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法文怎麼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週課堂有學生詢問:「是否有面子文化的法語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我這才意識到,關於東西方「面子觀」這麼重要的議題,自己卻從未寫過專文。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和比較吧!
面子在我們的文化圈中有多重要?
爭臉、爭面子、爭光、爭氣、丟臉、丟面子、
看在某人的面子上、無臉見人、不要臉、賞臉、給面子……。
真沒想到我們居然有這麼多關於「臉」和「面子」的表達語!
臉,在法語中是le visage,而面子,則是la face。這兩者在西方的面子觀中所指涉的意義差不多,都是指「他人所給與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臉指的是:在個人的形象(涵蓋家世、知識、氣質、外表、才華和道德素質等個人條件)符合社會期待後,從自己內心生出的自尊和滿意。
而面子則跟他人有關,這是一個必須在社交互動中,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東西。面子無法從自己的內心中獲得。
舉個例子:
人們會因為亂丟垃圾(或其他不好的行為)而感到很丟臉,而不是很沒面子。會因為得不到他人的敬重而覺得沒面子,而不是丟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幾種關於面子的法語說法:
🇫🇷 丟面子 perdre la face
Les Taïwanais aiment conduire des voitures de luxe de peur de perdre la face devant leurs amis.
台灣人喜歡開豪車,惟恐在朋友面前沒面子。
🇫🇷 挽回面子 sauver la face / sauver les apparences
Il s'est moqué de moi devant tout le monde, comment puis-je sauver la face ?
他在大家面前嘲笑我,我該如何才能挽回面子?
🇫🇷 給面子 donner de la face
Faut pas réfuter les gens de façon directe, il vaut mieux leur donner de la face.
不該太直接駁斥他人,要給人面子才好。
🇫🇷 保留面子 préserver les apparences
Il s'est efforcé de préserver les apparences mais il a fini par se ridiculiser.
他努力想保留面子但最後還是出醜了。
在西方的面子觀中,因為不像我們細分為「臉」和「面子」,所以法語中的面子la face指的一律是「他人所給與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百年前,有位英國作家說:
" L'Orient c'est l'Orient, l'Occident c'est l'Occident, et les deux ne sauraient se rencontrer. "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不能相遇。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東西方是多麼的不同。
西方文化源於古希臘文化,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這在西方逐漸形成了一種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而我們的文化源於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和諧」和「仁愛」。因此,我們的文化重視社會整體,並且強調個人服從整體,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西方重視「個人」,而我們則重視「關係」。在西方,和別人搞好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不特別注重「給人面子」。而在東方,因為關係高於一切,因此面子運作就成為生活的必須。這也是東方和西方文化根深柢固的差異。
要理解東西方的不同並非容易的事。同學若對於東西方的面子觀有其他體驗,也非常歡迎分享喔!
儒家思想中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例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於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士」的成分很複雜。他們分屬各個階級。「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士」,而戰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又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於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採取寬鬆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表個人的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國時代,由於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並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創建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建於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後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展於齊威王時期,興盛於齊宣王時期;中衰於齊憫王時期;中興於齊襄王時期;亡於齊王建,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後世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齊以後,歷代君主無不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圖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則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客觀上也是適應田齊統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智囊團性質的機構。其次,就是炫耀國力,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故稷下學宮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質。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的主要活動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體現了學官鮮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但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田齊統治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時政,是在寬鬆自由的政治氛圍內,對田齊統治者的政治活動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情況,所提意見及建議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豐富補充。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漢書·藝文志》就記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弟子門徒一併來的。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後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宣王時稷下學宮有「數百千人」,其戶下不乏有成就者。對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齊錄用為各級官吏,直接參與齊國的政治活動,《戰國策·齊策》對此有所記載。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這所說的就是指各派學者的定期學術例會。在例會上,各學派推薦出他們學派的代表,闡發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這實際就是為各學派提供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機會,以便更好地豐富、發展他們的學說,獲得政治上的重視。但他們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潔難,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也有對宇宙奧秘的思考。稷下學宮作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而這類學術報告例會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
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國對「士」給以十分優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齊國威王、宣王時期的謖下學宮尤為突出,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田齊政權雖然倡導黃老之學,但對各家各派的學者並不排擠打擊而是兼容並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比如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威王、宣王的政見是不同的,但在謖下學宮都受到重視,爵祿都是相當高的。齊宣王多次向盂子問政,甚至象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徵求意見。後來終因為彼此政見不合,孟子離開齊國。但齊宣王還儘量輓留他,「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即打算給孟子建造一座房,並資助其辦學。
由於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並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國這種待殊歷史環境,對諸於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創建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謖下先生們敢於衝破舊傳統的思想束縛,敢於探求和創新的精神得到發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中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例子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帖外交
文:薯伯伯
話說新華社聲稱,「多國人士認為香港推遲立法會選舉是高度負責選擇 」,而在一眾「多國人士」當中,除了典型的巴勒斯坦、肯雅等,還有法國。
有些香港讀者很疑惑,法國人怎麼會認同「香港推遲立法會選舉是高度負責選擇 」?
報道中原文是這樣寫:「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佈雷斯萊表示,推遲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反映了特區政府面對疫情的務實精神,即以保障人民福祉作為首要任務,避免廣大市民冒著被病毒感染風險而參加選舉。」(https://bit.ly/2EHOKWZ)
這個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在 2007 年她寫了《穿越西藏》,聲稱要讓西方瞭解「真正的西藏」。在2015年又出版了《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說「我在新疆感受到各民族對這個國家的熱愛」。
類似的西方人,遠道而來唱好共產政權,在共產政權甚為普遍。我在這裡節錄一段《北韓迷宮》的章節,讓大家看看在被稱為「兄弟邦」的北韓,到底如何玩得出神入化。
* * *
節錄自《北韓迷宮》第十章〈南北分界線〉(薯伯伯著,香港天窗出版,2020年增訂版):
北韓人似乎真心相信主體思想就是世界最前衛的政治及哲學論述,對外國人「熱衷學習」這個似是而非的理論,絲毫不起疑心,不覺奇怪。我隨便翻開朝鮮勞動黨的機關報《勞動新聞》[1],置頂版位是最高領袖金正恩的指導和視察活動,其餘20則新聞,居然有18條都是跟外國有關,倒顯得極具國際視野。當中13條是外國團體如何仰慕朝鮮,2條是金永南[2]祝賀外國成就,另外3條則是批評聯合國及美國的對朝政策。
我把那15條所謂外國團體對北韓歌功頌德的新聞標題列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朝鮮的國際觀是怎樣煉成的:
* 瑞士團體贊揚金日成同志的業績
* 英國團體網站刊載金正恩同志著作
* 南非團體網站介紹金日成主席簡歷
* 德國成立2017年白頭山偉人稱頌大會籌委會
* 斯洛文尼亞成立2017年白頭山偉人稱頌大會籌委會
* 慶祝太陽節[3]籌委會在納米比亞成立
* 摩爾多瓦團體成立慶祝太陽節暨朝鮮勞動黨七大籌委會
* 哈薩克斯坦成立慶祝太陽節籌委會
* 慶祝太陽節津巴布韋籌委會成立
* 一些國家(羅馬尼亞、奧地利、幾內亞和尼日利亞)研究和普及金日成主席回憶錄和著作
* 一些國家(德國、波蘭和孟加拉國)舉辦金日成主席業績討論會
* 一些國家(巴基斯坦、埃及和墨西哥)舉行慶祝太陽節討論會
* 德國成立朝鮮文化研究小組
那些仰慕金日成理論或朝鮮政體的組織,分佈於歐美各國,連尼泊爾也有,起名大多是甚麼主體思想研究小組、先軍政治研究協會或金日成金正日主義研究會等[4]。尼泊爾的組織名叫記者協會[5],只有小貓三四隻,卻多次前往平壤朝聖。前蘇聯陣營國家或是今天的朝鮮,最愛這種國際上的「老朋友」,經常包飲包食邀請對方來朝,好收國際及國內宣傳輿論之效。不過這個尼泊爾記協也不是白來的,他們在2008年就曾給金正日頒發「尼泊爾國際和平獎」。
你敢想像嗎?金正日真的得過國際和平獎啊!只是這個獎狀的設計,頗像是在加德滿都買到的廉價乾果上面那張包裝貼紙而已。
***
北韓一向自視甚高,非常在意來訪的外國官員及訪客人數和級別。自從金日成那個年代起,就一直有所謂的「請帖外交」,歡迎外國名人前來平壤。受邀者除了政界人士,也有影視藝員。聽洪永城說,他在2015年為香港無綫電視在北韓拍攝節目,回到香港之後,居然收到北韓電影節主辦機構的邀請,想他出席這個朝鮮娛樂盛事,但洪永城對這個國家始終有點戒心,只好婉拒。
在1970年代,就有至少4位外國高級官員到來朝鮮訪問,分別來自東德、南斯拉夫、柬埔寨,當然也少不了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他們一來,全受到金日成以宮廷的駕勢和排場的親切接待。
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被單獨安排在宮殿的住處,東德領導昂納克則受到了他「有生以來最隆重的歡迎」,而代表中方出席北韓1978年9月9日舉行的建國30周年大典,是當時中共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6]。小平同志訪問北韓五天,給足金日成面子,金主席非常高興,慶典期間,一直陪在鄧小平身邊[7]。
我跟中國民族問題專家王力雄談到「請帖外交」這一現象,他聯想到文革期間,中國也豢養了一堆西方的思想政黨,組織往往不到十人。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荷蘭馬克思列寧主義黨,打著馬列旗號,到處招搖撞騙,該黨的總書記化名彼德森,跑到中國25次,踩著紅地氈過來,不單獲盛宴招待,還拿了不少紅包,更受到《人民日報》的祝福。這個荷蘭馬列黨的所謂總書記,其實只是一名數學老師,而更有甚者,如此耐人尋味的國際行騙計劃,居然是由美荷兩國的情報機關聯手炮製,用以刺探北京情況。北京由金主搖身一變,成了冤大頭[8]。
北韓的思想教育,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大搞金家個人崇拜的造神運動外,再提升朝鮮民族主義。從所謂的大同江古文明,到現代的主體思想,均體現了外人難以理解的民族優越感。在妙香山設立的國際友誼展覽館,放置了老朋友送來讓人啼笑皆非的紀念品,其目的就是營造萬邦來朝的假象。王力雄說:「極端孤立的政權,下面的人為了向獨裁者表現工作成就,故意縱容這些山寨組織。」
古代中國跟現在朝鮮的情況雖然差異頗大,但倒有一個相似的賞貢心態。王力雄在其著作《天葬:西藏的命運》也有提到中國歷史裡的朝貢和賞賜現象[9]。按天朝的邏輯,前來上貢,即表臣服,自古以來,中國皇帝都把周邊的「蠻夷」上貢視為統領萬方的象徵,以此滿足天子心態。貢品多屬不值錢之物,但朝貢者一入中原,即派兵護送,沿途開銷全包,並厚往薄來,回賜甚豐。貢賜明顯有利可圖,上貢就成了合算的生意。
現代朝鮮所做的,其實就是中華思想[10]的平行時空,有著唯我獨尊、宇宙最強的共同心態。香港學者沈旭暉說,北韓的政治宣傳,也許就是恰如其分地混和著儒家哲學、民族主義[11]及一丁點的馬列思想。雖然在外人看來有點荒誕,但對朝鮮人而言,卻變成民族驕傲。
在行程當中,我經常會對小韓的講解內容充滿疑惑,但有一點我是非常肯定,就是她對主體思想是宇宙最中心的理論,真心堅信不移。小韓從來沒有向我們主動推銷主體思想,但只有團友問起,她總會非常積極地回答,聽到有遊客背得出一兩句,是由衷地欣喜兼欣賞。去到紀念品書店,她也會善意地提醒店裡的主體思想叢書,均有中文及其他語文的版本。
我總覺得,小韓跟我們聊起主體思想時,語氣不再是導遊,倒有點像是傳教士,對沒有受過主體思想感化的地球人民宣揚主體思想,就是她的神聖責任。
* * *
注釋:
[1] 我打開的那份《勞動新聞》,是2016年4月6日的中文版,這份官媒的網址為,http://www.rodong.rep.kp/cn/ 。
[2] 金永南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地位僅次於金正恩,在2019年正式退休。
[3] 太陽節即是金日成的誕辰紀念日(4月15日),是北朝鲜最重要的全國節假日。從1968年起金日成生日成了北韓節日,到了1997年此節日正名為太陽日。
[4] 黃長燁,《黃長燁回憶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第7章提到,世界各地開始對主體思想感興趣,先是第三世界的學者,後來是歐美各國,而東京在北朝鮮的支持下成立了主體思想國際研究所,但黃長燁跟那位日本人的理事長見過面,覺得他並沒有理解主體思想。
[5] 此記者協會的英文名為Nepal Journalists Association,網頁設計頗為「山寨」,http://www.nja.org.np/ 。在尼泊爾有另一個較為正式的記者協會,即Federation of Nepali Journalists,兩者應該沒有關係。
[6]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正式確立了鄧小平實際最高領導者的地位。
[7] 傅高義(Vogel, Ezra F.),《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大學,2012,第241至243頁。
[8] 更詳細的資料,可參看《華爾街日報》的文章〈In From the Cold: He Was a Communist For Dutch Intelligence〉,http://pazu.com/nk/nl
[9]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台北:大塊文化,2009,第一章〈主權問題出現以前的中藏關係〉。
[10] 在朝鮮半島上,還曾出現所謂的「小中華思想」,朝鮮的儒學家認為,朝鮮取得中華文明,以「小中華」自居,視他者為夷狄。參看,http://pazu.com/nk/huayi
[11] 這個觀點,在Lim, Jae-Cheon,《Kim Jong Il’s Leadership of North Korea》,倫敦: Routledge,2009,第7頁及57頁有更詳細的描述。當中寫道:「金正日在儒家思想及民族主義的社會環境成長……北韓媒體把他塑造成個忠誠孝子。」
* * *
《北韓迷宮》增訂版
作者:薯伯伯
出版:香港天窗
年份:2020年增訂版
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及各大書店,均有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