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梅推藝文 ► 台北【Signals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
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現正展出《Signals實驗通信 CREATORS 2020–21》。此展為2020年透過「CRETATORS創研進駐/支持計畫」和臺灣聲響實驗室的「聲鬥陣」兩個項目徵選,於今共16組藝術家、團體在C-Lab的通信分隊1、2樓展演空間進行研究與計劃的成果展出。換言之,這是一無策展論述的聯展,或說此展的論述即多元跨域與在地實驗。參展的有引爆火山工程、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安魂工作隊、江之翠劇場、吳秉聖、李慈湄、走路草農/藝團、施懿珊、許哲瑜/陳琬尹、陳志建、黃苓瑄、黃偉、黃博志、黃鼎云、遠房親戚實驗室、羅懿君。發展再現的計劃如:夜行北台灣的火山地形與靈動偵查;北台灣的礦業歷史與洞穴聲響;個人的家族旅行與影像記憶;台灣的製糖歷史與身體勞動;台灣的白色恐怖與版畫勞作;及國族的認同與政治等議題,形式與內容謂之多元,值得觀眾一探。閱讀研究議題的同時,感受C-Lab作為藝術家╱研究者的工作室與實驗所,它可以提供與發展的跨域想像。
✍推薦者
楊浤淵|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Signals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
展覽日期|2021/02/19(五)–2021/03/14(日)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展覽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11:00 – 18:00
展覽網址|https://pse.is/3cdkys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萬的網紅Men's Game 玩物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很榮幸可以參訪金馬獎得主的工作室,也了解3D動畫製作過程的許多細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高效的電腦才能夠處理高畫質的影像作品 特別感謝郭憲聰 總監接受採訪!也再次恭喜再現影像工作室! 技嘉AERO 17 HDR :http://bit.ly/2sGeAoR 現在購買AERO 17 HDR...
再現影像地址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鴻梅推藝文 ► 新竹【城市轉藝器Urban Interpreter Online】
新竹「241藝術空間」現正展出由新媒體藝術家蔡奇宏策畫探討我們生活的城市虛╱實環境與高╱弱科技之間關係的多媒體影像裝置聯展《城市轉藝器Urban Interpreter Online》。總共十二組參展作品中,四件個人創作,另有八件作品乃由藝術團體和研究機構來集體創作發表,如工業技術研究院、夢想一號魔術方塊工作室、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程市(林俊遑、楊子慕)、純禾作(陳依純、羅禾淋)、沃手工作(蔡奇宏、蔡宜婷)和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師生團隊等……。展覽明顯呈現了平常少為當地民眾所知的新竹在地產官學(內裏)與多媒體藝術的合作發表;部分作品亦展現出對於新竹(如東門市場、新竹街景等表象)的在地關懷。可以說,這是一強調運用科技轉譯╱藝、再現新竹在地表裏的當代多媒體藝術展覽,值得民眾親身前往體驗感受它們。
✍推薦者
楊浤淵|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城市轉藝器Urban Interpreter Online】
展覽日期|2020/11/20(五) - 2021/03/07(日)
展覽地點|241藝術空間
展覽地址|新竹市東區中央路241號6樓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10:00 – 18:00
展覽網址|https://pse.is/3cptsp
再現影像地址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凝視可見的過往,想像不可見的未來:馬來西亞攝影書策展人講座📣
活動頁面:https://fb.me/e/llSfNwx0V
「凝視可見的過往,想像不可見的未來:馬來西亞攝影書」策展人講座,就在下週六!兩位馬來西亞策展人 Jeffrey Lim(林猷進)和 Bernice Chauly,將於線上與《數位荒原》主編鄭文琦,共同討論此次書展的策展概念、方法與跨文化溝通的挑戰。
在講座中,兩位策展人將從展覽的核心概念與問題意識出發,講述馬來西亞歷史、影像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的角色、透過攝影書再現國族歷史時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轉向從廣義的影像與圖像的選書思考,以視覺史的角度展示馬來西亞,拓展攝影這項媒材的界線。
再者,兩位策展人也將以自身的馬來西亞成長經驗為例,回應馬來西亞歷史與族群發展的複雜過程,尤其將側重在原民性、國族認同的當代思考;以及策展人特意帶領年輕創作者們,所製作的攝影小誌,呈現馬來西亞當代影像創作的多樣性。11月14日,週六下午2點半,邀請你一同來探究、思辨,或許也可以換位思考,如果是你,會如何透過一個攝影書展呈現台灣呢?
書展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57616661790673/
官網👉️ https://www.lightboxlib.org/malaysiaphotobook
--
📢 Jeffrey Lim 林猷進
馬來西亞藝術家、文化傳遞者、社會倡議者。
在他的作品 Kanta Portraits 中,他來往馬來西亞與台灣兩地,與當地原住民社群交流,紀錄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建構自身的國族認同,並使用自製的箱式相機拍攝對方的肖像,贈予對方做為交換。
為了此次展覽,Jeffrey 不僅奔走馬來西亞各地募集攝影書、自己也製作了一本作品參展,還號召當地藝術家為此展覽製作出版物、親自指導年輕創作者製作自己的第一本zine。現場共有11本專為此次展覽誕生的作品,皆出自 Jeffrey 的號召。
📢 Bernice Chauly
屢屢獲獎的小說家/詩人/攝影家/教育工作者/策展人。
出生於檳城州喬治市,父親為印度裔,母親為華裔,雙親都是老師。
Bernice 的攝影與錄像作品主要關注難民、性工作者、原住民族、傳統工藝匠師與環保運動。她也曾出版七本詩集、散文和小說。教授文學與創意寫作超過 20 年。並曾連續七年擔任「喬治市文學季」總監。
在此次策展的過程中,兩位策展人嘗試著梳理、呈現馬來西亞的整體歷史與社會脈絡。途中 Bernice 時常提醒著,不論是策展或創作,皆須努力在關注個人經驗與宏觀的政治敘事間取得平衡,而這樣的核心價值也反映在她為此展覽產出的動人文字之中。
--
講者|Jeffrey Lim(林猷進)、 Bernice Chauly
主持|鄭文琦
時間|2020/11/14(六)14: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4:00 開始自由入場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啤酒一瓶)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人數上限為70人,歡迎準時到場!
備註|
1. 講座將由英文進行,並搭配現場口譯
2. 本場活動會進行直播
3.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填寫基本資料再入場
4. 場地位處巷弄、地址複雜,循門牌而來很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再現影像地址 在 Men's Game 玩物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很榮幸可以參訪金馬獎得主的工作室,也了解3D動畫製作過程的許多細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高效的電腦才能夠處理高畫質的影像作品
特別感謝郭憲聰 總監接受採訪!也再次恭喜再現影像工作室!
技嘉AERO 17 HDR :http://bit.ly/2sGeAoR
現在購買AERO 17 HDR GeForce RTX指定型號就送Office 365 (個人版訂閱一年),登錄再拿ADOBE CREATIVE CLOUD(價值新台幣 7,560 元)
https://nvda.ws/2NLOA2y
#AERO創作者筆電 #NVIDIA RTX Studio
更多影片歡迎參考我的頻道分類清單
型 男 飛型日記 http://bit.ly/2H7WX5w
電 競 開 箱 http://bit.ly/2E6FZCM
美 味 人 間 http://bit.ly/2GVjdB1
開 箱. 系 列 http://bit.ly/2LEfUke
Men's Talk 系列 https://goo.gl/ggoy29
型 男 養 成 日記 http://bit.ly/2McGr4o
Travel 旅遊系列 https://goo.gl/nTwvTK
台 灣 人 行大陸 http://bit.ly/2KYvB2f
在Men’s Game 官方商店
(台灣) http://mensgame.tw/
(買單記得要輸入折扣碼 MensGame95ever 全店可打95折,指定商品除外)
(中國大陸) https://shop110252856.world.taobao.com/index.htm?spm=2013.1.w5002-7809163820.2.675b50fdoEeWjz
其它Men's Game影音平台
✩ 布朗熊布萊恩 https://www.youtube.com/user/Bryan7112
✩ Telegram https://t.me/mensgametw (官方)
✩ 微博 - http://www.weibo.com/5098991826 ( 官方 )
✩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ensgametw ( 官方 )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ensgametw/ ( 官方 )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ensgametw/ ( 官方 )
✩ Men's Game副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LoFVCWlwziP1oF4fXA52w
✩ Men’s Business https://goo.gl/ZF5Oqb ( 以Allen為主要內容 ) ( 官方 )
其它未寫到之上架平台階非Men's Game官方直營或授權,Men's Game 於台灣及大陸階申請註冊商標,所有合作相關事宜請與本工作室聯絡,如有侵權行為,Men's Game將提出法律途徑以保障權益。
✩ 如果您有信件需要寄送給我們請寄到以下收件地址
Men’s Game Studio 工作室 (郵件收發地址)
Email: mensgametw@gmail.com
台北市松江路150巷6號1樓 +886-2-25230234
NO.6, LANE 150, SONGJIANG RD., JHONG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04, TAIWAN (R.O.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LsInRSumCQ/hqdefault.jpg)
再現影像地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動映画製造所 – 動畫聯展
專訪: 野口(策展人)、周予婷(助理策展人)
談論影像與影像共存,面對資訊影像洪流,如何能分辨影像背後所隱藏的含義,冷靜不被吞噬,又該以何樣的態度看待這個我們身處的圖像爆炸時代。
動畫影像的獨特性
近年影像的發展與樣貌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變化了許多,同時不單只是創作的手法或是技術的提升,也間接影響著觀著的閱讀模式與習性。
影像比起過去更為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過去能夠接收影像的媒體從電視到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觀者(現在的我們)更習慣動態影像傳遞與訊息的接收,再加上網路的普及,每分每秒都以倍速產生文字、聲音或是圖像訊息,所追求的視覺刺激強度已與以往不同,這些龐大的資訊不論是直接或是間接都在無形中的傳遞給我們,影像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不單單是熟悉反而過度充斥,隨著我們對於這些影像的麻痺,加上畫素的提升已看不慣低畫質的品質,觀看習慣的改變使得創作者在創作時在速度、節奏上以及內容複雜度為觀者放入更多考量。
視覺習慣並非以單向線性的方式面對給觀眾或是創作者,而是雙向互動的形式,彼此交錯影響。創作者本身置身於環境之中,兼具觀看與被觀看的身分生活著,差異只在創作者觀看影像時會有著更多的敏感度。因此創作者選擇動畫作為一種用來表達自己的敘事形式,不單是因為動畫的特性能建構出高自由度的動態畫面,劇情也能隨心所與的發展,其特別之處在於,作品的呈現與創作者的經歷環環扣者,綜合過去的體驗、生活喜好及細節觀察,作品會伴隨著創作者經歷的不同而有著幾乎無法複製的面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動畫不像是攝影或是電影能給我們真實又直接的感受,卻依然能夠勾起我們的生活經驗而引起共鳴,動畫利用氛圍的處理,營造出實際拍攝無法達到的效果,讓作品在視覺上有著更強烈的震撼力與刺激感。
這樣層層的關係,動畫可視為一個綜合不同美學的集合體來討論,平面的角度會導出繪畫或是攝影來做比較,若是接成連續影像並組合配音,則會和電影、錄像作品來討論,其高度的實驗特質使得動畫可以被觀看的面相很多,很自由卻也因為可以操作的太多,是一門很考驗創作者的美學及敘事能力的創作方式。
簡單來說動畫就好比夢境,創作者即為做夢者也是操夢者,透過獨特的手法和敘事方式,觀者似乎面對著作品就能窺看作者內心的故事與經歷,然而,人人都能作夢也能動畫,一件好的作品又該如何去定義。
媒介普及,展示放映形式的改變
生活中同時身兼創作者與觀者的多重身份並不稀有,作為本次策展人的我也不一例外,過去對於影像、動畫、電影關注著,同時也思考著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性或是影響力。以我為例,小的時候,當時並非智慧型手機盛行的時代,對於觸碰到螢幕的想法是連想都沒有想過,綠色螢幕的翻蓋是按鍵手機是那時最前端的流行,電視稍有價位但也已經算是很普及,而家裡的人也熱愛電影,那時的我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做完作業用卡帶看卡通,也會在課本書角化手翻動畫,這些就是我最初理解對動畫的樣貌,很貼近生活並且很容易接觸,所以對於動起來的圖像並不覺得稀奇。
大家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經驗及回憶,動畫以各種姿態出現在身邊,尤其是近幾年也更為顯著,路上也隨處可見動態大螢幕,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出現,擁有這些產品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簡而言之,對影像熟悉度提升的原因是因為放映媒介的普及,而這樣生活化的放映特性拉近了我們和影像的距離,進階影響到展示的放映形式,單純播映的方式也成了最底線的呈現裝置條件之一,而伴隨著科技技術改變VR、AR、MR的出現,觀看時身體不再再是靜止,除了思考是不是在未來裡動畫的面貌也會有所不同? 動畫展覽本身的是否也有形式上的再挑戰?值得思考的除了再現的手法或是文件事的展覽是否也有其他可能,不單影片的放映,其製作過程的手稿、分鏡,動畫在創作時的能量是否在展覽裡也能呈現更直覺的被帶出。
最後要談談,扣著創作者和觀眾的角色——展覽,前面提到過去和現在的科技變化到視覺習慣上的改變,並影響到創作的作品表現,由此了解展覽可以談論的動畫主題面向廣泛。以美學為出發做討論,動畫的繪畫性討論、作為實驗的性質存在討論,或是動畫還有哪些不單就畫面可能,延伸到其外部裝置放映、到整個展出展覽的發展性;又或者通過展覽,使得觀眾有更進步的對動畫的認識,並且讓創作者獲得更多交流,甚至促進各個不同學校的動畫系所能有更密切的交集。
由此理解展覽在觀眾及創作者間作為橋樑亦可觸發到的影響有多少,不過將前面所提及的都放進主題討論方向會過於龐大,況且展覽本身每一個環節都該被仔細安排過,為了使其夠完整,需要花上一段或是好幾次分批的抽絲剝繭才能逐一去探討。也因此,今年的展覽不局限於單一方向的主題,透過展出多元類型的作品,以及展出珍貴的手稿,展場另外安排一區可以讓觀眾互動的區域,讓大家可以動手畫,能更貼近作者製作時的歷程。
此外本展直接取用主辦單位「動映画製造所」作為展覽名稱,「動映画製造所」本身即為產出影像場所的意思,很純粹不迂迴,「動」是取用「動畫」一詞,「映画」則是日本漢字為「電影」的意思,將動畫與電影兩個詞彙組合在一起,創造一個並非絕對的詞,也是因為動畫在近年來的改變,沿用原有最早的連續影像切片定義下,依然能將動畫、電影、動態影像、錄像藝術等等區隔開,然而現今的分界已不再清晰,「動映画」也是伴著這些分項微妙的模糊關係而誕生,並且與展覽的主題也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係。
此次動畫聯展作為往後展覽的序幕!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來參觀這次的展覽,我們也在未來裡繼續討論動畫各方面像的可能!(文:野口)
策展單位: 動映画製造所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xt7YDrupuI/hqdefault.jpg)
再現影像地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g3zp4LDUAI/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jYoTAmgFgdMMPTAsu_DKq2P_F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