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我居家他們美容·海芋的回憶》
* 人若活得不自由,最大的原因是思想不自由。不擅長獨立思考,那麼總會被周圍的思想帶著走。所謂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可以不做什麼。 —-康德
* 多數時候,因為冷漠、順從尤其投機取巧,我們只能是隨波逐流或被眼前利益左右。—-卡繆《卡謬自述》
* 那些因緣分而來的東西,終有緣盡而別的時候。—-三毛《我的寶貝》
*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決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費掉。如果我一天工作沒有什麼收穫,晚上躺在床上就疚虧難安,認為是慢性自殺。—-季羨林
* 我在自己周圍築起高牆,沒有哪個人能夠入內,也盡量不放自己出去。—-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 春天裡的花,夏日裡的花,秋風裡的花,開不過心中的花。—-老樹
* 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有自己的渴求、慾望,以及難以啓齒的需要。所以,日子要過下去,人們就要學會寬恕。
——伍迪•艾倫
* 每一次,當他傷害我時,我會用過去那些美好的回憶來原諒他,然而,再美好的回憶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後只剩下回憶的殘骸,一切都變成了折磨,也許我的確是從來不認識他。—-村上春樹
*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中挑一,一生太短,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才不負光陰。—-王小波
* 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魯迅
* 旅行的樂趣,就是沈浸在他人故鄉,然後又完好無缺地走出來,心中充滿快樂,任憑他人承受自己的命運。沒有哪種幸福能勝過旅行的自由。因為僅僅活著是不夠的,還應該穿越生活;對城市而言,僅僅看過是不夠的,還應該穿越它。一個思想僅僅想過是不夠的,還應該超越它。
——波德里亞《冷記憶》
* 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展現人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某些人慷慨,某些人小氣;某些人可能有強烈的自尊心,但他的使命感,他對祖國的熱愛,讓他願意委屈求全。多少人,為了生存,很快的投降;多少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反而對真正的英雄給予無情的批判。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二次世界大戰史稱D-Day 之後的第八天, 戴高樂回到了法國領土。他對盟軍光復的最大一個鎮──貝約鎮的鎮民們發表簡短演說,然後唱起了馬賽曲。這首馬賽曲,到現在法國總統大選時,有一些聲稱愛國主義的人還經常演唱著;這是很優美的一首國歌。我每次聽到,就在想這首歌最好的演唱者一定是戴高樂,但他的聲音當時沒有被錄下來。
他哽咽的唱這首歌時,你可以想像每一個音符,幾乎皆是走調的。他唱歌的音樂天分其實相當高,理由是因為他泣不成聲,他實在唱不下去。慢慢的,德國的戰敗到了倒數時刻,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當時有一個故事。我們過去看一些歷史書上都說,巴黎之所以完全沒被摧毀,是因為維琪政府很快就投降了,法國人為了愛護他們的文物。
哇!這真的是對一群無用之人最好的美化之詞。事實上,在納粹原本的計畫裡頭,希特勒曾經下令,一旦巴黎開始內戰,英美盟軍一進入巴黎,他要求德軍駐巴黎的司令官柯爾提茲Choltitz將巴黎炸毀。所以巴黎在原來的希特勒計畫裡是全部炸毀, 他下令炸毀的還包括了塞納河上的四十五座橋樑、艾菲爾鐵塔,還有其他歷史著名的建築物羅浮宮、凡爾賽宮︙︙巴黎必須變成廢墟。
巴黎可以留下來,純粹是因為柯爾提茲這位德軍駐巴黎司令官,他住在巴黎,愛上這座城市,捨不得摧毀它。所以他不僅沒有執行希特勒的命令,還派遣密使進入盟軍陣地,找到戴高樂身邊的人,告訴他這件事。於是,戴高樂只好請求艾森豪將軍整個D-Day 的總指揮將軍提早光復巴黎的計畫,因為,如果希特勒發現柯爾提茲沒有按照他的命令裝設炸藥,他可能會換另一個司令官。但艾森豪不理睬他,後來,法軍將領雷克勒Philippe Leclerc de Hauteclocque再度和艾森豪提到他也獲得相同的情報,艾森豪念頭一轉,才同意了。
所以,這裡我想講什麼呢?面對一個你必須完成大事時,面子和自尊心是最不重要的事。戴高樂自己告訴艾森豪將軍,艾森豪回他「不」,戴高樂只好派雷克勒遊說。
戴高樂心想,你們都討厭我,可能跟我的個性和說話方式不無關係;那我再派另外一個人說服你,告訴艾森豪相同的訊息,結果艾森豪同意了。
這裡頭只差了三天,一個人的態度就完全變了。所以當你無法說服一個人時,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過去給別人的印象和成見不夠有說服力,而不是直接的攻擊對方。
那個時刻,戴高樂在日記裡寫下:
有的時候我可能要為自己的身高,過去的過度高傲和自尊心,負一點責任。但這些,都比不上偉大的巴黎。
艾森豪同意之後,八月二十二日,盟軍以一個排的兵力光復了巴黎;二十五日正式進入巴黎。德國軍隊本來就準備要投降,所以他們進去之後,根本沒有真正的交戰,就往牆上的希特勒肖像,啪啪啪發射一排子彈。原來,通報他們消息的就是柯爾提茲,這位司令官雙手放在腦後,從樓上走下來,正式投降,所以巴黎的建築文物得以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雙方不到幾個小時,就完成了投降文件。
儘管如此,戴高樂並沒有特別的喜悅,他沒有說什麼太多的話,雖然這代表偉大的勝利已經接近了。
八月二十六號,戴高樂舉行一場盛大的勝利遊行,他和底下的將領們,首先重燃凱旋門下、無名戰士紀念碑前的火焰。
這個動作很重要, 你看一個領導者就看這些細節,他不是來宣告自己多偉大,不是來接受所有的人對他的歡呼。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帶著將領們,重燃凱旋門下無名戰士紀念碑前的火焰,告訴大家,是他們讓法國被保留下來,讓巴黎被保留下來。他知道這場戰役死傷的人太多了,他不該是在這個場合唯一接受歡呼的人。
他把自己擺到後面,把自尊心擺在光復祖國後面, 把戰爭勝利者的身分擺在戰亡將領的後面。
然後,他才沿著壯麗的香榭麗舍大道,慢慢的遊行,走到協和廣場。
那天戴高樂在日記裡寫了一段話,太特別了。如果你是當時的戴高樂,你想想看:離開法國的時候你被別人說是逃兵,是叛將,後來證明你一路是對的;你受到美國人的羞辱,最後回到你的國家,勝利在望了。你會告訴自己什麼?這一切都太值得了,多多少少你會覺得自己是英雄吧?
但答案並非如此,這也是為什麼我要講述戴高樂故事的原因。
我覺得一個了不起的人,往往具有在某個關鍵時刻自我提醒的能力。
在日記裡頭,戴高樂說:
我知道戴高樂將軍已經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傳奇,人們對這件事情已經有一個固定的形象。所以從今天開始,不論我去哪裡演講,或者我要做出任何重大決定的時候,我都要捫心自問,這樣適不適合戴高樂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這樣對不對得起戴高樂的角色。
戴高樂的名言還有一句:
如果沒有偉人就不會有偉大的事功。一個人只有執意成為偉人,他才會成為偉人。
——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博克來購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6688?sloc=main_mb
—-圖片。在家隔離,但狗狗可以去美容院。史先生一副帥像,西西里島爽酷,忽忽集團及東大寺、三白超級可愛。隔離期間,讀書、改新書稿、整理山區花園,以即將凋謝的海芋插花佈置茜茜家族:生活,突然之間,少了無謂的奔波,多出了許多時間。紀念沒有白活的一天
伍迪艾倫名言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4/6(之二)晚上參加音樂家李哲藝與導演魏德聖的音樂會
《述說、對談與演奏的魅力》 文 / 吳孟樵
「留下來,或我跟妳走。」
聯想到這是哪部電影的名言?不只是這句台詞成為當年談論的「詞句」,拍片場景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這部電影是我第一次觀看導演魏德聖的作品《海角七號》,還記得試片會時的盛大場面。接著是因影展審片與放映級別決審開會,我總共看了各兩次上下集的《賽德克.巴萊》。再就是觀看他擔任製片的《KANO》,以及他的音樂電影《52赫茲我愛你》。
創作品,是直接間接、近距離遠距離地與自己對話,若是成為展出品(書、音樂、畫作、雕塑、戲劇、電影……等等形式),與共鳴者產生對話關係。當我從松菸誠品的戲院看完電影,不到半小時內,得轉換情緒進入音樂廳,將自己的身心置於某種情狀裡,隨著電影人生起伏思緒,也將自己的情感沉浸於當下。
對魏德聖作品的認識與其說是來自他的電影,我注意到的是他受訪時的新聞與照片,他所顯露的姿態總是謙和。這晚看了他與李哲藝的對談,有多張自魏德聖的幼年童年、青少年,再到工作時期的照片。這樣的連結更為真實地反映一個認真創作者的生命情懷。我就坐在第一排觀眾席,看到的魏德聖無論是言談或是器貌,依然感受得到他的個性秉實謙虛真誠。他的童年是令人欣羨的,住家鄰接廟口與戲院,經常有機會摸黑溜進電影院。這樣的身影,必然令人聯想到義大利名片《新天堂樂園》。果然,這部配樂也是李哲藝所喜愛的,他成軍的灣聲樂團經常演奏,隨著樂團演出的人員與形式,必有所不同的「感覺」。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無不被影片的語言魅力、充滿情感的配樂「留下」深深的情感與畫面。那是對於戲院、影迷與所有電影成員的致敬:
對成長過程中的啟迪巡禮;
對隱藏不捨的過往揭序幕;
對老式投影機放映師致敬;
對跑拷貝的年代真實呈現;
對忘年交的友誼真情著墨;
對初戀情懷的癡迷銘心骨;
對慈母電話線的知情牽繫;
對自我的迷思與追尋解謎;
隨著李哲藝與魏德聖的對話,故事來了!
加深於所看到的藝術表現之外,另有屬於創作者本身的生活故事。故事,可以展現的是生命節奏,有美好的、青春的、困惑的、期待的、焦慮的,甚至是「成功」後所遭致的更大「挑戰」。
人生的驚喜往往在於你無法預期的。
魏德聖自小不知道自己的志向,當兵後努力思考,並且奮力地待在當年呈谷底狀態的國片市場圈裡。令我感動的不是人必得成就什麼事,而是做事態度負責認真,那麼,人生回敬的是哪種滋味,已不是那麼重要了。
「最重要的不是製作,也不是錢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不知道終點在哪?像是在洞裡、在夢裡,不知道哪時醒過來。」魏德聖這句話撼動我,我想像著他與劇組拍攝霧社事件莫那魯道的歷史悲懷。
原來呀,《賽德克.巴萊》在魏德聖的創作時間裡,比《海角七號》更早;而棒球故事《KANO》怎麼啟發魏德聖拍攝的靈感,都是看似不經意的「撞擊」,是人生的美好相遇的故事。《52赫茲我愛你》又是在怎麼的想法下完成的愛情音樂電影?這些對談,都是觀眾置身電影院裡,走出戲院後,可以再開發的了解。
李哲藝在指揮《52赫茲我愛你》樂曲時,現場的確可以聽到與電影不同的音樂表現,低音提琴以咚、咚、咚表現出「我愛你」,而這低音提琴的頻率,李哲藝說:「就是52赫茲」。魏德聖也說起他創作聯想,來自於某類鯨魚所發出的歌喉頻率是52赫茲。
最令人振奮的該是灣聲演奏《KANO》時,有股奮鬥不懈的毅力,是「心不正,球就不正。」人生不在於搶贏,而是不認輸,「不要只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也是在此時,聽到李哲藝說他大學時期加入校內的棒球校隊,熱愛棒球。因此,指揮此段《KANO》樂曲,更熱血吧!
魏德聖從小只習慣看國片,直到朋友介紹他看了他人生裡獨自一人看的第一部外國片《四海兄弟》(1984年,勞勃狄尼諾主演)之後,成為影響他人生的關鍵因素。
顯然,李哲藝很喜歡義大利作曲家顏尼歐莫利克奈的電影配樂,繼《新天堂樂園》,再次編曲指揮莫利克奈的電影音樂《四海兄弟》。音樂裡的排笛,在現場改為提琴,尤其是灣聲小提琴首席黃裕峯獨奏幾段樂曲時,真是動人心弦!
李哲藝的音樂才賦展現於不斷地作曲、編曲、指揮、製作音樂節目。關心台灣土地的人與情,與魏德聖所關注的歷史題材正好吻合地對談,以音樂與現場人分享電影故事。
電影與音樂的關係訴說不盡,讓我再度深思俄國(蘇聯解體前)導演塔可夫斯基(1932-1986)曾說過的:「電影音樂不只是影像的附加物,如果運用得當,音樂可以改變整部電影的情感調性。」其實,他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不需要放入音樂,為了讓電影形象發出的聲音真正飽滿、生動,必須放棄音樂。真正在電影中組成的有聲世界本身就富有音樂感。他說:「這才是真正的電影音樂」。
由此觀想,電影需不需要電影配樂?做到如何的程度才恰當?一直是導演與電影音樂家之間必須費時溝通的項目,也涉及到預算。但是,身為電影觀眾,對於電影音樂,不僅是聆賞,也有助於啟動畫面的記憶力。
我個人認為沒有電影不發出導演所要傳遞的「聲響」,即使是不使用電影音樂的土耳其導演賽米卡普拉諾葛魯在《卵》、《乳》、《蜜》,他所使用的是環境音。愛音樂也會樂器的伍迪艾倫在《我心深處》強調不使用背景音樂,但還是有大量的環境音,以及顯示生命焦慮的聲響。
聲音,無處不在,或許是電影與音樂結合的存在要素。音樂最大的魅力在於:予人「若即若離」、「如泣如訴」,或是「澎湃洶湧」的感受。無論是黑夜或白日,獨自一人或與一群人,都能引人耳朵專注,將心靈隔開一空間靜心地聆聽。
認識李哲藝的過程猶如劇幕,見識到他逐步地實踐音樂熱忱。他能以劇目的形式展現人與曲目之間的故事性,能打動人心的不就是得具有同理心嘛!感謝他的邀約,讓我對音樂可以有更多的想像與了解。也想在此「呼喚」哲藝哪回嘗試一下,編曲演奏指揮菲利浦葛拉斯為《時時刻刻》(The Hours)所作的電影音樂。
觀眾席裡有深懂電影、音樂、文學的藍祖蔚老師在場,我還真是羞赧於寫下小小小小的心情。
此回,我沒有與任何人合照,一來是現場人太多,擠爆似地與魏德聖與李哲藝合照。更主要的因素是我太害羞(尤其是對於不相識的人),沒去與魏德聖導演合照。那麼,就以單純的觀眾聽眾的角色「聽故事」。
伍迪艾倫名言 在 Brian Yuen 阮頌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 每個人都有能力作出改變
想起一句名言
"If you think you're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 then you haven't spent a night in bed with a mosquito."
#真英雄 #偶像 #電影人 #社會責任
上個月「時代雜誌」亞洲版有一期的封面故事,即為創造印度影史票房紀錄的「三個傻瓜」的男主角阿默爾罕(Aamir Khan)。他走紅印度影壇已久,藉著自己的知名度,今年推出一季13集的電視節目,碰觸印度社會最醜陋、最疼痛的話題,從殺女嬰到種姓制度,無所禁忌。
Khan個人作為寶萊塢歌舞片大明星的形象,因此舉而毀譽參半。但這套節目累積超過五億印度民眾觀賞,影響所及,國會下議院在一集探討兒童性虐待的節目播出後,數日內即迅速通過一項延宕已久的保護法案;Khan本人還受邀前往國會作證,開印度明星之首例。時代雜誌以「明星的力量」為故事標題,用來形容Khan的成就洵非溢美。
所以,電影人能為社會做什麼?輕鬆些如伍迪艾倫藉「午夜巴黎」、「愛上羅馬」行銷歐洲城市,此間也有「一頁台北」、「艋舺」之行銷台北;沈重些像阿默爾罕矢言讓印度變得更好。其實人人都有「我的貢獻能造成改變」的力量,但願人人不忘記這樣的夢想!
@節自社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