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個案問我問題,
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四年後,還是很實用,
歡迎大家複習。
【你在修佛還是修魔?】
(原撰於2017/5/1Annababy療癒系統網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04929243304646/)
這篇文章的觀點,
與我觀察靈性老師的觀點非常相近。
觀察一位靈性老師或者宗教派別有幾個重點:
1.他是否會以為他是誰,然後就忘了他是誰,他是否如實接納自己,不給自己貼標籤。
2.他給你的是批判,還是在調整你的心態。
3.他是否藉由恐懼的思維,企圖要你有金錢上或精神上的臣服。
以上三點,提供參考,這些觀察,代表對方心態的平衡度,一個平衡的導師,才能給你平衡且有效的指引,充滿意識型態的教導,只會讓你入魔,不會成佛。
沒有永遠的老師,也沒有永遠的學生,
當你決定要崇拜一位靈性老師時,
不妨試著觀察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開悟?
其實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老師
也都是每個人的學生。
另外,要很注意很注意的是,
我發現身邊有很多入了魔的人,
不乏是熟讀佛經之人,
這些人的誤區在於,
以為自己熟讀了多少遍的佛經,
就有多高的功力,
因此產生出分別心,
事實上,念萬遍有口無心的經文,
還不如一遍真真切切的體會。
==================================
導語: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杰德•麥肯納說,“你若問我如何吃飽,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后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這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而且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
在靈修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碰到很多“大師”,甚至“上師”。說實在的,靈修這玩意兒,是無法比較境界的,也就是說,大師與否,很難去客觀地衡量。
我看過太多“意識飽暖”的大師,他們精通某一個領域,也許是佛法,也許是道家,也許是新時代靈性,也許是印度教的傳承或是藏傳的傳承,也許是儒釋道三家都貫通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讓人折服贊嘆。但是深究之下,這些大師的人性面還是非常旺盛,性格的陰暗角落也藏污納垢了不少東西。我剛開始非常不解,怎麼說法說得這麼好的人還會這樣?還會做這種事?碰到洪南州老師之后,他用了一個名詞“意識飽暖”來形容這些人都是頭腦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沒有進到心裡,所以行為也沒有改變。
所以,我更確認了自己“不崇拜”大師的看法,因為一崇拜某人,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對方手中。而且,當我們拿崇拜的眼光看對方的時候,給對方加了很多光環,所以他的缺點你就可能看不見了。
就算是真正的開悟大師,我們也不要崇拜他們。因為,一旦你把他們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你就會誤以為,他們和你是不同的,你永遠到不了他們那個境界。其實,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把老師放在太高的位子上,給自己找藉口說:我永遠到不了那個境界。其實,我們都到得了,intention(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耽誤了自己。
其次,如果我們特別崇拜某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學習他的一些行為,以為只要我們做到了,就會像他一樣。這也是很多靈修的誤區。佛陀在菩提樹下,目睹流星而悟道,很多人就拼命打坐,好像打坐就可以讓他們解脫開悟似的。有些人也會不自覺地學習上師的穿著、打扮,甚至言談舉止,好像做到了那些,就會和他們一樣似的。所以有位智者就說:別追隨智才的腳步,追隨他們所追尋的。
自己想要開悟,所以行為舉止就表現得像開悟的人一樣,這其實是在壓抑自己。明明沒辦法“不執著”,還要裝著不執著,明明無法放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寬恕、原諒,這些都是在壓抑自己的陰影。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
我喜愛的美國作家杰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最豈有此理的事》一書中就提到:
印度有些聖人只朝北而坐,所以現在開始我也要時時朝北嗎?要是聖人愛挖鼻孔呢?我是否必須朝北,每天挖八次鼻孔?何必呢?我的人生使命是去模仿聖人嗎?不是吧。假如我吃飽了,而你餓肚子。你問我要如何才能吃飽。嗯,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後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但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你現在注定要失敗﹔你確保自己會挨餓。
這裡就說的非常清楚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內心要轉化,再好的老師,也只能給你指引,領你上路,但是無法背負著你到達目標。那一步一腳印的功夫,還是你自己要去承擔的哦!
【你在修佛還是在修魔】
我不是佛教徒。
好像一夜之間,我身邊的人都在修佛,
用心觀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會老大,
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
你那樣做會有報應。
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
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
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
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有的人修了佛后,變成了超級好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衝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是他需要別人的困難,別人有困難了,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哭,他才有機會感嘆自己生活的美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易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放生,認為幫助了那些小生命。曾經親眼目睹一件事,許多佛徒去海邊放生,放下去一會,白花花死一大片,因為他們放的許多是淡水魚龜,根本不適合在海水裡生活。
有一個人花幾千元錢從南海打撈一隻烏龜,然後放生到北海。放完後,心裡特高興,認為做了一大好事。我想如果那隻烏龜會說話,它可能會說:“我操你大娘,我在南海一家團聚,過著快樂的生活,你硬是把我弄到北海,讓我妻離子散,我詛咒你下輩子生孩子沒屁眼。”當然,這隻烏龜也有可能會很高興,因為免費旅遊了,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現在放生,在一些地方已經成了一條產業鏈,這邊剛放下去,那些魚啊龜啊,還昏乎乎的,那邊就被人打撈上去,下了鍋,或者重新賣給另外一些準備放生的人。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不去賺錢,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窩在家裡,天天說放下。遲早有一天,身邊的人都會遠離他,把他也給放下。這種放下,分明是逃避。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潔身自愛,其實是沒有能力與異性互動,沒有能力得到異性的愛,為了安慰自己,也為了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只好說自己潔身自愛。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俗世裡,所以還是要入世的。
有的人修了佛後,遇到問題,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這分明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許多修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的行為舉止謗誹佛。拜佛、上香、放生都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了。太執著修佛,太執著增加功德,本身就是有問題。
有時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為了將來去極樂世界?還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和勇氣好好地生活?
當然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跟他待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感覺有一股安寧的能量,流入你的身體裡。
佛只能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不是超人。佛不可能超渡我們,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你就是你自己的佛。
佛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你 渡我 成佛 又 渡我 成魔 為了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到一則新聞是基督教上千名牧師署名對政府提出關於疫情的七大訴求,包括要求政府不能打壓社運份子。
我在這裡寫文比較了馬來西亞佛教團體和基督教團體在這方面的分別 :佛教是有付佛外道來馬來西亞時,會為了自己的宗教利益跟政府提出訴求。
反觀基督教這一次不是為自己的宗教利益,跟政府提出訴求。
我知道一些人不喜歡比,但事實擺在面前,馬來西亞佛教團體對民權問題的關心度非常的低落。
文章出了後,有一個分享文章者,他的朋友留言,基本上是罵我,他說『这... 需要批判别人来彰显自己优越的心态.. 是小孩子才会说的话』。
我不確定我文章裡面有寫到我的優越感,而且我也不是基督徒。你當然有權利認為『凡是批判的一方,都認為自己優越』。
實際上,批判和踩低你,是兩回事。不要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又不准人家批判,那人家要怎樣給你反饋?
難道還要跟你說『恭喜發財,有空喝茶』才叫做有建設性建議嗎?
你自己不關心社會問題,為甚麼不准許人家說你不關心社會問題?
你這不准許人家說馬來西亞佛教團體不關心社會不公義,是哪個佛教經典的法義?
若佛教徒還認為自己是佛教徒的話,你不用馬上成佛,你可以學學佛陀當年的做法 —— 他就是一個社運份子。
佛陀當年大力宣揚反對種姓階級制度的人,但卻也有一些人會認為佛教團體為社會不公義發聲或表態,是代表有鬥爭、競爭或者是爭名奪利。
你不肯為不公義發聲,有一天你自己被不公義對付時,你可能就會真的明白甚麼叫做報應。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你 渡我 成佛 又 渡我 成魔 為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1 黃偉民易經講堂
說了三十多年的港人治港,今年突變成「愛國者治港」,工聯會說:讓我們走得更遠!
一個一個在獄中的區議員辭職了;四成老師,準備劈砲。他們說,現在學校要他們教的,和他們懂的不同,無法教下去了!
有兒女的,收拾細軟,賣樓匯錢,舉家準備離開。中年辭職,徬徬徨徨,連說再見都沒有時間……
這時,林鄭接受澳洲記者訪問,被問及香港出現移民潮,是否擔心人才流失?
這位特首回應:
離開的,都是逃犯,我們不在乎!
當晚特首辦深夜補鑊:
僅指犯罪離港者而已。
林鄭不愧巨門化忌人,兜唔到的,因為她真的是這樣想!
她當香港人都是犯人,所以離開,就是逃犯。她本人不在乎!
艱難,也是修行的好機會。
玄奘法師,十萬八千里的由長安去天竺靈山取經。步步艱難,日日魔考,取的,不是什麼佛祖秘笈真經;取的,其實是沿途的艱難經歷。
佛教的本義是蓮花。
骯髒的淤泥,可以長出潔淨的蓮花,今日香港這個城市是修行的好機遇,也是個人修行的好環境。
佛經中成佛法門的,叫《妙法蓮花經》,也即是《法華經》。
《易經》作為衰世之學,其中第五十二卦,艮為山卦,是教我們止欲修行的卦。
第五十一卦是震為雷,第五十二卦是艮為山。震為雷,艮為山,震代表腳,艮代表手;震為動,艮為止。行是震,止是艮。兩卦合起來,就是人生的行止。
震艮兩卦相綜,互為一體,代表人生的行止關係。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時機成熟便行,時機不當便止。像駕車時兩個腳掣,一時油門,一時煞車。
行中有止,止中有行。行極則止,止極則行。
兩者既對立,又統一。
人,不能永遠的行,也並不可能永遠在止。這便是陰陽循環的道理。
行是陽,止是陰,行止永遠在交替運行。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靜到極致,我便看到萬物的運作模式,是循環往復的。
第五十一卦的震為雷卦,本意是動,上下都是震,重雷疊至,一個又一個的雷響,象徵人生的打擊。一個按一個,永不休止。
生命既有嚇你一跳的打雷,就有五十二卦的艮為山的處理智慧。
上卦是艮,下卦也是艮,重山之象。古人見山即止,這個卦叫你停下腳步。
《論語》里仁篇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人生修養第一課,就是學習約束自己。懂得約束自己,在言行上犯上過失,是很少有的。
這個止,是教我們止欲修行。
人生的打擊,往往根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貪嗔癡欲念。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有無窮之欲,像孫悟空的如意金剛棒。這支可大可小,用的時候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人類的煩惱根源。孫悟空就是用它來大鬧天宮。
天翻地覆,群仙束手無策,最後如來佛祖出手,這個手,就是艮卦,艮為手,為指。
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任他法力高強,就是跳不出佛祖的掌心。那便是艮,止欲修行的象。佛祖的手,五根手指,壓住悟空五百年。
現世修行,當下即是。轉煩惱成菩提,金剛棒是煩惱之根,也是降魔之棒。此岸就是彼岸。
艮卦的卦辭: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為止,卦名在這裡作動詞用。艮其背,在亂世修行,要止欲,將我們的欲念壓下去。
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源頭,都是身體,要修行就得從身體開始修。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無論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都是為了超脫肉身的障礙。人間的欲望無窮,要修到及吾無身,沒有肉身的包袱,吾有何患?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呢?
這就是解脫禍源的概念。
艮其背,就是佛家修行的面壁。用背,對著滾滾紅塵中飲食男女,金錢權力的誘惑。
人開始修行,總因為定力不足,先要跟塵世隔離,到山上,艮為山,塵世人多煩惱多,在山上人少煩惱相對便少。所謂「艮其背」,就是從遠離誘惑開始。
「不獲其身」,好像連肉身都不見了。這是象徵性的說法,因為一切煩惱都是從肉身而來,一旦艮其背,通過面壁苦修,到肉身彷彿都不見了。小乘佛法修到最後就是這個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先空掉自己開始,然後再進一步無人相;做到無我無人,時間空間都失去意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入永恆的空相了。
但這只是羅漢的境界,只不過是個自了漢,只是自渡,沒有渡人,小乘境界而已。
佛教追求的,是兼善天下,普渡眾生,所以必須重返人間,照顧自己以外的眾生,這是菩薩的層次。
有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的基本功,走入人群,各行各業都是修行道場。政客可以修,豬肉佬可以修,有錢佬可以修,乞兒可以修,動中修定,就是「行其庭,不見其人。」
走出門戶,接觸人群,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見其人。芸芸眾生,不管男女老少,鰥寡孤獨廢疾者,無眾生相,都沒有差別。
離一切諸相,即是無一切諸相,故名諸佛。
這樣,結果就是無咎。
艮卦,止欲修行,就是追求無咎。不是吉凶悔吝,不是成敗得失。
無咎,就是沒有遺憾而已。
不要怨恨今日甩甩爛爛的香港,佛教的本義是蓮花,生長在最骯髒的淤泥。修行就是在最髒的地方,開出最潔淨的蓮花。
艮卦《彖傳》:
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易傳十翼》,說到艮卦,都是一個「止」字。所以,一定要從「止」字開始,去瞭解艮卦。
也就是說,艮卦第一步,要停得下來。至少,要暫時停下來。
艮卦的初爻,也是用身體取象,叫:「艮其趾」。
足之所止曰趾。
要在自己立足之地,立定腳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立身的條件。
站不站得住,立場有沒有問題,便很重要。
艮為止,止於至善也是止,要止到什麼境界呢?
止字上面加一條線,便是個「正」字,也是止於一。
《周易》從頭到尾,都是講這個「正」字。得位是正,得中是正,貞 也是正。簡單點說,是要止於一。
什麼叫做一?
老子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是萬物化生的總原理。萬物化生的程序,是由這個道開始,生出一種氣。這氣又分為陰陽,陰陽兩氣交合,又產生了新的和氣。陰陽兩氣如此不斷的交合,不斷的創生,於是,便繁衍成萬物了。
萬物稟賦著陰陽而生,這陰陽兩氣,互相激盪而生成新的和氣,以調和將養萬物。
人的修行,就是要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一, 不是個東西,而是追求這個完整,不容分割的象。
《雜卦傳》中,有三個卦,都用上這個「止」字。
艮,止也。
大壯,則止。
節,止也。
大壯,覺得自己最勁的時候,便是出事的時候了。
大壯最易闖禍,止,是克制的法門。
艮,止也。是追求止,因為艮卦的錯卦是兌卦。兌為悅,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欲所在。止的對象是人性的欲念。
至於節卦,它的止,是一種限制。水澤節,湖上水位,不能多,不能少,要調節。
三個止,各有重點。
不要以為止,就是停下來什麼都不做。
艮的止,是: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卦的止,是活的。
震艮相綜,本為一體。動極轉靜,靜極思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一如。
人的一生,不礙乎行止。
如何決定行止?
止,不是永遠的止,而是等待時機。
止,是有節奏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一切由「時」來決定。
《彖傳》告訴我們,對艮卦不要誤解,動靜都要恰到好處。
動靜不失其時,才會其道光明。
艮卦是修行的象。
凡大修行者,頭頂上都有一個光環。這表示,修行者的道,是光明的。
動靜一如,才是真佛。
艮卦能帶來光明的象,就因為定得往,才會有光明智慧,才能看得清楚。
乾卦說:大明終始;
坤卦說:含弘光大。
先有乾卦的明,作為發光的本體,才會產生坤卦外放的光。
乾卦象徵的「明」,加上坤卦象徵的「光」,合起來就叫「光明」。
修行到大宗師頭頂的光明,其道光明,也即是剛柔互濟,陰陽和合,生生不息。
艮其止,止其所也。
人,要守好自己的崗位,不要越界。
靜得下來,就能找到自己的崗位。好好的守在那個位置,自己得其所,眾生各得其所,社會就能夠安定了。
每個人都有他的「所」,《大學》就叫「無所不用其極」,每個人 在每個「所」上,都可以發揮所長。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八純卦六支爻,都是敵應,陰對陰,陽對陽,沒有應與的。為什麼刻意在艮卦提出來呢?
因為艮卦是兩重山,上卦是山,下卦也是山。兩座山對峙,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沒有互動,不相與也。
上下卦內外卦,不相往來,充滿溝通的障礙。但不要擔心,因為艮為止的止,是因時而止的。只要「時」這個因素改變時,一切便變了,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這階段,沒問題的,因為時間會變,行止便會變了。
香港艱難,我們學習艮卦的精神,守好自己的崗位,守住自己的立場。
《大學》說:
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
為人子止於孝,
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
這是說,各止其所,守好自己角色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