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
全球在地化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戀物絮語」 許育華的新書– 值得投資的生活美學
我家隔壁在施工, 一大早所有鄰居都有電鑽鐵鎚當鬧鐘. 把向來晝伏夜出難得現身的鄰居馬儂小姐吵起來, 她披著一件桃紅色睡袍, 雞窩亂髮, 兩眼紅腫, 一臉氣憤無奈和工頭爭取, 她正在遠距網路上班和同事開會, 能否換個時間做工程?
我也出去瞧熱鬧, 因為正在做工程的就是我家, 我搬到隔壁住… 所以我現在住的隔壁就是我家就在搞工程的那一戶, 再過去隔壁一間就是愛抽菸講話大聲公的桃紅馬儂小姐家. 也就是… 我住到之前凱兒和雪茄這一間, 凱兒和雪茄辦去里昂了.
我這麼詳細清楚地解釋大家應該都懂了嗎? 不懂沒關係, 總之, 簡單說我家在整修翻新, 我住在我家隔壁. 我現在的隔壁在施工的是我家. (好像在編相聲劇本,越說越亂了...😳)
關於桃紅馬儂小姐的故事下次再說, 今天重點是: 我搬家了… 搬到隔壁住, 因為家裡要施工.
搬家就是要整理東西, 所以我再度面臨封城期間大家都在做的事: 斷捨離. 唯有這個特別的時候, 可以看到自己平常看不到的暗黑面: 我不但愛囤積, 捨不得丟, 也就算了, 還不懂歸納分類收納, 高標準的垃圾公 – 最廢的社會人.
年少輕狂時的情書影印, 申請學校的信件, 發黃的爸爸的襯衫, 喝過的珍貴好酒酒瓶, 壞掉的皮夾, 記了許多雜事電話的記事本, 一個壞掉的書包(陪我很多年而且是愛馬仕的咧, 怎麼丟?)… 過去的人生, 記憶的吉光片羽都在這些廢物裡, 人都是有感情念舊的嘛~(老人家無誤)
每一件翻出來都有故事, 丟不掉的不是東西是那些曾經的故事.
所以當我收到許育華寫的「戀物絮語」書稿時, 心下竊喜, 這書一定可以給我這種戀物癖者的行為提供很多理論與實踐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結果當然不是, 育華這本「戀物絮語」比我的戀物惡習無論在層次與精神上都高多了.
認識育華多年, 她是我當年合作的雜誌編輯. 她後來為愛擇居柏林, 每隔一陣子她就會找藉口理由來巴黎, 旅遊或是採訪. 有機會我們一定會見面聊聊, 喫餐廳甜點也是一定要的(不然她對巴黎比我還熟, 根本不需要我引路導覽).
她是柏林的艾蜜莉: 總是穿著簡樸卻有風格的衣著, 帶著一頂很凸顯她個性的帽子, 總帶著滿滿的笑容與熱情, 我們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 時尚, 旅遊, 書本, 雜誌, 設計, 建築, 香水, 舊物市集, 名人八卦… 當然還有美食. 她是個對生活美學的全方位好奇觀察者與熱情實踐者.
在這本書裡, 育華想表達的並非她對品牌的熟捻或是炫耀, 而是她從這些知名或另類品牌的故事與人逐漸架構出的一種個人的生活美學. 大者從建築家具到小物如香皂拖鞋, 越是貼身觸及的小件, 越能感受到作者的知物惜物之情與個人的生活哲學.
多年來我在購物時也逐漸轉向小眾另類設計師的作品或是不知名品質卻極好的產品, 在這一點上育華這本書特別對我的脾胃, 這其實是一種反全球化, 生活在地化 – 一如好食材講究在地與季節 – 的潮流. 當國際品牌只能用限量版來推銷差異化, 個人化產品, 但是個人品味的建立卻是需要時間與對美感的敏銳. 育華以她個人的生活與時尚雜誌的採訪體驗 – 從台灣到柏林, 到巴黎, 到葡萄牙, 到大溪地 – 告訴我們她投資的生活美學.
妳/你不需要對書中提到的不知名品牌感到困惑或自覺無知, 這很正常, 即使住巴黎多年, 平日也很留意這些日常生活小物, 我對她提到的一些東西名稱或流行名詞也很陌生. 但這正是育華的功力所在, 她的文字與個人喜好在這些時空的潮流中穿梭自如, 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背後的人與故事.
然而真正打到我心裡的是, 育華不只是為了寫品牌故事或是個人生活體驗, 她更在意消費環保, 社會責任, 生產道德等當下重要的議題, 對全球化過度消費的快時尚, 拋棄式型態提出警醒, 也是我多年來非常關注的面向.
推薦這本「戀物絮語」不是因為我和育華的個人交情, 而是我從裡面學到好多.
出版社提供三本贈書. 想收到許育華這本精彩溫暖, 另類的「戀物絮語」的人請在留言板上分享妳/你對戀物的想法, 出版社和我將選出三位寄上贈書.
如果妳/你跟我一樣戀舊也戀物, 這本「戀物絮語」會讓妳/你了解到為何有些東西曾經或現在讓人一見鍾情, 愛不釋手:
博客來: https://reurl.cc/d5QrzM
誠 品: https://reurl.cc/4mLgmL
金石堂: https://reurl.cc/5qKgov
#戀物絮語
#許育華
#潮浪文化
#戀物癖
#生活美學
#時尚
#閱讀
全球在地化理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看】「身分認同」的現形 | 梅丁衍的《哀敦砥悌》// 李長潔
.
梅丁衍大概是我最喜愛的台灣藝術家之一。這次《哀敦砥悌》作品(不是已經展過很多次了😅),被議員游淑慧拿來講什麼,柯文哲還回應什麼,實在很白痴,可見各種素養的不足。
.
早在1994年就展出,而且還歷年展出多次、修改多次的《哀敦砥悌》,表現了藝術家梅丁衍以創作陳述「身分認同」的追尋過程。梅丁衍的作品,時常反思台灣在地主體的「在場」與「缺席」,玩弄兩者的認同符號,並且做出詼諧幽默的批判,非常值得好好進入他的符號世界。
.
梅丁衍將他在美國接觸到的語言學邏輯滲透到作品符號中,利用大量的「語帶雙關」創造二元對立、語意矛盾、荒謬感來瓦解由政治生態所穩定架構起來的「認同符號」,用現在大家很熟悉的理論術語來說,就是「解構」。所有的作品看似嚴肅,卻可以在觀看時會心一笑,充滿言外之意的幽默與反諷。
.
好吧,或許,議員與市長的回應,正中梅丁衍作品的效果機制。那些奇怪的反應閃逝於觀者與作者之間的「哀敦砥悌」(identity),我們台灣人主體所深植的那些時空場景,所以我們都能夠做出各式各樣的「在地化」解讀。
.
因為梅丁衍的作品就是那些殖民、國族、黨國、資本、愛台灣等「意識形態」客觀化,作品與觀看是攬鏡自照,作者與讀者幾乎是一個共謀關係,諷刺幽默卻又讓我們自己無所遁形地感到羞恥。
.
--引文--
.
此刻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展出的「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當中一件由北美館所收藏的梅丁衍作品《哀敦砥悌(identity)》,其作品內容中部份遣詞,遭臺北市議員游淑慧在其社群媒體撰文稱因接受某位老師陳情,「看到這樣的內容,覺得十分不妥」,痛批北美館展出這件作品不當,並以維護外交關係為由,「最好別搧動仇外或情緒發洩的元素。」
.
此留言引起諸多回應,臺北市議員羅智強亦以作品當中的遣詞質詢臺北市長柯文哲,詢問若相關國家來抗議,市府應如何回應?柯文哲則回以「把林平記過就好了。」
|
#笑死
全球在地化理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的隱藏維度,揭示人們如何參與──或如何在無意識間役使於既有的領域/價值定位系統,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各式社會機制下,人類為自身劃下的各種領域界線(boundary)。
在試圖以思辨跨越那莫可辨識的「事件與其邊界」之時,齊簡曾引述當代知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提問何以定義「真實」的有趣比喻:「圓弧形的魚缸讓金魚看到扭曲的真實。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擁有未受扭曲的真實圖像?人類是否也如同住在一個巨大的金魚缸裡面般,透過一面巨大的透鏡而得到扭曲的視野?金魚對真實圖像的理解與我們不同,然而我們真能確定牠們的世界觀比較不真實嗎?」[1]
面對無法觸及的「真實」,人們僅能依循群體生活所規範的「測量值」(measuredvalue),標定出自我的認知邊際──人們更進一步將之拓展為社會中更加堅實的框架與價值判準。為了輪廓人類為自身圈圍的框架,齊簡透過物件、繪畫及法律文件的組構,將「落地之處」導演成一組劇場式的微縮社會模型;置身這場遊戲/實驗的觀者,倏忽意識到原先慣有的視界存在著嶄新想像可能,開始進入領域(territory)意涵的重新探索。
展覽的起始,齊簡便以玩具積木推疊成一堵迷你方牆,失能的阻隔將豎立於旁的小旗具現化為權力疆域的戲謔宣告,預示著展間內領域概念(discipline)的動態擴展。不遠處,地面上劃分展場/非展場邊界的作品《黃線》角色扮演般地化身交通標線,於逼人俯首同時導引/制約觀者「合乎規矩」的觀看行進。而前後連結著資本遊戲寓言《大地主》(又稱大富翁)、將畫廊位址公告地價與畫作自身價值對位演算的《這裏》,更將政治地理學的領域概念橫向展延至社會機制演化出的對位定價,透顯種種權屬關係。
接續著《大魚缸:支搭帳篷》,與展牆同色的深藍背景,模糊了繪畫的觀看邊際;畫面中心描繪的金魚以符旨導出魚缸的意象集合,與置放地上的金箔石塊共同折射出一個多主體關係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遙相呼應散發著柔光的博物館圍欄《背景》——不禁讓人沉思,藝術權柄(power)所引導出的觀看視界,究竟在圈圍出的領域內緣,抑或是那熠熠生輝的邊界自身?
在此「落地之處」,觀者彷彿行走在齊簡解構出的條條領域及地界的標線上——同時望向各式定義的兩極;劃分域內/境外、有效/失能、規矩/失序的地界,於辯證與提問間被踩踏地愈發模糊。也許人們所能擁有的「真實」,最終僅是自身所劃下的這道「邊界」(boundary),以及那「是」與「不是」同時存有的疊加型態。在提問「何處落地?」之時,人們是否也同時看見一種觀看與定義的踰越可能?
藝術家粉絲頁: CHI Chien 齊簡
策展單位: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展期:2020.08.01~2020.09.12
時間:週二~週六,11:00 ~ 19:00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電話:02-2659-0798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