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侮辱香港市民智慧!
某「網絡渣子」以極左面目對香港參加東京奧運會羽毛球賽選手伍家朗的衣着問題無限上綱、無端攻擊,激起香港市民公憤,被廣大網民口誅筆伐。香港泳隊教練陳劍虹憤然寫道:「我痛恨借機攻擊運動員的網絡渣子」,可謂説出大衆心聲!
在潛水三日之後,那位「網絡渣子」終於蒲頭致歉,說是「語氣有點過重」云云。這是致歉嗎?這簡直是侮辱香港廣大市民、網民的智慧!
稍為有點文化的人都可以判斷:不知事情原委、不明賽會規矩就對運動員「強烈譴責」,這僅是「語氣有點過重」?荒謬!罔顧人家球衣本身印有「HONG KONG CHINA」字樣卻誣蔑運動員「不想代表中國香港比賽」,這僅是「語氣有點過重」?荒唐!其所在政黨主席還將這種惡劣行徑稱為「愛國愛港一時情切」,簡直荒誕!
歷史是一面鏡子。請問1959年廬山會議把實是求是指出大躍進、人民公社「左」的錯誤的彭德懷元帥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頭子」,能夠説僅是「語氣有點過重」而已嗎?請問1968年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將資深革命領導人劉少奇打成「叛徒、內奸、工賊」「永遠開除出黨」,又能夠説僅是「語氣有點過重」而已嗎?
問題的嚴重性質在於:當今香港是「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明明基本法第五條莊嚴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䇿,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但現在有一股勢力,有一股思潮,違背「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二者不可偏廢」中央精神,寧左勿右,把「階級鬥爭為綱」一套搬來香港,樣樣泛政治化,打着「維護國家安全」幌子,無限上綱,亂抓辮子,亂扣帽子,亂打棍子,打擊一大片,搞到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令香港不少人認為「已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感覺「一國兩制已玩完」以致掀起移民潮⋯⋯事態發展令真正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痛心疾首!實質上這股逆流是從「左」的方面來破壞一國兩制,從人心向背的根本上破壞國家安全!「網絡渣子」從「放炮」到「致歉」的鬧劇不過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罷了!
這裏我不妨講一句:愛國愛港、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但並非只是空喊口號,而要看行動,看效果,看對人心向背的影響!
還是鄧小平那句遺訓説得對:中國要警惕右,主要防止「左」!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者回憶錄0628)
自由時代的終章
香港國安法頒布的一年前,《蘋果日報》出版一本25週年特刊,取名「不是最終章」,一年後,「最終章」在6月24日成為現實。
在滂沱大雨下,《蘋果》最終章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不錯,仍然有許多人若無其事,有許多人公開或暗自竊喜,但鋪天蓋地的貼文、照片、影像,在社交媒體洗版,已經告訴全世界,香港人正在悲痛著這裡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香港。
最能夠反映這個時刻的,是攝影師和導演梁銘佳(Ming Kai Leung)製作的「豪情夜生活——蘋果日報最後一晚我最喜歡的人(目前)」,影片以著名的蘇格蘭「驪歌」《Auld Lang Syne》配樂,剪輯了大雨中《蘋果》大門外最後一夜民眾聚集,和次日凌晨開始香港各區報攤、便利店大排長龍的情景,飄逸著依依不捨的情懷,令人傷感。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襲擊下,傳統的媒體尤其是紙媒許多都結業了。人人都習以為常。不久前,《蘋果日報》台灣版的紙版收攤,社會上沒有掀起一絲漣漪。封殺了《蘋果日報》的廣告,《蘋果》何時辦不下去,幾年前行內行外都認為是時間問題,老闆黎智英為理想不斷貼補墊支,是勉強撐持下去的唯一原因。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使《蘋果》的訂戶驟增,算是暫度難關。但靠社會運動帶來的支持,畢竟不是生意經。因此,運動被壓制後,《蘋果》缺廣告和讀者流散,仍然未脫經營困難。
儘管廣告戶受到政治壓力而使《蘋果》斷水源,但基本上這仍然是依市場規律作淘汰。若香港《蘋果》如同台灣版那樣結業,23、24日的夜與日,不會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而《蘋果日報》的結束也不會顯得如此轟轟烈烈——不過就是一份報紙結束吧了。
但所有香港人,全世界輿論,都看到這不是市場淘汰的結束,而是從去年7月國安法在香港實施以來的一次有計劃的鎮壓反對派意見表達的行動。於是,「蘋果最終章」的出版日,就成為香港人、香港歷史、甚至世界報業史、自由抗爭史的永遠被記住的一天。
因為,這一天不只是一份報紙的最終章,而且是自由香港的終章。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蜚聲國際的國際金融中心,長期高倨全球經濟和新聞自由度前列,而這個法治保障下的自由所創造的奇蹟,在6月24日這一天走到「最終章」。不是香港人告別了《蘋果日報》,而是香港告別了自由。
人類社會的「四大自由」,是: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而言論自由是「四大自由」之首,而且是其他自由的保障。言論自由範圍的新聞自由,它的主要功能,依美國大法官Hugo Black的定義,就是「防止政府任何部門欺騙人民」。因此,當政府任何部門可以扼殺新聞自由的事情發生,那就是社會言論自由的泯滅,也就是人們所有的自由失去保障。
《蘋果日報·》的消失,不會令香港失去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但《蘋果日報》以現在這種方式消失,就的而且確是向一個時代告別,告別的不是一份報紙,而是自由的時代。
如果不是英國殖民地帶給香港的自由的時代,不會有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會有香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抗爭的支援,不會在海峽兩岸都缺乏言論自由的時代,成為獲取兩岸資訊並外轉內影響兩岸局勢的最重要基地,不會大批中國商人在法治下各顯神通,創造國際級的企業,不會在歷次中國蒙災蒙難時香港人的慷慨伸手,不會有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發展。
而我的整個人生,也正好因為在香港發展我的編輯寫作生涯,才可以在中港台的局勢充滿轉變的時代,因緣際會地自由論政,成全了可以無愧的漫長人生。
1984年,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塵埃落定,知道1997年香港和香港人將由一個非自由法治的共產政權管治,那時及以後,我都不認為香港的自由可以延續。97前兩年,《蘋果日報》創刊,社論指出,「對九七後香港新聞自由的信心絕不動搖」,「在資訊自由的今天,人民選擇自由的威力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1997年香港主權轉移,美國財富雜誌指是「香港之死」,而《蘋果》當天的頭版是「一個大時代的開始 ——香港信有明天。」亦引述了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話:「貫徹高度自治 香港人當主人」。
在之後,《蘋果》一直堅守「一國兩制」立場,推動《基本法》下的港人治港,反對台獨、港獨甚至本土化,即使本土化是世上所有地區在外來者侵凌下的必然趨勢。《蘋果日報》所代表的,確實是香港市民中無法或不想離開的人士,對中國承諾的一國兩制的真誠期望,並努力促其真正實現。香港24年的實踐,由《蘋果日報》的災難式終結,就等於宣示一國兩制的終結,香港180年自由的終結。
蘋果落到地上,種子在泥土中,會生長出更多的蘋果樹。這是許多人對《蘋果》終結後的樂觀希望。我從來不是樂觀者,對人性的醜惡了解越多,越知道真理很難敵得過強權。但追求自由是人性中無法遏止的渴求。強權雖得逞,但自由壓不住。強權永遠無法代替真理。
沒有了《蘋果》之後,這是續刊《失敗者回憶錄》的第一篇,如有機會出版,很可能會放在最後。因為這也是我回憶在香港從事自由編寫生涯的終結。(29)u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道人生:這一年,所有事都不確定(李怡)
2020年到了尾聲。回顧這一年,最讓人感到不安的是,所有的事情都變得不確定。就像一個癌末的病人,帶着對死亡的恐懼過日子。
對幾乎全球來說,2020的不確定首要在於武漢肺炎擴散的病毒,不知道何時終止,不知道當一波病毒看似抑制,變種的病毒又會帶來如何更可怕的局面。檢測不確定,短時間製造出來的疫苗也不確定。由此而產生的航運、旅行、餐飲等行業的經營困境,何時復蘇不確定;個人職業生涯不確定,對未來規劃亦難以確定。各國政府藉疫情而壓制人民的自由,乘機擴大政府權力,這種發展趨勢伊於胡底,也不確定。
美國的大選結果不確定。儘管拜登當選似成定局,但所有被揭發的舞弊都沒有處理,特朗普和他的數千萬支持者,要求每一張合法選票都計算而每一張非法選票都排除,法院不受理。特朗普沒有認輸。大選不會如過往那樣隨着新總統上任就完結,選舉的社會爭拗和分裂仍然持續,它的後續發展和影響也不確定。
國際局勢也因此不確定。美國過去屢次選舉,在選舉期間,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通常都擺出對中國強硬的姿態,而當選上任後,大局已定就從長計議,不是那麼回事了。但如果選舉爭拗未結束,兩黨延續選戰時的對華強硬態度,那麼必然影響到所有國家在兩大強權中的選邊。
上周香港盛傳人大常委會議會對香港區議員資格作決定,而最終在上周末閉幕的會議並沒有涉港議題。是最後決定抽起這議題呢,還是根本就無此打算?也不確定。就中共過去的形迹來看,無人懷疑始終會對區議員開刀。在全面管治權和《國安法》之下,甚麼事都會發生。
律政司上訴終院要求取消對黎智英的保釋,終院已決定在31日審理。《基本法》規定香港實行普通法,普通法最重要的原則是無罪推定,根據《刑事訴訟程序條例》,被告人若沒有干犯以下行為:「不按照法庭的指定歸押;或在保釋期間犯罪;或干擾證人或破壞或妨礙司法公正」,理應可獲保釋。但按照《國安法》第42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非法官有充足理由相信其不會繼續實施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不得准予保釋。」就是有罪推定。大陸出身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傅華伶於7月初表示,《國安法》不能凌駕《基本法》。但真是這樣嗎?梁家傑翻查2009年案例,現為終院常任法官的李義曾作判決指,裁判法院和高院原訟庭就是否批出保釋的決定,並不可以上訴至終院。但現在就上訴到終院了。根據莫非定律,所有不想它發生的壞事,最後都會發生。
《國安法》凌駕《基本法》還是《基本法》凌駕《國安法》,是由法律條文或法律專家去詮釋呢,還是由掌權者、由強權去決定?
恐懼,通常是由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所造成的。香港人縱使沒有身受的經驗,也對中國的施政有長期的耳聞目睹。這種經驗和我們長期在香港的生活經驗相比,就是後者在「法的統治」下,對生活和法律後果有確定性,而在前者的「人治」下,一切都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使香港人失去了「免於恐懼的自由」。
因此,2020年香港人相當普遍的討論,是離開這裏,儘管真正採取行動的人還不是很多。在疫情下到世界其他地方重新開展生活,又談何容易?也充滿了不確定啊。
置身一國的宿命中,從2019的抗爭中走過來,面對2020的困局,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種種不確定中,保持自己心志的確定。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在 【梁家杰:香港人担心失去免于恐惧的自由】7/27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行政区内实行的话,我们原来享有的 免于恐惧的自由 就 会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起草 基本法 时写 入了第十八条,后者很清楚地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 <看更多>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在 【梁家杰:香港人担心失去免于恐惧的自由】7/27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如果这套法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话,我们原来享有的 免于恐惧的自由 就会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起草 基本法 时写入了第十八条, ... ... <看更多>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在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免於恐懼的自由基本法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 台大出版中心博客來 銀行離職 銀行報考動機 商用英文單字pdf 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門檻 化工原理一自學 生存的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