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長林智堅近日拋出,要將新竹縣、新竹市合併後升格為直轄市的「大新竹市」構想。
這樣的想法拋出後,隨即出現了很熱烈的輿論討論,包含民進黨的柯建銘總召、國民黨的新竹縣長楊文科、甚至連蔡總統都在今天的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到:「新竹縣市是國家戰略產業重鎮,樂見地方發展有益的倡議與思考,她特別要求考量地方民意反應,並有相關法制面的配套。」
這樣「藍綠大和解」的戲碼,讓這樣的推動方向彷彿出現了曙光,柯建銘總召甚至喊話:「修法並不困難,只要修地方制度法第四條,將直轄市人口的一百廿五萬人,修為一百萬人,甚至趕得上明年選舉。」
但其實,作為一個苗栗人,看到這樣的討論,讓我非常感慨。
事實上,台灣現行的地方縣市制度,本質上就是將全台灣切分成了「六都」和「非六都」兩個世界,這種直轄市和一般縣市二元不公平的體制,讓各縣市的財政收支情況出現截然不同的差異,以統籌分配款來說,六都就佔了全國的61.76%
就連柯總召都坦承:「變成第七都後,對新竹縣市都有好處,現在中央統籌分配款百分之七十是直轄市,升格後才分得到直轄市大餅。」
那麼苗栗呢?
作為新竹南方的臨近縣市,苗北的頭份、竹南等地,長期就有大量人口每日通勤至新竹工作。近幾年更因為區域發展提升,吸引了非常多竹科新貴移入苗栗居住,兩縣市每日跨域移動的人數甚至不亞於新竹縣。
然而,苗栗作為非六都區域,長期陷入財政困境,反覆舉債的過程,更導致了惡性循環。而基礎建設的不足,也影響到苗栗的發展空間,就連孩子們的教育資源也落後別人一截,就連我小時候都必須要離鄉去唸書。
而一旦大新竹市升格後,苗栗也將成為「台北到台中」之間六個縣市中,唯一的非直轄市,將嚴重壓縮苗栗的資源和空間,甚至淪為財政孤兒。
但是對於要不要乾脆合併「竹竹苗」這樣的問題,林智堅市長卻僅表示,苗栗大部分的區域其實是台中的生活圈。這樣的說法,顯然和苗北的現狀不符,也忽略了過去產業政策的影響,甚至忽視了苗南、苗北長期的發展不均。
我認為,林智堅市長喊出這樣的構想,當然是立基於歷史共業、都市發展甚至是環境水資源的問題,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然而,如果按柯總召的說法,只修地方制度法第4條解套升格人口門檻,那就僅是因人設事、政治短視的作法。這樣修正的話,難道代表人口125萬的彰化縣也要一併升格嗎。
如果真的要討論地方重劃的問題,我們應該要將格局拉至全國,連財劃法一併納入討論,一次解決直轄市和其他縣市一國兩制的現況,甚至透過區域生活圈整合的概念,讓我國的國土規劃更加完整。
其實自始至終,區域劃分牽涉的都是「資源」的問題,居住在台灣的每個人,都應該要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待遇,千萬不能因為單一區域、縣市的發展,而忽略了整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步調,甚至進一步讓區域失衡惡化。
為了區域的平衡和發展,我當然樂見新竹縣跟新竹市的合併議題,都夠有正向、理性的討論。但作為苗栗女兒,我只想問,那苗栗呢?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謝稀如 Michelle T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
共業 更 作 別 業 修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一陣子沒有貼文了
一來真的是忙
二來有時覺得心境沒有跨過
緩解下來不過是又一個無常的顯現
似乎也沒有好說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境
境就是呈現自己心的樣貌
每天讓我們忙東忙西的就是心境的現前
最近讓我焦灼的是:要不要打疫苗?
當全世界面對疫情只有一種聲音-打疫苗時
我很懷疑只能這樣嗎?其他沒有被聽見的聲音在說什麼?
有人說這是利益操控
有人說疫苗有很多未知的風險
有人說在疫情嚴重時大規模施打反而會加速病毒變異
而且打疫苗死亡的人,雖然不多,卻持續累計中
也無法在打針前提出明確的施打評估
顯示,世間有太多是超越我們無法算計的
那是否歸於天命?
我也用我小小的腦袋在推演
假設病毒最後是要跟全人類共存
那麼走打疫苗的路線會是什麼?
走不打疫苗的路線會是什麼?
以及打針進去的危害真的會是一輩子的嗎?
再用有限的中醫理論來思考
難道增強體內環境不能抵抗病毒嗎?
因為病毒不也是一個因緣和合?
避免濕熱的環境是否就能阻止被傳染
還有...疫苗的研發製作來自於動物
有些甚至不得不取走牠們的性命
用這些動物的死亡來換我們的生
甚至用有沒有疫苗來象徵可不可活下去的權力(強國欺壓弱國)
好像我們只能被疫苗來控制我們的未來
這樣對嗎?難道我們原原本本的免疫系統沒辦法運作嗎?
那怎麼解釋無症狀感染又自己復原產生抗體的人呢?
也有不少影片在講疫情的發生是因果業報
是全人類的共業,是每60年就會重新上演
牽涉到行星運轉、陰陽五行以及成、住、壞、空的運行
彷彿,在人類自身命運、國家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輪
訴說每個人會生在哪個地方、與哪些人相識、有怎樣的境遇
都跟周圍息息相關
就像一個鐘擺放進一群鐘擺裡
最後頻率會變成一致
很多人難解的至少有兩點
1.我又不是自願生在這裡的,為何受傷害的是我?(如:被性侵的印女)
2.別人的事情與我何關?(我想到一個真實故事,大陸一名女性公車司機,在途中遭遇兩個打劫犯,兩個人用小刀向乘客勒索錢財,最後看司機有點姿色,拉到車外性侵,全公車的人目睹著,沒有人出手相救,只有一個男生看不過去,可過去後卻被歹徒拿刀子刺傷。司機回來後,怒視著全車的人,大家默默地低下頭沒有人說話。司機把救他的人趕下車繼續上路。最後她把車子開入懸崖,讓全車的人陪自己死)
從微觀來講,我們只會看見自己內心呈現的樣貌
生出對與錯的分別
但從更大的視角來看
每個生命體都是息息相關
既是彼此的因緣
又是彼此的因果
如果一個人只看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層面
或是只看與自己有親緣的時間與空間層面
就不會想到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跟自己有何關連
這讓我又想到「橘子的故事」
出自一行法師的書
書中說「一個修習專念的人可以從橘子裡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個留心察覺的人可以看到那棵橘樹、春天時橘樹的花朵和滋養橘子的陽光及雨水。細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萬樣導致橘子產生的東西。看著橘子,一個修習專注的人能看到宇宙間的奧妙和萬事萬物的相互關係。孩子們,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橘子一樣。就如每個橘子是由片片的橘子肉組成,每一天也是由二十四小時組成。一小時就如一片橘子肉。
生活了二十四小時就如吃完了全部的橘子肉。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個小時都活在專注察覺之中,心念永遠只投入目前這一刻。與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大意糊塗。如果是這樣的活著,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活著的。我們沒有全面去體驗生活,因為我的身和心都沒有投入此時此處。」
所以回到面對要不要打疫苗這件事
如何選擇都有其風險
可是選擇的心念卻是一個可大可小的因
選擇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是一個因
選擇不要造成別人麻煩也是一個因
選擇為了出國而打也是一個因
選擇能趕快上工、恢復生計也是一個因
選擇不受疫苗傷害、不到處亂跑也是一個因
選擇相信因果,努力拜懺而不打也是一個因
選擇全民施打的政策也是一個因
選擇搭配中醫診脈評估再打也是一個因
選擇相信國外疫苗,不相信國產也是一個因
然而,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找到真正的安心
無論我怎麼煩惱,所做的決定都會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打或不打已經不是能安心的關鍵了
我靜下來想想
是人都會死
連活得很不快樂的人也努力求活
那是一個朋友跟我說的
她的惡婆婆常常跟人起衝突
孩子因她而走上絕路
她還是看不見自己的過錯
都90幾歲高齡了還身體硬朗地去打疫苗
反倒我的朋友,老公往生了頓時失去生命意義
回想過往只會怨嘆自己當時不會看人
一直糾結在婚姻家庭裡得不到自己要的
現在孑然一身
應該是解脫了
她卻覺得茫然、無望
這給我很大的感觸
人生做錯一個決定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但會延續一輩子也來自於
在當下沒有辦法從自己的習氣中跳出來
因此,回到原來的問題
表面上我是怕失去工作
以及承受周圍人的壓力
但心底更在意的是我看的夠不夠廣
心夠不夠穩定
修煉有沒有進步
還是一直在某個圈圈裡繞不出去?
的確一個人的選擇跟其他人都有關連
而我們也被種種的輿論、傷害、善意、惡意包圍著
它們用各種方式隱藏著,以致於我們很難清楚地去分辨
有時起一個的小小的貪念,就讓我們不小心買到假貨
可是這小小的貪念誰不曾有呢?
因為如此,我們太習慣順從自己、認定自己
很少去想
此刻的我在為什麼而苦?
我是誰?哪些因素、條件成就我?
過去的煩惱是我?
當停下來什麼都不想時
有我嗎?
我,很重要嗎?
為什麼我很重要?
想著,停下,再想著,再停下
其實真正重要的是
我們很少去善護自己的心
很少認真地去看自己的心發出什麼念頭
為了什麼而苦
為了什麼而樂
多數都是說完就忘了
而多年之後會想起的不過是一個模糊的影像
但卻卡自己卡很久很久
就像前幾天看到的一句話
我們追求快樂,但卻很少去製造樂的因
我們逃避痛苦,但卻很容易去製造苦的因
這場思索寫得很發散
可是最終收回一心還是什麼也沒有
等到下一刻心再作用時
注意反觀己心
一切都有改變的可能
或許分辨不出對錯
可是總能分辨自己所發出的一念心
總能看見自己心的停歇處
共業 更 作 別 業 修 在 Goodbye HK, Hello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不要無力,因為大家其實好忙
必須要坦白,自從九十年代尾二千年初出黎社會做事,就開始唔係特別鍾意蘋果嘅新聞報導模式。不過作為一個殖民地時代前後成長嘅香港仔,可以好肯定咁講,蘋果日報,無論新聞、財經、娛樂、專欄、副刊甚至波馬也好,或多或少都係伴隨我地呢代人成長。所以嗰份感覺好似一個從小認識但唔相熟嘅中學同學突然離開咁,如果話悲傷就太矯情扮嘢,不過係一份避唔到嘅可惜同有點失落。
發覺網絡上好多香港人覺得係香港未日,新聞已死,步入黑暗等等,隔咗半個地球都感受到嗰種無力感,彷彿從今天起就什麼都無嘢可以做到。
從來都唔鍾意賣情緒散播無力感,相反,蘋果日報停刊我唔相信係香港未日,更加唔代表新聞已死,所謂嘅「無力感」只係短暫嘅集體氣氛,事實上大家仍然有無限咁多空間,可以做好多嘢,可以好忙㗎!
失落、傷感總會有,但無可否認,我地多年黎嘅心態的確出現咗好多問題,間接令大家好容易感到無力。所以係咪可以借呢個機會「白事」當「喜事」去思考下之前有咩問題?
老實講,由九十年代開始,香港嘅食買玩即食文化,揾錢至上缺乏文學藝術修養,無國際視野(只有大中華視角)已經影響整個報紙傳媒生態,咩人睇乜嘢,咩社會做就乜嘢傳媒,如果話「新聞已死」嘅話,於個人而言...死咗好耐。然後,唔知幾時開始,香港嘅傳媒就帶起咗標題、口號、表態、畫面,但缺乏細節嘅論述模式,呢個現象延伸到網絡同依家嘅社交媒體時代。
呢個現象(同後果)係我、你同大家都有份營造出黎,唔應該亦唔可以賴誰,衰啲講係共業。去到依家咁嘅環境,失落過後應該借呢件事去集體面對下之前嘅不足,好老土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進入咗網絡時代已經好耐,只要有心唔會無新聞或者真相,哪怕係戰亂或者極獨裁國家(例如緬甸或者伊朗)都總有唔怕死嘅記者報導,問題係大家肯唔肯唔靠社交媒體,直接去各大國際傳媒去睇。什麼假新聞當道,唔知信邊個,笑話!同一單新聞可以睇幾個國家,唔同傳媒嘅報導。擔心英文水平唔得,咪順便練習英語閱讀囉。一次過提升香港人整體英語水平同國際視野,邊個夠膽話長遠無用?
一個地方嘅報紙其實就係反映當地文化,所以大家唔係純粹靠買份報紙支持,而係長遠思考點樣支持香港文化。唔洗諗得太文藝,電影、音樂、文字、攝影、畫畫、就算網絡創作都係文化嘅一部份。唔好覺得無用,講個關於英國人五六十年代對國民身份迷失嘅真實歷史比大家知。
經歷戰後重建,五十年代英國經濟雖然回穩,不過迎來嘅係蘇伊士運河危機,被盟友譴責遺棄,各個殖民地嘅獨立運動興起,英國人真正要面對帝國沒落,然後經濟回落,英鎊國際地位受挫,執政保守黨唔長進,全國直情要接受自己係「廢國國民」。
响呢個時候,利物浦就出現咗一隊樂隊,無錯喇就係Beatles,純流行音樂,結果响六十年代中做就"British Invasion",入侵美國繼而全世界。佢地就為英國帶黎超大嘅經濟利益,連英鎊都帶動埋,如果話救咗個國家同民族一啲都唔誇張。Beatles初期係無政治立場,不過一隊band帶動國家經濟,搞到當時嘅工黨首相Harold Wilson競選都要做攝石同佢地合照,影響政府嘅匯率政策。同時"British Ivasion"帶動整個英國創作工業向國際再一次輸出差啲變廢國嘅英國文化,而英國人就揾返自己嘅身份,。
所以,邊個話流行娛樂唔係文化?再深入啲講,Beatles當年無立場,無嘢要大大聲表態,但由佢地帶動嘅其他產業參與者呢?七十年代點解John Lenon响美國咁有政治影響力?即係咁,大家好憎TVB,但憎唔憎「天與地」,ViuTV算唔算中資,咁格仔Mike導呢?再遠啲,大家恥笑陳奕迅,咁佢唱林夕嘅詞有無影響力?
大家排隊賣報紙嘅時候,有無諗過將來點樣用嗰每日十蚊支持其他香港文化產業堅持緊嘅朋友?賣份報紙都未必由頭到尾睇晒(死唔信個個都連波馬經廣告都睇埋),咁可唔可以用同樣嘅寬容心態對待其它本地文化產業,就算有些少唔啱心水都揾可取之處企硬支持呢?有無諗過每日50萬份xHK$10第如幾多票房,幾多本書,幾多隻CD等等?香港人口雖然少,但勝在平均消費力異常強,勁過好多國際大城市甚至國家㗎,有無好好利用?
點樣無力感法?好忙喎,至少我都病都仲做緊,休息下瞓醒,又一日啦,朋友!
#有緣再會
共業 更 作 別 業 修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病毒的象徵意義與心靈啟示】
昨天2月2日靜修十天回來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香港人心惶惶,恐懼比疫情蔓延得更快。我相信病毒只是心靈的象徵,所以今天特地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好去理解病毒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給我們人類。
其實這病毒靠自己本身並不能繁殖,它必須尋找宿主去繁殖,病毒的目的並不是殺死宿主,而是繼續分裂下去、傳播開去,所以成功的病毒應為低毒性、長潛伏期、高傳染性、低死亡率的,HIV是非常成功的病毒例子,潛伏期長達十年,不會立刻致命,到人們發現時病毒已完全控制宿主。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比起2003年沙士更進化,潛伏期更長、死亡率較低、傳染性更高。
當這種冠狀病毒進入人類身體後,從細胞表層抵達細胞核心的過程當中,它欺騙了人體細胞四次,一次又一次讓細胞以為病毒對自己有益而打開了防護閘門,讓病毒得以進入細胞核,進行複製自己的繁殖過程,這新型冠狀病毒會潛伏在身體十天左右,好讓自己大量複製,再爆發出來傳播開去。原本病毒的目的是傳染更多的宿主,讓自己分裂下去,可是當病毒留在身體一段時間後,竟然忘了自己是病毒,忘了自己的目的,就留了在宿主的體內,有些病變細胞告訴免疫系統「我已被感染,請殺死我」,所以引起免疫系統反應,去對付病毒,而炎症的引起是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太強或太弱的免疫系統都不行,要達致平衡才是最好的免疫能力。
從身心靈的角度去看這新型冠狀病毒就變得很有意思,一切人生的問題都源於分裂,以為自己是分裂的個體,可以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近來世界發生的災禍,如亞馬遜森林大火、澳洲火災、全球氣候問題、食用魚類被塑膠或輻射污染,都讓人類開始反思我們的每一個行為,原來都影響著整體,我們其實從來都並不可能獨立存在的,一粒沙裡就藏著整個宇宙,從任何一個東西裡就看到整體。我們能從細胞裡看到一個人的整個生命,也能從一個人的生命看到整個宇宙的生命,宇宙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存在著。
回到這個病毒的象徵意義,愈會自欺的人愈容易被感染,把自己看成生命的受害者都是自欺的人,因為從身心靈角度來說,我們要為生命遇到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對如何看待外境絕對有選擇的餘地,把事件看成是生命的禮物還是問題是自己的選擇,遇事時指責別人還是承擔責任也是選擇。另外,免疫系統的問題象徵著攻擊自己,所以愈會自我批判的人也愈容易被感染,其實說穿了,指責別人與自我批判根本是同一回事,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為真正自愛、自信的人,愈能無條件地愛別人和愈謙卑,相反地,愈自我批判的人自然會先否認自己未接納自己的部分然後投射在外,去指責他人,愈驕傲自大的人其實內心充滿自卑。
看到病毒竟然會忘了自己是病毒,也忘了自己生命的目的,感到很不可思議,這不就是人類的靈性道路?人類投生為人,忘了自己的真正身分、真正本質,更忘了生命的目的與意義所在,讓人迷失在娑婆世界,以為追逐名利權色會讓自己快樂,竟忘了生命的目的是從無意識變得有意識,去憶起「我是誰」。因此,人變得迷失,不斷在外境尋找快樂,過程中只找到短暫的快樂,卻怎麼也不會完全滿足,無法持久地快樂,人總要不斷擁有更多和更好。其實人也像病毒一樣,不斷自我防衛或攻擊別人以餵食並壯大自己的小我(ego),讓心靈不斷分裂下去,不再記得自己原來是這個整體,讓人變得恐懼、不安、憤怒、孤單,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小我的食糧。
這病毒在中國爆發,而香港的疫情也在擴散,所有的炎症都象徵著憤怒,或許中國內地已醖釀著很多的憤怒與恐懼,共產黨以恐懼統治國人,完全是在製造人與人之間的分裂與恐懼,近來香港的政治事件也在社會間累積了太多的憤怒與恐懼,所以這病毒在這地區蔓延都是中國人的共業,跟過去的歷史、或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都脫不了關係,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因果循環,壞消息是我們也責無旁貸,也要為此負責,而好消息是我們有能力改變與轉化這一種,不再餵食惡的種子而去培養善的種子,改變永遠都是從自己開始。因此,我們不是要憎恨任何人,而是學習無條件地愛所有人,包括我們從前憎恨的人,由分裂的幻相回歸至一體的實相。
從整體來看地球的事件,不論是環境問題、政治問題、還是病毒問題,其實一切都是讓人類覺醒的功課,亦即學會愛、慈悲與寬恕,並接納如是,如果人類學會真正的愛,我們就不會再無止盡地佔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資源絕對足夠分配給窮人;也就不會過度的破壞環境去賺錢,地球就得以修復;國家也就不會發展生化武器,而把資源用於發展心靈平安的建設上,最後甚至國家的概念也是多餘的,若我們學會愛的話,自然能夠愛不同種族的人,這樣就連宗教也不需要了,我們已能夠發展慈悲心,愛人如己,寬恕別人,活得平安。
人類的靈性覺醒(也可稱作開悟、解脫)絕對刻不容緩,認清「我是誰」,我們無限的真正本質,了悟真正的生命意義,放下物質的追求,學習愛與慈悲,把他人的福祉與我的福祉視作同一回事,我們自己的覺醒就是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我們一個人的平安自會以漣漪效應般散播開去。
一切都只是為了我,學會愛。
願一切眾生快樂與平安!
謝稀如 Michelle 2020/2/3
Facebook Page: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
共業 更 作 別 業 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爭議了五年,捲入高達239位藍綠首長,有大約七千五百位機關人員,被牽扯在內的首長特別費,終於可以解套。同樣也被捲入的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就說,能解決這樣的歷史懸案,對國家社會來說都是好事。不過,同樣也捲入的前副總統呂秀蓮,則是質疑這個時候,將特別費除罪化,國民黨的政治動機很明顯,就是要替角逐總統副手的吳敦義、蕭萬長來解套。
特別費案解套有望,過去曾因為牽涉層面太廣,從2004年總統大選開始,就引發藍綠攻防,其間更牽扯出特別費有問題的,就有約七千五百人,當中就包括副總統蕭萬長、行政院長吳敦義、以及前副總統連戰,還有前民進黨政府的呂秀蓮,游錫?和陳唐山等239位首長,將可望因會計法修法通過,解決""歷史共業""。
然而被稱為「歷史共業」的特別費案,由於國民黨檯面上總統副手人選,包括吳敦義、蕭萬長,都牽涉其中,前副總統呂秀蓮質疑,敏感的修法時間點,正好趕在國民黨總統大選提名作業前,國民黨為了下屆副總統人選除罪化,可能性很高。
只是特別費雖然可望除罪化,卻不包括國務機要費,等於也是將除罪化和前總統陳水扁做了切割。
由於陳水扁涉入國務機要費案,曾宣稱國務費是最早的特別費,未來法院是否援引新的修法來看待陳水扁的國務機要費案,值得關注。
記者綜合報導"
共業 更 作 別 業 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曾經喧騰一時的特別費案,如今可望除罪化了。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會計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這代表首長特別費的這項""歷史共業"",可望獲得解決。而朝野立委,基本上都不反對這項修法,立法院長王金平就說,一旦能解決,將是功德一件,院會也會盡快處理,最快29號、下個禮拜五就能通過。
特別費風波造成朝野首長多人牽涉其中,不少人仍官司未了,不過立法院財委會初審通過會計法修正案,這項""歷史共業""可望除罪化。根據初審通過的版本,包括各機關首長特別費、民意代表的研究費、助理費等,因2006年底前規範不足,導致作業瑕疵,解除民事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則不罰。而自己和幕僚都曾受波及的立法院長王金平說,能解決歷史共業,是功德一件。
然而民進黨團其實在提案版本中,除罪化範圍還包括總統國務機要費和村里長補助費,但未獲委員會通過,因此民進黨立委雖然不反對特別費除罪化,但仍免不了質疑政治操作居多。
國民黨立委倒是對特別費案除罪化,樂觀其成,甚至還為已經服刑完畢的台北市政府前秘書余文叫屈。
為特別費除罪化修正的會計法第99條之1,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最快在下周院會,也就是29號,就能通過。
記者 李曉儒 張梓嘉 張國樑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