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飯我買單🍴
好消息正宇報你知:
「在桃園餐飲消費
週週抽吃飯金💰」
🍳參加抽獎三步驟
🔻至桃園餐飲類消費,領取發票或收據
🔻於9/6-11/5上網登錄
🔻週週抽100筆吃飯金
🍳抽獎日
每週三抽出100筆,連抽十週❗️
9/15、9/22、9/29、10/6、10/13、10/20、10/27、11/3、11/10、11/17
🍳抽獎金額
吃多少,送多少!
憑發票或收據上傳登錄頁面,即可抽該筆吃飯金(金額上限單筆2000元)
我想參加🙆🏻♀️🙆🏻♂️🙆🏻
https://www.2021lovetyn.tw/receipt-upload.php#headertop
明天第一抽🤩
大家把握機會試試手氣吧!
#活動 #抽獎 #桃園 #美食
#立法委員 #趙正宇
你吃飯我買單領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勝利,我想說的是》
早上起床,媒體和社群都在瘋狂討論小林同學。連我不太熱衷桌球的人,昨天都忍不住偷偷瞄了兩眼激烈戰況,看沒幾球就快心臟病發。
在眾多新聞當中,對手樊振東給了這樣的評價:「林昀儒整場比賽給我的壓力和壓迫非常強,越是領先時,越能感受到對手在無壓力下的搏殺。」
許多在這次奧運中獲得關注的選手,也都有這樣的特質,看郭婞淳舉重若輕,看唐嘉鴻力美合一,他們是在享受比賽,追求渾然忘我的performance,而不只是一面獎牌的result。
我想起《長勝心態》的書中序言,有一段我印象很深的話:「很多名將在過了在『球場上常勝』的巔峰期後,往往選擇急流勇退,但是費德勒顯然選擇了『人生中長勝』,喜歡做的事,只要還能做,就超脫勝負,持續做。」
小林同學還很年輕,常勝是可以期待的,他超脫勝負的淡定,盡其在我的專注,反而將他喜歡的事情,變成了出類拔萃的代名詞。
過了三十五歲之後,有些人問我,會在這個領域待多久,有沒有想要挑戰更高遠的位置,或轉換跑道拓展其他的職涯歷練,才有辦法做到GM。坦白說,那個時候聽到這些問法,都會在心裡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快要四十歲了,好像一事無成。特別是,許多前期勇闖對岸的同溫層,兜兜轉轉,總能在步入中年之後再相逢,我們大多是年輕時一起辛苦過來的,能夠由衷為對方的成就而雀躍。然而,彼此交換名片,望著對方顯赫而權傾的職銜,那種自覺矮了一截的自卑與感慨,是很難騙得了自己的。
前幾年,我和前老闆吃飯,他是我職場上的貴人,離開台灣後,在全球屢建奇功。他鼓勵我,你應該放眼大中華。妳早可以承擔夠大的landscape。趁著年輕,好好闖一闖。
我嘴上漫應著,心理不知道為什麼,始終淡淡的。套句現在人類圖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回應」吧。矛盾的是,回去之後,我忍不住向一個親近的同事說起了自己的無能和軟弱,幹到了現在也不是甚麼號人物,說著說著還掉下淚來。同事是個4/6,他的話吻也淡淡的:「不會啊,妳在我們眼中已經是號人物了啊,誰能像妳在不同的環境都活下來,伴君如伴虎,妳到現在都還沒被吃了呢。」
我不禁笑了。雖然心裡沒有完全買單這個安慰劑。時間慢慢轉進了四十歲,旋即又過了四十二歲生日,我仍然不在大中華,卻終於搞懂,我完全不想當甚麼GM。我喜歡現在的這個位置,也喜歡現在做的事。
多年之前的矛盾,糾結在於,我把「勝利」,看得太狹隘。以為職銜說明了所有的「勝利」。我的頭腦在乎職銜是否能出人頭地,我的身體想要追求的,卻不是這種頭角崢嶸。
之前有個朋友短暫回來台灣,要完成一個指定期限的專案,但他離開得太久,台灣的環境與模式都已經很陌生,有預算沒人脈,有海外的經驗,沒施展的空間。他找上我幫忙,深怕我麻煩。我覺得不麻煩啊,剛好我有派得上用場的人脈,對方也很需要這樣的資源,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困境解決,朋友傳了一頭金牛的貼圖來,「謝謝妳,妳真牛。」
我笑了,這個笑和幾年前笑中帶淚的笑,堆疊在一起。一則覺得這對我而言,不過舉手之勞,擔當不起真牛的封號;二則卻也真正地明白過來,當自己發揮用處的時候,心裡就會浮現出這種「舉手之勞」的輕鬆感吧。因為放對了位置,事半而功倍。
寫到這裡,也想推薦這本《長勝心態》給大家,特別是投射者的朋友們。
裡面的道理極為淺顯,要認真參透,竟足足花了我人生上半場的黃金歲月。裡面有三個原則,十分受用,提前劇透書摘一下,暫時沒時間買書,不妨拿這些原則,重新思考一下。
(1) 想清楚((Clarify) :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對於這一點,我自己的體會是,把對成功的焦灼渴望,先運用在自身的探索上,學習和自己對話,不厭其煩地反問,對你而言,至關重要的到底是甚麼,這可能正是未來能夠發揮深遠影響之處。舉例來說,我在意和擅長的是,幫助事情接合,還有潤滑。折衝協調,我能做得很好,看別人成事圓夢,比自己幹出一番大事都開心。所以,何苦為了名片上沒有做到天大的職銜,而覺得氣短?
(2) 持續學習(Continue learning) : 成功建立在個人的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再者,學習會讓我們專注於做事的方式與態度(how),以免將太多的重心放在職場以及家庭該做的事(what)。我很認同這個觀念,成功是動態的累積與推演,而非眼前單一呈現的結果。作為一個coordinator和communicator,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喜歡的閱讀、書寫,慶幸現在還有人類圖這門知識來給我應援,說真的,成為分析師之後要幹嘛,我還沒有想法,但我心裡很清楚,這個工具會幫助我溝通得更好,也能疏通更多阻礙。學習,不要太講究立竿見影的速效,我也從不奢求會為我帶來名利雙收。重點是,我知道我學習的事,之於我喜歡或擅長的事,彼此聲氣相通,這讓我活成了一個舒服、自在,必要時候能拿出底蘊與之言說的人物。這就夠了。
(3) 主動建立連結(Connection):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透過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零和遊戲態度。我覺得,這點不大容易,就算是我的身體四爻,早期也十分排斥建立連結。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不是每一個目標或夢想,都能獨立完成,特別是我致力於媒合成事,不可能自外於人群,越開放,其實會越周全,讓快要偏頗的路線,找到平衡的支點,也能讓勝利的果實,分送給更多人共享。
勝利或成功,終歸都是自己說了算,所以,喜歡做的事情,只要找到了,就全心投入,不用預想勝券在握;只要還能做,就超脫勝負,持續去做,直到再也不能那天為止。
人生一瞬,與其追逐常勝,不如想著,從自己長長的一生,綿延勝利的恆長與雋永。
好書大家讀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60
你吃飯我買單領獎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親愛的辛苦妳了 | 07 》當媽不是一場比賽,別再自責了,沒人做得你好
很多媽媽在生孩子之前,都會想像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我也不例外。還記得剛結婚沒生雙寶胎的時候,我為了完成小時候的夢想,不僅買了架鋼琴,還花錢去自己學習。
當時我總覺得未來自己會像「真善美」電影的女主角一樣,一邊唱歌彈鋼琴,一邊開心陪小孩唱歌的媽媽,即使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經歷過很多小孩真實混亂的場景,依舊沒打碎我這個美好的夢想,只怪當時人生經歷不夠,還不太懂事,哈。
這個美麗的夢想,在生下雙胞胎之後完全幻滅了,那時坐完月子就去上班的我,回家又無縫接軌照顧小孩,根本不可能有閒功夫打開鋼琴,拜託!睡覺時間都不夠用了,還彈什麼鋼琴,留著長髮彈鋼琴的女神夢已經被我擱置在一旁。
不意外!當媽就是女神變女神經的過程。
/
為什麼我們會對當媽有著美好的幻想?我嚴重懷疑是因為理想主義無所不在的關係,從結婚準備懷孕時,鋪天蓋地而來的育兒觀念向女性手刀衝來,加上自己飽受不孕的折磨,一直在心裡暗暗發誓,有孩子以後,我要把畢生所學的幼教知識「好好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結果,這個崇尚天然的理想主義者,原本打算讓孩子母乳BUFFET到兩歲,結果在雙胞胎出生第4天就舉白旗放棄,隔餐添加奶粉;相信3C產品的危害,堅持陪伴的重要,最後還是忍不住開電視看巧虎,只為了讓自己可以趁機吃一口早餐,啜飲一杯咖啡。
尤其,如果身為一名偽單親媽,很多育兒上的選項是根本可望不可及,想選也沒條件可以選,但是這些在還沒有孩子之前,根本沒辦法清楚看到這一點,當美好的期待落空,新手媽媽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僅要面對失敗挫折,還要被罪惡感折磨,有時甚至覺得自己變成一團火球,凡是批評或建議我的人,必遭無名火攻擊,常常必須看比自己還要悲慘可憐的媽媽,來讓自己滅火冷靜下來。
當然,那時的我不會承認自己像團火球,讓身邊的人動不動就被火吻,在當媽多年以後,回頭再看當時自己,就會覺得如果當時自己可以再從容一點,是不是當媽的日子會過得比較平順,卻絲豪不知,此時的從容就是當時火裡來水裡去才換來的。
比較有意義的總結是:世上真的沒有百分百正確的育兒方法,每個當媽媽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某些做法,得不到他人的認同,總會有幾個地方,會被人批評。
例如:
添加奶粉的媽媽,是因為沒有付出努力嘗試餵母乳
餵母乳的媽媽,可曾想過母乳過了六個月就沒有營養
上班族媽媽愛事業更甚於家庭,錯過孩子唯一的成長機會
全職媽媽嚴重和社會脫節,沒辦法和老公孩子與時共進
百歲育兒很殘忍,孩子需要及時的感情回應
安撫奶嘴到長牙時就必須戒掉,可能會影響孩子嘴型和齒列
/
輕易就做出批評或看似好意給的建議,完全忽略媽媽當時可能…
已經很長的時間沒有睡覺,母乳甚至還滲著血
犧牲睡眠時間擠奶,從5CC一點一滴累積到一邊親餵,一邊還裝滿了下一餐的存貨
付出所有的努力,為的是兼顧家庭與工作
想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才辭掉工作
想從小建立固定的作息,孩子才有好的學習和發展
顏值當道,外表也得從小照顧好
夠了夠了!到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上述哪種媽媽可以站上升旗台領獎?
誰才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當媽不是一場比賽,更不可能分出勝負,別再自責了,沒人做得你更好,也沒有必要互相比較或批評別人。
誰是好媽媽壞媽媽(也可以說好爸爸壞爸爸)到底誰說了算?答案不需要外求,直接問一下我們自己的孩子,是的,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雙胞胎這個問題。
娘:你們覺得什麼樣的媽媽才是好媽媽
哥:每天讓我瘋狂玩PAD
娘:想都別想
妹:吃糖果吃到飽
娘:根本做夢
娘:所以你們覺得不限制不管你們就是好媽媽?
倆人陷入沈思…
妹:雖然你常常生氣,可是我覺得你是好媽媽
娘OS:可以不要這麼誠實嗎?
哥:也不是說不管才是好媽媽,媽媽的責任不就是管小孩嗎…管他的好媽媽壞媽媽,反正你就是我媽啊!
娘OS:該高興還是難過呢?
/
哈哈,事實擺在眼前,我曾經以為生氣是媽媽無法維持穩定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沒想到孩子一點也不在意,反而覺得生氣才是正常的媽媽會做的事情,在他們心中沒有好媽媽壞媽媽的觀念,那句「反正你就是我媽」的篤定,彷佛像一顆大大的定心丸,給了我無比安心的感覺。
由此可見,當媽媽根本不需要做到完美,只要確定已經付出最大的努力就是最棒的媽媽了。
偶爾用電視或3C換取好好吃飯或上廁所的時間,不會讓他們3C成癮失去創造力;
有時忘情於工作,也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幾次忘記簽學校聯絡本或老師交代的作業,也不代表你是失職的母親,世界更不會因此毀滅。
但是,我偶爾會心血來潮陪孩子一起做勞作、帶孩子去遠一點的地方旅行、還會陪他們聊天說話到不小心睡著(因為說太久了)、打起精神陪玩我不喜歡的樂高、運動和遊樂園,看起來我表現得可圈可點,為什麼總要為了別人的話,替罪惡感買單呢?
唯一該檢討的地方是,我們因為在乎完美的教養,長期忽略的親子關係,有多少次我們不顧孩子的感受,只為了拚命達到所謂的教養目標,那只會讓我們付出一切,卻換來親子之間對立的局面。
我有個做高階經理人的媽媽朋友,有一天我們倆突發其想的想交換身份,彼此討論之後發現,每個媽媽的真實生活往往和外人想的背道而馳,我非常確定自己就算換了身份也不可能做得和她一樣。
因為每個人已經在自己的環境裡努力了很久,大家一定要相信,在相同的條件下,沒有人會做得比你好,就算對方看來比你有錢聰明也一樣!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生短暫,別再為難自己,與其把時間花在自責上,不如拿來好好愛孩子和家人,如同他們愛你一樣。
/
🙌按讚《 #親愛的辛苦妳了 》專欄相簿:https://reurl.cc/QdGegM
📖了解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https://reurl.cc/O1Qnkg
圖片:pi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