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民俗狂熱日本教師遇上地表最強文學少女】
#日治時期師生戀
如果問起是怎麼和妻子黃鳳姿相遇的,這位日治時期的台灣民俗文化狂熱份子池田敏雄大概會說出:「我在龍山公學校任教的時候,她是我的學生。」這種現在說出來可能立刻就會警車鳴笛聲大響的話。當時的公學校相當於現今的國小,而池田敏雄與後來成為妻子、在日治時期有著「文學少女」稱號的黃鳳姿第一次相遇,便是在對方還只是個小學生的時候。
池田敏雄於1923年隨著養父母從日本遷到台灣,就讀臺北市旭小學校(現東門國小),隨後進入臺北第一師範就讀。1935年,22歲的池田敏雄在畢業後任教於龍山公學校(現龍山國小)。那時的他對台灣民俗文化非常感興趣,甚至到了會穿著漢服跑去廟裡,特地和裡頭的台灣人學習台語、學唱台灣民謠的地步。
而身為一個台灣民俗文化狂熱份子,當然要無所不用其極的將嗜好塞入生活的每個角落,就連在學校也不例外。他以「湯圓」為題,要求學生們寫一篇相關的作文,如此一來他便能藉此窺視更多台灣在地的民俗文化。
這時一篇文筆流暢、詳細詮釋了湯圓在台灣民俗文化中意義的文章,出現在池田敏雄眼前,使得他大為震驚。而文章的作者,正是當時作為池田敏雄班導生的黃鳳姿。黃鳳姿是土生土長的艋舺人,從小便常聽爺爺與母親分享許多和家鄉有關的習俗及故事。
當擁有好文筆與知道許多在地文化故事的女孩,碰上對台灣民俗文化求知若渴的青年,兩人一拍即合。池田敏雄不斷鼓勵黃鳳姿將更多知曉的在地故事分享出來,幫她尋找管道及機會發表文章(後來在課堂上書寫湯圓的作文,被刊登在由西川滿主編的《台灣風土記》創刊號上。),他也因此有機會拜訪黃鳳姿的家人,能深入了解台灣的民俗與文化。黃鳳姿更在極短的時間內累積了足以集結成冊的篇章,並於1940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七娘媽生》(書序與書籍裝幀分別由在日治時期也十分有名的西川滿與立石鐵臣擔任,足以凸顯黃鳳姿在當時的重要性)。
之後黃鳳姿更在11歲與16歲時,分別出版了第二與第三本著作,作品不僅在台灣,也在日本出版銷售。但第三本著作《台灣の少女》出版時正逢皇民化運動展開,台灣在地民俗相關的書寫容易被視為帶有政治上的反動意識,在當時十分敏感。池田敏雄還因此「包裝」了黃鳳姿的書寫,說其之成功是代表日本在台灣母語教育的成功,因此而躲過了一劫。
從9歲寫出第一篇文章得到班導師的讚嘆,還在16歲時就已經出版了三本書,就算以現在來看,為其安上一個「地表最強文學少女」的名號也不為過。
這樣一路走來的兩人,在認識將近十年,也就是黃鳳姿18歲的那年結了婚。據說一開始池田敏雄還差點被地表最強文學少女給打槍,因為在黃鳳姿的儒家觀念裡並不允許師生戀,還是經過母親的一番勸說,最後才讓這門親事得以成真。
身為日本人,卻對台灣相關文化極度狂熱的池田敏雄,與小小年紀便能用日語流暢書寫台灣地方文化風俗的女孩黃鳳姿。兩人的相遇,不僅是在彼此的人生裡,更在台灣文學史上開出了一朵奇異的花。
文@阿高
圖@
參考資料:
1. 留啟華,〈從台灣文學少女到帝國文學少女-- 日治時期國語「綴方」教育與「作家」黃氏鳳姿的誕生〉。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 邱各容,〈臺灣的文學少女:黃鳳姿 臺灣兒童文學100年鈎沉系列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40期(2010年8月)。頁15-19。
3. 活水來冊房,〈台灣最著名的詠絮才女:黃鳳姿〉,(來源:http://ngtsinlam.blogspot.com/2012/08/formosagirl.html,2012.08.20)。
#黃鳳姿 #池田敏雄 #地表最強文學少女 #台灣民俗文化狂熱份子
#九歲初識十八歲結婚 #雖然感覺很香但仔細想想有點危險啊
全國 新書 資訊月刊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耶今天禮拜五但無關本文
#好啦禮拜五有空做做功課啊
話說,國家圖書館每個月都會寄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裡面的內容有書評書介、專題討論,以及根據ISBN申請資料所整理的每月預定出版各類新書目錄等等。
《月刊》有歷史資料庫,包括最新出刊的所有文章都可以在上面找到PDF檔案(https://goo.gl/V21Rfe)。從民國100年二月號(民國100年真的是個很有指標性的年份),《月刊》開始出現一個「中國大陸出版要聞」的單元,邀請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志強撰稿提供中國的出版信息。
#不要問我為啥現在才注意我也才入行三年
事實上,在華文閱讀圈超級市場的前提下,這個單元多少可以讓台灣出版界知道中國對出版與閱讀推廣研究的作法。不過,中國畢竟是個極度不自由的地方,這類文章還是多少有宣揚「維穩好棒棒」的意味在。
台灣自己針對中國的出版做個研究解讀有那麼難嗎?非得依靠這樣的方式,選用這類文章作為跟中國出版交流的窗口?也是令人感到相當匪夷所思。但政策研究方面,絕非一無可取之處,台灣真的是要加加油啊。
#但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國家單位刊物要放這種文章
#差點以為自己在看中國出版月報
以下摘錄幾則有趣的訊息,看完不知道該說什麼RRR
3 月 5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 12 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準。加快培育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淨化網路環境。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全民閱讀再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4 月 15 日,第 121 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廣州開幕。A 館設立了中國主題圖書展,集中展銷 39 種 600 多冊有關中國經驗、中國價值觀的優秀主題類圖書和中國人文社科類圖書。主展圖書包括:多語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什麼成功》。此外,「追夢中國:商界領袖」系列圖書、《中國速度:高速鐵路發展之路》、「中國文化」系列多語種書籍等,都在參展之列。所有參展圖書涵蓋中、英、德、法、西、日、韓等 12 個語種。
4 月 19 日,中國版權協會版權監測中心平臺上線發佈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版權協會版權監測中心官網(www.12426.cn)正式上線。這預示著版權方可通過線上進行版權認證、預警、監測、下線等系列維權工作。
4 月 26 日,國家版權局公佈 2016 年度打擊侵權盜版十大案件,這些案件涵蓋了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網絡遊戲等網絡侵權盜版案件,以及製售盜版圖書、光盤等傳統侵權盜版案件類型。
#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毛澤東這種少兒書真的超狂
全國 新書 資訊月刊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書寫的溫度】◎姜守恩
《當我提筆寫下你》於 2017 年 1 月,甫由麥田出版,是一本專屬於個人的手寫情書,無論 是書中的照片或者字句,都是作者親自攝影與提筆寫下的直接感受。
知名作家張曼娟繼《風月書》之後,再度以手寫的方式出版,十幾年的時光過去了,從稿紙的撰寫到如今敲鍵盤的紀錄,不變的是她仍熱愛手寫給予的溫度,本書從寫字出發,結合親情、愛情、生活等題材,用一筆一畫刻劃出每個悸動的時刻,喚起我們對於手寫的熱情,再次感受單純的美好。
數位化的時代來臨,手機與平板的訊息充斥在生活周遭,對於提筆書寫的機會變得少之又少,「復古」風潮襲來,隨即一波寫字潮也應運而生,廣告開始主打手寫的鋼筆字體,好看的字彷彿能讓人回歸到心靈的平靜,「手寫書」開始成為復古最佳作品,不同於其他的書籍,《當我提筆寫下你》賣弄的不是字體的美感,而是堅持不懈的心情,打開這本手寫書不只回到時光的列車,更從一篇篇的小品中,得到滿滿的祝福。
《當我提筆寫下你》共分五章,以手寫字和鉛字互相交錯,在科技與傳統之間來回,用不同的方式保留心底的深情。首章〈寫字.符〉點出了此書的意義:「這樣的書寫,是一種貼近,是望著你的眼睛跟你說話,對我來說,無比珍貴。」身為中文系的學生,書寫是我們生活中極其平凡的事情,但隨著科技的變遷,即使節日來臨,我們已經習慣用網路的打字回應祝賀,小心翼翼地寫著心底的思念,隨著郵差傳遞給對方的日子,已經逐漸遙遠,當我看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中浮現的是小時候每個節日,收到家人摯友們的卡片,細細地讀著珍藏著,感受他們真心的那種幸福感,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曼娟老師渴望用這本書讓我們再次感受文字的魔法,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符號。
第二章〈爸爸,媽媽和我〉一共十六篇,將親情純粹的表現出來,在高齡化的時代下,單身的大齡之人逐漸成為正常,如何在社會的眼光下自處?曼娟老師這樣說:「我知道我是什麼人,那樣的標籤貼在身上,我一走動,它就掉下來了。」這樣坦然的態度更適用在生命中遇上的所有言語,我們不必怕流言而結婚,我們能成為自己心目中想要成為的人。親情,是比愛情更長久的,是我們未出生就繫上的,如何調適父母日趨年長的心理建設?這都是以後的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當人們被工作課業的忙碌,而減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時,卻忘了隨著父母的高齡,彼此之間的每刻都彌足珍貴,而我亦誠如文內所述:「我發誓不做壞事,也不動壞念頭,請把天使留在我身邊,長長久久。可以嗎?」父母是我們的天使,在他們的羽翼之下,我們無所畏懼。
第三章〈戀愛這件事〉所收錄之篇章為五章最多,我想比起談戀愛,更難的是如何在曖昧不明的虛無下進退,如何在戀情消逝後取捨,這也是時下男女最大的課題,於是不免多了些許篇數。曼娟老師於此章中毫不隱藏自己的心情,如朋友般向讀者低訴戀愛那些事;她亦如同長者,告訴那些還年輕的男女,在時間的洪流之下,很多事情以後終將會不一樣。「年輕的時候覺得,愛,一定要有結果。現在發現每一天,當我起心動念,覺得我是愛著這個人的時候,就是最好的結果。」誰說要擁有才是成功?當你對得住自己的心的時候,那就是最美好的。相遇的每一個緣份,我們都當感激珍惜,有人會使你變成更好的,有人會帶給你某些痛苦,但那都是愛情的風貌,是我們生命中的歷程,「愛著如果快樂,那就去愛;愛著如果痛苦,快點離開。我沒有更婉轉的說法了。」看到這段我不禁莞爾,曼娟老師如此率真的說出愛的「進退」,別抓著不合適的愛還以為是磨練,走為上策方是智舉;當愛的時候就勇敢去愛,因為相遇是那麼神奇。
第四章〈我愛樹〉是與自然的對話,或者說是人找尋喘息的那一個空間。春去秋來,在工作的忙碌中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周遭的環境?春天的櫻花綻放,那是屬於幸福的氛圍;但秋天的蕭瑟之下,透露的卻是不屈撓的生命力,風景之美隨處可見,但真正靜下心來,才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此章從目黑川的夜櫻、夏日的植物園、秋天的樹到冬日的漂流木,曼娟老師親自走遍各處,用照片紀錄下那一眼瞬間,再將她的心情手寫下來,「走自己喜歡的生命道途就好,不用設限,迷惘也是正常的,最後一定能找到適合過日子的方法。這是時間的禮物。」這段話不只適用於沿途所見之景,更是給予人生命的一種釋懷,太多時候人們汲汲營營追求某些目標,卻在追尋的過程中不斷迷失和受傷,但其實誠如文內所說「一定能找到適合過日子的方法」,這是時間給予的考驗,亦是時間給予的禮物,曼娟老師的文字充滿智慧,不僅僅只是單一的面相描述,而是在自然之中,也能找尋到生命的答案。
最後一章〈終於明白了〉集合年輕至今的歲月的領悟,非常有趣的是在此篇章一開始,就提醒讀者再三「這不是勸世文」,其實閱讀大眾會感受到被「勸」了,無非是因為她的話語深入你心,並非有什麼華麗的字藻,也不是故意說些似是而非的呻吟,就是那麼簡單的人生的領悟,當你把整本書看到最後,你也「終於明白了」那些你以為曾經過不去的所有。筆者特別喜歡「老朋友真的太重要了,老了以後還能坐在一起,笑談那些愛過的、錯過的,以及愛錯的。看一條歲月的河從面前流淌而過。妳和你,說好囉,老的時候要一起坐坐。」在時間的洪流、工作的忙碌之下,朋友之間能隨意相聚的時間受到壓縮,即使通訊軟體再怎麼發達,仍然比不過肩並肩相談的親暱,朋友更如同酒般越久越沉香,經得過時間考驗的老朋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靠,於是我們能在一個風光明媚處,笑談著一起走過的歲月,是那些錯過的和愛過的,曼娟老師的文字充滿旋律,更充滿情感,在她娟秀的字跡之下,看見我們的歲月中何其幸運,總有你寫下就想起的那些老朋友們。
最後,筆者想說說這本書的貼心之處,在閱讀這本手寫情書的時候,可以看見書中精選字句的書籤,在翻閱之餘也不忘再次回味作者細膩的言詞,咖啡色與白色基底的紙張,正方形的大小,讓讀者再一次體驗「情書」的美好。我特別喜歡書皮的設計,運用較有顆粒的雲彩紙,讓書更顯質感,淡黃色的封皮,更凸顯歲月的足跡,這是一本適合你我拾起閱讀的情書,從親情到生命的點滴,都能透過作者的書寫,喚起心裏的共鳴,看完這本書,我相信你會開始找一找朋友給你寫過的信,亦或是情人寫過的卡片,重新溫習文字的溫度,並且在往後的歲月中,重新記起書寫的美好,因為張曼娟在這本書中注入了她一貫的堅持及溫柔,予她予我更予每一位讀者。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106 年 4 月號第 22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