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夫君促膝長談,談談關於孩子們最近的二三事。
在說我們談什麼之前,先插播一下,我上禮拜買了一本書——《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
乍看之下,這本書完全不是我的菜(書名太過矯情同時也太過籠統完全電不到我)(毛很多這樣😂),我完全是衝著封面上的介紹才決定把書買下——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
拿鐵的老師曾經建議我閱讀有心理學底子的作者寫的育兒用書,沒想到這次被我誤打誤撞買到了,而且還是一本超級讚讚讚的好書。雖然作者是大陸人,但這本書我花了一個禮拜就看完了(喔,必須補充說明一下我不是不喜歡大陸人,而是因為口語的關係,我對於國外的書籍都有一種潛意識的抗拒,外國人寫的書,我往往都需要多花費一點時間閱讀,才能懂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作者每個切入的點,都讓我扎扎實實的了解自己(或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原因,為什麼我常常感覺到焦慮、為什麼我常感覺到擔心、為什麼我常感覺到害怕,大家都說我一打四很厲害,為什麼我常常會覺得一點也不?
看著看著理解自己心裡匱乏的同時,這本書也讓我了解父母「有質量」的陪伴有多麽重要(想要知道何謂「有質量」的陪伴,非常建議大家看看這本書,真的解說得非常非常棒!)。
-
回到一開始說的,昨天趁著睡覺前的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小小跟夫君促膝長談了一下。最近因為三大狀況都不太好,導致我們被彼此的情緒牽動著,我被孩子的表現影響而覺得焦慮,夫君被我的焦慮影響,所以他只好卯起來「教訓」小孩,然後小孩表現的更走針,啊啊啊,這完全不是我要的啊!😱😱😱😱😱
「你好像不喜歡看到我焦慮(生氣),只要我焦慮你就會對孩子們很兇。可是我的情緒是我的功課,不應該是由你負責。以後我自己的情緒我會自己處理,希望你可以不要拿它來懲罰自己跟小孩,這是我的功課,不是你的功課。」
「可是我不想看妳生氣。」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這很正常啊,你脾氣這麼好的人也會有不高興的時候不是嗎?」
「我習慣處理妳的情緒,這個模式已經十幾年了。」
是的,我們從十七歲開始在一起到現在,已經邁入第十五年,每當夫君發現我開始焦躁,他就會下意識地想趕快把我按奈好,對他來說安撫我的情緒是件重要的事,我知道他其實很不喜歡這個工作(應該沒有人喜歡),但我還是必須老實向他承認我不可能當一個零情緒的人。
「總之,我的情緒我必須學會自己面對跟處理,你的功課是學會不被我的情緒影響。」
最後我這麼跟他說。
話題一轉,我們聊到孩子的狀況,為什麼他們最近越來越暴走。很幸運的是,我似乎在《看見》一書裡找到很多的答案,其中一點最敲中我的心——「不改變,才能真正的陪伴」。
『當我們完全不想改變對方時,才可能真正陪伴對方。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沒有人喜歡被控制。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出發點多麽好,道理多麽正確,其實都是在傳遞:「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這個改變本身就會讓對方感到抗拒。就像妻子想把丈夫改造成一個有熱情的人,丈夫的心只會關得更緊,覺得妻子根本不接納自己,很傷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不停地挑惕、指揮孩子。孩子玩水,嫌浪費水;孩子玩土,嫌弄髒衣服;孩子自己吃飯,嫌吃得太慢;孩子想吃肉,指揮孩子多吃青菜;孩子開心地跑過來要媽媽抱,媽媽卻讓孩子先去洗手。在這種「陪伴」下,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開心。
為什麼要改變對方?因為看不見對方的真實存在,只看見我們頭腦中想像出來的「正確」的對方。#頭腦中的想像是最可怕的,#因為它會找到一萬種理由來證明自己就是真理。』
尬的!看完這段整個醍醐灌頂,我從小就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媽媽說她從來不需要煩惱我,我自己一個人也可以乖乖地玩,乖乖地做自己的事,課業上也不太需要她擔心。所以我發現我腦中有一個範本——我以為孩子就是應該要像我小時候一樣,這樣安安靜靜不用爸媽擔心的孩子才叫「正確」。
前幾天跟拿鐵的老師聊天,她告訴我,我的孩子就是來改變我的,讓我變得瘋狂一點、叛逆一點。好啊好啊,事到如今,也只能試試我到底能變得有多瘋狂多叛逆了。
只是要如何軟中帶硬,剛中帶柔呢?無邊無際的教養終究不是教養,我得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了。
最後,這波促膝長談我們不免俗的用「媽呀!為什麼教養這麼難?為什麼沒有人跟我們說?為什麼我們還生了四個?為什麼我們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之爸媽十萬個為什麼作為談話的ending。😂
#嬰兒是父母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
#你們是瘋狂叛逆的爸媽嗎?
#趕快說出來嚇唬我一下
#喔不是是跟我分享一下能如何瘋狂如何叛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