行為 #先轉換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把威脅轉換為挑戰 #蝙蝠俠效應
.
心理學者已經證明,人處於高壓情況時,首先會自問(通常在潛意識中)兩個問題:
◼️面對這個情況我需要做什麼?
◼️我有足夠的個人資源應付我需要做的事情嗎?
.
如果我們快速審視情況後的結論是,我們缺乏處理事情所需的資源,這會讓我們將壓力源判定為威脅。另一方面,若我們評估情況後,判斷自已有能力妥善應付,就會視之為挑戰。我們選擇以何種方式自我對話,對內在聲音有絕對的影響。不意外的是,以愈有建設性的框架看待挑戰,結果愈正面。
.
#抽離式自我對話 vs. #沈浸式自我對話
.
從數學考試、在高壓情況下演出,到應付刻板印象,當人們可以將眼前的壓力源視為挑戰而非威脅時,不管在思考、感受與表現上的結果都比較好。抽離式自我對話可以是關鍵的助力,把我們推向視壓力為挑戰的心態。研究顯示,抽離式自我對話能引導我們以挑戰導向思考壓力情境,得以鼓勵自己,告訴自己「你做得到」,而不是把處境視為災難。
.
例如,我和合作者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請參與者用沉浸式或抽離式的自我對話,寫下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壓力事件最深刻的思考和感受。文章中透露出最多挑戰導向思維的參與者中,七五%來自抽離式自我對話組。相對的,文章中透露出最多威脅導向思維的參與者,六七%來自沉浸式自我對話組,形成強烈對比。
.
要了解參與者腦中實際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看看某位沉浸組參與者寫的:「我擔心搞砸面試,得不到工作。而我總是會搞砸。我總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總是非常緊張。我陷入緊張,導致面試表現不好,又導致我更緊張,陷入負面循環。即使拿到工作,我想我還是會害怕面試。」
.
另一方面,抽離組的內在對話則明顯不同。一名參與者思索他在約會前的不安時寫道,「亞倫,你得慢下來。這是約會,誰都會緊張。媽呀,你幹嘛那樣說?你得退一步。拜託老兄,鎮定一點。你可以的。」
.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將經驗視為挑戰還是威脅,不只可以觀察人們思考的內容,還可以從人的身體反應看到。挑戰與威脅引發的心理經驗各有獨特的生物標記。人處於受威脅的狀態時,心臟會加速泵送血液至全身。面對挑戰時也會有同樣情形,兩種狀態的關鍵差異在於體內攜帶血液的動脈和靜脈如何反應。
.
人處於威脅狀態時,血管系統會收縮,使血液可流動的空間變少,長時間可能導致血管破裂與心臟病發作。相對的,當人處於挑戰模式,血管系統會放鬆,讓血液較容易流動。
.
水牛城大學(Universityat Buffalo)的斯特莫(Lindsey Streamer)、希瑞(Mark Seery)和同事想了解,抽離式自我對話是否會使心血管系統的運作產生這類改變。簡單來說,我們是否能透過抽離式自我對話,說服心智,也說服身體把某個情境視為挑戰而非威脅?果然,在公開演說前被要求以自己的名字思考壓力的參與者,展現出挑戰模式的心血管反應。沉浸組的參與者則展現出標準的威脅生理反應。
.
如果抽離式自我對話能幫助成人,我們自然會猜想是否也能幫助孩童。身為家長最大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在面對困難但重要的情境時堅持下去,例如幫助他們找到讀書方法。
.
心理學家卡爾森(Stephanie Carlson)和懷特(Rachel White)思考這個問題時,發現了蝙蝠俠效應(Batman Effect)。
.
他們在一項實驗中,請一組小朋友假裝自己是超級英雄,同時交給他們一個無聊的工作,模擬繁瑣的回家作業。實驗者請孩子們扮演他們挑選的角色,然後用這個角色的名字問自己,自己在這項工作上表現如何。舉例而言,有一個女孩假裝自己是愛探險的朵拉(Dora the Explorer),實驗者便指示她問自己:「朵拉有努力工作嗎?」卡爾森和懷特發現,這樣做的孩子,比起以一般方式使用「我」來思索自身經驗的孩子,能夠堅持更久。第三組孩童使用自己的名字,表現也比使用「我」的那一組來得好。
.
其他以兒童為對象的研究,把這個現象用在壓力更大的情境中,發現抽離式自我對話也能夠助人以較健康的方式因應喪親之痛。例如,一名孩童說:「不論如何,他們的爸爸都是愛他們的,他們可以想想發生過的好事⋯⋯他們可以留住好的回憶,放下壞的回憶。」
.
相反的,使用較多沉浸式語言的孩童,創傷後壓力症狀的發生率較高,面對喪親之痛也較常出現迴避和不健康的因應方式。有個孩子的話讓人心碎:「我還是會想到那個畫面—他臨終時的樣子。我真希望他不用承受痛苦。我很難過他那樣死去。」
.
這些發現全都顯示,只是稍微轉換我們內省時的自稱,就能影響我們在各種領域控制小對話的能力。既然這個工具有那麼多好處,我們想進一步尋找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抽離式自我對話,能對幫助人們處理情緒。我和同事發現,確實還有更多這樣的轉換,只不過這些轉換非常細微,而且太過普遍,我們幾乎不會察覺。
.
--
.
◼️本文摘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伊森‧克洛斯博士(Ethan Kross)為研究如何控制意識的世界頂尖專家。密西根大學與羅斯商學院獲獎教授,也是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Emotion & Self Control Laboratory)主持人。
.
「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一定會搞砸!」「第一次做總是比較難,下次一定會更好!」「算了,反正也沒人在意,我認真幹嘛。」「沒關係,我盡力就好!」「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就是做不到?」「不要想有的沒的,專心!」「放棄吧,反正大家也都在等看笑話。」這些話,一定也在你腦中出現過,許多許多次。
.
你可能沒注意到,每天,我們對話最頻繁的對象,就是自己!我們在心裡用超快的語速,重播昨晚的大吵、焦慮談判的下一步、預演明天的報告。這個在我們腦中不斷來回的自我對話,誰也聽不見看不到,卻牢牢的主宰我們的思緒,深深影響我們的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
自我對話,可以是我們的最佳教練,讓我們有超水準演出;但也可能是讓人崩潰的惡魔,打趴自信、拖垮表現。自我對話這種不好的一面,克洛斯稱為「小對話」(chatter),我們常常被內心的小聲音折磨,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不僅傷害健康,更會磨損人際關係。人生中最重要的對話,就是我們與自己說的話。掌握克服小對話的有效工具,不再被負面情緒綁架。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YOl7XX
👉本書由 天下雜誌出版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伊 卡 洛斯 效應」的推薦目錄: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有雷] 禁止事項!不能提的《伊卡洛斯》秘辛-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工商心理實驗室- 依卡洛斯悖論Icarus Paradox... | Facebook 的評價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理小說中的主角適合接什麼業配】
老實說這個問題夭壽難回答,畢竟推理小說中的主角不是在刀光劍影就是在槍林彈雨,總不能學超有guts的館長,中彈了還開直播!
唔…仔細想想,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人家星爺《唐伯虎點秋香》裡,華夫人都可以和唐伯虎聯手推薦一日喪命散跟含笑半步癲惹~
那麼讓推理小說中的主角,偶爾來接幾個「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藥」的業配,應該也只是剛好而已吧,就看業主的意願了。
一般而言,推理小說主角最常接到的業配,多數是用以再見的安眠藥或毒藥,機關設計、密室脫逃、科學實證或保險類也未嘗不可。
因為不論何時都有氰化物下毒,陽光經透放大鏡,隨時間推移抵達燃點,利器藏魚缸、靜脈注射空氣等,然後還在密室裡倒數計時。
只是美食外送員…每到之處人們都會被犯罪的危機所包圍,誰還想要給他錢?另外,居家生活家具和日常家電,恐怕也不適合推薦。
想想廠商展覽模特兒,一邊血跡噴濺一邊打開機器的外蓋,然後不疾不徐地跟客人介紹說,你知道嗎?我的屍體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這個不被大卸八塊藏去消波塊,我頭給他(?),不過其實,推理小說中的主角,最適合的業配應該是槍-夠帥、帶勁,重點是夠珍貴!
因為聽說一般槍不易取得,往往要透過特殊管道如黑道才能,所以新聞報導說槍擊館長的槍手長期失業,怎麼可能有價值30萬的槍?
說的也有道理,但不管現實當中,他手槍的來源究竟從何而來,我只知道,在小說裡面,「如果故事中出現了槍,就必須要發射」。
這來自於俄國重量級作家契訶夫流傳千古的名言,適用任何小說類型,不管是不是推理,都可用在寫作內容,各項增刪修改的標的。
不過這句話在推理小說裡,其實是長這樣的:「當故事中的槍發射後,要上哪找?」或「兇案現場的槍,必然是發射的那一把嗎」?
這種尋找消失的槍或行槍走彈的謎團,當然也不能夠忘記子彈,據說每把槍都擁有獨一無二彈道,因為子彈發射之後,彈頭被膛線刮出的特殊線條,就跟人類的指紋DNA一樣,具有特殊的辨識性。
所以讓子彈飛的謎團,就可看看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池邊的幻影》(The Hollow)與作家楓雨《伊卡洛斯的罪刑》。
一個講別墅豪宅泳池旁,適合開趴的地方卻發生槍擊命案,本該證據確鑿的現行犯,卻因為「我愛你你愛她她愛他」變成霧裡看花?
一個則是以臺灣政治槍擊事件入題,反覆迴旋辯證推敲,導出一顆子彈改變命運,如同代達羅斯之子伊卡洛斯墜落地獄的不幸悲劇。
另外,還有一本特別神奇,那就是作家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
以一個「寶刀即將收鞘的警官阿伯」V.S.「我是不是我的我的神槍手」雙線並進故事,讓炒飯+推理這「舌尖上的鄉愁」,原來真的與家國的恩怨情仇有關。
只是說,真真假假真凶,有些時候,真的不知誰才是真的凶手;虛虛實實凶器,也不知道為什麼,凶器本人好似長腳了,還會亂跑?
事實上,對茫茫推理小說主角而言,不過有如滄海一粟渺小存在的me沒真成功過,倒是有聽聞,凶器靠著一根湯匙越獄成功的傳說~
歷史上,凶器在推理小說中搞失蹤不見的所在多有,雖然是不如星爺那身為七種武器之首的折凳那樣聲名遠播,但其實還是夠用的。
想無色無味殺人於無形,甚至寄己給寄己毀屍滅跡叫人無跡可尋,大致多以化學加工、磁力作用、機關操作或物質狀態改變等居多。
像亞麗珊卓.托瑞(The Ghostwriter)《代筆作家》(The Ghostwriter)最不容易被察覺的一氧化碳;或日常生活漂白水+浴廁清潔劑CP。
用推理金三角一對夫婦加外遇對象的世界懸疑短篇《羊腿與謀殺》(Lamb to the Slaughter)則是以羊腿的味道,原來就是死亡的味道!
還有江戶川亂步破案筆記(江戶川就是江戶川柯南的江戶川)《和日本文豪一起推理》,年代流行事物詭計的介紹古典推理常用款~
用冰劍冰刃冰彈冰箭冰片或防暑園藝專用的花冰等的型態變化,加上彈簧橡皮筋弓箭與彈珠等,利用平衡原理/骨牌效應的設計完成。
再搞剛的話,有時還會配合木偶/傀儡/屍體(手指)與機關,或死或活的動物(猿猴/鸚鵡)標本、板翹雪人等,做為不在場證明的營造。
看來推理小說中,凶器長腳越獄成功的辦法,多數都是因為魔法,可好像沒有如哈利波特舉起魔杖說「武器去去走」那樣容易簡單。
就算想向《神鬼傳奇》(The Mummy)的劇組,借用「裝飾/守護」動靜兩相宜,還可將屍體啃食殆盡的聖甲蟲,怕也是會困難重重吧。
只能說,人生好難之學寫個推理小說凶器還要特別設計過~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小說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理小說中,也有七大武器之首的存在嗎】凶器去去走的各種謎
記得俄國有一位頗負盛名的重量級作家契訶夫,曾經有一句妙傳千古的名句是這麼說的:「如果故事中出現了槍,就必須要發射!」
這本是用於創作技巧,究竟是該留還是不留,務必使得故事登場人物、情節事件與物品道具等,都能達到「在其位謀其政」的功用。
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故事,或說完整的故事,其中必然是沒有存在冗員、冗物及冗事的時候-故事中出現了什麼,必然都是有所用。
不過,特別有意思的是,這樣本來可以用作去蕪存菁,甚至審查作品完整與否的創作技巧,在推理小說中,卻起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事實上,在推理小說中,這話可能會長這樣的:「當故事中的槍發射後,要上哪找?」或「兇案現場的槍,必然是發射的那把嗎?」
喔對了,當然也不能忘記子彈-據說每把槍都擁有獨一無二彈道,因為子彈發射後,彈頭將被膛線刮出特殊線條,等同指紋DNA。
這個只要想想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池邊的幻影》
(The Hollow),與作家楓雨《伊卡洛斯的罪刑》就能豁然開朗了!
《池邊的幻影》講說空幻莊園美好風光的泳池旁,竟然發生槍擊命案!可弔詭的是,表情茫然、持槍立在一旁的,正是被害者之妻?
這乍看彷彿抓猴就是要抓現場的證據確鑿,卻如田馥甄《LOVE!》所演繹:「我愛你你愛她她愛他,每個人都愛別人」的陷入掙扎。
《伊卡洛斯的罪刑》則以令人聯想浮翩的臺灣政治槍擊來入題,反覆迴旋的辯證推敲間,得出一顆子彈改變命運又造就悲劇的不幸。
書名是以希臘神話機關巧手代達羅斯之子伊卡洛斯,與父出逃迷宮島,蠟翅之翼卻融於光明的悲劇,以此隱喻主角墜落地獄的故事。
但有趣的是,不知是很像真凶的人是真凶,還是不像真凶的是真凶?更別提後續集體默契的口述記憶的不可信與死前的話語意義。
不過不只是人物有真假真凶這樣的問題,凶器也有真假凶器的懸疑;事實上,凶器在推理小說中搞失蹤/被混淆,都不是第一次。
這樣好像把凶器擬人化:長腳了會跑、有隱形斗篷,工於心計外,還更名改姓變臉換面,甚至產生你的凶器不是你的凶器的問題?
事實上,破解一切的關鍵都在於人!就像密室之謎的鑰匙在於密室並不是個密室,或找無凶器;但凶器會消失,可能也不是它本意。
在周星馳電影《食神》裡,折凳被推崇為七種武器之首,只因折凳「可藏於民居、隨手可得,還可坐著隱藏殺機,抓到也告不了」。
如果問推理小說中,能拿得出什麼與易取易得可隱形的折凳對比,大致都以化學加工、磁場反應、機關操作或物質狀態改變等居多。
精確來說,這也就是在問,推理小說中,有什麼的凶器,可以使主角在「凶器去去走」的情境下,就心想事成,一切消弭於無形呢?
如亞麗珊卓.托瑞(The Ghostwriter)《代筆作家》(The Ghostwriter)殺人於無形的一氧化碳;或生活日常漂白水與浴廁清潔劑的混合。
或懸疑短篇《羊腿與謀殺》(Lamb to the Slaughter),推理金三角之一對夫婦加外遇對象,使得被拆吃入腹的羊腿,成了永遠的遺憾。
在列舉古典推理常用詭計的江戶川亂步破案筆記《和日本文豪一起推理》,則有冰劍冰刃冰彈冰箭冰片,或防暑園藝專用的花冰等。
這些物質是因型態變化而自帶隱形斗篷,或常見有彈簧橡皮筋弓箭與彈珠等,加上平衡原理或一點骨牌效應的設計就可以完成匠心。
而且往往會與木偶、傀儡、屍體機與機關,或死或活的動物(猿猴/鸚鵡)及標本、板翹雪人等,做為兇殺的媒介,營造不在場證明。
另外,不論是在古典現代,也都常見有氰化物下毒,陽光經透放大鏡,隨著時間推移抵達燃點,或利器藏魚缸、靜脈中注射空氣等。
看來想在推理中,施展讓凶器消失的魔法,可不能像哈利波特舉起魔杖說「武器去去走」那樣容易簡單,還是要費好一番的勁才成。
就算想向《神鬼傳奇》(The Mummy)的劇組,借用「裝飾/守護」動靜兩相宜,還可將屍體啃食殆盡的聖甲蟲,怕也是會困難重重吧。
只能說,人生好難之學寫個推理小說凶器還要特別設計過~
警語:本文僅適用於推理小說中,劇情人物使用凶器分析,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主要參考推理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池邊的幻影》(The Hollow),臺北:遠流,2010。
楓雨《伊卡洛斯的罪刑》,臺北:要有光,2018。
達爾(Dahl,R.)編《羊腿與謀殺:大師驚悚懸疑精選短篇集》(Lamb to the Slaughter),中國:宇航,2010。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aoChun/posts/1131707513854323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工商心理實驗室- 依卡洛斯悖論Icarus Paradox...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希臘神話中,工匠代達洛斯父子一同披上人工翅膀並得到飛行的能力,但兒子依卡洛斯在橫越海洋時沉迷於自身能力、過於接近太陽而導致翅膀高溫融化,不幸墜海身亡。在業界中 ... ... <看更多>
伊 卡 洛斯 效應 在 [有雷] 禁止事項!不能提的《伊卡洛斯》秘辛-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text/2545965
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運動場上最禁忌的一環節
運動或則體育賽事,是現在許多台灣人開始關注的一環,也多虧運動員在國外國內的每一
場賽事付出,讓民眾對於這些體能競賽開始有了關注和了解。一位運動員從無到有,努力
付出在運動場上發光發熱,是每個觀眾都認同的,但也因為開始要求更超越自我極限,不
管在健身或是體育賽事圈內頻傳出一些關於運動員禁忌之事。紀錄片《伊卡洛斯》是一部
綜合許多方面,如運動員場上表現、政治利益交換、國家榮譽等,結合各方面向探討運動
史上廣為人知的弊端,運動員用藥。到底運動員如何一邊使用禁藥讓自己在國際運動賽事
上得名,卻又可以逃過嚴謹的藥物檢查,這其中的秘密和真相究竟為何呢?
健身風氣逐漸盛行的台灣,健身房一間一間的開,就連視訊上也有許多不同的健身前輩,
教導大眾如何增強肌力,減少體內脂肪。而對於一些已經耕耘自己身體一些時間,或是參
與健美健身賽事的人一定對一件事情不陌生,那就是「用藥」打造出自己的體魄,這個論
點在圈內圈外都常常吵著沸沸揚揚,美國健美選手瑞奇皮爾那更是不掩蓋自己用藥的事實
,還說出自己為什麼用藥?以及怎麼用藥增強身體的清單和方式,不計代價求得肌肉最極
限,是否也有著看不見的代價?
與健美健身有部分人士可以大方討論自己用藥增肌的狀況不同,在運動賽事上,運動選手
「用藥」之事只要一被發現,就等同於對自我未來的選手生涯判了死刑。如美國環法單車
賽選手阿姆斯壯,就在七屆比賽中都使用禁藥,不僅喪失頭銜也遭到官方單位的永久禁賽
。然而就像骨牌效應一般越來越多自行車賽遠手,也被發覺使用禁藥參賽,甚至如田徑賽
、舉重角力、滑雪等賽事也都被查驗出有過多選手使用藥物增強體能的跡象,結果讓人吃
驚。
運動選手為了自我更好的表現與極限而鋌而走險,紀錄電影《伊卡洛斯》正是說出一個在
選手背後更強大涉案黑手,「國家」。紀錄片主要以運動員使用禁藥的影響和二零一五年
俄羅斯政府和藥檢單位合謀長期捏造俄國運動選手的禁藥檢驗的醜聞事件,作為電影的主
題。敘述一名原先美國單車手想嘗試禁藥所帶來對身體的影響拍攝成一部紀錄片,找上一
位專門處理禁藥的俄羅斯科學家,卻捲入俄羅斯禁藥陰謀的漩渦之中,而發現其中國家在
奧運會上不可告人的秘密。
電影《伊卡洛斯》雖然詳細的敘述禁藥篩檢方法,和俄羅斯禁藥科學家參與事件的緣由,
以及俄羅斯上下政治體系對於運動員使用禁藥的知情和投入,這些都讓人目不轉睛。但在
開頭運動員嘗試使用禁藥方面的銜接卻很格格不入,與後方的事件差異性相當大,但也因
為有單車選手布萊恩福格爾的禁藥嘗試,觀眾才可以透過這位選手使用禁藥的過程與科學
家格里戈里羅琴科夫的聯絡,目睹最直接的國家政治干預體育賽事的環節,以及事後事件
參與人的人生安全。
本片名稱《伊卡洛斯》取於希臘神話中,裝上蠟和鳥羽結合的雙翼的年輕男子,伊卡洛斯
因為享受到飛行的快感,而忘了本身的極限,最後因為飛行太高,雙翼被太陽高熱灼燒,
而墮入海底身亡。禁藥給你一對翅膀,任何成就背後都有應該賦予的代價,當運動選手跨
越了那條線,最後雖飛上天卻也被太陽融化的羽翼,從運動賽事上殞落。電影中將俄羅斯
的事件分成三個部分敘述,而且也將最終矛頭指向政府不分是非,為了國家榮譽而讓選手
步上禁藥與舞弊險棋。
但可惜整部電影並沒有安排好結構和敘事,雖然事件的發生觸目驚心,背後陰謀也值得讓
人去思考「運動賽事」與「藥物使用」兩者之間的連結性和關係。在運動員短暫可以揮灑
極限的汗水中,如何突破極限那道牆,藥物的使用真的是否必須?俄羅斯政府的選擇或許
也是許多還未被吐漏運動大國們的縮影,為了賭場上光榮那時刻,選擇歧路,以自我的運
動生涯為代價,到底值不值得?《伊卡洛斯》揭開了縮短幾秒鐘的路途,那化工廠神秘的
面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0.175.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04848945.A.058.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220.130.175.211), 09/08/2017 13:36: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