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蔡英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這段時間,謝謝大家關心能源轉型和環境議題,今天小英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完整說明了執政黨的立場。 說明的內容有點多,但請大家幫忙多多將影片分享出去,能源轉型與環境議題是攸關台灣未來的大事,我們都需要理性思考,然後共同面對。 00:00 ▌福島核災後反核四成為主流民意 2011年福島核災的...
保護藻礁方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六月是海洋的月份,而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頭
在太平洋西南方、台灣以南的不遠處,有著一片科學家俗稱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蘊藏著世界密度最高、最豐富的海洋生態,超過3,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棲息在此,超過一億多人的生活依賴著這片海域。
珊瑚大三角範圍橫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
圖片來源: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未知且神祕的大海
去年十月,一群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海下,發現約 500 公尺高、1.5 公里寬的巨大珊瑚,其高度甚至超過帝國大廈與艾菲爾鐵塔,為 120 年來首見。這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我們,儘管海洋探測儀器日趨先進,我們對於海下世界仍所知不多。
為期 12 個月的探險活動中,科研人員於繪製大堡礁北部海床地圖時發現這座分離礁
圖片來源:美國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海中熱帶雨林與氣候變遷
生存範圍不到全球表面 1% 的珊瑚礁,又被稱作海中的熱帶雨林,是超過 1/4 海洋生物及約 4,000 種魚類的家。當颱風來臨時,珊瑚礁站在第一線作為抵擋風暴的屏障。如果珊瑚礁不健康,海中的魚、藻、微生物也就無法好好長大;如果珊瑚礁消失,海洋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的衝擊。
海洋、氣候與人類的生活,就好像一個動態的環,在各種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彼此牽動著彼此。
圖片來源: Francesco Ungaro from Pexels
今年五月高溫少雨、天氣炎熱,台灣好似一個蒸爐,熱烘烘的燒著,但你知道嗎?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遠遠的超過大氣。科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產生出來額外的熱有超過 90% 被海洋吸收,而極端氣候為海洋帶來了極大影響,也衝擊了台灣的珊瑚礁。
去年夏天,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公布的研究結果,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 31%~40% 的珊瑚,背後原因與氣候變遷及海水升溫緊緊相關。
2020年後壁湖花園同潛點但非同地點與角度,珊瑚白化前(左圖) 與白化後 (右圖)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珊瑚礁也需要健康檢查?
珊瑚礁也跟人一樣,若能夠定期進行體檢,便可及早瞭解海洋的關鍵狀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年開啟珊瑚礁體檢行動,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調查方法,號召各地的潛水志工,以公民科學家的形式與志工們,紀錄海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珊瑚礁體檢就好似與海建立另一種關係
體檢前,志工必須參加行前訓練,科學指導員會教導志工如何佈線、下海後如何記錄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底質類別以及珊瑚覆蓋率。
照片: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體檢結果】
2009 年至 2021 年以來,共有超過千位志工參與。每年我們完成 22 個樣點地查,並將歷年數據公開。
珊瑚礁觀測數據的運用
長期的海下觀測,除了希望能夠瞭解海洋狀況,更同時透過生態調查、長期數據累積,將資料轉譯成可被接受的形式,提供可瞭解的資訊、可參與的活動、可加入的行動接觸更多人。此外,我們也運用數據成功阻擋台東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更推動兩種台灣特有珊瑚列入保育。
照片:杉原海岸前 50 公尺處就有珍貴的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延伸閱讀:【解構美麗灣】
2014 年起至今,環資每年至少辦理 1 梯次生態潛水家 Eco-diver 培訓課程,邀請生態潛水教練授課,透過在 3 天 2 夜的行程,提高珊瑚礁體檢相關知識,並提供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所頒發的 Eco-diver 證照,持有此證照,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入其他與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相關組織的志工行動。
2020 年也辦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放映會,共 120 人參與並邀請陳昭倫博士分享其於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第一手觀察,同時介紹珊瑚礁白化成因與影響。
透過珊瑚礁體檢,在瞭解珊瑚礁與大海的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資料反映海洋保育的成效。
海洋保育,真的有差!
2016 年 15 公頃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公告為禁漁區,2017 年環資首次協同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長年在潮境保護區潛水的潛客表示,過去潮境保護區的珊瑚礁生長不佳,各類的大小魚類也不容易發現蹤跡。自從成立保育區後,海底生態明顯逐漸恢復生機,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影!
2021 年,珊瑚礁體檢步入第 12 個年頭,如果你也熱愛海洋、關心台灣珊瑚,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珊瑚礁體檢,共同加入守護台灣海洋的行列。
保護藻礁方法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時代力量透過記者會與臉書貼文多次呼籲中選會,舉行公投將會造成大量人流移動與群聚,增加染疫風險,且近期各界都將心力投注在防疫工作,公民投票議題未能獲得充分討論,應#延緩辦理公投。
今天,中選會終於正式宣布「原定8月28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因受疫情影響,改定於12月18日投票」,重啟核四、珍愛藻礁、反萊豬與公投綁大選等四大公投案確定延期。時代力量肯定中選會採納我們的建議,及時做出正確的決定,一方面保障公民表達民意的權利,同時也保障國民的安全及健康,讓國人能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下討論公眾議題與投票。
中選會雖表示,《公投法》第24條規定,準用《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66條第1、2項「發生或可預見將發生天災或其他不可抗力情事時」,讓中選會可以改定投開票日期或場所的規定,也因此公投日期調整至12月18日。但時代力量仍要呼籲,《公投法》第23條嚴格綁定公投確切投票日的規範仍需要盡速修法,徹底解決公投日期僵硬無調整空間的問題。
本次疫情危機,除了凸顯出《公投法》第23條的公投日期過於僵化,無法因應重大緊急事件的問題,同時,也應盡速推動《公投法》第 25條不在籍投票相關修法與建置電子投票系統。
📍《公投法》第 25 條規定:「主管機關辦理全國性公民投票,得以不在籍投票方式為之,其實施方式另以法律定之。」我們可以看到,法規早已明文公投可採不在籍投票,但實施方法仍完成法律上的授權與施行細則。
📍在#電子投票系統的部分,去年中選會主委李進勇曾說,選務電子化是重要方向,第一步是公投的電子連署。立法院多次要求中選會規劃電子投票,中選會在2018年建置完系統後,表示需要更多討論跟準備,便無實質進度了。
時代力量在2016年便提出《公投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將不在籍投票相關規定納入,這次公投延期事件,更顯現不在籍投票方式有其修法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中選會去年5月就已將不在籍投票相關修正草案送至行政院,時代力量要求行政院盡速將草案送交至立法院審議,讓朝野各黨盡速修法,同時也要求中選會應將電子投票系統建置到位,不要一再拖延。
最後,時代力量要提醒,雖然公投會延至12月18日,但台灣目前仍面臨疫苗數量不足、疫苗施打率過低,多數國人未能在短時間內受到疫苗保護的問題,在此情況下,中選會與疫情指揮中心仍要應及早規範選務、投票,以及防疫指引等完整公投配套措施,以確保疫情不會因為舉辦公投而出現疫情傳播的風險。
保護藻礁方法 在 蔡英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近這段時間,謝謝大家關心能源轉型和環境議題,今天小英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完整說明了執政黨的立場。
說明的內容有點多,但請大家幫忙多多將影片分享出去,能源轉型與環境議題是攸關台灣未來的大事,我們都需要理性思考,然後共同面對。
00:00 ▌福島核災後反核四成為主流民意
2011年福島核災的震撼,不僅衝擊了日本,也衝擊了台灣,福島事件的畫面和傷痛,讓台灣人感受到「核災」如此可怕。
也在那一年的8月,民進黨在「十年政綱」當中,正式把非核家園的主張,落實到現實政策的規劃當中,歷經數十年的努力,終於爭取到主流民意的支持,把核四工程擋了下來。
02:26 ▌民進黨執政啟動能源轉型,推動三接也會保育藻礁
2016年開始,我們啟動了能源轉型,讓綠電急起直追,全世界再生能源的廠商,都感受到台灣推動綠電的決心,也帶來大規模的投資。
最近受到矚目的第三接收站,我們大幅修改前政府的232公頃開發面積,現在只剩下原規劃的十分之一,接下來,我們更規劃要成立基金,針對全台多處藻礁,推動系統性的保育工作。
03:10 ▌能源轉型是共同目標,保護家園是我們的共同使命
能源轉型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這不是路線之爭。天然氣和藻礁,是減煤、減空污和保育之間的權衡,是環保與環保之間的選擇。
我們會要求行政部門和黨公職,持續和關心的團體、朋友溝通。保護家園是我們的共同使命,我們目標一致,只是選擇的實現方法或許有些不同。
因此,請大家不要相互攻擊、不要相互傷害。抱持理性,努力溝通,我們一定可以共同尋求出解決之道,一起度過能源轉型這一關。
04:50 ▌重啟核四並不可行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最近重啟核四的聲音又出現了。我必須明確地告訴大家,核四絕對不是選項。
第一,安全不可行。
福島核災之後,核電廠耐震標準,已經變得更嚴格;核四過時的設計,早就不符合新的標準。且台灣位於地震帶,潛在風險不斷增加,工程上的風險,也令人憂慮。尤其是鄰近的台北市和新北市,都是人口稠密區,萬一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耗資費時不可行。
因為廠商已經解散、設備也停產了,不僅要跟總顧問重啟新約談判,過期設備也要汰舊換新。再加上地質調查的重新評估,以及立院預算審查,耗資巨大、曠日費時。更不要說,核廢料的處理和存放,到今天,都還是很難解的問題。
06:31 ▌核四發電占比僅6.5%,然而太陽能發電占比已能超過6%
即使排除萬難,讓核四兩台機組都發電,發電占比也只有大約在6.5%左右。然而,在目前的中午尖峰時段,太陽光電的占比已經超過6%;另外,風電也全力在追趕進度。
透過全力推動能源轉型,光電、風電的比重逐步增加,大約五到六年的時間內,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可達到20%,再加上燃氣取代燃煤,也可以同步達到減碳、減少空污的目標。
07:27 ▌加速推動能源轉型,讓台灣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模範生
第一,要跟上淨零碳排的趨勢。今年元旦行政部門已加快腳步,歸納整理其他國家的減排路徑、方案和做法,並且啟動跟民間部門的溝通討論。
第二,要更新綠能發展目標。國家能源轉型的總目標,不會停在2025年。我們因應環境變化,設定新目標,檢視並投入新的技術,幫助我們推動減碳成果。
台灣正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團隊不僅要跨部會一起努力,更要結合政府、市場和民間的力量,爭取更多支持,讓再生能源發展能夠更順利。
小英總統有信心,也有能力帶領國家,讓台灣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模範生,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保護藻礁方法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主持:柳丁哥哥、阿傑老師
這次來到的是位於恆春半島的墾丁萬里桐潮間帶。萬里桐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因有黑潮暖流流經,且未有大溪流沈積物之排放,水質清澈,溫度適宜。珊瑚生長茂盛外,並具有富於變化多端之海底地形。潮間帶的生態多樣,可見各式魚類、貝類、螺類、海百合、海星等生物,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海域生態保護區。
1. 褐菖鮋:褐菖鮋俗稱石頭魚,又稱石狗公。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會偽裝成石頭,等待小蝦、小魚游經過時,上前獵食。褐菖鮋身上的棘刺有毒腺,平時躲藏在環境中的時候,棘刺是順著的,但遇到危險時身上的棘刺便會豎起來,萬一一不小心被刺到了會非常痛,需要馬上去看醫生。
2. 伊莉莎白多彩海蛞蝓:伊莉莎白多彩海蛞蝓喜歡生活在熱帶的淺海珊瑚礁區,而且牠們非常迷你,最多就只能長到三公分大小。伊莉莎白多彩海蛞蝓是非常特別的裸鰓科生物,牠裸露在在身體外的橘紅色觸角,就是牠用來呼吸的鰓。而且牠是雌雄同體的軟體動物,肉食性,以海綿或其他軟體動物為食。
3. 海百合:海百合是棘皮動物的一種,也是濾食性動物。牠會過濾海水,利用充滿黏液的羽毛狀的腕和羽枝捕捉海中的有機顆粒和浮游生物,黏到之後再利用腕中央像輸送帶一樣的步帶溝將食物顆粒送至口中。牠一根一根像羽毛的構造是牠的腕足,除了進食,也用來讓牠自己固定在岩石上面。
4. 棘刺龍蝦:棘刺龍蝦生活在溫暖海域之中,一般藏身在岩石和珊瑚叢里,有群聚的習性,食物包括海螺、貝殼、螃蟹、海膽等。牠們以身體的外骨骼保護自己,且通過觸角與外骨骼之間的摩擦發出一種尖銳的摩擦聲驚嚇天敵。牠們每脫殼一次,體長大約可以長大2~4公分。在脫殼之前,通常都會先找好足以藏匿的場所,並停止進食好讓新殼在舊殼的內側長出來,而脫殼過程大都在晚間進行,全部過程約費時30分鐘。
5. 銀塔鐘螺:銀塔鐘螺喜歡棲息在礁岩岸潛海底,生下來就有一個小小的殼隨著牠慢慢長大,銀塔鐘螺都是依靠腹足在活動,動作緩慢,所以身上的貝殼就是牠堅固的防護所。牠們以藻類為食,用刮食的方法,把岩石上的藻類刮起來,所以牠們爬過去的地方藻類就被刮了一層,呈現條狀。
6. 鈍額曲毛蟹:俗稱偽裝蟹。棲息在潮間帶至水深30公尺以淺的礁岩及珊瑚礁海域,常將棲身場所可得的材料,如海綿、藻類、海鞘、碎貝殼及沙礫,都能輕易往自己身上附著在身上,肚子餓了還可將藻類拿下來食用,其他生物也不易察覺牠的存在,當牠當靜止不動時,能充分與周圍環境混為一體,是個偽裝高手。鈍額曲毛蟹之所以會有如此高明的偽裝術,主要是牠身上佈滿了鉤毛可將物體牢牢的勾附所造成。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保護藻礁方法 在 舒翠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舒翠玲議會質詢106.10.13 第一屆第六次定期會- 農業局、新聞處工作報告及說明
106.10.13
第1屆第6次定期會第12次會議-農業局、新聞處工作報告及說明
[針對應將觀音觀塘工業區附近的大潭千年澡礁立即定為保護區及電視頻道分組付費之相關事宜]
針對中油大潭天然氣接收站的設立計劃,國際權威期刊已經強烈呼籲桃園要保護世界遺產的大潭千年澡礁,農業局應有guts立即將其設為保護區。而新聞局也應積極、審慎劃分電視頻道的分組付費,避免「只顧財團,不顧老百姓」…….
一、農業局
大潭千年澡礁的珊瑚是柴山多杯孔珊瑚,是全世界找不到第三處的世界遺產
國際權威期刊已強烈呼籲桃園要保護。
台灣專家學者已認定。
國內上百位教授連名保護。
市長鄭文燦不要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大潭天然氣接收站若確定設立,等於宣告大潭天然藻礁「壽終正寢」!
保護區的設置權在農業局,大潭天然氣接收站設置權在經發局,農業局要拿出guts來!
二、新聞處
電視頻道的付費方法若採用分組付費,民眾每組可看頻道應該至少50個。
同類型的節目應歸為同一組,而且應該符合民眾的喜好。
避免「只顧財團,不顧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