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35 解釋學循環—世界不離開我們主觀的詮釋 西方哲學三階段:1.古希臘柏拉圖代表:What is Reality?2.笛卡兒代表:What do we know?3.語言轉向:What do we mean? 語言哲學成了現代哲學的濫觴。語言哲學又區分歐陸派和英美派。歐陸派傾向探討語言與存在世界...
內在關係 在 Stacy 史黛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要和自己神聖的內在關係更和諧?卓雅的Womb-Moon身體煉金術是你值得嘗試的課程!
👉還有三個名額可以現在加入,把握機會!
內在關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投資前,你有看過風險提示嗎?- 伍治堅
投資者需明白基金宣傳材料上風險提示的警示作用。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作用,導致投資中更容易出現均值回歸,而非強者恆強。
在任何一個基金的宣傳材料上,我們基本都能看到這麼一段風險提示: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過往投資業績不預示本基金的未來表現。
那麼我們就來好好分析一下:基金過去的歷史業績,是否和其未來的投資回報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從行業層面的整體情況來說,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研究表明,過去表現好的基金,接下來的表現不光不一定好,而且會更差。
比如有美國學者(Cornell, et al, 2017)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測試:在所有資金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公募基金樣本中,挑選並買入過去3年回報最好的10%的基金,然後在3年後做一次調倉,賣出那些回報不好的基金,並再次買入最新的表現最好的10%的基金,如此每3年重複操作。其實這就是模擬了很多投資者喜歡購買最近上漲、排名靠前的基金的習慣性操作,我們暫且稱之為「贏家策略」。為了便於對比,研究人員同時也統計了「中庸策略」,即每3年買入排名在中間10%的基金;以及「輸家策略」,即每3年買入排名在最末端10%基金的投資方法。
結果顯示,在1994到2015年的20多年間,「贏家策略」的投資回報最差,」中庸策略「的投資回報居中,而「輸家策略」的投資回報最好,比」贏家策略「的回報每年好上2.28%。如果把調倉頻率增加到每2年一次,並且把基金樣本擴大到規模低於10億美元的其他基金,得到的結果也很類似,即「輸家策略」的投資回報要明顯優於「贏家策略」。
事實上,金融學術界有大量的統計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購買近期表現出色的基金,接下來的投資回報很可能不盡如人意。比如研究人員(Goyal and Wahal, 2008)統計了1994到2003年美國養老基金的投資回報後得出結論:那些被養老基金撤換掉的基金,在撤換前三年的平均業績是每年負1.28%,而在撤換後三年的平均業績是每年0.78%。而那些被養老基金選中的基金,其在被選中之前的平均業績為每年4.59%,而在被選中後的平均業績為每年負0.17%。也就是說,哪怕是養老基金這樣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也有和散戶投資者類似的追漲殺跌的投資習慣,並因此遭受了投資損失:賣掉的基金接下來的回報反而更好,而買入的基金則在買入以後回報不佳。
現在我們把這些統計結果,和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風險提示結合起來看,就不難得出結論:材料上的風險提示並不是廢話,而是有真真切切證據支持的大實話。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醒廣大投資者:不要順著基金過去的歷史業績去「追漲殺跌」。
然而,這樣一段如此重要的風險提示,卻往往被投資者忽略。研究人員(Mercer et al, 2010)對比了投資者對於有風險提示和沒有風險提示的基金的反應,得出結論:基金材料上是否印有風險提示,對於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購買某一隻基金時,和該基金宣傳材料上印有風險提示,或者沒有風險提示,完全沒關係。影響投資者決定買或者不買的,是其他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投資者,不管是散戶也好,還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好,都選擇忽略風險提示,並遵從「追漲殺跌」的習慣去選購基金?大致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追漲殺跌更符合投資以外的生活規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告訴我們:過去表現好的,未來更可能持續表現好。比如孩子的讀書成績,更普遍的情況,是學霸的成績從小學到初中和高中,一路上來都很好。從小是學渣,忽然到了高中階段奮起直追,考入985大學的例子,即使有也非常稀少。假設你現在要挑一位學生去參加一項數學競賽,你會挑過去兩年每次都考100分的學生,還是過去偶爾考到80分的學生?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問題在於,這樣的生活經驗在投資中不管用。主要原因在於,投資回報和學習成績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運氣的作用。如果一個學渣平時從來不認真聽講,不複習功課,那麼他在一次考試中撞大運考到100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連續好幾次都撞大運考到滿分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是在投資中,哪怕是剛學會開戶炒股的股民,如果他運氣好,恰好買到一隻妖股,也有可能獲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
運氣對於投資回報有很大影響,意味著我們不能把基金經理最近3年的業績,等同於他的投資能力。如果要客觀評價一位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更好的辦法是拉長時間軸,看他過去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真實投資業績。股神巴菲特公開的投資業績,長達40多年。時間軸拉的越長,其歷史投資回報就越可靠,也越能夠體現基金經理真實的投資能力。
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同時也意味著基金的投資回報,遵從「均值回歸」規律。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風水輪流轉。如果某一位基金經理在最近幾年的業績非常好,而其中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那麼接下來幾年,他更可能不再受運氣女神的眷顧,因此其投資回報就會趨向其長期均值,明顯不如過去幾年的高光時刻。反過來,過去幾年回報比較差的基金經理,背後也有一定運氣差的原因。然而他總有一天會時來運轉,其投資回報也會趨向其長期均值,比過去幾年更好。均值回歸的規律,可以解釋上文中提到的「贏家策略」投資回報不如「輸家策略」的現象。
理解了運氣和投資回報之間的內在關係,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改善散戶投資者忽略風險提示這一問題。目前的風險提示用詞,即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顯然太弱了,對於投資者的警示作用還不夠。我們可以把風險提示改成:基金過往業績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即使過往業績很好也很難持續到將來。這樣一改,效果應該會更好。
其次,像養老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某個基金時,考慮的問題比較多。除了基金的業績之外,其投資經理還需要考慮到職業風險。
我們可以想象對比一下這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養老基金投資了一個過去幾年表現出色的基金,但是該基金在接下來幾年表現不佳。第二種情況,養老基金投資了一個過去幾年表現很差勁的基金,該基金在接下來幾年同樣表現不佳。對於做出投資決策的經理來說,第二種情況下,他面臨的質疑和壓力要大得多。這是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只是犯了一個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當面臨上級的質問時,他可以解釋:該基金過去幾年表現非常好,沒想到我們買入以後表現會這麼差,確實出人意料。但是在第二種情況下,當上級問他:你明明看到該基金過去幾年表現那麼差,怎麼還決定買入?你是睜眼瞎麼?投資經理會發現很難應對這樣的質疑,甚至有被解僱的風險。出於對職業風險的考慮,機構投資經理可能會做出更加「保守」的投資決策,即選擇隨大流去追漲殺跌。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關鍵是要改變「唯結果論」的評判標準。要科學的評判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我們需要拉長時間維度,並且從風險因子角度去分析該經理獲得投資回報的來源,盡量把運氣因素從其投資回報中隔離出來,這樣才能更加合理的對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的能力做出科學的評價。
對於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我們需要明白基金宣傳材料上的風險提示,有其重要的警示作用。運氣對於投資回報的影響作用,導致投資中更容易出現「均值回歸」,而非「強者恆強」。我們應該糾正」追漲殺跌「的認知習慣,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努力做一名聰明的理性投資者。
原文:金融時報
#投資
內在關係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35 解釋學循環—世界不離開我們主觀的詮釋
西方哲學三階段:1.古希臘柏拉圖代表:What is Reality?2.笛卡兒代表:What do we know?3.語言轉向:What do we mean?
語言哲學成了現代哲學的濫觴。語言哲學又區分歐陸派和英美派。歐陸派傾向探討語言與存在世界的內在關係,其中海德格
的解釋學循環(Hermeneutic circle)影響深遠。在一般情況下,解釋學常常意味著解釋聖經的過程。在猶太和基督徒歷史學者和研讀聖經的學生為了意思而開發了詮釋學各種各樣不同的系統。但海德格將解釋學提升為真理論,他認為理解是主觀的,而且理解本身具有歷史性,取決於觀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謂的「前結構」,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結構」為前提。而審美理解就是對藝術真理的理解,也就是對世界本體存在的理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理解的對象,實際上就是存在的敞開,一方面藝術最直接地對我們說話,同我們有一種神秘的親近,使我們覺得同藝術融合為一體。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李康廷(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內在關係 在 林之珮內在關係療癒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園地抒發關於系統排列、內在關係、療癒探索的心得。同時也包含「內在關係整合卡」的分享。祝福每個人向內接觸智慧和平安,成為自身療癒的領航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