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練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金曲 #GMA 到此一遊,見了世面😆
謝謝大家的支持!
既然都準備了感言,還是整理後發出來
👇👇
謝謝喜歡豆皮少年的各位朋友,在創作的路上,
我們總是在面對自我的懷疑和脆弱,
歌曲完成的同時,我們也在試圖接住自己。
謝謝你們的聆聽、分享和回饋,
希望這些歌能在我們有限的生命經驗裡,
用一種輕柔的方式 ——
不敢說接住,但或許可以為
生活裡墜落的情緒做一點緩衝。
謝謝我們所有的團員,
謝謝製作人老王,
謝謝我們的創團貝斯手阿弘。
在我們有限的資源下,
為我們打磨了這麼美麗的作品。
謝謝我們的父母家人、協助錄音的郁喬、
以及總是在我們身旁的Rosa、EE,
沒有你們的陪伴,就不會有這些歌曲。
謝謝所有一路上為豆皮少年提供過各種協助的朋友:經紀人Bully、造型師小廖、發行牛蛙(Seed Toss)、焙檍(自主練習)、小A(在田)、小樹老師、馬瓜、嬌嬌(街聲)、吹音樂、胖比、Wama、Orca、阿喵、小茶、UJ、輝彥、劉立、陳藝堂、許正泰、立長(老王樂隊)、五五身、忌何、風籟坊、檳榔、稔文(DSPS)、謝俊彥、蔡瑀晟(Cold Dew)、李毅誠、何勁旻(台通)、邦傑(午夜乒乓)、方博(淺堤)、鐘哥、阿顯、撥屎(非人物種)、Sunday Morning、大爆、金昌、樂悠悠、肚皮、范仲瑜、蝦槓、香蕉、施施、琦琦、小黃,以及所有幫助、支持寫生的朋友。
也謝謝評審的肯定,讓我們的歌有機會被更多人聽見。
音樂圈的各位朋友,在疫情持續的這兩年,大家都辛苦了。
電視機前的朋友,如果行有餘力,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身邊的獨立唱片行、
獨立書店和各式展演空間,
你們買的每一張CD、每一張門票,
都是對我們最具體、最直接的支持。
唱片絕對不只是音樂人的名片,
每一張作品,都是幕前幕後的音樂人、
工程師和設計師,所拿出來的最棒呈現。
我們其實沒有很喜歡出限量版,
但唱片印太多真的會賣不完🤣🤣
我們是 #熱寫生,
寫是寫字的寫,不是熱血的血🥲
如果你今天才認識我們,
我們的歌很好聽,在這裏把自己推薦給你~
Stylist 小廖 @liao_1109
Photo 謝俊彥 @gym_m_xie
❤️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練習 在 Yo yang 楊雅淳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籌備兩年多
和日本獨立出版社DOOKS一同策劃的攝影寫真書
「write a poem 」新書 Photo book 預購 開始 !
台灣限定148本 (這是什麼數量!設計說不加印了)
預購連結在這邊 / 還有ig 自介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bvHK2PjzD526kkNHcJIKQKENSUzL6sGGD4Y25f65jMw/edit
-
「台灣的攝影家Yo Yang(楊雅淳)於DOOKS所發行之第一本攝影集。平時從事商業攝影的她在 日常生活中所捕捉描繪的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呢?本書採經摺裝,模擬經書裝幀方式,使許多不知 是否能夠被定義為『照片』的片段層疊交織成一個故事、譜出一首詩。內頁像是社群網站上時間 軸的編排,彷彿傾訴著難以輕易被翻譯或註解的語言。希望在翻閱此攝影集時,能夠讓讀者感受 到像是在解謎般的探索樂趣。」
這次共同出版的相島大地這樣說到。———————————————————————————————————
暨上一本攝影集《隱秩序》- 眼球書寫系列之後,便知道將來再拍照的概念和方向會更為清楚,不 知道為什麼這一點總有一種確定。
攝影在現代常常被認為快速產生的創作或產物,只要有相機、有觀景窗、訓練擁有攝影眼,拍出
抓住眼球的出色照片早已不再是難事或是職業攝影才能獲得的畫面。
從第一本攝影書《good night》出發,那時攝影是自己的語言轉換,創作的出口,對事物隱喻的開 始。之後由自己為中心圓,開始延伸至周遭範圍以外,而那些奇異的畫面,它們偶爾會走向我, 我也尋找得到它們。
冰化了就變成水,水凍了就變成冰,這些各種現象萬般的變化,變化終究歸於變化,本體不變。
首先,先需要看到山。
於是研究的,體會到的,打算先從眼球書寫開始傳達,如果我們先單只交給另一個方式(相機以 外)開始意識練習,以上也就是隱秩序第二本攝影書。
在上述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先符號化,或者不。
然而這也是另一個難題的開始,畢竟用符號,我們無法了解一個經驗。
有時候只是看著,看到了的話,也不一定會按下快門,我試著讓自己只成為信息(畫面)的觀
眾,保持一個距離。對信息不帶好與壞、美與醜的評論。試著讓自己只變成一個資料庫,就像
《神隱少女》電影裡的鍋爐蜘蛛爺爺那樣,想到要什麼就伸手伸腳地打開資料抽屜取材調配。
有時候只是看著,那畫面會凝結而神似,例如:在視訊時,我看著你的臉,然後你背後面的那個 背景;又或者,雨滴是人在交談之際,眼睛稍微閃過到旁邊時的振幅。這些似乎僅被關注了 0.0013到兩秒就失去作用了的畫面。
這樣,慢慢地開始累積。當作它們各自就是一個語彙,漸漸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確
實沒有一處是值得需要浪費的。於是亦發想要將自己運作如機械無感覺地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
答案是:目前無法完全可能。(所以有時候的「只是看著」,便是一個關鍵訓練)
以前學習的美學,長期累積的工作經驗,無法讓人在面對快門時是時時刻刻的空白(把自己當作
資料庫的情況下)還是多少會有幾張,下意識會微妙啟動。
-
我的創作看似不是與社會直接相關的問題或是田野研究調查等計畫。藝術可以探討空間中各種層
次的存在或界線,相信藉由攝影為媒介,我們還是可以經由「一個人」長期的生命經驗來討論對
攝影和創作。
雖然依舊覺得,社群網絡的世界中,有些模式和循環相當弔詭,不過因為同時也依賴著這系統,
所以如果可以,希望是較為中性地在作品中帶到關於網絡媒體的樣態?特性?
書中藍色的部分代表意識,也就是指我們常用到的翻譯形式,藍底白字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 出現的標語形式之一。圖像加上中間已被定義出的文字意義,最右邊的文字則是「know-how」或 「how to」 。
Max Planck(馬克斯普朗克):「科學⋯⋯意指不斷地像一個目標發展。這個目標,詩的直覺可 以了解,但是理智絕對無法充分掌握。」
對於這些各自擁有自己語言的畫面,也許可以從個人2013年第一本攝影書《good night》開始來對 應威廉·弗盧塞爾(Vilém Flusser)所提出的「影像 - 裝置 - 程序 - 信息」的基本概念;每一張照
片裡的訊息,或是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能做為一張所謂攝影作品的影像,我將它挑選,然後所有 曾經和現在種種「關於美學」學習和工作 ,會帶領著我組合這些訊息,就來用它們(信息)寫俳 句,寫首詩吧。
第一瞬間沒有要抓住的眼球
因為下一秒眼球就會移動轉移。
如此ㄧ來希望書中有畫面
可以反覆長久的細嚼慢嚥
或許還會一起融入身體
三年半ぶり
ニューフォトブックを出します
日本のDOOKS との連携出版です
ぜひ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Photobook
#writeapoem
#yoyang #dooks
#神救援印刷廠商正在手工製作中
Special thanks:
英文翻譯協助:陳韋綸 、林詔伶、陳依秋
印刷前期指導:林伯修
印刷後期指導/ 製作:何守媚
還有最強印刷顧問,誠品前同事厲害的設計師們
親愛的友人們大力幫忙
*此為預購活動, 實體書將於2021年8月內陸續寄出,並以Email通知。
感謝大家🙇🏻♀️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練習 在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用三個練習幫你找到生命的藍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不知道 自己 想要的是什麼,你並不孤單。根據美國研究,有2/3的人不 ... 做自己生命 的 設計師 --用三個 練習 幫你找到 生命 的藍圖. ... <看更多>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練習 在 Log 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大塊工作坊預告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劃課 ♀️】 職游創新職涯發展與諮詢本工作坊 ... 贈送一組套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你的專屬練習 ... <看更多>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練習 在 [心得]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好讀推薦: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推薦指數:★★★★★
這本書真是十分推薦。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Adx9DD
其實很久之前就知道史丹佛大學有一個設計學院
在這本書還沒出之前,就曾經看過相關的報導
那時候只是心裡想著,到底是什麼,好想知道。
這本書跟市面其他書籍不太一樣
市面上的同類書籍,
通常會十分『抽象』的要你找出自己的內心
找出自己的熱情
但是想想大家剛出社會的那一年
除了少數人, 真的知道自己心之所向
大部分人還是只是打開104,打開履歷
嘗試去投『自己能做的工作』
然後做著做著,過了5年,10年,彷彿生命就是這麼回事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始終處於很被動的狀態
讓別人來決定我們
我們只能去『依賴』生命去改變我們的狀態
不管是被現實生活帶著走,或是被外在環境所趨迫
好像走著走著就變成這樣
而非我們試圖變成一個比較『主動』的角度
去影響我們的生命軌跡
市面上真的很多職涯發展書,我也看過不少
但就如同前面說的,很多會淪為『純鼓勵』性質
而真正教我們『如何去做』的很少
這本書難得在於,他撇除了那些非常形而上的疾呼
用更具體的方式來教大家『如何找到熱情』『如何選擇』
而事實上,我也在裡面學到很多我以前沒有考慮過的方法
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神操作!
人生是「設計」出來的
作者在這裡談到一個最重要的觀念
『人生無法一開始就有一個完美的解法』
設計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重擬嘗試的過程
『你以後想要做什麼』,重擬過後,應該是『你想要變成怎麼樣的人』
作者在這裡引述了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常常會問的問題
『不要從問題開始,從同理心開始,從人開始』
我們從小被教導,必須擁有志向
但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怎麼樣去找到自己的志向
所以我們只能從我們所知道職業,去嘗試『自己可以接受』的樣子
但是,也許這個命題從來就是錯的
最妙的是,最讓我驚訝的是,
『去尋找自己的熱情』
這個看起崇高但是非常遙不可及的『口號』
作者直接了當的說,沒有,不要管他。
我看了直接噗哧的笑出來
尋找熱情不是在臉書上做一個職涯心理測驗就可以知道的事
事實上,我們多數人對於不同的事物保持著不同的熱情
唯一能找出人生想做什麼事的辦法
就是打造某些可能的生活原型,
試試看,哪一些生活能夠引起共鳴
其實很簡單,
就是試試看,然後看自己喜不喜歡。
就像我們會去用用看小罐的試用包一樣
當選擇洗面乳時,我們都需要用試用包
人生難道不是嗎?
第一章:從此時此地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個很好的觀念,
從來就沒有『來不及了』這件事
We are here
而我們會從這裡開始
而且,作者也提醒大家,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能為力的
就像是重力就是會存在一樣
如果真的碰到重力問題,嘗試用蠻力的對抗它
不但需要花很多力氣,同時效果還不怎麼好
重點是,不要讓自己卡在成功機會不高的事情上
當我們碰到重力問題,試著接受他
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實,而非一味的怨天尤人,抱怨生不逢時
有一個可愛的小練習是
試著把自己的健康,工作,遊戲,愛,分成四部分
然後開始對每一個部分打分數,
然後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也許需要在哪裡多加一點
哪裡減少一點。開始去平衡自己自己的人生開始
第二章:給自己一個人生羅盤
在這章節裡,作者主要提出一個概念是:
維持人生信念的一致性
你是誰?
你的信念是什麼?
你目前在做什麼?
當我們的信念與我們目前所做的事情不一致時
我們就會感到痛苦
(天阿!這就是我大學時修Power 錕政治學的內容啊!)
當我們仔細的想過自己的工作觀
諸如:為什麼要工作?工作是為了什麼?等等有關的問題
然後再問自己,自己的人生觀是什麼?
例如:對我來說,人生的目的
然後,接下來問自己,我的工作觀和人生觀有什麼想輔想成的地方?
而哪些地方彼此矛盾?
可以互相加持彼此促進嗎?
第三章:找出一條路
作者在這一章提出一個很好的建議
那就是記錄自己的『心流』時間
找出自己做什麼事的時候,最能夠沈迷於其中
並且記錄下來,這些心流時間,
能讓你覺得恢復精力,還是讓你消耗精力?
第四章:卡住怎麼辦
卡住的時候,作者推薦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心智圖 Mind Mapping
其實就很像我們一般在工作裡用到的Brian Storm
用自己最有投入,最有精力的三項活動開始做發想
然後發想出幾項工作職缺,在旁邊做描述
第五章: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作者在這裡很可愛的把人生計畫稱為奧德賽計畫
因為人生就是一場長長的荷馬史詩之旅XDDDD
而作者更進一步一推進,把剛剛的三項活動
發展成三種人生版本
第六章:打造原型
作者提出來,任何東西都需要有原型Proto Type
當過設計師或是科技業的人一定對這個東西很熟
不管是在進試產或是量產之前
我們都需要拿到原型Proto Type 對產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人生也是
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人生的原型體驗方法
就是就幾個人生版本
『假裝』今天已經實現了,
而那樣的我,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或是人生觀
實施幾天後,休息一兩天,再去想像另一種方法
第七章:找「不」到工作的方法
作者在這章節提出來的比較不像是生命設計師
而比較傾向於目前的職涯規劃
也就是其實網路上的工作其實只佔全部工作的20%
我們應該更有效率的去找到夢幻中的工作
第八章:打造夢幻工作
接續上一章
作者建議大家應該藉由一些方法
去找到相關工作的人,藉由聊聊的方式
去知道這個工作是不是真的想要的
或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具備這個工作的相關經驗
還有什麼技能需要加強
第九章:選擇幸福
我們會苦惱的最大原因
很多是來自於恐懼與苦惱
苦惱『如果我當初選了那條路,人生會不會不同』
而人生是動態的,我們無法預知當下
每一個轉彎都像是蝴蝶效應
我們能做的,就是刪除多的選項
從中選一個,然後放掉其他,繼續往前走
作者也在書裡面提出,如何改善失敗
並把失敗分類。從中找尋如何避免再次失敗的方法
第十章:萬無一失
作者這章,所提到最主要的心得是
為失敗免疫
也許這是老生長談,但唯有對失敗免疫
才能無慾則剛
在點點滴滴裡面,去認真的學習到東西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東西
人類長久以來,一直想釐清內在與外在
但作者認為,人生
本來就一連串的互動過程
自己到底是『所是』human being
還是『所做』human doing
在西方哲學裡,相關討論一直存在
但作者認為,那是一個一連串的過程
我們先是 being, 接下來 doing, 而後變成 becoming
而從becoming 又循環成being
就這樣,生生不息的循環
第十一章:建立團隊
作者一直提到,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時
一定要有團隊幫忙
我想這也許是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而團隊最好大於三人,小於六人
生命也許真的就一個我們無法掌握的動態軌跡
在這個不斷改變的動態裡面
我們所能做的,就如同作者說的,在關鍵時刻停下來
好好檢視我們是不是真的朝向我們所需要的方向走
注意,這邊是說,『我們想要的方向』
不是『對的方向』
形塑每一個人的外在內省都不同
沒有所謂『對的方向』,只有『我們想要的方向』
祝讀過這本書的人,都對生命,對職涯
有一點新的啟發與想法
--
= 我是黃KK =
https://www.facebook.com/kaiwenhuangKK/
工作,玩耍,時尚,碎碎念分享。
在外商科技業討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19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3035916.A.74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