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分鐘,Ken帶您看懂國際大小事— 🇮🇳
📰 Indian-American gay couples find new forms of union amid stigma(恥辱)
🀄 同性戀在印度社會是丟臉的事,印裔美國同志伴侶在當中尋求新的結合方式
When Sameer Samudra and Amit Gokhale decided to marry according to Hindu custom, the couple faced an unexpected(意想不到的) hiccup(麻煩): they couldn't find a priest(神父) to do the ceremony.
📌 當 Sameer Samudra 和 Amit Gokhale 決定按照印度教習俗結婚時,這對新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他們找不到牧師來主持婚禮。
"We wanted a Hindu wedding, but so many pandits (印度教士) [priests] said no. I was agonized(極痛苦的) when one of them quoted(報價) an exorbitant(過高的) amount(金額) just because I am gay!" said Sameer, who lives in North Carolina.
📌 “我們想要一場印度教婚禮,但有很多教士 [牧師] 說不。當他們中的一個人僅僅因為我是同性戀而提出過高金額時,我感到非常痛苦!” 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薩米爾說。
Unwilling to have "the energy of a reluctant(不情願的) priest" at their wedding, the couple improvised(即興發揮).
"One of our friends learnt the basics of being a priest and we chose Hindu rituals(儀式) that made sense for a same-sex wedding," Sameer said.
📌 這對新人不願意在他們的婚禮上擁有“不情願的神父的能量”,他們即興發揮。
“我們的一個朋友學習了成為牧師的基本知識,我們選擇了對同性婚禮有道理的印度教儀式,”薩米爾說。
So many Indian-American couples dream of a big fat Bollywood-style wedding, complete with traditional rituals. But tha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for gay couples - even in the US where same-sex unions were legalized(合法化) in 2015.
📌 很多的印度裔美國夫婦都夢想著舉行一場盛大的寶萊塢式婚禮,並配有傳統儀式,但對於同性戀伴侶來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在 2015 年同性結合合法化的美國也是如此。
More than 300,000 gay couples have wed in the country since then. But Indian-Americans say that they are often ostracized(排斥) by those who have the holy(神聖的) task of solemnizing(隆重慶祝) their unions.
📌 從那時起,該國已有超過 300,000 對同性戀伴侶結婚,但印度裔美國人說,他們經常被那些肩負著舉行結合儀式的神聖任務的人排斥。
Temples refusing to host same-sex weddings, priests hanging up on their phone calls or unwilling to tweak(稍稍調整) the ceremony to suit them and, in some cases, not even showing up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 these experiences have driven Indian-American gay couples to fall back on friends and well-wishers to create unique ceremonies rooted in their culture.
📌 寺廟拒絕舉辦同性婚禮、神父掛斷電話或稍稍調整儀式以適應他們,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在婚禮當天都不露面——這些經歷推動了這些新人依靠的朋友和祝福者,創造植根於他們文化的獨特儀式。
Sapna Pandya, for instance, became a priest herself although female priests are virtually(實際上) unheard of in Hinduism.
📌 例如,Sapna Pandya 自己成為了一名神父,儘管在印度教中幾乎聞所未聞的女神父。
She did it because of the opposition she and her Pakistani(巴基斯坦的) Muslim wife, Seher, faced when they wanted to get married the traditional way.
📌 她這樣做,是因為她和她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妻子 Seher,在想以傳統方式結婚時面臨反對。
"I did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to the temple to see a priest. My wife did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to the mosque(清真寺) and asking an imam(伊斯蘭領袖尊稱). So, we wrote our own ceremony," Sapna said.
They chose Hindu mantras(真言) and verses from the Koran(古蘭經) that symbolized companionship.
📌 “我不喜歡去寺廟找一位神父。我的妻子不喜歡去清真寺問伊瑪目,所以,我們編寫了自己的儀式。”Sapna 說。他們選擇了象徵伴侣關係的印度教真言和古蘭經中的經文。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4aERyj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獨立廣場Merdeka Square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蘇丹阿布都•薩馬德大廈前。1957年8月31日午夜,英國國旗在此降下,馬來西亞國旗首次升起。廣場的南端有一個95米高的旗杆,在世界上最高的旗杆之一。此後,每年8月31日的國慶遊行在此舉行。獨立廣場原名雪蘭莪俱樂部草場(Selangor Club...
伊 瑪 目 清真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讀《波斯語課》的簡介,才想到自己原來是去過波斯這個國家的,也留下了文字。一直被誤解,但真是好美麗的國家呢。
《每個莊佳村都在等在他的席德進》
「伊斯法罕窮盡半個世界之美」,伊朗俗諺如是說。古城可沒枉擔了這個虛名,伊瑪目廣場處處是觀光馬車達達的馬蹄聲,皇后清真寺前的青青草地,都有一家老小席地坐著野餐。這是昔日薩法威王朝的首都,處處清真寺和王宮華美的宅子,宅子前必然有玫瑰花園和流泉水池,伊朗人說因為天堂本該有這些東西。
女士們先生們,請換上長褲長袖,穿上最保守的衣物,歡迎來到何梅尼的天堂。
「兄弟,難道你就要這樣穿短褲進伊朗嗎?」在曼谷轉機飛德黑蘭,出空橋排隊等安檢時,領隊趙先生看了一眼我的穿著,突然拔高了音量。
「長褲子放在大行李箱,我打算出了機場才換。」我一派無所謂的樣子。
「我們是去伊朗!伊朗!入了空橋就等於入了伊朗國境!大庭廣眾穿短褲視同穿內褲上街!」趙先生再度重申在伊朗的服裝儀容:男孩子穿長褲;女生綁頭巾,長袖長褲,外衣覆蓋住臀部,勿露手臂、腳趾,勿顯露女性特徵。
「也許你們去過土耳其、杜拜,會覺得為什麼那邊可以,這邊不可以,但你們要搞清楚,你們以往去的都是回教遜尼教派國家,伊朗是什葉派。兩者風土民情完全不同!」趙先生說。
在機場免稅店為著一條長褲而奔走,心裡碎唸著什麼國家這樣龜毛,媽的,大不了心一橫進Prada亮出信用卡刷他一條牛仔褲便是。人還未到伊朗,就已感到來自那國家惘惘的威脅。
曼谷到德黑蘭,八小時漫長飛行,因是回教班機,自然討不到酒喝,索性專心看書,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恩怨釐清楚:前者最高領袖為阿里發(Caliphate),意即先知代理人,後者領導為伊瑪目(Iman),意即禮拜的導師。穆罕默德去世後,一派人認為應該推選賢能當接班人,另一派人推舉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為伊瑪目,血緣世襲或推舉有德者繼任的紛爭分裂成兩股不同政治勢力,造成中東地區近千年的爭端。兩伊戰爭除了國土問題,遜尼、什葉教派的宗教矛盾亦是主因。
飛機一落地,一干女孩旋即綁上頭巾,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出了機場,天微微的亮,清晨四點鐘,空氣中提醒著禱告的廣播此起彼落。此行由德黑蘭往南,前往伊斯法汗(Esfahan)、波斯帝國發源地色拉子(Shiraz),然後搭機返德黑蘭,再搭車殺到裏海。德黑蘭到卡珊(Kashan),沿途兩百四十幾公里,所見無非烤焦土司般的焦褐土地和光禿禿的山,可一過卡珊,窗外景致陡然一變,萬物生長,吸收陽光的花與樹,一片欣欣向榮。
沙漠綠洲城 卡珊舊為綠洲城市。參觀布裘台故居(Borujerdies house)和費因花園(Fin Garden),華麗建築、氣派宅子都可看出城市輝煌過往。這個布裘台是大絲路時期某布綢大王,他是誰根本不重要,重點是他家很氣派。嚴嚴實實的木門蓋得固若金湯,叩叩門環,左側木樁,右側鐵環,男左女右,敲起來聲響不同,內院女眷聽著了男子叩著沉甸甸的木樁,就知道要走避。庭院裡美麗噴泉倒映著美麗宅子,牆上刻著生動的神獸和植物。因為天氣炎熱,建築都往地下挖了好幾層。
伊朗有四十六個台灣大,小鎮只能是驚鴻一瞥,又要繼續趕路。清晨出發,抵達目的地伊斯法罕已經天黑。進了飯店上網,發現臉書、Twitter全被鎖起來。去年伊朗大選爆發選舉不公,國外媒體爭相在臉書Twitter散播德黑蘭爆發流血衝突的新聞,然後,這些網站全都上不了了。原來,在《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這本書所說的都是真的。
我對這個國家的理解大抵來自一本叫做《在德黑蘭讀羅莉塔》的書。故事背景是上世紀八○年代,巴勒維國王被罷黜,何梅尼掌權,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合國。
那時候,西方種種一切文化事物都被禁絕,作者納菲西是德黑蘭大學英美文學教授,召集了一群婦人在家偷讀西方文學經典。政治不正確加上性別錯誤,這班女人活得莫可奈何。當我們希望我們的政治人物去死只是一種情緒宣洩,可納菲西說在她時代裡要誰去死,就真的是去死了。
彼時,處處都聽得見扣上板機的清脆聲響,每個人都在射程裡。
我打開電視,裹著頭巾的女人壓低喉嚨播新聞,因為不懂那話語,在我耳朵聽來就只有聲音和憤怒。這是多沉悶的城市呀, 可它偏偏又這麼美麗。
隔日來到伊瑪目廣場。看到這個僅次於天安門,地球上第二大廣場四周座落著薩法威王朝的建築──伊瑪目清真寺、皇后清真寺和阿利喀普宮殿,不由得張大嘴巴哇了出來,真美。
建築的歷史也等於城市的歷史。薩法威王朝君主阿拔斯一世(Shah Abbas I)重振波斯帝國雄風,他遷都伊斯法罕,蓋阿歷喀普宮。宮殿前的操場(Maidan)即伊瑪目廣場,阿拔斯國王喜歡在的露台看操場上駱駝商隊,看禁衛軍操練,看眾生百態,那俯看的視野是一種神的視野。
和宮殿相對的皇后清真寺是阿拔斯妻子柔特菲拉的嫁妝,也是皇室朝拜阿拉的神聖場所。因為要避著閒雜人等,宮殿有密道直接通往清真寺。走進了皇后清真寺,穿越彎曲的通道,走進主殿,視野陡然一亮,圓形穹頂中心點是孔雀開屏一樣華麗的璧畫,將眾人收攏在那樣一片金色的光輝中。若說皇后清真寺展現的是波斯工藝不厭精細的華麗面,又名國王清真寺的伊瑪目清真寺就是張顯建築的霸氣和神性了。
彼時什葉派承認薩法威家族繼承穆罕默德的流派,阿拔斯大帝則投桃報李,為什葉派教徒建壯觀美麗的伊瑪目清真寺。清真寺主殿不與正門對稱,拐個彎朝麥加的方向斜四十五度角。寶藍色的穹頂映襯著寶藍色的天空,陽光照在浮雕、貼璧磚牆,暗暗的陰影凸顯出建築刀鋒一樣銳利的邊緣。
國王清真寺 伊朗人都說「伊斯法罕窮盡半個世界之美」(Esfahan is half the world),而這城市也沒枉擔了這個虛名:廣場上達達的馬蹄聲是觀光馬車,一簇簇的玫瑰花園都有一家老小席地坐著野餐。夜鶯由路畔一棵樹飛過一棵樹,也許已經繞完了整個廣場,貓兒輕盈地由一座又一座花園牆頭走過。
廣場真大,一整天都逛不完。清真寺和宮殿之間是數不盡的舖子和商店,這裡是伊斯法罕最著名的巴扎(市集)。陰暗的鋪子散著成捲的地毯、蕃紅花香料、可蘭經、貓毛筆,華麗的孔雀毛扇子在黑暗中開屏。市集當然也賣好吃的茶食和餐點。傳統伊朗餐,烤肉串飯,波斯米綴著黃蘿蔔絲,粒粒分明的米飯,爽口口感又有羊肉油香,好吃極了。
走在市集幽暗過道,狹路相逢幾名包得嚴實的婦人,黑暗中黑衣黑裙,僅剩下一張臉飄浮在半空中。飄浮的臉停留在華美的內衣鋪子,戀戀不捨的目光。
大環境或許是嚴峻的,可關起門來,一件好看的衣服倒還是有著自己的容身之處。
伊朗的食物吃來吃去都一樣,烤羊肉串飯是伊朗國民美食。
波斯古市集 伊朗婦女包得嚴實,可街上男孩,大多緊身襯衫窄版牛仔褲,妖魅異常。趙先生說不要隨隨便便把相機鏡頭對準伊朗人,可伊朗人偏偏很愛找人拍照。傍晚時分,我坐在噴泉旁吃蕃紅花冰淇淋,一個男孩見著了像我這樣小鼻子小眼睛的外邦人覺得有趣,湊過來說一起合照吧。
「為什麼不呢?」我說:「反正今天已經和十一個人合照了。」我們併肩坐著,依稀都能聞得到他身上淡淡香氣。這就是老美眼中邪惡的伊朗恐怖分子。天色已黃昏。伊斯法罕的每一座噴泉都亮起了燈,每一隻夜鶯都開始歌唱。
「喜歡伊朗嗎?」男孩問。
「很漂亮,可惜喝不到酒,點不到咖啡喝呢,女孩子都要綁著頭巾。」我略帶挑釁的說。
「呵呵呵,」男孩笑著說:「我們也希望她們摘下頭巾,那是每個伊朗男人的夢想。」
單字用完了,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就只是呆呆看著噴泉裡藍色清真寺的倒映。
我又嘖了一聲:「怎麼伊朗到處都是水池噴泉,哈鳩橋、三十三孔橋、四十柱廳,真的,每一個花園、每一個清真寺,無一例外。」
「啊,你難道不知那是波斯人對天堂的想像嗎,天堂本該就有花園、有噴泉的。」
「所以我們在天堂?」
「我們在天堂。」男孩笑著對我說,非常真誠的笑容,可《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那些對伊朗男人控訴好像也是真的。我有點混淆了,不知道哪一方相信誰。只好盯著水池看。
一名死小孩跳進噴泉裡用力踩著水,完美的清真寺倒映被踩成一片碎裂光影, 小孩給母親給架走了,水面旋即恢復平靜,天堂的倒影。也許對何梅尼的崇拜、天堂的想像、女性主義的控訴無非如此,皆是鏡花水月,一切都是虛妄,但那是佛的道理,我的英文沒有好到足以對一個回教青年完整解釋這一切。
伊 瑪 目 清真寺 在 賓狗單字 Bingo Bilingu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巴衝突 #第一次發長文
#歡迎分享
要讀懂英文國際新聞
其實背景知識非常重要
它可以讓你秒懂標題及內文
今天,就來帶你看懂以巴衝突
———
最近電視上,除了疫情之外
也會看到以巴衝突的飛彈影片
天空一閃一閃的那樣
這個以色列 vs. 巴勒斯坦衝突
你好像很熟悉,它好像一直在發生
但你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在吵什麼
今天就來說這段
殘酷又令人難過的故事
先帶個地理位置
想像一下世界地圖
把地中海簡化成橢圓形
這個橢圓形的右下角是阿拉伯半島
長得像個大靴子
以色列就在這個右下角的沿岸
阿拉伯半島的最根部這樣
#根部聽起來
#好像怪怪
而在這個地方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
發生了好幾十年的衝突
——————
#猶太人vs.阿拉伯人
很久很久以前
中東(或西亞)是由鄂圖曼帝國統治
而在世界第一次大戰後
鄂圖曼帝國被英國打敗
英國拿下中東區域的主導權
當時,這個地方
主要人口是阿拉伯人
只有少數是猶太人
不過呢,當時流離失所的猶太人相信
這個地區是猶太人祖先生活的地方
而且對於猶太教來說
這裡的 #耶路撒冷 這個城市
是個神聖的地方
總有一天要回來建國
但阿拉伯人也覺得
這裡是他們家啊
他們在這裡生活紮根
他們信奉的伊斯蘭教
也將耶路撒冷視為神聖的城市耶
#簡單來說 #意見不合
#插播
#飛兒樂團的應許之地
#應該就是講以巴衝突
後來二戰爆發
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種族屠殺
控制中東的英國
或許出自國際壓力
或許因為其他長期打算
#比如說放一顆棋子
就想為猶太人安排一個家
這一安排,就安排在中東的巴勒斯坦
讓歐洲的猶太人逃過來
而對巴勒斯坦人來說
他們家突然被搶走耶
當然是森 77
#而且英國這麼有心的話
#怎麼不分自己的國土給猶太人呢
#大眼睛注視
於是,巴勒斯坦人
及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同胞
就想搶回這塊地
跟猶太人開始發生衝突
在二戰結束後
猶太人自行宣布建國
#房客變地主的概念
戰爭一觸即發
以色列對上眾多阿拉伯鄰國
但以色列仍然戰勝
畢竟有強國撐腰嘛
之後以色列霸佔了多數領土
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
分住在三塊區域:
- West Bank(約旦河西岸)
- Golan Heights(戈蘭高地)
- Gaza Strip(加薩走廊)
從現在的地圖看起來
宛如破碎三塊零星的地,
分散在以色列這個國家裡
是很不堪的處境
然後持續不時發生衝突至今
—————
以上,是以巴衝突的結構跟歷史
那最近為什麼要射飛彈呢?
原因仍然是耶路撒冷
這個迷人卻引發衝突的城市
曾經一度
耶路撒冷是左半邊給以色列
右半邊給巴勒斯坦
#一人一半
#不要吵
#防疫爸媽每天怒喊
但後來以色列還是整碗捧去
佔領全部的耶路撒冷
美國前總統川普還直接支持
說耶路撒冷都是以色列的
而最近新聞上看到的衝突是,
以色列佔領了全部的耶路撒冷嘛
但右半邊那裡
還是有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
而以色列為了完整佔據耶路撒冷
甚至確保以色列
是個「純淨的」民族國家
就要趕走這些巴勒斯坦居民
這就引發巴勒斯坦居民抗議
而以色列政府回以暴力鎮壓
而且,鎮壓的地方偏偏是
是伊斯蘭教非常重要的一座清真寺
#巴勒斯坦同胞震怒
上述抗議衝突
是發生在 West Bank 約旦河西岸
但你可能知道
飛彈攻擊,不是在加薩走廊嗎?
是的,是這樣的:
統治 Gaza Strip加薩走廊的是哈瑪斯
新聞上所謂的恐怖組織
#不過所謂恐怖
#其實也是立場不同罷了
#去看進擊的巨人就懂
哈瑪斯看到巴勒斯坦同胞被欺負
就警告以色利
給我停止武力鎮壓喔!
但是以色列並未配合
所以哈瑪斯的飛彈就射出去
以色列也就順勢攻打加薩走廊
就這樣
形成新聞上看到的軍事衝突
———
#賓狗個人觀點
其實我覺得
以巴衝突誰對誰錯,很難說
因為猶太人曾經被迫害得很慘
但巴勒斯坦人的家也是被搶走
真要說的話
我覺得是當初英國處理太粗糙
或是很奸巧地以人道為藉口
順水推舟
放了顆西方的棋子到中東
總之,短時間內
以巴的解套
連看也看不到
———
拉回到台灣人的生活和世界
我的感覺是,
疫情真的很慘、中國威脅也很可怕
對於未來
沒什麼可以硬是樂觀的說詞
但是,我們不是唯一面對困境的
我們目前也還在努力著
台灣是個爭氣的小島 💪
有聲版這裡請: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ssbyctcn310875o0859el7/platforms
#英文學習
#賓狗 #聽新聞學英文 #podcast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國際新聞 #新聞 #學英文 #英文學習
伊 瑪 目 清真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獨立廣場Merdeka Square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蘇丹阿布都•薩馬德大廈前。1957年8月31日午夜,英國國旗在此降下,馬來西亞國旗首次升起。廣場的南端有一個95米高的旗杆,在世界上最高的旗杆之一。此後,每年8月31日的國慶遊行在此舉行。獨立廣場原名雪蘭莪俱樂部草場(Selangor Club Padang),為板球場地。在2007年8月31日午夜,大馬第五任首相阿布都拉•巴達威喊出「獨立!」,成千上萬的馬來西亞人慶祝建國50周年。廣場周圍是許多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蘇丹阿布都•薩馬德大廈俯瞰獨立廣場,是由英國建造的最顯著的地標之一。設計靈感來自印度的莫臥兒建築,完成於1897年,雪蘭莪州秘書處設此,後來改為最高法院。荒廢多年後,現在為遺產,文化和藝術部所在地。大樓的中央有一個40米高的鐘樓,鐘樓的造型類似英國的 “大笨鐘”,被稱為馬來西亞大笨鐘,但在鐘樓的頂部加上一個金色的半球形圓頂。鐘樓兩側,各有一個塔樓,頂部也都有金色圓頂。每逢重大慶典,五光十色的彩 燈照亮了整個大樓,令人感到這幢樓猶如阿拉伯神話世界中的城堡,雄偉而又有幾分神秘。馬來西亞國家清真寺(Masjid Dawlah Mali—ziya),位於首都吉隆玻市的中心地區, 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清真寺, 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其占地面積5.5 公頃,由馬來西亞首任總理拉赫曼1957 年倡議修建, 並於1965 年全部竣工的。國家英雄紀念碑是一個大型雕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青銅雕塑,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馬來西亞國會大廈附近。首任總理東姑阿都拉曼出訪美國時,受到Marine Corps War Memorial的啟發,聘請Felix de Weldon設計了這座紀念碑,1966年完成。每年7月31日的國家紀念日,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首相以及軍方和警方領袖來此敬獻花環,向逝去的英雄表達敬意。馬來西亞旅遊諮詢中心Malaysia Tourism Centre, MaTiC位於吉隆坡安邦路上,臨近國油雙峰塔。旅遊諮詢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為遊客提供關於馬來西亞的旅遊資訊,另外這裡也提供遊客訂購旅店、機票、旅遊配套和錢幣兌換的服務,馬來西亞觀光警察也在這裡設立櫃檯,為遊客提供報案和援救服務,同時這裡還設有手工藝中心、迷你劇場、紀念品店、巧克力專賣坊,以及一家提供高檔馬來料理的莎羅瑪劇院餐廳Saloma Theatre Restau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