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蒙特梭利Part 1 日常生活教育
蒙特梭利不用一定在蒙特梭利學校才可以發生,在家也可以!雖然家裡沒有一系列昂貴的蒙式教具,但其實家裡有很多可以使用的工具、資源、甚至機會來落實蒙特梭利教學。首先,蒙特梭利教學分為四大領域,分別是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言教育和數學教育,而家裡恰恰是日常生活教育最豐富的地方,例如:倒水、掃地、擦桌子、餵養動物、食物準備等都屬於日常生活教育。蒙式的日常生活教育設計,除了要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促進小肌肉發展和習得生活技能以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安全感和熟悉感。假設一個新生剛剛進入到蒙式教室,通常老師會為他安排一個日常生活工作,因為對一個孩子而言,日常生活活動是最容易、最快將家和教室連結起來的橋樑,當孩子看見跟家裡相似的工具或物品,並且能得到機會親自操作,心裡的安定感和欣喜是不可言喻的。一般來說,孩子在家沒有或是很少有機會掃地、倒水、洗碗、準備點心,因為大人總會認為小孩做不好,洗不乾淨先不說,還越弄越髒亂。日常生活教育不只給予孩子安全感,更能真正滿足他們想親手做這些“大人”活動的內在渴望。
在開始執行之前,有幾件事要注意:
1. 降低期待: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把期待降低、降低、再降低,要記得他還是個孩子,做這些事絕對不可能像你一樣完美,每一次練習的過程他都會慢慢進步。
2. 提供”必要“(just enough)的協助:孩子在進行這些日常生活工作中,有很大的可能沒辦法獨自從頭到尾完成,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幼兒,而父母的角色就是協助的提供者,如何提供”剛剛好“的協助是很重要的一環,幫得太多,孩子得到的練習太少,幫得太少,孩子沒辦法完成工作,另外,有很多時候,幼兒會突然崩潰或爆炸,極有可能是因為,他感覺自己能完成的事,被父母先一步做了而感到非常生氣,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內心,有一股很強大的自然驅動力,他們會非常的想自己做很多事,I want to do it by myself!
3. 不反應(reaction),而是回應(response),反應是帶有個人情緒的,回應是客觀事實的,舉例來說:孩子倒水時,不小心灑到衣服和地上了,A:哎呀!你怎麼灑出來了,你看都濕了拉!真是麻煩死了,快點跟我去換衣服!B:噢!我看到水灑出來了,你的衣服和地板都濕了,你的皮膚感覺到濕濕的了嗎?我們一起來清理乾淨然後換衣服吧!
那麼,實際該如何做?其實所有的家事都能讓孩子參與,我舉幾個我家小朋友經常做的活動:
姊姊3.5歲
1. 掃後院落葉:我會邀請(有時候她邀請我)一起去後院打掃落葉,她有一把小掃把,跟著我一起掃,並且非常喜歡把成堆的落葉掃進畚箕裡。
2. 喂狗:告訴她每隻狗只要半勺的飼料就夠,她能很精準的各量半杯倒進兩個狗碗裡。
3. 倒水:我有一個小玻璃水壺,裡面放涼的開水,讓她自己可以到水進茶杯或者吸管杯裡。
4. 碗盤歸位:將乾淨的碗盤餐具從洗碗機拿出並歸位,當然鋒利的刀或大一點的鍋子還是我來操作的。
5. 幫植物澆水:幫室內和室外的植物澆水。
6. 如廁:自己上完廁所,把小尿盆裡的尿倒掉並沖洗乾淨。
弟弟1.5歲(提供“必要”的協助)
1. 丟自己尿布:我會先幫他把尿布專用垃圾桶的蓋子先打開,再輕輕蓋上(假裝蓋上),因為以他自己的力量是沒辦法打開的,但他又想自己單獨完成掀開蓋子的動作,所以我做了一點點的support。
2. 自己吃飯:用手、用叉子、用湯匙,過程中灑了也沒關係,吃完再清潔就好。
3. 喂狗 :這裡要先幫他把份量用飼料勺先量好,再讓他自己倒進狗狗的碗裡。
4. 擦地板:在我擦地板時,我會拿一張濕紙巾或者擰乾的小布給他,他會跟我一起擦,且覺得很有參與感。
5. 蓋所有的蓋子,例如:吸管杯、尿布疹藥膏、吹泡泡瓶,他只做蓋上去的動作,剩下旋轉的動作由我完成。
以上只是最近經常在我家發生的活動,按照年齡、性格、興趣、季節的不同,適合您家孩子進行的活動也會不同。當然,要自行斟酌活動的可行性,如果無法接受太髒亂、太濕,也不要太勉強自己,畢竟父母們平時已經是非常辛苦了啊~就像我目前只限定姊姊幫忙把已經乾淨的碗盤歸位,還沒有開放她幫忙把油膩膩的髒碗放進洗碗機😂。
#日常生活教育
促進 幼兒的語言習得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寶寶睡前撞頭
#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
#寶寶行為背後都有需求
媽咪問:「 #寶貝睡覺前會去撞頭?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大多會問到寶寶撞頭的媽咪,幾乎都是男寶,也有女寶,但男寶撞頭的機率高超許多。
#寶寶撞頭正常嗎?其實寶寶撞頭還蠻常見的。
#寶寶會什麼會撞頭啊?寶貝會撞頭,原因有好幾個,寧寧老師來分享
▶️缺乏運動刺激時會撞頭
當我們的身體需要「動能」釋放時,而未被滿足,尤其是多數寶寶撞頭,是因為前庭平衡的刺激不夠,讓寶寶無法有效發展平衡感,所以用撞頭或者撞身體的方式,來滿足身體發展的需求。
▶️緩解生理不適時會撞頭
有時候寶寶在發展中,會遇到一些身體不適的情況,譬如長牙、長骨頭時,或者生病時,耳鼻部位感染時,身體可能伴隨著疼痛、不舒服的感受,也會出現撞頭的情況,可能是寶寶需要透過更強烈的感受,來蓋過身體的不適,轉移生理不舒服的感受,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心理需安撫時會撞頭
有一說是寶寶需要放鬆時就會撞頭。多數寶寶是睡覺前,會想要撞頭。撞頭的過程,會為寶寶帶來一種節奏感,從觸覺、聽覺、動能覺、本體覺上,產生一個固定的搖晃感,讓寶貝產生類似「搖」的感受,滿足心理安撫的需求,但有時候寶貝不見得是撞頭,而是一直翻滾,直到入睡。
▶️情緒較激烈時會撞頭
當寶寶情緒激烈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或者還無法充分用語言表達時,為了讓自己的情緒有地方紓解,就會本能地用頭撞牆、撞地板,或者用身體來衝撞牆壁。因情緒關係而撞頭,就好像在宣洩情緒一樣。
▶️好奇因果關係時會撞頭
寶寶的學習是一直在持續的,好奇心與探索因果關係的學習慾望,會讓寶貝想要試試看,頭撞牆壁會怎麼樣,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來佐證自己的想法。
▶️來自大腦及發育問題
有些發展出現異常,或者帶有自閉傾向的幼兒,可能會有撞頭的行為,家長可以觀察,如果寶貝在人際互動、學習反應上出現一些異常,請一定要提早到醫院檢查,以免耽誤早療的黃金時期。
✅在嬰幼兒0-2歲,甚至是到3歲,撞頭行為是常見的,如果遇到寶寶撞頭,一來是要注意寶寶的安全。二來,家長可以帶著細心,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自然有緩解和解決的方法。
👉如果是運動量刺激不足,可以多做一些促進前庭平衡的寶寶瑜伽式,譬如「飛翔式」「小飛機」「溜滑梯式」「盪鞦韆式」「摩天輪式」...等。多與寶貝一起玩「動作」遊戲,尤其是大動作,能夠促進寶貝的感覺統合,亦能夠帶給寶寶發展及心理上安撫,幫助寶貝減少撞頭的行為。
👉如果是生理不適而撞頭,建議可以多擁抱寶寶,以及進行寶寶按摩,跟寶貝透過「撫觸」,來緩減寶貝在身體、心理上的不適感。撫觸、按摩是非常好的親子活動,撫觸對寶寶來說,不僅是促進全身神經發展的重要方式,更能幫助寶貝在身體的不舒服、心理的安全感上,種下非常深厚的基礎。
蜜亞醬至今快4歲,我還是超愛抱女兒,跟她一起進行按摩~
大家也可以看看以下文章
📍「擁抱」好處多多!日本研究:抱抱舒緩疼痛的效用比嗎啡還強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6/10/18/benefits-of-hug/
📍嬰兒按摩好處多促進孩子成長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https://heho.com.tw/archives/57307
👉當遇到寶寶情緒較激烈時撞頭,要先留意我們與寶貝之間,當遇到衝突時,是不是有太多情緒性的互動了?我們在教養寶寶時,是否動口或動手呢?讓寶貝感受到較多的負面情緒。而不是教養中,一起學習適當的情緒紓緩方式、學習正向的情緒管理,來幫助自己與情緒共處。
情緒反應是會被繼承,以及被累積的。我們對待情緒的方式,孩子會不知不覺中學習起來,譬如壓抑、否認情緒,或者將情緒用語言、行為爆出來,傷害別人。若沒有機會,學習適當的情緒紓解,或者當有情緒時,沒有在足夠安全與信任的狀態下適度舒緩,而是同樣被強烈的情緒回應,孩子的情緒會累積,直到過度激動,導致需要用身體撞牆、頭部撞頭,來釋放內在的情緒能量。
當寶貝有情緒時,我們可以透過身教,來跟寶貝一起學習更適當的情緒表達。譬如,有情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現場、數一到十...等等,平常我們遇到孩子有情緒時,也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來應對,就可以減少嬰幼兒習得負面情緒反應的機會了~
👩🏻🌾嬰幼兒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有需求的。鼓勵家長,當我們看到寶貝的行為,可以先理解孩子怎麼了,同理孩子,了解孩子,找到原因和需求,適度地回應和滿足,親子一起正向親密地成長~
🎈8月份Kids’ EQ Learning & Parenting #親子情緒教養課程,皆已額滿,可私訊預約10、11月新班課程
🎏寧寧老師親自上課,不只教嬰幼兒們情緒管理,也與大人一起來分享「屬於大人的情緒療癒」
🚼2020年9月最新 #寶寶手語、 #寶寶瑜伽 課程,各班還有少數名額~
請點選: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825948767813137/?vh=e&d=n
報名系列課程,即可長久與寧寧老師親職諮詢~
🔽蜜亞醬也有奧嘟嘟的時候,在媽咪眼裡,各種表情都有可愛之處~
促進 幼兒的語言習得 在 郭葉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讓孩子能夠流利的使用母語之外的語言]
昨天和0-3歲班在一起,他們認得我了,今天一進門就被小小孩牽進他們的教室玩。
如果不懂人類的社會心理發展,光是用眼睛看,你真的會覺得小孩在幼兒園就是在吃喝拉撒睡與玩耍嘛,和在家裡有什麼不一樣?
但是從兒童身心發展的眼光來看教室裡發生的互動,你會發現長大以後的世界和0-3歲發生的種種息息相關。
早餐時間,林老師拿出插著花朵的花瓶,很美的桌布墊和排盤美麗的麵包、水果、火腿片放在桌上。我心裡想著,啊,原來美感養成可以這樣簡單。
台灣有些家庭是鋪上報紙用餐,這樣可以減少擦桌子的麻煩。我個人也是個實用主義,認為美感又不能吃,何必花心思。然而眼見著幼兒園願意多花心思在培養孩子的美感,我默默地想著,如果從小有人教我欣賞美,我現在就不會拿著化妝品跟拿著斧頭一樣困難了。
早餐過後就是和孩子玩的時間了。在這個幼兒園中,一個班級同時有兩位老師,一位講中文,另一位講德文。講中文的老師只和孩子講中文,講德文的老師只和孩子講德文。在這樣語言融合的環境下,孩子很快就學會德文和中文了。
從和一位金髮碧眼的男孩互動中,我看到語言的學習是如何自然的發生。
他拿著玩具車,比著窗外的車子跟我說:「Auto」,我點點頭說:「誒,對,車子。」
他說:「Auto」,我點點頭說:「誒,對,車子。」
就這樣大概來來回回五遍,他對我說:「車子。Auto。」
我拿著車子和孩子玩各種墜落與相撞的遊戲,除了好玩,我的意圖是讓孩子看到邊緣的墜落是如何發生,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以後就懂得水瓶放太邊邊會墜落。
當車子從沙發的邊緣掉下去時,我用誇張的聲音說:「掉下去了!」
我還拿著車子在孩子背後滾滾,孩子覺得很舒服,一直拿著車子要我幫他們滾背。除了好玩,我的意圖是讓孩子覺知到背部的感受,覺知怎樣的觸摸是舒服的,怎樣的觸摸是不舒服的。
在幫他們滾背的時候,我問他們:「這樣舒服嗎?」
在玩耍中,我使用的是中文,因此中文對他們是有意義的。「掉下去了」對他們是有意義的,「舒服嗎」對他們也是有意義的,因為這些語言和他們親身體驗的經驗是相對應的。
我的孩子在蒙特婁是講法語的。講了三年,法語流利的程度已經到達他們要講秘密只要用法語就可以了。回台灣後為了維持他們的法語,我聘請了法國老師來家裏當家教,沒多久他們就拒學了,因為在台灣生活,法語對他們是沒有意義的。現在他們不喜歡我跟人家說他們會講法語,他們說自己的法語已經全部忘光光。
反倒是我兒子因為看日本動漫的需要、高中時玩運動彩得知道NBA動態的需要及自學混音技術的需要,他的日語和英語都很不錯。
從我在幼兒園的觀察和我兒子的經驗,語言的學習得要有意義,沒有意義是學不起來的,而且也很容易流失。
要學會雙語,除了沈浸式雙語環境所產生的意義,當然,國家的政策也幫上了很大忙。
德國接納了很多難民,花不少心思在幫助母語非德語的孩子身上。
我在員工休息室看到一位高高帥帥的男生在裁教材,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是巡迴語言老師,每週在這個園所兩天。他會進班和幼兒一起玩,觀察他們的語言發展狀況,提供建議給德國老師,教他們如何促進幼兒的德語。
語言是很好的工具,我因為能夠講英文得到了很多機會。
然而從我兒女語言學習的經驗和這次在幼兒園的觀察,我發現,除非有意義,除非是沈浸在該語言的環境中,否則第二語言的學習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