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賺錢不是目的什麼才是目的?
諮:「現在覺得最困難的是該選哪一個?」
我:「困難的原因是?」
諮:「喜歡的薪資比較低,我擔心未來薪水會很難談高;沒那麼喜歡的薪資較高,但就是用時間換。」
我:「那現在哪個對你比較重要?」
諮:「我覺得很難回答,畢竟誰不想要高薪呢!」
我:「所以高薪是你的目標嗎?」
諮:「難道賺錢不是每個人的目標嗎?」
我個人的結論是「把理想生活當目標更好」。
不把賺錢為目標,是否違反了我們求職就業的直覺?儘管在世俗社會,薪資與財富是最容易證明自己有多少價值的指標;因此,我們總是很難完全的跳脫追逐金錢的價值觀。導致我們工作變成是為了存很多的錢、買間房子,盡快「有資格」展開貸款人生,不為別的,只是想在這個社會上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些,卻忘了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維持住自己的步調,漸漸變成只是為了錢而工作的機器。
今天,在FB上看到一位軟體工程師,是我離開獵頭在創業的路途上,為了評估製作跨界真人圖書館的網站而認識。他問「1.2M 以後、1.6M 以後,大家是怎麼找工作的?」同時表示自己「撞牆撞了好多年」。我回想當年初見,他才剛結束四年的研發替代役,正尋覓高薪的好工作,所以問了許多產業與求職的問題。後來的幾年他都在新創公司,做著偏整合管理與PM的工作,但時間都不長。FB上常看他抱怨老闆爛、薪資不夠高,或問年薪2M以上的工作在哪?怎麼樣才能進Google?埋怨不喜歡基層做枯燥的技術,才選擇在新創做管理與整合,結果反而進不了國際型的大企業等等。
而另一位,也是認識多年的軟體工程師,他早期在大公司工作,因喜歡Apple,加上iOS生態圈崛起,他利用業餘自學iOS app開發技術。研究的過程中出了好幾本如何學習相關技術的書籍,後來離開大公司的穩定工作。這些年看著他不斷嘗試與蛻變,現在他的正職是作家,副業有專欄作家、接案工程師、講師、家教、企業顧問。
兩個人的起步差不多,但對職涯的焦點從一開始就放在不同的地方。一位是「高薪」,所以對每一份工作的選擇都是以薪資高為主。一位是「興趣」,所以走出了非典型的職涯路徑。我無法比較兩人的生活品質,但後者絕對過得比前者開心又有趣。
最後來看一篇新聞:美國夫妻達成夢幻目標!四十歲前退休去南歐生活
https://youtu.be/4TJAJiuwW9Q
布朗夫婦說:「提早退休,移民到不同的國家生活,不是一開始的終極目標,而是逐漸摸索到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是告訴別人,我們是在追尋目標、懷抱期待,對我們來說,達成財富自由才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彼此。」
許多真實故事告訴了我們,把目光放在理想生活,我們會獲得過生活的快樂,其中包含理想生活所需要的金錢;但追逐金錢卻不一定會獲得生活的滿足,甚至很高的機率會落入比較而痛苦不已。
結論,理想的生活模式是逐漸摸索找到的,也就沒有標準。而金錢只是讓自己更趨向理想生活的工具。所以,賺錢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滿足理想生活。理想生活會隨著不同的年齡階段改變,需動態調整,沒有最好的樣貌,而是只要適合當下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樣子。
#生涯健檢
#生涯設計
低 薪 非典 型 就業 型 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一天我們會中年,都希望還有一份工作]
我演講的場次不多,今天上午這一場,我倒是一口答應。主題是鼓勵企業雇用中高齡者,我只問了一個問題,誰來聽講?對方說是企業主﹑人力資源主管,以及部門用人主管,我心裡閃過一個念頭:
「終於讓我逮著機會﹗哪有拒絕的?」
練兵千日用在一朝,我就等這一刻,要跟這些掌握用人生殺大權的關鍵人物親自說明,用中高齡者是他們的使命,以及責任﹗而且不只是錄用,還要協助員工儘量保住工作,不要輕易失業,因為—
一旦失業,中高齡者要再就業真的困難﹗
所以最好不要淪落到失業的地步……否則必須面對「求職下流化」四個現象:
💚1.去專業化:
很難再回到本來的專業職,知識﹑技能與經驗一夕化為烏有,一概不被承認,甚至被認為是包袱。
💚2.非典型化:
很難再找到編制內的全職工作,等著他們的多半是兼職﹑時薪﹑派遣﹑外包等職務,職涯變得不穩定,容易成為流浪工作者。
💚3.薪水下滑:
很多中年人的薪水加不上去,便想求職,可是面試後都來問我:「外面是不是很不景氣?」其實不是,而是比起年輕人,他們「又老又貴」而不自知。
💚4.職位降低:
很難再回到原來的職位,因為中高階主管的位子本來就少,而且很少流動,很少出缺。還有,這種位子用的多半是老闆信任的人。
再來看勞動部的調查,會發現上面這四個下流化現象,會造成中高齡求職困難,像是—
💚求職困難原因第一名:82%卡在年齡太大的問題上
💚求職困難原因第二名:55%卡在薪資無法令人滿意
💚求職困難原因第三名:32%卡在職位不如預期上
一名社會新鮮人初次求職,平均花2個月,中高齡者卻長得多,65%花了15個月才加入勞保,足足6倍有餘﹗另外35%呢?極有可能找到的是不具勞保的黑戶工作,或找太久到最後成了怯志求職者,索性不出來求職了﹗像這類不求職的人口,是不計算在失業率裡,這也使得失業率嚴重被低估。
說這麼多,我的用意是在強調一件事,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業,中年人沒有負氣離職的資格,只有委曲求全的條件。當然,中年失業不完全錯在自己,很多情況是外在因素所逼,比如產業更迭﹑市場競爭﹑企業購併,甚至上下兩代接班,新主子會逼走一批老臣,因此非戰之罪的比例不低,不必過度歸咎於中年人。
再從統計數字來看,馬上就能感受到一個台灣就業市場的問題:對中年人極度不友善。我經常講課問在座的聽眾,台灣平均幾歲退休?起初一面倒,都說65歲;直到我講了2萬名學員之後,現在比較有人會答58歲。這個數字上的出入,說明什麼?大家想的是65歲退休,卻在58歲退,是非志願的結果,也就是—
被逼退﹗
這是2016年的數字,當時日本是69歲退休﹑韓國是72.9歲,所以我真心感到台灣的企業在雇用員工上未善盡社會責任,遠不如日韓兩國。不僅於此,太多的統計數字都證明,在照顧員工上,台灣的企業做得太差﹗從以下兩個數字即可知道:
💚台灣經濟成長的GDP在1997年之後,越來越多落入企業的口袋裡,員工分到的比例越來越低。現在企業拿走51%,1,100萬上班族才分得46%。
💚台灣上班族的固定薪占薪資的64%,低到成為亞洲第一﹗也就是說企業不只薪資凍漲16年,拿走大半利潤,還讓員工的薪資不穩定,靠變動薪度日。
我並不是要鼓吹勞資對立,可是統計數字看多了,心很悲涼﹑很氣憤。其他國家的企業,目的也是賺錢,他們面對的困難與競爭不比台灣少,為什麼他們做得到,而我們的企業這麼貪婪與苛刻?是不是因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善良的台灣人?這是欺負人哪﹗
這是我答應這場演講的源由,在座的不論人資或主管,也都是員工呀﹗如果大家有這個覺醒,有使命感一點﹑積極作為一點,一定能夠改變這個就業市場,幫助中高齡者安居樂業,防範於未然,不至於鬧到失業地步,再來困難求職。換個角度來看其他員工失業,不也在預演自己的未來嗎?
在演講起初,我問這些聽眾,中年求職困難最主要是因為以下哪個?結果態度不佳是第一名,其次是工作技能跟不上,還有人說健康體能﹑薪水太高﹑職位不合,至於年齡太大則很少人舉手。這說明什麼?我們對中高齡者隱藏著歧視,包括刻板印象,卻毫無自覺。
Mobile 1是很多科技人在上面的論壇,有人問,如果你是老闆,要不要用中高齡?討論熱烈,卻幾乎一面倒:
不用﹗
第一名理由也是指稱中高齡者態度不佳,說他們老油條,偏偏能力差,還想要高薪與當主管,結論主要是這個:
「中高齡不是資深,而是落伍與不更新。」
這當然有部分事實,難怪年輕人看不慣中高齡者。固然中年人要自我檢討﹑與時俱進外,企業也要提供升級與轉型上的協助,千萬不要讓員工10年或20年固守同一個領域﹑同一個職務﹑同一個技能,最後成為「房間裡的大象」,龐然大物卻被視而不見,失去亮點,最後被棄之如蔽屐,造成企業與員工雙輸。
企業可以做什麼?比如:
💚跨部門專案
💚輪調制度
💚職務再設計
💚轉型培訓
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到中高齡,都希望老而有所用,因此為現在的中年人盡一份心力,積極開拓出職涯的可能性,等於為自己的未來鋪路,最終受益的是我們本人,何樂而不為?
本文讀了受益,請留言+1
低 薪 非典 型 就業 型 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全球的每個國家除了疫情的控制意外事件,還都分別面對不同挑戰,有的是宗教信仰受到挑戰、有的是經濟體系遭遇危機、有的是民主體制受到質疑。但是對大多數的人們來說,除了健康以外,受到最大影響的就是工作的環境了。員工與管理階層都以1年多的時間學習面對遠距在家工作的情況,但是雙方對於在疫情結束或趨緩之後,對於工作的期待也開始產生分歧。對千禧年世代的人來說,長時間、高壓力、低回報、生活品質低落的人生,本就在為數不少的人們心中開始懷疑工作與人生的目的。在疫情爆發遠距在家工作的生活開始後,似乎讓這些千禧年世代的人們有了新的想法。他們看到了工作侵蝕生活的一面,以及在家工作可以如何稍微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比例,甚至是遠距工作大幅度減少了辦公室人際關係的壓力,從而使得人們開始思考轉換工作或調整工作內容的可能性。這點對管理階層與公司來說,當然就會成為新的挑戰,因為公司將會面對固定人力很有可能出現缺口的問題,工作管理以及績效壓力不再適合使用過去的方式來要求員工,這樣反而可能讓這個公司找不到足夠的員工維持運作。雖然這樣的情況還沒發生,但是追求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人生,這想法已經開始在不少人的心中萌芽。
———————————
「大辭職潮即將到來!」5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安東尼•克洛茨 (Anthony Klotz)在《彭博》提出的「大辭職潮」一詞,瞬時登上熱門話題。微軟統計有超過4成員工正準備提出人事異動的申請,英國人力資源公司Personio的數據上也有4/10的就業者期望在未來6到12個月間轉換工作角色,特別是18至34歲的人中,就上升了55%。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們並沒有在逐漸復甦的經濟環境下擁抱工作,反而選擇在高失業率的狀態下,離開現有的工作型態。多數人在一年多嚴峻的疫情期間,透過居家上班等工作模式的轉換,認知到即便工時較疫情前增長,但因減少通勤時間、非典型的辦公室作業模式與長時間的家庭的互動,都給了人們更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人們不再對有工作應該保持感激而準備犧牲生活品質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大辭職潮」點出了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即將出現的劇烈轉變,也將迫使全球企業重新思考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
歐美各大媒體近期不斷報導,在疫情持續衝擊一年多的日子裡,未來可能出現「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這波潮流一般被認為是擔負職場主力,年齡落在25至40歲的Y世代就業者。他們年齡間距雖廣,有些是剛從校園畢業的新鮮人,有些則已為人父母,但卻不約而同開始思考轉換工作跑道或離開現有的工作環境。
微軟統計全球有41%的員工計畫提交辭職申請;而在英國也發現,每10個員工當中,就有4位想要在未來的6個月至12個月換工作,這個比例在18-34歲的族群中上升到55%。《BBC》根據美國勞工部的一份摘要顯示,光在4月份就有超過400萬人辭職,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峰。
新冠肺炎所帶來的高失業率,並沒有消退「千禧世代」拿回生活掌控權的意志。歐美各國在疫情期間實施了分流或居家上班約15個月後,許多人或許已經難以再回到過往制式的工作生活,而是希望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選擇。
這些又被稱為「YOLO世代」——意指「你只會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千禧一族在疫情下,反而去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是什麼,開始去反思自己要的生活和工作是什麼,進而發現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事實上,工作環境的轉換,並非是橫空出世的衝動想法。這些千禧世代在疫情前已在職場上有長期的消耗,早已出現明顯的職業倦怠。工作超負荷、掌控力低、沒有成就感、不公平、有違價值觀,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歸屬感,這些職場陋習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而這些在在影響工作意願和態度的因素,都增添千禧世代了對工作的長期倦怠感。特別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上下班時間已難以從打卡機上一刀兩斷,時時回應上級與客戶的需求,已經成了這一代更為消磨的痛苦來源。
職場痛苦因子在疫情爆發期間更顯嚴重。NordVPN Teams研究發現,跟疫情前相比,英國員工每天居家上班工時較之前多2小時。除了居家環境不適合工作外,公事上溝通成本上升,email、會議變多等各種因素,在家工作也難以即時得到主管或老闆的支持反饋。人力資源公司 Beamery 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去年有63%的上班族因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主管的支持而感到沮喪。同一項研究發現,48%的18至34歲的人感到孤立或覺得在家工作缺乏價值感。
然而,這個現象並沒有隨著疫苗覆蓋率上升、各國在逐漸解封後人們嚮往儘速回到原有的工作環境而趨緩,反而是在疫情過後,居家上班的優點被更多人看見。有些人發現更喜歡在家工作,也有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工作性質符合、省下更多的通勤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上可以更好達到平衡(worklife balance)、吃得更健康、不會被其他同事打擾等。《每日電訊報》報導提到,根據調查,約有40%的英國人不想回到全勤工作,因為這「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個數字在35歲的族群以下,上升到50%。
當然「大辭職潮」涵蓋了許多還在腦中盤算的上班族們,而雇主的態度,也將決定這群人對回歸職場的信心。有些人在疫情期間見識到了雇主如何在蕭條時期「無情對待」而感到心寒,具體體現在福利減少、減薪或是失去過往的勞動平衡等,都在在牽動著千禧世代的轉職神經。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560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