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挑戰原創審核底限ㄉ我
抱歉今天寫字不太好看,經前猛烈頭痛中(理由伯)
迷有綽啦今天大旅社上架新貼圖
不過不是最近火紅的熊大兔兔聯名款
是一些以官方貼圖審核嚴格程度絕對過不了的原創貼圖
有些小旅客可能發現,欸這組貼圖好像油油的
嘿對不是錯覺,是真的油
對大部分小旅客來說可能太小眾了不太好用
所以針對這股未知油膩感,我來做些說明:
DD:原意來自日文“誰でも大好き“的發音縮寫
大概是用在全員都是我老婆,見一個婆一個的情況
孝心變ㄓˊ:可以是變質,也可以是變得又長又直(自行想像)
YABE:日文的糟糕 “やばい“口語化
貼貼:舉例就是「我跟金城武一樣喜歡玩遊戲,我跟金城武貼貼」這種感覺
一生追隨我的推:這個推來自日文的推し,通常是指某偶像或公眾人物
GA CHI真愛:也是來自日文ガチ是指 “認真“的意思,後面加上真愛只是想讓他本土化一點
清楚代表:清楚是日文的清純的意思, “清楚“在這個撕皮的時代已經是珍稀價值
珍棒:可以形容對方真棒,一方面珍棒在日文漢字發音同小ㄐㄐ,這個純粹是我個人愛用,跟看vtuber沒有關係
貼圖網址放留言,我要再去補吃止痛藥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個人 漢字 原意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校正回歸」? 防疫科學與雙語國策
這不是在考讀者英文,而是為了把問題講清楚。請您用以下字串輸入Google 查詢:backlog public health crisis,彈出來的頁面包括 WHO(世界衛生組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HBS(哈佛商學院)、Mckinsey(麥肯錫顧問公司),以及無數的全球衛生醫療機構。
「backlog」這個字,乃全球公衛界的通用術語,指的是在疫情中,一個地區的採檢、確診速度趕不上病株的傳染力及變異速度,而產生的回報數字出現時差的現象。但只要症狀首見日、採檢日、確診日等等數據都在,就可科學回溯,以判斷疫情的真相。
好,現在再把「backlog」這個英文字上網查翻譯,出現的是:「積壓」、「補缺待辦」、「積壓訂單」、「待完成量」、「記帳倒沖法」。。。等等;各行各業都用得上這個字,且多有嚴格的流程定義。但是,就是查不到在公衛領域,「backlog」的標準漢譯是什麼。
好,現在再上網查「校正回歸」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因為以前沒有出現過,維基百科說:《校正回歸是由中華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2021年5月22日時首先提出的名詞》。史上第一次的新創漢字名詞!
為什麼要新創一個名詞?因為醫界之間本來就習慣用英文或拉丁文術語溝通,術語的漢字翻譯難以周全,恰巧「backlog」就落在其中。不知是哪個層級將「backlog」翻譯成「校正回歸」的?是文青小編,還是資深助理,還是陳時中本人,或更高層級?
坦白說,把「backlog」翻譯為「校正回歸」,並沒有離開公衛領域的原意太遠。但嚴格說,在社會疫情恐慌之際,出現「校正」這兩個字,難免令人浮想聯翩,而同時加上「回歸」這個正經八百的統計學概念,更加令人生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聯想。
在英文報導上,則完全沒有這個困擾。中央社的英文網站5月22日的標題是「Taiwan reports 723 new COVID-19 cases, including backlog」,清楚明白,毫無語意遐思的空間。
其實,台灣不正在宣導雙語國策嗎?衛福部為什麼不乾脆就講「backlog」,然後用大白話將其公衛意義說飽說滿?要知道,在一個還未完全現代化的社會中,翻譯是可以誤國的。這就是為何清末民初的翻譯家嚴復,堅持把「Democracy」翻譯成「德謨克拉西」,因為翻譯成「民主」,究竟意思是「為人民做主」還是「人民當家作主」呢?這個翻譯,一直到今天都還在危害漢字使用圈。「Coffee」翻譯成「咖啡」是正確的,想想若被翻譯成「提神粉」會有什麼下場?
當然,「校正回歸」這四字新詞,引起如許社會攻訐,絕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該問的是:backlog 發生的原因?防疫策略疏漏之處在哪?太輕忽篩檢?母親節長假、媽祖遶境太輕率?採檢分流技巧太差?入境把關螺絲鬆了?篩劑、設備不足?通報流程關卡太多?若細細檢討,恐怕幾張A4紙都列不完。
個人感覺,最關鍵的還是大家的心態。超前部署的意識,途中休息了,病毒的變異有如急水,逆水中行舟,不進則退。前18個月的防疫佳績、台積電的「護國神山」效應,讓大家疏忽了當貨機由世界各國雲集桃園機場搶載半導體的同時,世界各國的變異病毒也會隨著機組人員來到桃園機場這事實。
再來,此次破口的諾富特機場飯店的防疫負責單位,究竟是華航?機場公司?民航局?桃園市?三個和尚沒水吃?此次疫情爆雷,連帶凸顯了台灣的政府/國營企業之間的權責矛盾,中央/地方的「左右來回推、上下交相賊」的萬年問題。至於已經幾十年的執政黨防禦過度、在野黨見縫插針的惡狀,疫情威脅之下都顯得次要了。等疫情得到解方後,我們再來「校正回歸」本質問題吧。
(本文刊於 聯合報專欄 2021-06-01)
(更多分析,請造訪 「前哨預策網」InsightFan.com )
個人 漢字 原意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這幾年,「側翼」這個詞彙,還有點知名度,逐漸成為台灣政治術語之一。
我想,「側翼」這個名詞可以成為台灣政治術語,作為最早把這「術語」拿來作為政治場域書寫與分析的我【如果不是最早,也算是最重要的了。因為,今天的《台灣基進》就是建立在《基進側翼》政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於這個詞彙常常被誤會、誤用,甚至當成「網軍」看待,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年「側翼」這個名詞挪用的初衷想法。
1️⃣ 「側翼」這個名詞,其實是來自於在歐洲看足球時候,足球隊中有一個角色,叫做「翼鋒」(Winger),其實就是類似左前鋒或者右前鋒一樣,就是球場兩側前端的邊路前鋒,職責就是把球逼近到禁區附近,然後為「中鋒」(主力)製造進球的機會,當然也可以自行盤帶內切射門。這個名稱是從足球這裡得到啟發的。
因此,很多人以為「側翼」是被動員的網軍、沒有主體能動性的存在,根本就是誤解。因為,在我看來,這種「翼鋒」(側翼),根本是主動積極,形塑引領戰鬥的方陣格局。端看,政治學者蕭育和曾經評論說,台灣基進這個微小政黨的「護台防中」議程格局,竟然替2019-20年選舉年的「議程設定」。
要成為「側翼」者,必須要有非常主動積極的能動性,主體性可是百分百,從來不是柯B那種被動員操弄的「網軍」指控哩。
2️⃣ 台灣在馬邦伯年代中,「門打開,沒顧厝」,中國政經影響力長驅直入,導致許多孳生出許多「中國白蟻」(這個名詞,類似的有中共/中國代理人、在地協力者、第五縱隊)。中國在2001加入WTO之後以「世界工廠」的地位,經濟大躍進,隨之,2007-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與雷曼兄弟倒台促發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擺盪到歐洲之後轉化為「歐債危機」。
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中國民族自信心「破表/爆棚」,歐美也期待中國經濟成為「救市主」(拯救世界市場的主人)。於是,馬邦伯統治下,台灣幾乎在中國政經磁吸軌道中加速度的「往中國奔去」。
因此,台灣需要一個能把台灣往「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個方向上拉去的力量。這個力量勢必是比民進黨更為堅定本土、台獨與進步的力量。可知,「側翼」從來就是台灣的側翼。因此,「『基進』『側翼』」,其實就是成就台灣的「側翼」。
3️⃣ 馬邦伯的2008、2012連兩次勝選,許多名嘴跟民進黨內政客,很多都認為輸在民進黨「沒有兩岸政策」,真的是見鬼了。於是,甚麼去中國祭祖的開展之旅,抑或憲法一中,開始出現。
如果這種情形繼續發酵,那麼將會產生一種效果:「競相舔中」(race to the China)。經濟全球化之下,有一種效果,就是資本會逐最廉價勞工而居,導致一種「勞工削價比低臭賤」(race to the bottom)的現象產生。再者,如果真的一直把「民進黨需要兩岸政策」當成「問題意識」,那麼民進黨將陷入跟中國國民黨「舔中比賽」的惡性循環之中。
換言之,中國國民黨用力舔中,下一個要把國民黨比下去的話,那就要跪著用更大力舔中。一旦這樣的政治賽局產生,台灣下一站就是永世不得超生的中國地獄。因此,「側翼」就是要有一個能夠堅定本土抗中台獨的力量與聲音,替「本土」的定義進行堅定的「政治定錨」作用。
至此,舔中就是舔中,不可能成為用什麼姿態、角度舔,是可以被允許的「政治務實」。因此,「基進側翼」用《三大主張》(右派語言:政治民主化、主權自主化、社會自由化;左派語言:反殖、反帝、反剝削),把「堅定本土」政治內涵進行定義。否則,大家都是本土,如同現在每個人都是「台派」,人家習近平也是台派,因為牠最想要在任內把台灣擁進懷裡哩。
4️⃣ 「側翼」是主動引領的,有自主能動性的。因為,作為「台灣的側翼」,對於大局的想像,事實上是跟民進黨有不同的地方。在現實政治上,民進黨的大局想像,就是這一區或這一席次永遠都是民進黨人佔據,不論傳承給第二代,或者接班人,都是民進黨人來。
但是身為「台灣的側翼」,現實政治大局的想像是不同的;尤其,韓流出現之後,以人民「喜新厭舊」心態為基礎,民進黨在高雄幹了二十年,要「換人做做看」,就讓台灣第二本土的高雄變天,選出草包韓。因此,保守的台灣社會,人民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就是「透由定期選舉進行政經資源分配權力的輪替」此一遊戲規則,那麼,在現實政治上,如果要讓中國國民黨送進歷史灰燼中,躺平在歷史博物館中,那麼台灣就必須要有以「側翼」的更堅定本土為基礎的政治力量,在人民「喜新厭舊」的時刻再度到來之際,告訴人民說:要換人做班長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絕對不可以換一個考不到二十分的來換掉考五、六十分的班長,要換考七、八十分的同學來做班長啦。
因此,為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更為堅定本土的選項,讓台灣人民在喜新厭舊時刻進行選擇,是台灣政治民主深化中的「超前政治部署」啊。這是為何,「基進側翼」後來改名為「基進黨」,進一步更名為「台灣基進」,並將英文黨名定名為:Taiwan Statebuilding Party.
📌 以上說明,「側翼」是髒字嗎?不是,誠如我一開始所說,「基進側翼」一開始就是一種把台灣往台灣方向拉去的政治戰略的名稱啊!!當時候的一些想法,過了多年後可能會有遺漏,想起之後再補充。
👄 爆個至今不解的卦:「基進側翼」這個名稱一開始是作為「政治戰略」的概念名稱使用,我回台後,2013年開始在高雄開始把人糾集起來籌組的名稱叫做:《台灣公民政改組合》。
或許是「巧合」啦,但是不是跟某個在太陽花之後台北成立的團體名稱很像呢❓
👉🏿 名稱為什麼叫做台灣,是因為其宗旨目標就是成就台灣。為什麼叫做公民,因為一堆假掰的人自稱「公民」。為什麼加上「政改」兩字,因為小清新假掰公民認為政治好髒髒,都迴避政治導致去政治化,因此故意加上「政治」,但後頭是「改革」,表現出政治讓人失望,並非去迴避,而是介入改革。至於為什麼是「組合」,因為單純喜歡日本漢字的意思。而且,組合是日本漢字「工會」,”UNION”(團結)的意思。後來,發現可能的原因是,偶找來參加《台灣政改組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位竟然跟台北那個團體的發起人是認識的好友。
🙏 「側翼」這個名詞,已經成為台灣政治的常用「政治術語」,也在各種誤用、濫用的狀況下,長出脫離我當時候使用的原意初衷,特此記載說明,讓有興趣進行考掘的朋友參考喔‼️‼️
李宗霖Lí Chong-lîm-lîm 你說是不是很「不答不七/ put-tap-put-tshit」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