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中市黃健豪議員在臉書及媒體發文,影射本人要求市政府「取消快篩」,內容明顯錯誤,誤導視聽,本人在此鄭重澄清與駁斥:
#先講結論:
關於本人投書媒體的內容,從未要求台中市政府「停止快篩」,而是提醒市府調整目前看到有錯誤的做法。關於熱區篩檢,亦或是準確篩檢,我都贊成。但是,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專業評估上。若是策略錯誤,將可能造成偽陽性與偽陰性過高,對疫情的防控造成傷害。我不知道黃議員清楚這些專業嗎?還是只想要政治操作,甚至對我的提醒給「移花接木」?如果黃議員清楚知道快篩的用途和影響,我也請您一同在防疫工作上貢獻正確的心力,傳遞正確知識給鄉親明瞭。
以下我將以較大的篇幅再次詳述我的主張,並且陳述大坑群聚確診的事件經過,也讓關心北北屯的好朋友一起了解前後脈絡:
#現階段防疫關鍵應著重確實疫調
1.、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5月28日公佈各縣市的快篩結果,台中市的篩檢陽性準確率僅6%,遠低於其他縣市。而根據市府公布的數據,於19日至26日共快篩10,863人,篩出149名陽性,再經PCR檢測而判定陽性者僅8人,偽陽性高達94.6%(141/149)。然而,在泰安國小的快篩結果中,原先判定陰性者卻有5例被改判陽性。本人相當肯定和感謝防疫人員的辛苦,他們的付出不應該被抹煞。但是,不當的防疫指揮會讓這些辛勞無情被蒸發,甚至反讓防疫產生破口。因為,超高的偽陽性,會造成民眾質疑篩檢的正確性,也會讓篩檢執行者心生困惑,導致疫情管控的信賴被摧毀。另一方面,無效的重複檢驗也會浪費寶貴的檢驗量能,使得真正的感染者延誤確認時機。因此,本人誠心地提醒市府,台中雖有疫情發生,但尚未達到雙北的嚴重程度,現階段而言,「確實疫調」才是最關鍵的防疫步驟。
2.、本人身為衛環專業立委,日夜無不關心疫情對於台中在地的影響。不僅關心疫情對於鄉親的生活衝擊,督促政府及早執行紓困作為,亦不時請教公衛與醫學專家關於疫情在台中的可能發展。在疫情過程中,我們要保障鄉親的健康安全,就要持續且有效地對於鄉親的健康資料進行系統性收集、分析和解釋。在公共衛生的實務上,疫調幫助我們確認疫情發生的存在與否,定義具有發展疾病之危險族群,評估可受影響的人口數目,確定觀察到的病例數是否明顯超過預期數目,計算對群體的侵襲率,甚至透過查驗病例的分佈來尋找疫情在何時、何地發生。對於疫情的流行發展,必然要根據疫調的初步結果來產生假設,藉此思考線索,收集資料,來檢驗假設是否正確。如此才能正確地提出管控措施,才能對市民大眾傳達正確的訊息,才能控制當前爆發的疫情,甚至預防未來類似爆發的疫情。然而,疫調若不確實,就會錯漏具有發展疾病的危險族群;實務上,包括會影響匡列人數、匡列速度,進而影響對於疫情的控制,這就是本人擔憂的問題所在。
3、再來談到篩檢的標準,若根據「正確疫調結果」來判定「高危險性」的群體,並在此群體執行快篩,如此才可說是「精準篩檢」。反之,若對未具高危險性者執行快篩,不僅毫無效率,反讓這些群眾在接受快篩時增加暴露於病毒存在的環境,也讓他們心生恐懼,這都不利於防疫。另一方面,快篩會受到篩檢試劑的準確性以及在社區中確診「盛行率」的影響,這可以清楚從各縣市的快篩結果得到證明。本人日前提出的憂慮在於:快篩站的設立必須要有疫調依據和策略,也要趕快釐清篩檢試劑的準確性,如此才能避免台中市政府目前面臨94.6%的超高偽陽性。
#大坑群聚確診事件經過
1、遺憾地,在北屯大坑發生確診群聚事件。實際上,曾朝榮議員和本人在5月28日即已知道。當天,曾朝榮議員與大坑里曾朝瑝里長帶隊,在環保局協助下對該社區進行消毒。在此段期間,確診者家庭和所在社區民眾面臨的問題或欠缺的物資都是倚靠曾朝榮議員在聯繫處理。這幾天以來,曾朝榮議員不分晝夜親自補給,並不斷聯絡衛生局處理相關檢疫事項。就在5月29日晚上,曾議員告知本人,當地確診人數激增到十幾人。本人不僅持續協助,更和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也是本地的公衛專家,討論此社區的疫情發展。經詢問曾議員,知曉該社區之集中人數為300人左右,並考量該社區的人際生活習性,專家評估民眾具有密集傳播風險,因此該處已呈現熱區發展的高度性。因此,本人立即建請曾議員向衛生局要求在該社區建置快篩站。考量台中市執行快篩的準確性,本人還請曾議員要確認是否僅執行快篩?衛生局回覆因需篩檢人數不多,也認同此為高度風險區域,所以將會全部都執行快篩與PCR檢測。這時,曾議員才放下心中大石,並請衛生局越快設立越好。
2、接續,曾議員與本人持續與曾朝瑝里長聯繫,配合篩檢單位需求,協調大坑國小設為篩檢站。本人要再度說明,這個快篩站的設立是根據真正熱區來進行防堵之邏輯,如此才能符合真正的「精準篩檢」!在5月30日下午兩點,快篩站設立,曾議員以及本服務處蔡主任與大坑里曾朝瑝里長都親自到場關心鄉親與防疫人員,本人也請專家提供一份自我健康管理和監測相關注意事項給當地民眾。此外,曾議員知曉確診家族的相關接觸史,包括有萬華居民來到本地居住數日。曾議員立刻告知衛生局,並請衛生局與台北市通報,以利推斷正確感染源,並防止傳播擴散。本人在此說明這次大坑確診事件,目的要讓大家清楚,從頭到尾都是曾朝榮議員四處奔波,親力親為,本人亦提供協助,只為了守住疫情,服務從不分黨派。
3、然而,黃健豪議員在臉書及媒體發文,指責本人要求市政府「取消快篩」,內容明顯錯誤。本人請教鄉親,關於北屯的疫情發展,關於大坑的群聚事件,黃議員您扮演什麼角色?本人要求市府檢視快篩試劑採買與驗證的事情,但這應該是黃議員監督市府的職責才對!黃議員甚至反而要求中央採購快篩試劑給地方政府,試圖將地方應負之責任推諉到中央?本人不清楚黃議員對於北屯疫情發展的看法,以及他的邏輯。在此,本人也請教黃議員,您對台中市政府快篩試劑的準確度,曾經提出監督或要求嗎?關於此問題,我有透過曾朝榮議員與其他管道提醒市府,後來聽說市府趕緊採購另一種廠牌,這事您知道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台中是我的故鄉,大坑是我小時候長大的地方。發生群聚事件地點是曾朝榮議員以前居住的社區,感染者是曾議員長期服務的鄉親與好朋友們。曾議員在大家都害怕進入熱區時,自己無懼風險,默默地為我們最愛的鄉親服務付出。有需要專業的訊息,也會請我立即聯繫專家,一起商討。我們都愛這個地方、這個城市、這個國家!此時此刻,政治口水無助於防疫,請黃議員一起團結抗疫,守護我們的台中、守護我們的國家!
也非常感謝我們鄉親的全力配合!
謝謝大家!
公共管理對於實務發展的影響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都發處、產發處業務報告】
💥插播💥疫情持續升溫,基隆最新措施:比照雙北市 基隆市八大場所15日上午八時起暫停營業。不斷不斷呼籲,大家勤洗手、戴口罩、少群聚,維持社交距離,齊心抗疫!💪
・
5月12日(三)是都市發展處與產業發展處的業務報告,我特別和都發處討論很多市民關心的城市 #樹木保護 機制作業標準、#違建 怎麼總是在「排拆」,以及和城市博覽會很相關國門廣場、#不義遺址 如何呈現國家門戶的人權標準與轉型正義的過程。
・
在社會處的業務報告上,我特別詢問社會處主辦的 #開齋節 在防疫優先下是否能線上交流、以及 #關懷據點防疫措施,再次提到讓基隆市財政負擔越來越沈重、但也沒人敢談的「無差別」 #長者健保費補助 是否開始進行政策檢討,並關心 #能源弱勢 的協助如何再往前,以及台灣2021將成生育率最低國家,低生育率炎上,#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的場地目前還卡在哪裡?
・
#都市發產處業務報告
都市發產處業務報告D-live: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12DR_0.mp4
🌳城市樹木保護機制作業標準怎麼辦?
去年麥金路人行道整建工程進行中,我就收到民眾陳情麥金路樹木過度修剪,當時我就和負責工程的工務處與都發處討論過廠商毫無專業與過度修剪該怎麼來把關。之後,仍有許多公有樹木被市府或鄰里的承包商不當修剪,今年初我也收到十全亭公園改建案樹木過度修剪而未依照規定提送修剪申請的狀況。
現行工程中採購中,工程廠商顯少將修剪交由專業、也未依照基隆市規範提送修剪申請。而不當修剪的咎責就是採購契約範本中的「保活一年」。然而,樹木遭受過度修剪導致體質弱化、採用錯誤工法被剝皮使得傷口容易讓細菌入侵,只是開始進入「慢性死亡」的階段,基本上還能苟延殘喘拖過一年,因此難以依約咎責廠商。除了危害城市綠資源、讓種植維護的公帑被白白浪費,更因樹木慢性死亡提高城市樹木遇風災路倒的風險,也傷害本市的公共安全。
因此我再次和都發處提醒,都發處與產發處兩處的《基隆市行道樹管理維護辦法》、 《基隆市政府行道樹及喬木修剪作業規範》,要求「任何工程」只要會動到樹就必須提送申請、並嚴格把關,是否要統整法規與程序,並持續要求各機關提送修剪申請,或是就實務面上檢討人力與專業性的落實狀況,來檢討兩個規範。
林務局在《森林法》有關一般樹木保護的修法,預計會將公有地上一般喬木修剪且公共工程採購金額達十萬以上者,納入「專業技師設計」、「規劃及監造之簽證制度 」 透過專業設計與監造把關來落實樹木保護(若未達十萬,也需要樹木保護專業人員進行操作)。或是將公共工程採購納入一般樹木修剪規範的契約版本(並由仿效宜蘭、台北等地的規範範本來作SOP與修剪專業的指引,納入契約來做規範)。
以上提到都需要主管單位評估實際狀況和可行性來修改並加強工程中的樹木保護,我也請都發處說明目前的檢討方向。
🐦都發處長回覆:
樹木保護的機制都有和產發處以及各局處在開會在做,目前比較大問題是,專家學者認為定型化契約可能徒法不能自行,我們會再開一次會討論。關於行道樹和修剪規範怎麼整合,我也覺得有重疊的地方,我們會來主動討論。
🏗違章建築「排拆」forever?違建拆除順序SOP在哪裡?
目前《基隆市違章建築強制拆除收費自治條例》在2020年1月開始實施,明定違建拆除費用需要由違建者負擔,但都發處針對「基隆市違章建築強制拆除收費標準」的訂定與評估仍在討論,預計有了收費標準可以在今年八月正式上路。
基隆的違建數量眾多,拆除進度緩慢,我的辦公室也收到許多民眾違建陳情——檢舉的違建一職「排拆」的狀態,當陳情人進一步追問到底要排到何時才能將違建拆除時,往往得不到市府正面的回應。因此,針對條例施行後,除相關的收費標準需明文規定外,也想藉此機會請教都發處是否會針對違建的興建時間(皆指2012.04.02之後的新違建)、檢舉時間、違建類型(如頂樓/頂棚加蓋、陽台/騎樓外推等等)或是公共安全影響程度等等標準來建立違建的優先拆除順序。
🐦都發處長回覆:
違建收費與拆除順序正在努力討問中,5月20日有再開專家會議,順利的話違建拆除就會有標準會出來。
⏳公告不義遺址之後呢?國門廣場如何承接歷史!
上個月,促轉會把基隆港、原基隆要塞司令部、基隆八堵車站、基隆原南榮派出所列為審定公告第一批不義遺址,這幾處不義遺址不只直接見證了過去在308事件中,人權受侵害的經過,更可以提醒我們去省思歷史的傷痕。
保存不義遺址是還原歷史真相、反省歷史記憶的空間取徑。不義遺址的存在,除了透過保存維護之外,以歷史事件的詮釋和展示,賦予場所新的文化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將「威權統治時期,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之發生地」轉化為彼此之間的連結、並且作為可以協力處理轉型正義的重要空間媒介,以及建構人權教育推廣基地,是標定不義遺址期望可以開始做的事情。如國門廣場基座的保存不是要崇拜殖民者或威權遺緒,而是要提醒世人真相的存在,而學到教訓:不該讓獨裁侵害人權、侵害民主。
但如果我們直接來到了這些不義遺址的空間,卻無法發現任何和它過去有關的線索,空間設計和展示沒有辦法提供任何和這些傷痕歷史有關的內容,是非常可惜甚至是拋棄和掩蓋過去的作法。目前如基隆港有國門廣場工程正在進行,要如何讓人們能夠感知基隆港歷史記憶,並促進轉型正義教育?
🐦都發處長回覆:
關於國門廣場的308歷史,也希望可以多做一點,但事情跟文化局和民政處有關,若從基隆市的角度有做法、設計部分有一定原則參照,我們樂觀其成。
----
#社會處業務報告
社會處業務報告D-live: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12DR_1.mp4
😷防疫第一!開齋節停辦,線上交流行不行?長照據點活動怎麼辦?
由於疫情發展持續嚴峻,市府也公告了防疫措施,有非常多活動都停止舉辦或延期,其中,在去年已經停辦的基隆開齋節,今年本來改為再八斗子舉辦小型活動,也再次停辦。開齋節對於穆斯林朋友們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節日,以防疫為最優先考量下,是否有線上形式或內容可以來持續進行文化交流?另外,關於最新的防疫措施和規定,也希望能協助衛生及民政單位向外籍移工進行說明和宣導,並提供多語言的資訊供參考。
昨天市府也發布了各場所及活動的調整,里民活動中心和關懷機構的部分都停止共餐和供餐,改為送餐服務。我特別請社會處說明我們的各日間托老、關懷據點等長照據點因應這一波疫情的防疫措施,以及因減少活動舉辦及停止共餐,會減低部分長者的活動量,可能會降低健康促進的目標,在防疫的考量下,有沒有可以因應協助的措施。
👨💼社會處長回覆:
開齋節從2016年開始辦理,到後來實體活動會有2000人參與,2020年因疫情關係喊停,有思考線上的方式來讓穆斯林社群參與,但因為同時的人數限制,形式上會再思考。另外針對移工防疫資訊提醒,會做多國語言並放上網,除了和合作漁會來協助,也會先前開齋節建立的移工社群連結來傳遞。關懷據點是因應基隆市防疫措施會停辦一個月(餐飲或課程皆是)。長者健康促進的滿足會降低,但會維持心理的支持,如電話訪視等零接觸的措施,會持續來進行。
🐘房間裡越來越沈重的大象:無差別的長者健保費補助
處長在業務報告中提到,基隆市的65歲以上長者在今年間已經來到6.4萬人,已經占全市人口比例為17%,「非法定」社會福利大幅增加,以業務報告寫到的基隆市65歲以上長者無差別健保費補助來說,6.4萬非中低收長者每年健保費的補助就來到5億多,是非常令人擔心的數字,同時也是財政的負擔。
我知道這樣的補助來自2004年《基隆市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自付額補助自治條例》的規定,然而至今已經17年,我特別請社會處長說明,目前針對這樣的預算的目標為何?是否達成長者健康促進,是否對此政策有全面性的檢討與評估?
若是健康促進、預防失能等政策期待,是否應該要轉換預算的目標,從補助來到公共化布建,要讓基隆市的長者在地健康老化並延緩失能,是否應該將這樣的預算放入提升公共化設施的布建,如關懷據點等在地長照支持性服務、據點與設施量能提升?
另外,從去年市長就針對長者公車無上限搭乘次數提出檢討的宣示,希望改由點數制來平衡促進長者出外活動的需求與財政,目前公車改革營運小組也正在檢討這個機制,請問社會處的評估和檢討期程為何?
👨💼社會處長回覆:
健保費補助的目標就一直進行至今,我的看法比較正面,讓地方加碼照顧、因地制宜也不是不行。但當年制定時並沒有預期到人口老化、財政負擔到底要怎麼面對,另外成效是什麼?所謂的成效是兩極,有些人會覺得不需要、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要拿掉,都需要經過更大溝通與議會共識。另外長照基金會有長照2.0補助,也都有明定。最後是公車點數之社會處沒有既定看法。
(🤦♀️薇仲OS:任何政策都要有「政策評估」!補助也是政策,政策施行這麼多年目標不明還造成這麼大的負擔,本就要立即檢討!我在問政策「評估」,不是問大家的喜好或感覺...)
⚡能源弱勢跨局處持續加油
在我前幾次會期討論到「能源弱勢」現況後,很感謝社會處和社工科重視這個議題,也非常高興這次在業務報告詢問回覆中,看到社會處回覆說工務處將會從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計畫的5%優先補助中低收入戶,而社會處也連結企業資源協助個案申請,也提升弱勢者的節能家電汰換。特別提醒節電與減碳幾個重要計畫的召集人是市長和秘書長,在協助「能源弱勢」家電汰換等經費分配及補助細節需要社會處與工務處之間的合作,再勞煩節電跨局處整合工作委員會的召集人秘書長多多協助。
👨💼社會處長回覆:
工務處說有補助願意優先給,社工去做需求調查、救助科有去和民間團體媒合,所以有三波的捐贈。
👶生育率低炎上!公托家園場地難尋怎麼辦?
最近少子女化的討論沸沸揚揚,我們知道少子女化的成因、不願生育的原因非常多,公共資源的支持足夠與否,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公共托育設施的佈建非常重要。雖然知道非常困難,也在前幾次會期和社會處討論過空間尋找的難處,我也特別請社會說明一下目前公共托育家園的規劃狀況。
👨💼社會處長回覆:
社區公托家園的老問題就是空間,公有閒置空間我們有清查過,能用的不多,也有建照的問題,雖然民間租賃的空間也可以,但是很不穩定。中央還是希望勁量利用公有閒置空間,目前很努力在嘗試。而如都發處規劃的七堵社會住宅,我們就把公共托育家園的需求提進去。
公共管理對於實務發展的影響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意外的有被推爆 那我們就來聊聊為何我會擔心今年台灣工地管理會有重大風險
因為有版友可能不是相關產業或科系
先介紹一下台灣幾個營造現場比較特殊的狀況
(營造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遠早的發展歷程和特殊法規 所以獨特性比多數產業高)
1.層層分包特殊文化
先說一下轉包和分包不同
轉包是拿到案子後抽管理費或業務費用後
就把主要部分或整個工程再轉給其他廠商施工
但分包則是主要得標廠商將一部分工程與其他廠商分工施工
分包這件是在全球營造業都是普遍的
但是分包的方式 規模 切分方式 層數 及分包後權責歸屬則有很大差異
台灣的特色是營造業普遍規模很小
(這點跟很多人的印象應該是相反)
https://reurl.cc/KxL6D9
全台灣營造業在109年第4季共有19,028家
大約一萬四千家是丙級營造和土木包工業
這還沒有計入材料行 設備廠商 資材公司等
可能沒登記在營造業但會出入工地協助工程的廠商
還有到處走跳的師傅(個人 夫妻檔 師徒)
會有這樣的狀況是 營造工程很少有較長的持續性
每個工地完工後 是否有相近的工程能續接 不確定性很高
不像很多產業人員可以固定編制持續生產或提供服務
所以營造廠會保留主要的主管和核心的技術人員
等拿到下一個案子時 再依工程案的特性和規模 將工作分配給協力廠商
協力廠商同樣有一樣的問題 所以會再把人力和機具不足的部分再分給下一級廠商
這樣的層層分包 安全責任如何整體控管
就跟最上面承攬工程的營造廠觀念 能力 制度有很大關係
另外也跟各分包廠商有無合作經驗有關 有共同合作的經驗
再效率 信任度上都能提高 也能降低一些工程風險
.
2.施工人員的非制度學習
台灣早期多數施工人員的訓練都是師徒制為主
師傅用他當徒弟受到的訓練方式再複製一次來訓練自己的徒弟
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
很多工序和工種 仍然是以師徒制為主要學習方式
技術學校教的工種數量有限 而且經常與現場及時代有落差
這也導致很多工法在操作上會有各種不一致的說法和見解
甚至在安全的管理上 也缺少一致的認知和操作方式
.
3.工務及工地管理的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主要還是以理論和學科知識為主
實務經驗和實習 台灣的大學對其重視度反而低於歐美
也就產生許多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與誤解
因為缺少實際工地與操作經驗
所以師傅一開始並不會信任大學畢業幾年 擔任工地管理人員的指令
有時會聽從 也只是因為位階權力的關係 而不是從心底聽進去
所以只要一沒有人督導 很多安全措施和流程就鬆懈了
而大學畢業擔任管理的工程人員 對於工地的適應性通常也不高
也不少人不願意與師傅和工人搭話 自然雙方更不了解彼此的顧慮和立場
無法用師傅能理解的方式傳達重要的安全事項或調整安全管理方式
直接用學校或機關理想的方式來管理 自然事倍功半......
最後實際對工地工務管理影響最大的 還是由工地出身的管理人員為主
但也因此許多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很早期的年代
.
4.公家機關的制度流程與認知
公共工程許多的制度流程訂定是為了達到規範要求而做的
多是參考國外的資料後再加以修改定案
但國外的條件往往和國內有很大的落差
也因此許多制度如果直接移入執行 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弊病叢生
後來有許多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發現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會參考多國制度後 再拼裝修訂執行的流程與相關管理制度
不過這裡又發生一個大問題
多數參與修訂的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
很少是工地出身 他們大多經常造訪工地作查核
但查核那天的準備好的狀況和平常的工地運作狀況往往很不一樣....
而且走馬看花的查核 無法看到很多實際進行的細節和環節
所以將國外的制度拼裝後 再由缺乏基層實際經驗的專家學者和公務人員修訂後
產生更詭異的制度 而這樣的制度和流程往往不但不能有效達到規範要求
反而產生更多的虛工和紙上作業 以及越來越多的督導成本
層層督導 高層督導去督導督導的督導 就會變成這種梗圖的情境....
https://imgur.com/o3g9r8f
這種狀況反而最容易發生危險 因為大家的注意力會放在文件上
而不是現場 而且出事後 90%以上的時間和重點放在檢討和推託責任
而不是討論如何避免下一次意外或特殊情況的處理方式
.
5.外籍勞工的管理
外籍勞工可申請投入國家建設屬大規模的營造工地
此外也有許多外勞學成後 會跑到私人案場工作
與很多人的觀念再次相反
外籍勞工如果在一開始就給與完整的安全訓練和觀念指導
反而是最有機會持續維持的群體
因為他們很怕違反相關規定會被遣送回國
所以只要是聽起來合理 不影響他們收入的措施 大多會有意願配合
這個情況在緬甸也很明顯
緬甸在最近動亂前 有一陣子和平的日子
很多地方都開始由外資投入 設置小型工業園區 想運用當度充足又便宜的人力
那時聽去緬甸勘查的工程師說 當地主要投資的外資來源有
台灣 新加坡 日本 中國
而且只要看園區工地工人的打扮和配置大概就能猜到是哪個國家投資的
安全帽反光背心備齊 還請好幾個人固定在路邊指揮交通(即使幾乎沒車子)
這園區多半是日商投資
工地工人有戴安全帽和反光背心 車輛進出時會有一組人跑出來指揮
但沒車輛時沒人在外面的 通常是新加坡投資的工業區
工地工人安全帽戴著但沒有扣好或看起來破破爛爛 背心有人有 有人沒有
車輛進出時有一人不情不願 出來看看的 大概是中國投資的光業區
至於沒有安全帽 沒有背心 擺一個電動左搖右晃的破爛假人在門口的
大概就是........
工人同樣都是緬甸當地人 但穿著和動作卻會因為不同國家的管理
而有很大的差異.... 這情況在台灣也同樣適用於外籍勞工的管理
.
以上是台灣營造工地幾個特殊的狀況
這樣的狀況在過去還能維持一些微妙的平衡
讓工地事故的機率大概略高於工地外交通事故機率
(考量從業人數和交通工具使用人數差異後的機率)
但今年因為嚴重缺工的問題 恐怕會讓許多工地事故機率暴增
嚴重缺工的原因就在於人力供需嚴重失衡
需求面上的問題:
1.科技廠快速大規模擴廠
2.房地產熱潮增加大量建案興建
3.前瞻計畫多以工程為主 短期過多工程案件需要執行
供給面上的問題:
1.年長工人退休或傷病缺工
2.工地風險衛生隱憂和起步待遇難吸引年輕人
3.缺少工地實際技術的技職訓練教育單位 (如果已經有訓練 不用從起步待遇做起)
4.新冠肺炎造成外籍勞工來往狀況不確定性
上述問題就造成今年恐怕得面對台灣營造歷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缺工潮
而上述的所有問題又會和台灣營造特殊的狀況 產生更致命的結果
這部分也蠻複雜的 明天會再開一篇文來描述
--------
另外很遺憾的
昨天找了一下兩年多前在八卦版的發文
那時就有提到一些台鐵內部的問題
雖然這次直接原因是工程外包廠商出了問題
但這也反應到台鐵在管理上 偏向把風險管理的部分也全都外包出去的心態
https://reurl.cc/NXLjGQ
對風險管理的觀念和心態如果不修正
台鐵事故仍然會頻繁發生 頂多是不同的人輪流砸鍋.....』
Re: [問卦] 營造公司有沒有評鑑制度 https://disp.cc/b/27-do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