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的兒科急診日記
今天來談疫苗混打,大家參考一下吧!
「AZ疫苗 + Moderna疫苗 混打的科學研究」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7月14日最新發表一篇重要的新冠疫苗“混打”研究,為混打接種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增添了新的證據。
Heterologous ChAdOx1 nCoV-19 and mRNA-1273 Vaccination
這篇來自瑞典Umeå大學、名為CoVacc的研究說明:
「接種一針AZ疫苗9-12週後,第二針接種Moderna疫苗誘導了更高的抗體滴度和中和抗體滴度,在體外實驗中對突變株的防護也更強。」
這項瑞典研究直接對比了混打疫苗和兩針同款疫苗的抗體影響。
這是一項探索新冠疫苗免疫原性的4期研究,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
此次報告的數據覆蓋了88名在研究前9-12週接種過一針AZ疫苗的醫護人員。
在這些受試者中;
37人選擇了第二針接種AZ疫苗(同源加強免疫),中位年齡為46歲(範圍28-62歲);
51人選擇了第二針接種Moderna疫苗(異源加強免疫),中位年齡為40歲(範圍23-59歲)。
在第二針「接種當天」、「接種後7-10天」和「30天後」,分別獲取了受試者的血液樣本,分析其中的新冠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的水平、中和抗體水平。此外,受試者還報告了接種第二針後的反應。
「在第二針接種當天」
兩針AZ疫苗組和混打組受試者體內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特異性和受體結合域(RBD)特異性IgG抗體水平相似,中和抗體水平也相似。
「在第二針接種後7-10天」
兩針AZ疫苗組受試者體內的S特異性和RBD特異性IgG抗體水平是第二針接種當天的5倍(P<0.001);
混打組受試者體內S特異性和RBD特異性IgG抗體水平更高,分別達到第二針接種當天的115倍和125倍(P<0.001)。
「第二針接種30天後」
兩組受試者的S特異性IgG抗體水平仍與第二針接種後7-10天的水平相似。
在針對瑞典原始新冠病毒分離株(SARS-CoV-2/01/human/2020/SWE)的體外中和實驗中,通過免疫螢光分析觀察到,混打組受試者的中和抗體水平也更高。第二針接種後7-10天,混打組血清中和效價是第二針接種當天的20倍(P<0.001);兩針AZ疫苗組的血清中和效價則只有第二針接種當天的兩倍(P=0.09)。
相比第二針接種後7-10天,第二針接種一個月後,兩組的中和抗體效價均有所提升1.6-1.7倍,但不明顯。
同時,研究團隊還通過細胞病變效應測定,測量了兩組受試者第二針接種後7-10天的血清抗體對原始分離株和B.1.351突變株(Beta突變株,最早在南非確認)的中和作用。這支持了混打組受試者的中和抗體水平更高的發現。
同時,還發現混打組的抗體對B.1.351突變株具有體外中和作用,而兩針均接種AZ疫苗所誘導的抗體,則對B.1.351突變株沒有強效中和作用。
從反應原性來看,第二針混打Moderna疫苗的受試者更多報告發燒、頭痛、寒顫 和肌肉疼痛,但對不良反應程度(輕度、中度、嚴重)進行分級時,兩組事件沒有顯著差異。這些不良事件與此前兩針AZ疫苗或兩針Moderna疫苗研究所觀察到的安全性一致。
基於這些數據,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提到,在初始接種AZ疫苗後9-12週混打Moderna疫苗,可以有效地進一步刺激新冠病毒特異性B細胞記憶;
而且,第二針混打Moderna疫苗可能會對B.1.351突變株提供更好的防護。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