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燈聚會續集 - 狂隆討血債 33
以下內容是文藝創作,純屬虛構,敬請讀者注意
使者說出喪屍病毒的起源和特性。喪屍病毒是人類不曾接觸過的「生命體」。它被稱為喪屍病毒因為它可以將生命體變成無生命體,即是將人變成喪屍。
1992年,一位英國生物學家無意中發現巨大病毒。病毒十分細小,光學顯微鏡無法看見,這東西可以用光學顯微鏡觀察。他以為這是微生物,研究卻顯示那不是生物。這位研究員丟了工作,從生物實驗室轉行到五金店工作。11年後,即是2003年,一位生物學家將他當年研究樣本送到法國進行基因排序,發現那是前所未見的巨大病毒,稱為美美病毒。以愛滋病毒為例,有12個基因。巨大的美美病毒比一般細菌還要大,有千多個基因。2008年,科學家發現另一巨大病毒媽媽病毒。媽媽病毒被細小病毒入侵。那就是說,病毒感染病毒。巨大病毒不符合生物學原則。它有時是死物,有時是生物,有時是死物與生物之間。被它感染的生物可以變成死物,它卻因此變成生物。
生物進化過程十分奇妙,有一段時間大型生物大量滅絕,例如恐龍在很短時間集體絕種。現在的理論是隕石撞地球令到恐龍絕種。問題是,不同種類的恐龍同時絕種,哺乳類動物卻沒有絕種。雞是恐龍後代也沒有絕種。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恐龍感染了不知道甚麼病源,集體滅絕。令恐龍滅絕的不明病源可能是巨大病毒。
人類第一次確認巨大病毒存在是2003年,只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巨大病毒一直和人類存在數十萬年,人類有了高科技還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因為巨大病毒對人類生活沒有甚麼影響。到現在為止,巨大病毒主要入侵變形蟲那樣的單細胞生物,不是人類的病源體。
巨大病毒可能像滅絕恐龍那樣滅絕哺乳類動物。它們結構複雜,曾經發現巨大某些病毒的基因數目達到人類基因的十份之一。
我說,「夠了,夠了。你們不用再說那些巨大病毒。它們不是人類病源體。對人類沒有甚麼影響。不明白你們擔心甚麼。」
使者,「全球升溫,大量凍土溶解將遠古微生物和巨大病毒送入大海和河流。溶解出來的巨大病毒包括遠古時代的喪屍病毒。相信這種喪屍病毒在遠古時代感染大型生物及令到大量生物絕種。2018年,強國科學家將這種喪屍病毒起死回生,在武漢病毒實驗室連同死屍皮病毒一起深入研究。結果,死屍皮病毒洩漏。2021年1月,我們才知道洩漏死屍皮病毒的時候連同喪屍病毒也漏了出來。實驗室的人染病之後變成沒有思想的喪屍,全身潰爛,既是生物又是死物。喪屍病毒的傳染力低於死屍皮病毒,但是染病的後果十分嚴重,死亡率是百份之一百。」
莎蓮娜插咀,「死屍皮在2020年年初突然封城,即使餓死人也不讓人們離開住所。喪屍病毒個案跟著消失,本來以為事過情遷。怎料到2020年年底,喪屍病毒再次出現。死屍皮突然在多個城市實施戰時狀態,還興建大量方艙醫院。他們不是怕死屍皮病毒,是怕喪屍病毒。」
我問,「說笑嗎? 遠古時代的病毒挖出來還可以起死回生? 」
使者,「2007年,科學家從南極冰層深處挖出800萬年前遠古微生物並且將它復活。」
老天爺,這次是喪屍圍城真人版。面對這麼恐怖的事情,當然走為上著。我向使者及莎蓮娜說聲再見,祝他們成功對抗喪屍病毒。
莎蓮娜,「狂隆,事到如今,你怎能置身事外? 」
我說,「大姐,說話要有道理。我甚麼時候和喪屍病毒扯上關係。一直與我無關的事情,我如何置身事外? 」
莎蓮娜,「你是開燈會的人。開燈會的事情就是你的事情。」
我只好坐下來。唉,年老無知誤入妖教,無話可說。
光學顯微鏡病毒 在 潘小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湯博士的解釋很詳細,不戴為妙
【銅芯口罩疑雲】
前幾天傳媒找我做訪問,想我解釋一下政府推出的可重用「銅芯口罩」,我就順便請大學同事幫忙用電子顯微鏡看看它的結構。本文旨在與大家分享我所看見的情況及相關資料,簡單解釋一下我個人對此重用口罩的意見,並非研究報告。
銅芯口罩共有六層(圖1-2),外層看來與一般布口罩差不多,內層只為舒適貼面。口罩主要的功能在於中間可換的濾芯(圖3),濾芯有四層,只有中間兩層有實際的效能,過濾層主要負責過濾微小粒子,而抗菌層帶有銅,能抑制細菌和病毒。
利用電子顯微鏡放大800倍,可見銅芯口罩過濾層的纖維結構和密度(圖4)與普通一次性口罩(圖5)沒有很大的分別,但如果與某醫療級數口罩相比(圖6),纖維密度就明顯較疏了。濾網纖維的密度夠高,再加上纖維上的靜電,都能使過濾層能有效捕捉大小在微米尺度 [1] 或更小的粒子 [2]。
銅芯口罩抗菌層是淡啡黃色的,非常薄而且纖維很稀疏,纖維間孔洞的在1/10 毫米的尺度(圖7),因此過濾功能很小,主要是靠銅抗菌。放大至二千倍,開始清楚看見纖維上的微粒(圖8),在過萬倍放大下可以清楚看見尺度在0.1-1微米的粒子(圖9),用光學顯微鏡可以看見粒子是啡紅色的(圖10),可能是銅的顏色,X射線光譜顯示粒子有銅和氧的成份(圖11),幾乎可以確定是銅或氧化銅的微粒。
以下是大圖下載連結:
http://www.phy.cuhk.edu.hk/~ssto…/drtongsharing/cumask/1.png
http://www.phy.cuhk.edu.hk/~ssto…/drtongsharing/cumask/2.png
http://www.phy.cuhk.edu.hk/~ssto…/drtongsharing/cumask/3.png
銅芯口罩的官方網站列出幾個測試報告 [3],說明口罩已通過ASTM F2100-19 Level 1 標準的測試,測試是台灣一間紡織研究所做的,當中包括顆粒過濾率 (PFE)、細菌過濾率 (BFE) [4]、壓力差 [5]、合成血液穿透阻力及阻燃率。這些測試報告共有三份,分別是口罩沒有洗過,洗過40次程和洗過60次後的情況。官方公佈此口罩可重用及洗滌60次,相信是根據以下測試結果:報告顯示洗滌前和洗過40次後口罩的 PFE都在 95% 以上,而壓力差都少於 5,但洗過60次後 PFE已略低於95%,而壓力差亦見略高於 5,雖然其他指數未見不合格,但因為這兩個指數超標,再也不能符合 Level 1 的標準,所以需要更換。另外網站有列出兩個報告,證明某種布料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功能,並在網頁上註明測試所用的布料帶有氧化銅,與銅芯口罩所用的一樣,但有關氧化銅的資料就未見於報告內,而測試所用的布料也似乎與銅芯口罩所用的不同 [3]。
以下是我個人對銅芯口罩的意見,雖然只是個人觀點,十分粗疏,但仍盡可能基於客觀科學知識和現有資料而提出,沒有其他考慮。
1. 抗菌層的銅粒子未必能有效消毒過濾層:銅或氧化銅粒子有抗菌或抗病毒功能,在不少文獻已論述過 [6],在此不詳述。但要有效,前提是要與銅有接觸,以及有水份讓銅能釋放離子。飛沫帶有水份,要有水不難,但問題是接觸。抗菌層只可消毒落在它表上面較大的飛沫,而不能消毒與之相鄰的過濾層。從上面的觀察得知,抗菌層的纖維非常稀疏,幾乎沒有過濾功能,微小的粒子很易穿過外層的布和抗菌層的洞孔,一直走到過濾層的纖維內才沉積下來。因為在微觀尺度下,所有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即使是兩個互相緊貼的平面,物質實際上接觸的面積一般只是平面面積的千分之一左右,對於兩塊充滿凹凸纖維的表面(其中一塊的纖維更是非常稀疏)就更小,至於過濾層纖維內的微細空隙就更不用說。所以抗菌層和過濾層雖然相鄰,但物理上並沒有充份的接觸,是無法對過濾層發揮抗菌能力的。換言之,過濾層纖維中的累積的污積就只能透過洗滌除去。
2. 洗滌不能有效清潔過濾層:官方的指引說重用口罩在洗滌過程中不可以「擰」或「扭」,以免破壞纖維結構。如此說,所謂洗滌就只能是放在肥皂水中浸泡或輕揚。官方網站的測試報告亦也未有清楚說明測試時洗滌是如何進行的 [3]。因為過濾層纖維中的空隙很小,在 1-10 微米的尺度,而口罩纖維材料一般不會是親水的,如果空隙困住空氣,在沒有外來壓力下,水流未必能順利流過空隙,即使水進了去,在迂迴細小的空隙中也很難把污積沖走。如果是幾天問題可能不大,但如果是數十天,纖維內的污積就不可忽視了。
3. 報告的測試結果未必能反映實際使用時的功能下降:報告的測試只說口罩洗了40次、60次,但就未說明在每次洗滌之間口罩有沒有經歷正常使用帶來的損耗 [3]。口罩在實際使用時,令它的功能隨時間下降的,很可能是空氣污染物累積在過濾層,與洗滌未必有關。污染物有機會渚塞部分纖維間的空隙,令壓力差上升(即口罩不透氣),使口罩「愈戴愈局」,如果阻塞嚴重,又無法清潔乾淨,可能使更多空氣由口罩側邊的嚹隙進入,而不經過濾層。研究這個影響的正確方法,是在每次洗滌之間把口罩戴上模擬呼吸機上(當然真人測試最好!),在不同環境,例如是街道、辦公室或公共交通工具內,模擬人體呼吸,使空氣經過口罩 6-8 小時,讓污染物有機會累積,如此經歷多日後再作測試。如果欠缺了這一步,得出口罩可重用多少次的結論意義不大。
4. 教育大眾保養口罩的難度:雖說洗滌方式有明確指引,但不要忘記,你要面對的是普羅大眾,不單是知識分子,對於阿公阿婆,你告訴他們濾芯可以洗,他們怕不乾淨,很自然就會又扭又擰,不會跟你客氣。香港天氣潮濕,濾芯四層包裹,已經不易乾透,如果阿公阿婆不懂把濾芯拆出來洗,涼一晚能否乾透也未知。我經常勸人小心口罩的狀況(雖然很少人理我),不要戴濕的口罩,擔心病毒有機隨水膜擴散至裡面,增加染病的風險。
5. 銅粒子的毒性問題:從上述的觀察得知,抗菌層粒子的大小在 0.1-1 微米的尺度。從口罩的結構看,抗菌層放在過濾層外面,即使有少量粒子在長期使用中掉了出來,以這個大小的粒子,又隨空氣流動的速度也很低,不容易穿透過濾層而被吸入。但這只是顯微鏡所能看見的情況而已,纖維上有沒有更小的粒子、或是否會釋放游離的銅離子,有多少機會被吸入,就不得而知了。雖知很多納米粒子的毒性在科學上還未完全清楚,把這些東西放在鼻子上長遠是否有風險,還需要深入研究。
註解 / 參考資料:
[1] 一微米 (μm) 即百萬分之一米,也相當於千分之一毫米。微米大約相當於細菌和細胞的大小尺度,但病毒還要比這尺度小數十倍。
[2] 小於一微米的粒子稱為亞微米粒子 (submicron particles),它們受氣流和隨機的布朗運動 (Brownian motion) 的影響很大。N95級數的口罩利用靜電濾網 (electret filter),能有效吸引及捕捉這些微粒,效果比普通外科口罩纖維上的靜電好。
[3] https://www.qmask.gov.hk/report (由於該網站不斷更新,本文所述的內容只能以今天,即 10/5/2020 所見的為準)。
[4] ASTM F2100-19 Level 1 的標準是兩個過濾率PFE 和 BFE 都應該在 95% 或以上。
[5] 壓力差空氣透過口罩後的氣壓下降多少,如果氣壓下降越大,代表口罩越不透氣,所以這個數字是細比較好。壓力差以 mm H₂O / cm² 量度,ASTM F2100-19 Level 1 的標準是壓力差須要在 5 或以下。
[6] 例如 Metallic Copper as an Antimicrobial Surface, Gregor Grass eta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Vol. 77, No. 5, p. 1541–1547 (2011)
光學顯微鏡病毒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錯誤❌】網網傳圖片宣稱「美國🇺🇸用最先進的顯微鏡🔬,看到空氣中的病毒」?
網傳圖片宣稱「你还敢出去吗 美国用最先进的显微镜看到空气中的病毒」,經查:
📍一、專家指出,運用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空氣中的病毒;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病毒為平面、單色的樣態,不可能是立體、彩色圖。
📍二、專家指出,新冠病毒為奈米大小,與街道不成比例,因此,此圖為合成圖。
因此,網傳圖文為「錯誤」訊息。
👉👉完整查核報告請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3548
☀背景
網傳一張街道中佈滿紅色病毒的照片,搭配文字宣稱「你还敢出去吗 美国用最先进的显微镜看到空气中的病毒」。
☀查核
🌏爭議點、此圖片是否為真?
查核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學科主任兼感染科教授盧敏吉,他檢視網傳圖片後表示,新冠病毒的大小是奈米等級,一定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不可能像網傳圖片有「望遠鏡」般的視角。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時,病毒也不會呈現那麼鮮豔的紅色,且不可能呈現立體狀態。
盧敏吉補充,該網傳圖片中的病毒與街道景物大小完全不成比例。因此,他研判,該圖應為合成圖。
查核中心採訪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林靖麒,他檢視照片後指出,要看到病毒必須用電子顯微鏡,且只能看到切面,不可能是球狀。而且,該網傳圖片的街道景物,並沒有跟著病毒一起被放大,並不合理。
查核中心採訪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畜保科老師陳瑞楠。陳瑞楠指出,病毒是奈米大小,就「冠狀病毒」而言其直徑在 100 奈米左右,無法利用一般光學顯微鏡觀察,而必須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他說,目前在檢驗疑似病毒感染的病原體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以電子顯微鏡並搭配負染色法(negative stain)及超薄切片法(ultrathin section)技術進行檢測,操作這兩種方法時,其檢體皆須經過處理,不可能直接用顯微鏡對著空氣看,就能觀察得到病毒。
陳瑞楠說,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時一般為平面單色的樣態,不可能出現彩色的病毒樣貌。因此,此圖為合成圖,不可能是電子顯微鏡所拍攝的病毒樣貌。
綜合以上,此圖文為錯誤訊息。
☀結論
📍一、專家指出,運用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空氣中的病毒;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病毒為平面、單色的樣態,不可能是立體、彩色圖。
📍二、專家指出,新冠病毒為奈米大小,與街道不成比例,因此,此圖為合成圖。
因此,網傳圖文為「錯誤」訊息。
👉👉完整查核報告請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3548
光學顯微鏡病毒 在 【錯誤 】網網傳圖片宣稱「美國 用最先進的顯微鏡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網傳圖片宣稱「你还敢出去吗美国用最先进的显微镜看到空气中的病毒」, ... 冠狀病毒」而言其直徑在100 奈米左右,無法利用一般光學顯微鏡觀察,而 ... ... <看更多>
光學顯微鏡病毒 在 8K超解析光學顯微鏡100倍新冠病毒擴散縮時攝影-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新冠病毒擴散縮時攝影世界最先進8K超解析光學顯微鏡100倍紀錄人類未見的世界新冠病毒細胞感染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