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收到阮光民的《東華春理髮廳》復刻版,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時光忽忽過去,認識光民時已經12年了,當時我在自由時報跑教育線、兼跑漫畫線,記得是在劇情漫畫獎的頒獎典禮上,初次見面的光民述說了他是如何開始創作東華春的。
我靜靜聽著他說,腦海裡的畫面油然而生,彷彿看見他從基隆搭著客運,一路看著窗外景色滑過,手裡速寫著眼前看到的一切。光民很會說故事,每次我們聊天,他總有ㄧ拖拉庫可以說的題材。他也很會寫,文字真摯動人,有次氣得我跟他說:「好啊都給你帥就好,又會畫又會寫,叫我這寫字的人怎麼辦。」
初識光民時,我正開始關注台灣漫畫,驚豔於光民筆下的人味,那些關於台灣土地的故事。後來進週刊做人物故事,隔壁同事是作家陳又津,有次聊起阮光民的漫畫,又津興奮地說,她最喜歡《東華春理髮廳》,我則是最愛《幸福調味料》與《天國餐廳 第一集》。
遠流要出版《東華春理髮廳》復刻版前,問我能不能寫些文字給光民,好,當然好。多年後,為此重讀《東華春理髮廳》,意外的是,又再度喜歡上這本作品,有些過去沒能感受到的東西,這一次再讀,竟湧上不同的感受。
真的是非常好看的作品。恭喜 阮光民。謝謝 遠流粉絲團 出版這樣美麗的復刻版。很開心能為這個作品寫下文字。
*博客來 https://reurl.cc/kV4lm9
*金石堂 https://reurl.cc/v5ykyl
*誠品 https://reurl.cc/dVdD5D
◆推薦序◆
有人就有故事──像阮光民這樣一個漫畫家
二○○九年,我在新聞局劇情漫畫獎頒獎典禮認識阮光民。彼時,他還在廣告公司上班,日日從基隆坐車到台北工作,路途中會經過一間傳統理髮廳,就叫「東華春」。有天,他看見理髮廳門口坐著一個老兵和一隻狗。也是那天,他開始在筆記本塗鴉,那或許是《東華春理髮廳》的原點。
有人就有故事。在阮光民的漫畫裡,尤其如此,他擅長觀察人與人的關係,探尋關係裡的人性、遺憾、牽掛或是糾纏。他曾告訴我,自己是個個性軟爛的人,但在我看來,他其實深如潭水,看似歡樂、幽默的處世態度下,有些苦楚是深深藏在水底的,他沒打算讓人打撈上岸。
在光民自嘲軟爛的性格裡,也有著無比堅毅的基底,有時是近乎固執的,就是沒打算跟世界妥協。有時候,我忍不住會想,這個男人究竟經歷過多少?他是否時刻感覺遺憾?又或者,他已經習於遺憾,正在尋找跨越的方法?也或許是如此,讓他的漫畫總有獨特的關於人的氣味,彷若一種簽名。
他是在哪裡都能畫稿的人,我見過他在咖啡店、在超商裡畫稿,他只要有一張紙、一隻筆、一個橡皮擦,就能創造一個世界。這幾年,這世界也回報了他,《用九柑仔店》、《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卷》,把他推到鎂光燈前,他成為這個時代最為人知的台灣漫畫家之一了。
認識光民十二年了,他看起來有點變了,但其實也沒有變。只是更懂得如何說話,但那些深層的傷感的憂鬱的自己,他還是深深地藏了起來。
恭喜光民重新出版《東華春理髮廳》,他太會用漫畫說故事了,說人的故事。如今再回看這個作品,我突然覺得看懂了某些東西,不管是小華、啟立或玉蘭,那些都是我們身邊的人們的人生。尤其是陳小華,人生裡的苦澀的一切,他選擇藏在搞笑的生活態度裡,仍是如此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這也是我認識的光民。(文|陳怡靜)
你要幸福啊心裡深藏的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兩年前的年節尾聲,突然有感寫了「如常,便是幸福」一文。
在如今因疫情升溫,我們被迫脫離習以為常的日子時,似乎更為貼切了。
不便也許從來不是為了讓我們不舒服,只是讓我們學會珍惜。
過去當一切都如常運轉時,我們可能從未感受過那叫做「方便」。
有鑑於此,往往就容易忽略感謝供給我們所需的人事物。
每次看到防疫官員,都會不禁想著,過去這一年多來沒得休息的巨大壓力一定很不容易吧!
當過全職爸媽的應該都不難懂得,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的看顧著生命的疲憊。
因此,不論此刻的狀況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我都無法輕易把問題丟出去,指責他人的不是。
地球村的時代,世界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過去一年多能與世隔絕的如常生活著,背後充滿著無數人的努力。
每次看著維持整體日常機能,無法遠距工作的便利店員、賣場人員、垃圾車清潔員、外送人員、宅配司機、大眾交通工具的工作人員、餐飲從業者以及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等等,就覺得自己萬分幸福。
由於許多人願意冒著風險堅守岡位,我們才能有水喝、有飯吃、有電用、有網路看劇和上課,躲在家防疫。
我們每個人的安全,真的都是無數人的付出換來的,想到這裡只有感謝再感謝。
前幾週為了小孩線上上課的需求,趕快申請了wifi,我也跟到我家安裝的工程師說,這種時期真的是辛苦他們了。
在這種非常時期,感恩才能為自己帶來力量,也才會喚醒內在的愛,而愛在任何時刻都是最好的良藥。
若是你真的不知道能感恩什麼,那就從你此刻還活著才能看到這篇文章開始吧!
我想表達的是,聚焦於他人做不好的部分,永遠不會讓自己感到幸福,唯有願意看見那些細微的美好,才會發現自己已經擁有許多值得感謝的了。
所以,別忘了回頭重新看見生活中的那些人,在我們如常生活中所付出的,別以為沒有,只是願不願意花心思去挖掘而已。
說實話,對於疫苗,我完全是外行人,無從評斷什麼資訊才是正解。
但我知道,全世界都趕著施打疫苗是為了可以安心地回到過往如常的生活。
如果這是我們想要的,為什麼不讓自己從現在開始就好好的過生活,而非依賴著某件事情的發生來解救自己。
不論在什麼狀況下,好好過生活是一種內在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就從練習焦點轉換開始。
讓注意力從恐懼的事物和資訊中移開,當焦慮不安相關的情緒出現時,有意識地先喊暫停,把自己的焦點帶回生活中擁有的美好,那一刻恐懼自然會離開,因為恐懼是無法與感恩同時並存的。
若是始終認為需要某種外在狀況發生才能安心的生活,那只是自己慣性建構出來的假象。
即使疫苗打了,世界再度可以自由通行,仍然會在生活中找到讓自己無法心安的部分,因為那已然是一種自動化模式了。
當我們把希望一昧地寄託在疫苗之上,便是把自己安心快樂的力量交託於外在,而失去支持自己的力量,心情就容易被動地隨著各種資訊不斷起伏,在焦慮中徘徊。
如此一來,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疫苗非但沒帶來安心,反而帶來了更多的焦躁不安與紛爭。
就如同談戀愛,當我們把喜怒哀樂都建築在對方的一舉一動時,最終便會發現失去了自我,也感受不到愛,因為自己的內在已經先與愛遠離了。
但大部分人之所以戀愛,無非就是想要體驗愛的感覺,然而當忘記先愛自己時,那就已經逐漸遠離愛了,因此關係帶來的不再是愛的感受,而是失落、受傷、焦慮等等情緒了。
有些人會說,只要對方每天都報備行程,就會安心。
有些人會說,只要對方願意給予婚姻的承諾,就會幸福。
有些人會說,只要對方把金錢都交給自己管理,就會感覺被愛。
殊不知,即便對方如實照三餐問候,即便婚結了孩子生了,即便對方只是每個月領零用錢。
其實都知道自己無法百分之百的信任,一有風吹草動仍舊會疑神疑鬼,擔心自己不被愛。
那是因為誤以為不安是來自於外在事件的組成,但其實不安的種子早已埋藏在內心,只是等待時機冒出頭罷了。
不論安心、幸福、愛,都是自己可以為自己創造的,而非等待別人或環境給予。
如果平靜喜悅永遠要建構在某些事情的發生,那可能一輩子都只會在等待與失望中不斷輪迴。
回到我們此刻所面對的現況也是如此,在風雨中仍能往自己想去的方向大步前行,是因為把焦點放在目的地,而非讓恐懼困住了腳步。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什麼是想要的如常生活,其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換個方式為自己創造相等的價值。
例如以前想要帶孩子出去玩,是因為想要創造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及讓孩子有不同的體驗。
那依據這樣的核心價值,一定也能找到在家能進行的其他活動,像是一起做實驗或是一起來場親子瑜珈。
例如我自己一直以來維持運動習慣,是因為想要感受與自己的連結、自信還有健康。
那現在去不了健身房和瑜珈教室,我依然會在網路上找很多資源進行線上瑜珈,買些簡單的阻力用品在家中運動,趁小孩線上上課趕快冥想,即便時常會被小孩打斷,但我仍然很努力創造我想要的那份空間給自己。
而我覺得健康是包含身體和心靈的,身心本來就是互相影響的,我創造心靈健康的方式就是,不刻意去看各種疫情的訊息,把焦點盡量都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就真的不太會感到焦慮,反而很珍惜能健康抱著孩子的時光。
當能釐清自己真正想要創造的如常生活所代表的價值是哪些,才會知道要朝哪裡聚焦,並且為自己找到實踐的方式。
如此一來,外在的變化,就不會輕易地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變成壓力來減低我們的抵抗力了啊!
只要願意放下期待,接受現況,我們現在就有能力為自己好好過著每一天,而非在恐懼中渡過。
事實上,讓我們心慌的並非病毒本身,而是恐懼病毒帶來的後果和影響。
那麼,也許這樣的時期便是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直視恐懼的時刻了啊!
(怎麼透過疫情發現自己深藏內心的恐懼究竟有那些呢?我有為此錄了一集podcast,請搜尋「媽媽搞什麼鬼」,或是等我過兩天分享連結)
#圖片附上原文及當年照片
你要幸福啊心裡深藏的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要忘記,好好克服它們。要是沒辦法克服,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小孩子。』
《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 2020
書籍資訊:https://lessons.pros.is/38ptfa
博客來會員日兩本合購價:https://bit.ly/2K7Bv4E
是高文英作家的簽名!(腦中響起尚泰哥熟悉的尖叫聲)沒錯,終於讓我們等到超夯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It’s Okay to Not be Okay)的中文童書繪本了!目前已經可以出版第一集的《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與第四集的《喪屍小孩》。我們超級期待接下來還會有私心最愛的《春日之犬》,《手,琵琶魚》以及大結局中三位主角一起創作的《找尋最真實的臉孔》。不過,當我們拿到繪本時,最驚訝的不僅是整本書的高還原度以及精緻設計,而是在扉頁印有高文英作家的簽名啊!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是一部在暑假熱播的16集韓劇,我們愛到一口氣做了10支YouTube影評!故事敘述一位具有反社會人格的美女童書作家高文英,看上了一位哥哥患有自閉症的護工文鋼太,對他開始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但是兩人不只身份大不相同,就連個性與價值觀都像是兩個極端,在他們的互動中也對身邊的所有人帶來深遠的影響,更解開了兩人深藏在心裡數十年的秘密。就因為女主角高文英是位童書作家,『童話』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整部影集的核心。同時在部分集數中會經由一本高文英的作品來呼應當集劇情的主軸,反應了主角們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挑戰。
例如像是《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這本書就出現在第一集中:描繪一個長年被噩夢騷擾的少年,向魔女祈求能將不好的記憶刪除,以為能夠擺脫夢魘好好入睡。但沒想到即便不好的回憶消除了,他卻絲毫沒有感到幸福,最後靈魂也被魔女收去。我們覺得這個故事是用來影射戲劇中男主角鋼太的童年枷鎖,因為在文鋼太母親死於非命之後,為了不和有自閉症的哥哥分開,兄弟倆從此浪跡天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搬家,所以想要擺脫不好回憶的鋼太就像是故事裡那個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雖然隨著時間他漸漸忘掉了過去,可是他卻因為過度壓抑而過著並不快樂的人生。
而另一本出現在第四集中的《喪屍小孩》,這個詭異又獵奇的故事,卻意外地暖心。因為,裡面的喪屍小孩融合了劇中許多童年受傷的角色特點:不管是文英的缺乏情感、哥哥尚泰的依賴、權起道的求關注,還有鋼太的渴望溫暖。而媽媽這個悲劇角色,同樣也是劇中各種父母的融合:有尚泰鋼太媽媽的無私付出、權起道父母的害怕旁人眼光,更有文英媽媽的偏執⋯讓我們在翻閱時,想起了鋼太拿起這本書的夜晚,一面讀一面想起了自己的悲慘童年,忍不住痛哭失聲的模樣⋯
我們不僅很熱愛這齣影集,也對於編導為了影集所創作出來的繪本內容感到讚嘆,因為即便脫離了戲劇本身,將繪本的故事與繪畫獨立出來閱讀,都還是十分地發人深省。推薦給你喔!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