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神奇戒指,敲擊出「繽紛」音樂吧!旋律就在指間之中~🌈
#大編晚點評
#好酷哇生活中的顏色都可以演奏
#似乎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音樂
#但好像有點中二_誤
色を音に変える指輪「Specdrums」 #CES2019 で触ってきました✨️
詳細はこちら 👉 https://bouncy.news/34841
Sphero
似乎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音樂 在 如同Roxy Music ,Brian Eno 創造了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 ... 的推薦與評價
Brian Eno 的名聲相當響亮,從Roxy Music 到與低限音樂家們的合作,甚至還替微軟 ... 產生意想不到的插曲,而這樣的策略也是Eno 一直以來的創作手法,與其說他是個音樂 ... ... <看更多>
似乎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音樂 在 协作技巧- YouTube帮助 的推薦與評價
虽然让相似的创作者进行协作似乎理所应当,但也可以尝试将截然不同的内容类型或创作者撮合在一起,这样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例如:让美甲师和蛋糕装饰师协作 ... ... <看更多>
似乎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音樂 在 [我評]張惠妹《也許明天》 搖滾背後的純粹暖度- 看板A-MEI 的推薦與評價
我在完整聆聽過專輯第一遍後,滿懷著興奮難以扼抑的心情,在個人的
留言板上寫下這麼一段話:「很感動,很久沒聽到這麼一張好專輯,不只是
一張有很多好聽的歌的專輯;更感動的是,阿妹終於有了一張足以完全與她
歌唱實力相對應的專輯。這張應該會成為經典吧!」而這樣「滿足」的心情
,幾乎使我很難去客觀的寫下一篇樂評,但無疑的,這張專輯絕對是張惠妹
進入華納以來最具水準的一張專輯。相較於《真實》裡刻意轉型以求與以往
豐華時期區別的內斂精緻,《也許明天》則帶著大器率直的原味--少了些企
畫領導走向,多了些音樂概念先行。
想起在《Bad Boy》的專輯側標上斗大的字樣寫著「千變萬化/無所不
能」,這句話描寫了張惠妹在唱功上的實力,卻也似乎成了歌者的一種負擔
。尤其在進入華納之後,儘管《真實》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嶄新的阿妹,然而
之後連續兩張專輯《發燒》及《勇敢》,卻都呈現了一個極度紛亂的相貌。
不只是銷量,音樂水準也明顯的遇到了瓶頸,隨處可見力求突破的斧鑿之痕
。要變?還是不要變?又該怎麼變?其實不只是張惠妹,幾乎所有中生代歌
手都面臨同樣的困境。幸好,在聆聽這張《也許明天》時,--感謝張惠妹的
堅持與勇敢--讓我們再度聽到了回歸原始卻又不大一樣的新感動。音樂上的
老搭檔Martin Tang 包辦了幾乎整張專輯的編曲工作,並由施立填寫大部分
的歌詞,再加上由徐光義負責製作統籌的工作,以及張惠妹本身在製作過程
的大量參與,這是一次很大膽的回歸與嘗試,但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回歸,
才讓我們更加確信了阿妹的前進。
§「我就是愛音樂 別叫我停下來」 /〈火〉
專輯開場的〈愛是唯一〉,打著阿妹第一次創作曲名號,以及音樂錄影
帶中的同志婚禮,帶來了不小的話題性,同時也擔負為專輯整體概念點題的
責任。中板搖滾帶了些福音歌曲的氣味,尤其值得記上一筆大功的則是施立
的歌詞及金卓的音樂錄影帶,都為這支單曲加了不少分數。雖然平心而論,
這首歌的曲式並沒有能讓人耳朵為之一亮的表現,但以整體觀之卻有可以仔
細品味的空間,是首屬於耐聽型的歌曲。
承接而下的〈火〉以幕後名單來看,算是專輯裡少數「體制外」的單曲
,由王力宏一手主導,復古的放克舞曲,阿妹慵懶略帶沙啞的嗓音在這首歌
出現了新的表情,十足性感誘人。舞動全身細胞的〈火〉才俐落的結束,還
來不及喘口氣,緊接著電吉他立刻以重複撥奏迫不及待的帶來下一首快歌〈
發生什麼事〉,主歌裡濃密急促的吉他音牆帶來一種湧動著彷彿一觸即發的
熱鬧情緒,轉入副歌後瞬間豁然開朗,朗朗上口的旋律多了些民謠搖滾的風
味,意想不到的驚喜著實豐富了這首歌的層次。而歌者在最後尾音的即興詮
釋更是有著非常Live的興味,即使聽著CD也仍不住想要鼓掌叫好。這是一首
非常鮮活,感染力十足的搖滾勁歌。
§「也許明天 還有你 陪我開始 直到最後」 /〈也許明天〉
在一路暢快的三首快歌之後,第四首一如期待由〈你好不好〉將節奏與
情緒稍緩。動聽而易學的旋律,一聽便知有KTV 萬人傳唱的潛力,同時也帶
著濃濃華納時期慢歌的風格。抒情搖滾的樂器配置承襲了專輯的搖滾基調,
歌者的詮釋則是四平八穩,倒也不致淪為過度灑狗血。儘管在專輯中一字排
開並不特出,但仍足以勝過市場上一票芭樂歌,可想見是最能被大眾普遍喜
愛的作品。有趣的是,這首歌的作曲者林毅心同時在梁靜茹的新專輯中也有
著一首經典K歌〈接受〉,兩首歌的曲式有些接近,屆時同時在市場上交戰
,會不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
除了較為缺乏個人風格卻仍不失為一首好歌的〈你好不好〉,專輯中另
外兩首慢歌就更吸引住我的耳朵了,一為專輯同名歌曲〈也許明天〉,另一
則為放在專輯後段的〈過不去〉,兩首歌恰好風格殊異成為光譜上的兩端。
〈也許明天〉裡由鋼琴低調的開場,逐步推往大編制編曲,有些舊式的旋律
與和聲,帶著藍調與靈魂的味道,張惠妹在這首歌的詮釋上展現了飽滿而極
富張力的層次感,放眼華語樂壇無人可取代,換個歌手唱恐怕會真如歌詞「
我在浪裡」般,只能在磅礡氣勢的編曲中載浮載沈,掙扎求生。而相較於飆
歌程度百分百的〈也許明天〉,〈過不去〉則自始至終只使用了鋼琴的單一
伴奏,恰恰好的沙啞磁性,假音與氣音自然的運用,如泣如訴,有不可承受
之輕,也有痛徹心扉的重,坦率而赤裸的情緒傳遞,是專輯裡最讓人低迴沈
吟的一首細膩佳作。
§「我要吶喊我自己的音樂 我有自己尊嚴」 /〈關鍵時刻〉
而專輯在搖滾的大前提之下,其餘幾首快歌一如前述的〈發生什麼事〉
,都有著讓人不禁叫好的驚喜。阿妹的另一首創作曲〈關鍵時刻〉以正宗硬
式搖滾貫穿,大量滑音、半音架構出氣勢,中後段加入時下流行的嘻哈饒舌
元素,儘管五分多鐘的長度是專輯裡最長的一首,但整首歌的曲式卻能層層
推進,頓錯分明。除了驚豔於阿妹在這首曲子的旋律創作之外,尤其值得關
注的是這首歌的詞,進一步刻畫了專輯的出發點,「我要吶喊我自己的音樂
」一句更是點明了這張專輯在音樂概念上的純粹。整體而言,這首單曲無論
在形式上或內涵上,都將專輯的搖滾主軸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至於在〈也許明天〉之後下半場的快歌,感覺上似乎又多了些俏皮與灑
脫,也可以見到歌者在詮釋上的得心應手。復古百老匯式搖擺曲風的〈只愛
高跟鞋〉,一如歌詞中女性自主的率性與帥氣,有種讓人一聽便愛上的獨特
魅力;融合原住民歌謠的〈娜魯灣情歌〉讓人聯想起〈站在高崗上〉,唱來
更是字字鏗鏘有力。而收尾的第十首〈誰與爭鋒〉,主歌急催的貝斯與吉他
,副歌刻意落在拍與拍間的鼓擊,對照著歌詞「我要追/往前追/誰敢與我
/爭鋒相對」,堆砌而成不斷加速的衝勁。神似電動音樂的前奏與間奏,分
明就是大魔王要出來的緊張亢奮氣氛,再到中段突然神來一筆冒出的華麗大
合唱此起彼落,乍聽之下一如副歌最後一句偷偷轉調怪異的令人瞠目結舌,
卻糟糕透頂的讓聽者上癮於這種突兀的趣味與快意。所以說這首歌安排的極
為巧妙,儘管副歌旋律本身一點也不討喜,但在專輯裡走過各式各樣的搖滾
曲風,收尾時在這卻不以正面迎戰,頻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奇招,不按牌理出
牌的混亂暢快,反而帶起另一種有些懸疑離奇的高潮。
至於作為Bonus 的兩首廣告歌〈神采飛揚〉與〈魅力十足〉,則放置在
〈誰與爭鋒〉之後的第十一、十二軌,前者的印度風意外的順利承接並轉化
〈誰與爭鋒〉的詭趣風格,後者則立刻讓人聯想起演唱會上的熱歌狂舞。撇
去讓人詬病的淺白歌詞,這兩首廣告歌都有著相當易入耳的旋律性,也與阿
妹在豐華後期的部分作品風格較為接近。歌曲本身並無特別突出之處,然而
與專輯本體的十首歌卻也不突兀,像是成了這場演唱會的安可曲,對歌迷來
講就是簡單的滿足。
然後,再用一次同樣的比喻,就像演唱會中第一次安可帶來第二波高潮
後,最後一次的安可你會見到歌者已經卸下華服,沒有炫目的燈光,沒有龐
大的樂團,只是背著吉他在全場觀眾的安可呼喚聲中回到舞台,一個人,坐
下,安靜的唱起了今夜的最後一首歌,平靜卻真摯的感謝所有歌迷的支持。
而這,就是這張專輯中最後的Hidden Track,〈愛是唯一Demo〉。當專輯再
度輪返播放回到了第一首〈愛是唯一〉,此刻的重新開場,似乎又多了層不
一樣的體會。
§「愛是唯一的表情 也是存在的勇氣」 /〈愛是唯一〉
拿起專輯封套,看見上面這麼寫著:「張惠妹首次創作並參與製作2004
搖滾專輯」。也確實,在搖滾基調的大框架之下,這張專輯有著極高的完整
性,從製作物本身的詞曲編製,再到包裝行銷等各個環節,幾乎可說是阿妹
出道以來整體性最高的一次。尤其曲目的安排有著極為用心的設計,讓整張
專輯十三首歌聆聽下來節奏流暢,有收有放。專輯的三次收尾,〈誰與爭鋒
〉出人意表的驚奇高潮,〈魅力十足〉全場跟隨的熱鬧亢奮,再到〈愛是唯
一Demo〉的簡單質樸,不需要刻意安排什麼Intro或Outro,歌曲本身就說盡
了一切。當然,張惠妹在整張專輯中盡情的詮釋聽來更是十分過癮,毫不保
留無須作態的展現了豐富的音樂性與穿透力。有人說阿妹回來了,也有人說
阿妹變的不一樣了,也或許都是吧,無論如何,這就是現在的、最真實的張
惠妹。
坦白說,這張專輯是相當大膽的,沒有快歌慢歌黃金比例的保守操作,
聆聽下來猶如經歷一場熱力四射的演唱會,對於期待多聽到一些動人情歌的
歌迷而言可能會有些失望,嫌這張專輯太「吵」似乎也是可以預期的部分反
應。所以,這就是一張充滿了熱歌的搖滾專輯?它不像Linkin Park 的暴烈
犀利,不像Avril的青春肆意,也不像Keane或Coldplay的冷靜陰鬱,在《也
許明天》裡,復古、時尚、歌謠、福音、抒情、狂放、簡約、華麗,看似拼
盤,卻共同塑造出一個在地的、與歌者合為一體的搖滾精神,一種,溫暖的
搖滾。若說早一些發片的梁靜茹輕柔的撫平了聽眾過去的傷口,那麼《也許
明天》的張惠妹則是大步的帶著我們昂首往明天走去。儘管呈現的方式不同
,被大眾市場接受的難易度也有所不同,但其實都一樣包含了動人的暖度。
「當所有人大聲地、用力的討論張惠妹的這個時刻,我們只想輕輕的說
,就讓我們安靜的聽張惠妹吧。」這是這張專輯開宗明義的一句文案,我想
這也正是這張專輯真正感動人的原因吧。無須去爭論張惠妹的嗓音是否沙啞
不復嘹亮,也無須再去思考張惠妹是否「找到失去張雨生之後仍在摸索的歌
魂」(此語出自王祖壽評論張惠妹演唱的〈哭泣與耳語〉),卸下了天后的
沈重包袱,不考慮銷售量是否能重返高點,不考慮該嘗試何種新鮮音樂類型
,不考慮這次要和哪位知名音樂人合作。只是要做出一張自己想做的、想說
的,音樂,就是音樂,只關於音樂。就這麼單純。
在《也許明天》裡,我們聽見了最「真實」、最「發燒」、也最「勇敢
」的張惠妹。
我想,《也許明天》,的的確確是一張經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4.3.152
※ 編輯: Sylvain 來自: 203.204.3.152 (09/25 20: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