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錯重點—初級保健如何克服Covid-19疫苗的“猶豫”】:本文是針對美國民眾對接種疫苗的猶豫態度所做的分析和建議。雖然實際狀況與台灣不完全相同,但是某些做法仍值得參考。
到2021年4月底,美國已有約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接種了 Covid-19 疫苗。最初的聯邦和州疫苗接種策略側重於醫院、大規模疫苗接種中心和零售藥店,迅速為衛生保健工作者和Covid-19高風險的長照機構住民接種疫苗。由於冷藏條件嚴苛、供應量少又緊迫,所以通常負責大多數疫苗接種的門診單位反而無法提供接種服務。
然而當疫苗供應日趨充裕,近期每天的疫苗接種速度趨於平穩甚至下降,“疫苗猶豫”和公平性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由於許多疫苗接種安排在大規模疫苗接種中心,只有相對較少的美國人能在他們平常就醫的地方接種疫苗。所以,疫苗如果必須再追加接種(booster shot),在數百萬美國人重返常規門診護理的時代,一定要採取必要措施,讓民眾在熟悉的環境中施打疫苗,否則將可能錯失良機。
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87歲的女士,依約到附近熟悉的社區健康中心回診,並準備接種疫苗。但是卻被告知當日必須由工作人員將她載到另一個大約車程15分鐘的地方施打疫苗。最後,這位女士拒絕了。
這位女士對接種疫苗是否猶豫?她似乎願意接種疫苗。她的猶豫不是出於對疫苗的任何懷疑,而是因為對提供給她接種疫苗地方的不信任。給像這位女士這樣的人貼上“猶豫不決”的標籤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許多人更喜歡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接種疫苗,而不是去陌生的地方讓陌生人接種疫苗。媒體鼓勵疫苗接種應結合以往將疫苗放在人們平常就醫的地方的策略,同時有當地護士和醫生的指導。大多數人在調查中將這些熟悉的醫護人員稱為是最值得信賴的健康信息來源。
為了更了解一般性醫療單位作為Covid-19疫苗接種點的潛力,一家統整全國門診患者數字登記的公司Phreesia(其中一位作者在該公司擔任首席臨床負責人)對138,604人在2021年3月4日至3月31日期間預約定期就診時進行網路調查。結果顯示,儘管有資格接種疫苗,但許多患者並未接種。
在未接種疫苗的患者中,存在一系列疫苗“猶豫”現象,從“準備好接受疫苗”到“疫苗中性態度”再到“抗拒疫苗”。準備好接種疫苗的人可以進一步分類為“熱切地尋求疫苗接種”,以及“還算願意接受”—只要付出最少的努力,才準備接受疫苗接種。
Prochaska的“變化階段”模型(註)將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視為一種新行為,它告訴我們,人們在權衡疫苗接種的風險、收益和便利性時會在各個階段之間移動。臨床醫生要熟悉應用該模型來提供幫助追求健康行為的人。對接種疫苗採中性態度或抗拒疫苗而未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是在“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而還算願意接受疫苗的人是在思考期。在此過程中確定一個人的階段有助於調整說服工作。
沒有保險的人、在沒有證件的情況下居住在美國、英語能力有限,或有複雜的健康和社會需求的人可能不願使用藥房或大規模疫苗接種點。在醫療補助承保 (Medicaid-covered)或未投保患者尋求緊急醫療服務時提供疫苗接種,可能是觸及疫苗接種人群的一種方式。
與“還算願意接受疫苗”的群體一樣,處於“無意圖”的疫苗中性態度群體,可能會在尋求其他問題的護理時接受疫苗接種—如果有疫苗並且有可信賴的臨床醫生的“推動”。這個群體包括年輕的對接種疫苗持開放態度但不關心 Covid-19的成年人(45歲以下未接種疫苗的調查受訪者中有64%同意接種疫苗很重要,但只有一半的人擔心他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想要改變這個族群,應該藉由強調Covid-19生病的威脅,提高對疫苗重要性的認知,而不是強調接種疫苗對公眾的群體目標。
即使是真正抗拒接種疫苗的人,一旦他們到了有疫苗的醫師辦公室,他們也可能會重新考慮。對於這個群體,定期就診可能是解決疫苗問題和激勵疫苗接受的最佳選擇。在未接種疫苗的調查受訪者中,六分之一(15%)表示如果他們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推薦,他們會更傾向於接種疫苗。
政策制定者和規劃者在全國民意調查中將重點放在對疫苗猶豫不決的群體上。但它低估了準備階段的可變性、人們觀點的流動性,以及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所接觸到的社區衛生專業人員的說服力。初級保健臨床醫生和值得信賴的醫療保健組織通常與社區領導建立工作關係,可以製定適合當地需求和偏好的解決方案。
前述那位女士最後沒有接種疫苗,儘管她有很高的併發症風險而且其實對接種疫苗沒有疑慮。所以,如果有正確的支持基礎設施,初級保健醫療單位可以在疫苗接種工作上發揮關鍵作用。透過與社區衛生工作者的聯盟、社區中心和教堂,以及提供以家庭為基礎的護理來支持人口健康計劃,這些做法可以惠及原本可能被排除在外的人,並加速可能最難接觸到的人群中的疫苗接種公平性。
作者最後強調,隨著疫苗接種範圍擴大到兒童以及成人可能需要追加注射,這種貼近當地機構的轉變一定是不可少的。只強調猶豫卻沒有抓住重點。規劃者應該對Covid-19疫苗接種的地點、時間和方法建立靈活性來擴大施打的範圍,讓許多社區中最值得信賴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參與進來:醫師、護理師和社區領導者知道如何傳達有說服力的信息並提供關懷。
註:Prochaska的“變化階段”模型: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Carlo C. DiClemente和James O. Prochaska在1983年提出的跨理論模式。認為人的行為轉變是一個複雜、漸進、連續的過程,可分為5個不同的階段:無意圖(precontemplation)、思考期(contemplation)、準備期(preparation)、行動期(action)和維持期(maintenance)。了解當事人身處於改變過程中的哪一階段,可以讓更好地理解其行為模式,並更準確地...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77/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2021-06-24
Missing the Point — How Primary Care Can Overcome Covid-19 Vaccine Hesitancy
■ Author:Scott Ratzan, Eric C. Schneider, Hilary Hatch, et al.
■ Link: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2106137?fbclid=IwAR3WjCgRkSqAeN97YIO6IIdzWpoZs3XQ9jkVWJoub1k9skdpnuDwPEagMys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7/27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健康行為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接納真實的自己
改變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要接納自己,做到在內心與自己和解。所謂與自己和解,指的就是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善待自己和關懷自己的一種心態。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意味著不加評斷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把關注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從而更有效地改變和成長。
很多人都覺得「接納」二字帶有放棄和屈服的意味。
實際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接納不等於放棄。放棄指的是做事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相反,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與現實,指的是無論現實困境有多難,我們依然選擇把關注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並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去實現個人價值,而不是以個人期望去強求自己掌控範圍之外的事。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和現實,指的是不加評斷地接受自己的缺點,以及當下所處的現實環境,同時不讓它們束縛和定義自己。這來自內心深處對個人價值的認可和對標準及目標的尊重。
接納和容忍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容忍一件事,指的是我們意識到這件事並不理想,但還是選擇不作為,允許它繼續發展下去。接納一件事,指的是我們意識到這件事已成事實,無法被改變,懊悔或抱怨已無濟於事,因此選擇把關注力放在我們可控的因素上,盡量讓全域對我們更有利。
拿減肥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明明要減肥,但又忍不住吃了一頓速食,那麼容忍的心態是:「我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我對自己簡直失望透頂了。我的自控力這麼差,減肥計畫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了。算了,反正已經開戒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然後,繼續吃了N頓不健康的速食,同時依然在內心因為體重而感到自卑,因為沒有實現減肥計畫而自責。
相反,接納的心態是:「我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減肥計畫又中斷了。當時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無處排解,才沒管住自己。但是,現在飯已經吃進去了,事已至此,繼續懊悔對我沒有任何好處。我現在需要看看該如何能重新走回減肥的正軌上來。同時,我也應該好好想想該如何幫助自己學會排解壓力,這樣下次就不會再出現同樣的問題了。」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樣子,並不會成為我們進步路上的絆腳石。相反,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它意味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事情是否按照我們的心願發展,我們都接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並選擇以愛和關懷的心態來善待自己。
事實上,只有我們學會如何在內心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它才能給我們帶來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驅動有效率有目標的健康行為。只有我們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尋快樂,我們才能體會到真實的長久的快樂,而不是基於物質生活的短暫的、空虛的快樂。
當我們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時,我們反而會因為相信自己的個人價值,想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去做出改變。這樣的改變,來自我們對個人價值和夢想的尊重,而不來自於恐懼和焦慮。
#自我接納 其實是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並與自己建立一段新的關係。它不是一個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待辦事項,而是一個過程。
-------
以上文字摘錄自其實你很好 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和死纏爛打的焦慮Say Goodbye!
方舟文化 出版
作者: 考拉小巫
瞭解更多關於這本書:https://bit.ly/3wWTte3
健康行為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改變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要接納自己,做到在內心與自己和解。所謂與自己和解,指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善待自己和關懷自己的一種心態。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意味著不加評斷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把關注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從而更有效地改變和成長。
執意去改變一些不在掌控範圍之內的事情,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有時候,可以接受現實本來的樣子,反而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內心力量。
#真正的接納其實是和現實及自己和解。
接納不等於放棄。放棄指的是做事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相反,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與現實,指的是無論現實困境有多難,我們依然選擇把關注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並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去實現個人價值,而不是以個人期望去強求自己掌控範圍之外的事。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和現實,指的是不加評斷地接受自己的缺點,以及當下所處的現實環境,同時不讓它們束縛和定義自己。這來自內心深處對個人價值的認可和對標準及目標的尊重。
接納和容忍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容忍一件事,指的是我們意識到這件事並不理想,但還是選擇不作為,允許它繼續發展下去。接納一件事,指的是我們意識到這件事已成事實,無法被改變,懊悔或抱怨已無濟於事,因此選擇把關注力放在我們可控的因素上,盡量讓全域對我們更有利。
拿減肥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明明要減肥,但又忍不住吃了一頓速食,那麼容忍的心態是:「我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我對自己簡直失望透頂了。我的自控力這麼差,減肥計畫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了。算了,反正已經開戒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然後,繼續吃了N頓不健康的速食,同時依然在內心因為體重而感到自卑,因為沒有實現減肥計畫而自責。
相反,接納的心態是:「我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減肥計畫又中斷了。當時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無處排解,才沒管住自己。但是,現在飯已經吃進去了,事已至此,繼續懊悔對我沒有任何好處。我現在需要看看該如何能重新走回減肥的正軌上來。同時,我也應該好好想想該如何幫助自己學會排解壓力,這樣下次就不會再出現同樣的問題了。」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它意味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事情是否按照我們的心願發展,我們都接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並選擇以愛和關懷的心態來善待自己。
只有我們學會如何在內心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它才能給我們帶來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驅動有效率有目標的健康行為。只有我們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尋快樂,我們才能體會到真實的長久的快樂,而不是基於物質生活的短暫的空虛的快樂。
當我們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時,我們反而會因為相信自己的個人價值,想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去做出改變。這樣的改變,來自我們對個人價值和夢想的尊重,而不來自於恐懼和焦慮。因此,只有當接納了自己時,我們才能去改變。自我接納其實是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並與自己建立一段新的關係。它不是一個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待辦事項,而是一個過程。
.
摘錄自《#其實你很好》
作者:考拉小巫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我曾經在某次直播,談「接納」與「接受」。接納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嵌合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脈絡裡面,難以獨立分開。
具體作法,常使用「可以」作為內在對話的開頭,包括「我可以生氣……」、「我可以做不好……」。這允許我們接納自己與現實,但同時保持觀照,也能對自己慈愛。
並且能在自己還有餘力的時候,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自己。不過,「接納」帶著某種體驗性,跟「高我」的狀態,有相當的關係。我之前直播說過了幾次,常感覺文字語言有其侷限。
但我猜版面上的朋友,長久學習,或許早有體驗。能進入這種狀態,喜悅就能由內而外,不必刻意追求。
祝願您,能體驗接納與改變,兩個看似相反的概念,能同時存在與發生!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y_tYtWKQq/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其實你很好》0331新書上市
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和死纏爛打的焦慮Say Goodbye!
👍博客來 https://reurl.cc/5oXvv6
👍誠品 https://reurl.cc/OXQMrg
👍金石堂 https://reurl.cc/YWmEYO
👍momo https://reurl.cc/Gdgjn3
方舟IG🌠歡迎追蹤:https://reurl.cc/bRy5av
作者: 考拉小巫
方舟文化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健康行為 例子 在 淨開心心理治療所- 長輩疫苗緩打潮可能之心理狀態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三(請參見附圖),健康心理學中的健康信念模式指出,一個人的健康行為(如接受疫苗注射,或是運動、定期健康檢查、或者疫期中戴口罩、保持社交 ... ... <看更多>
健康行為 例子 在 2019 國人不健康行為報告:七大「不健康」關鍵詞你佔了幾個? 的推薦與評價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有60%的因素取決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好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關鍵。但是,在生活中,鮮有人能真正做到克己守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