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的作者,是柯學系的教授嗎?頗析的非常深入,從去年的狀況講到今年。
========================
: : 我來指揮不會太差嗎?
: 我就不信柯會開放 3+11
: 這邊有擋住 後面的事根本就不用討論了
: 嘴這麼多 他媽的還不是放毒進來搞的
: 幹你媽的廢物 3+11
這種說法,就是最標準的不負責任的說法
因為柯CF不在那個位置上,沒有機會做這個決定,所以你愛怎麼發明他肯定會做甚麼、肯
定不會做甚麼,甚麼東西做得一定很好,都是完全不用負責任,也沒半分根據的說詞,而
且全都是很廉價的、隨你高興怎麼講就怎麼講的,還沒人能說你不對。這就好比你說天狼
星上面一定有生物,而且一定是躲在地面下的,還有八個頭六隻腳十七個眼睛一樣,你也
沒半點依據,叫人無從反駁起。而難道為了反駁你這種無從證實起的論點,地球人要特地
派太空船上天狼星去開挖,來證明你說的東西不對;好比我們應該讓柯CF當當總統或是衛
福部長,然後來檢證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會開放3+11?
事實證明,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時間來檢視真實,而不是讓你在這裡說空話的
政治上的積累,基本上都是要看你曾經做了甚麼,做過甚麼;做對了你才能積累信用,做
錯了你就要失去信用,負起責任。在現實中,大家都是從你的過去跟經歷來判斷你的,而
不是從學歷或是考預官時測過的智商
好比我們以你最有信心的柯CF為例,他當了兩任市長,在經過時間的檢證後,以往柯CF自
己說絕對不會做這個、絕對不會放行那個,講得斬釘截鐵,大義凜然;事實證明,到最後
等他坐在那個位置上被檢視時,你才發現事情根本不是自己吹噓的那樣。原本不能蓋的大
巨蛋也蓋了、不能跟拿刀叉吃人肉的財團吃的飯也吃了、原本不會再有的余文也有了、要
幫下屬扛責任的肩膀也沒有、說好台北市不會再有的違建還是有,還有其他拉哩拉雜一大
堆東西,真正資深的柯黑肯定可以列出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事情,來證明柯CF絕對不是像
他自己講的那種人
而以上這些東西,也不是我造謠汙衊他的,是他自己或他的團隊,以往為了博取美名,站
在很高的道德標準上說出來的;但事實證明,柯CF不但不是一個有肩膀的長官,而是一個
刻薄寡恩、一意孤行的人,而且嘴上說的跟手上做的完全不是同一套
當然,自認為一個稍微理解真實政治怎麼運作的人,我並不會太苛責他
講白一點,我甚至覺得很多東西做不到其實也沒甚麼,正如同我不投馬英九並不是因為他
做不到633,而是馬英九跟國民黨從頭到尾就不能投,而不是因為他做得到或做不到633。
同樣的道理,柯CF拆不完違建、跟財團吃吃飯之類的,不是他被認為是一個不合格政治人
物的理由。因為我很清楚,這是績效問題,而執政者作為一個要負擔更多責任,眼光更遠
的人,任務就是要協調、妥協各方意見;所有的執政也會有成本壓力、時間壓力、民意壓
力,很難面面俱到或是按照時程表辦事,更難達到純粹的績效。好比拆違建這件事,在廣
大鄉民嘴裡講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違建拆除的公務流程非常麻煩,編列的預算也很多,而
且拆除違建是純破壞性的,你把全市的違建拆光,除了貫徹理念上的公平正義、改善市容
之外,絕大部分的市民不會因為你編了30億、50億預算把全市的違建拆光,而得到任何的
實質好處,反而會得到很多遊民,或是加重社福單位的負擔。你讓大家住在可能不合法的
房子裡,權衡一下會比讓他們躺在街頭等社福單位救援或是橫屍街頭來得好
而且你拆違建,違建裡面的人要是不搬,你要讓他怎麼辦?冬天把違建給拆了,把裡面的人
叫他棉被包一包趕去路邊,他等一下給你來個肉身阻擋,或是半夜冷死在外面,儘管你市
府完全可以說這很OK,我們整件事在法理上都是站得住腳的,但只要有人因此流離失所、
橫死街頭,你在政治上無論如何都是站不直的。所以柯CF在嘴巴上把拆違建當成為所當為
的正義之舉,拆起來還可以當政績新聞宣傳,實際上是,可能第一屆市政時還有人偶爾講
講拆違建當政績,到第二任,你看誰還提這回事?
所以儘管他講得很了不起,但實際上看就知道,在執政必須被很多東西限制的情況下,他
並沒有他自己講的那麼了不起;但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嘴巴講的十成,實際上做出
來要打三折五折是常態,不管哪一黨的政治人物都一樣。這是大眾民主時代必須兼顧民意
的常態,也是專制國家時常詬病民主國家的本質弱點;如果可以像中國那樣,為了在北京
開G8工業國會議,就把整條胡同跟你家門口用牆砌起來,管你死活,你來抗議我們就把你
維穩一波,送集中營,這樣問題肯定很少
但民主國家不行,民主國家是要妥協的,就算要輾壓也只能用投票跟民意,不能用裝甲車
;柯CF的妥協不是問題,民主政治下人人都會妥協,不管是不是逼不得已。儘管妥協就會
失去完美的成果,但這不是他固有跟最大的問題;雖然他妥協了還要矇著眼睛胡謅自己從
不妥協,然後把別人打成綏靖主義者、姑息養奸者的這點讓人很不齒,但這只是他的人品
實際上一點都不高潔的體現,稱不上是政治裡面最大的問題
柯CF最大的問題是,他是個在執政上缺乏遠見,政治判斷力也極度不正確的人
原因很多,基本上跟他缺乏人文素養也有很大的關係,但這先不提
不過每次看到像你這種毫無意義的言論,憑空講著柯CF如果執政當家一定能做得多好多好
,一定不會開放3+11這種政策,其實就是純屬空話。因為任何對過去的事情稍微有點歷史
記憶,不像廣大群眾一樣缺乏時間感的人都會很清楚,在去年疫情剛開始在全球蔓延時,
柯CF作為一個理論上的醫療專業人員、一個政治人物跟決策者,對於疫情走向、輿論風向
的預判有多不正確,以及他對執政黨早期防堵病毒、增產口罩、擴充生產線的策略有多不屑
但過去的一年多證明了,口罩是防疫上極為有用的物資,也是關鍵的防堵戰略必需品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國家投資增產口罩,沒有開放生產線,是沒有辦法在第一波隔絕傳染
跟防堵病毒的;而如果沒有口罩,病毒的傳染就會在去年大幅加速、爆發,讓台灣很可能
陷入跟其他國家一樣的困境。光看柯CF當時的批評,就可以知道他在這件事情上面是持完
全相反意見的;那如果口罩+封鎖國境的防堵,在過去一年多是成功的,那不就在邏輯上證
明了如果我們當時聽柯CF的,他就不會投資增產,我們也沒有口罩可以用,也沒辦法出口
,到現在可能還在短缺。你不能像某些神經病,好像要人格分裂一般的說,去年增產口罩
的策略可能是成功的,但不要擴產,用現有產線24小時操爆式的生產搞不好也是會成功的
。明眼人會算點數學都知道那差多少條產線、差多少產量,去年政府大規模投資擴產都已
經快要趕不上產能了,有段時間都還很吃緊,柯CF跟KMT出來嫌口罩太少,結果你還是硬要
說24小時趕工這種產量明顯低很多的狀況能解決口罩荒,也會成功或是有類似成效,我想
除了把你當神經病之外,好像也沒甚麼別的選擇
拉得長遠一點來看,口罩生產有浪費的問題嗎?過了一年多,全世界或全台灣有不需要用到
口罩了嗎?多生產的口罩沒有幫上我們甚麼實質的忙嗎?有像柯CF說的,國家盲目投產,未
來的今天會有浪費掉的問題嗎?
憑這樣的執政眼光跟選擇,你卻要跟我說,柯CF能成功防下去年的疫情?
不過某種程度上,我倒是同意你講的,如果是柯CF執政,他一定不會開放3+11
這就像是我跟大家說,如果今天是我上場打球,而且打滿全場,公鹿一定不會打到最後幾
分鐘才輸給籃網;因為事實是,如果讓我上場,公鹿可能早在上半場就輸50分了,根本不
需要等到最後幾分鐘
對於3+11政策的討論跟放寬,是由於防疫前階段的成功,讓台灣的航空貨運業還能盡可能
的運行,而且經濟成長良好,才有可能在平穩的情況下來討論是不是應該降低檢疫隔離天
數,好讓機師飛航壓力不那麼大的問題
簡單來說,這是由於你前面成功了,才會有這段討論的產生。而根據柯CF對防疫策略的選
擇與眼光,基本上台灣在去年就已經輸了,根本不需要討論到3+11的問題,或是討論了也
沒差,因為那時候的台灣可能跟其他國家差不多危險;好比公鹿隊如果在上半場派我上去
打球,大家在球賽最後幾分鐘要討論的就不是最後一擊的戰術,而是下半場還沒開始就可
以訂PIZZA了。精確一點說,柯CF執政下的台灣,按照他的策略,疫情應該在去年就爆炸了
,所以他不會把機組員的隔離從5+9改成3+11,因為在疫情爆炸的情況下,這些東西是全然
沒有必要討論開放的
再說,如果根據前面我所提到的,政治本身就是妥協各方意見的歷程,按照柯CF過去各種
對財團、對原則的妥協,以及他對政治利益的渴求,我是完全看不出來假定在他執政下的
台灣政府就算防疫成功(雖然我不知道當他的策略跟現有成功的路徑全然相反時,到底是要
怎麼成功),他哪裡有理由可以保證不會在權衡之下開放較寬的機組員檢疫政策。而我們也
不能讓時光倒流,或是好像在做實驗一樣,給他一個時間,讓大家試試從去年開始沒有口
罩的日子會是怎麼樣的
一個已經從國際政治、防疫策略上證明了他的政治眼光很不正確、策略很不正確的人,然
後柯粉還要告訴我,他未來的防疫政策一定不會比現在的成功者來得差的;你硬是要說他
絕對不會對機師空會、飛行員公會的要求妥協,會堅持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的科學原則,然
後檢視他過往的資歷,發現他妥協得比誰都兇,只是嘴巴上沒承認。而對於這種毫無時間
感、歷史感,甚至一點現實感都沒有的睜眼說瞎話,我也只能說,這就是政治德行低落的
結果,活該被騙
然而,偏偏就是政治德行最差的人,反而會對政治或現實存有一種很fantasy的幻想
他們會毫無現實感的認為,所有正在做事的人都不行,而是那些沒有在做事,或是做不上
事情的人反而是最行,因為他講得好像一口正確。好比儘管現實裏面沒有一個常上NBA板的
鄉民能當得上NBA教練,能當得上NBA教練的人也不會跑來當鄉民,然而廣大鄉民堅持要無
比裝逼的認為自己比所有NBA的教練還會帶隊、還會用人,該派誰上下場的決定一定比在場
邊帶隊的人正確。當然,在政治上顯然也是一樣,他們可以毫無現實感的認為一個不在位
置上的人,一個對初期疫情判斷錯誤,連感染風險出現後對八大產業都比其他城市晚封閉
的市長,卻可以毫無來由的當防疫指揮官當得比其他人都屌
這種純粹fantasy的想像之所以會出現,正是因為他們理解中的政治問題,基本上是毫無現
實感的東西,純粹建構在理論或是想像之上的、不需要跟所有殘酷的真實交手或是接觸,
產生了一種對生活缺乏真實感的都市知識分子認知,或是純粹費拉式的空想。對他們來說
,理念正確的政治口號就足以收服他們了,不需要甚麼實質的東西,像是CF的經典名言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句毫無意義的話,就深得廣大知識分子的心,他們覺得這句有說等於沒說的廢話徹底的
打中了他們內心渴望的一切;儘管所有需要做事的人跟廣大照章辦事的公務員,沒有人知
道「該怎麼做」,所以也不知道要「就怎麼做」起,但沒關係,我們只要讓大家好好知道
一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概念就好了。過往大家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一定是因為你們
缺乏健全常識,你們不知道這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以及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的概念
有多正確跟重要。那也是OK的,阿北現在不是來了嗎?讓我們跟阿北來好好的教育一下你們
,讓你們這些玄武岩腦袋的傢伙了解一下我們透過阿北天啟後得到的先進思想,知道一下
遵循我們阿北的正確指示有多麼重要、多麼激勵人心,這就夠了。然後講完這些,柯粉就
歡天喜地的簇擁著CF走了,留下一堆號稱只剩兩瓶,實際上卻完全打不完的疫苗,以及該
打給誰就打給誰、該給誰打就給誰打的指示;那如果到最後打到不該打的人,或是不該施
打的人打了,那絕對不是阿北的問題,因為阿北已經給出絕對不會錯誤的最高指示了,後
面有任何問題的話,那很明顯就是你們該負責任的
就任何懂得實質的人來看,完全可以知道柯CF的政治口號是純務虛不務實的
因為所有在做事的人都知道,問題不是出在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的這件事,
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因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是常識,而「該怎麼做」是政
治指示。跟廣大自認知識純度很高的柯粉認知的剛好相反,成千上萬需要辦事的人缺乏的
不是常識,而是政治指示;因為常識大家都有,但政治指示是要負責任的,多數人沒辦法
做的是這個。你避掉這件事,然後洋洋得意地說我現在教了一個偉大觀念,現在大家知道
了,這完全是沒有絲毫意義的,是純粹務虛不務實的。但對於柯粉來說,這沒關係,因為
他們對於實跟虛的概念是完全顛倒的,對他們來說,正確、空洞而無意義的口號才是真實
,其他不是;所以阿北拍拍腦袋發出來的指示已經到了,而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你們沒
有照做或是沒辦法照做,那肯定是你們的問題;如果我們柯粉有集中營,一定會把這些沒
辦法遵從柯主席偉大指示的反動份子送進去夾邊溝或是甚麼溝的地方好好再教育一下
至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把廢話當成絕對正確的話其實也沒甚麼錯,畢竟無論是我,或是
再厲害的人,都一樣沒辦法反駁在非洲只要每過一分鐘,世界就少了60秒這種話;你要洋
洋得意的說你睿智的指出了世界的真理,你無法被反駁,是你贏了,我好像也沒甚麼反對
你的必要,因為這很像在跟白癡吵架
但沒關係,有了阿北絕對正確的前提後,我們就可以依據這個邏輯來解釋所有問題了
儘管阿伯顯然跟財團妥協了,但阿伯沒有輸,因為他捍衛了台北市政府,是你們這些1450
輸了;儘管阿伯的網路義勇隊不領薪水,也不是上班,只是剛好有分到一些酬勞,以及剛
好在上下班時間推文,這樣的網路義勇隊不是網軍,但用起來跟網軍有90%類似。儘管阿北
所有的事情都跟他批評的對象沒有兩樣,甚至更糟,儘管阿北每天批評CDC對於疫情沒有超
前部屬,但阿北的台北市政府更是連疫苗施打的造冊都沒有造好,等到疫苗到手的時候才
發現不知道從何打起,也打不完,只好發下去診所給大家「該怎麼打就怎麼打」一下,但
沒有問題,阿北是正確的,阿北還在台北市政府,他沒有輸,是你們這些1450輸了
儘管真的在辦事的人都很清楚,這樣是辦不了事,而且很可能只會越弄越糟,但在柯粉眼
裡,他們是不管這些的;總之有功是阿北的功,有過是你們聽不懂阿北開示。CF嘴裡是在
念經的,我看到了,而且因為他念經的姿勢很正確,手有沒有在摸奶我就不管了
OK的,我看大家就不要浪費時間了
出口船邊驗放流程 在 農藝女孩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種子首度上太空】🌿
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它們將成為台灣最先上太空的植物!
太空中心七月底已將這四種種子送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這些種子將於九月送至美國,預計今年十月搭上補給物資給太空人的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SS)。
太空中心參與了 JAXA 的免費科學計畫「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將種子送到 ISS,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只要總重量不超過 50 公克,各國要選幾種種子上太空都無妨。目前已知有九國參與,共計 16 種植物要送到國際太空站上、日本的 Kibo 太空艙。
各國主要根據兩個原則選種子,一是特有種或具有特殊象徵;另一類是作物。前者如泰國選了國花阿勃勒、澳洲挑了國花金合歡、紐西蘭選了原生種聖誕紅;作物類則如印尼選了芹菜與洋蔥種子、馬來西亞的聖羅勒(泰國稱為打拋葉)。
太空中心不具植物專業,因此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以及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合作,協助選定植物、提供種子、申請出入關檢疫證明,及指導後續研究與科普推廣。
這些種子預定今年十月隨無人補給船送上 ISS,詳細航次還未確定。種子將在站上「放置」幾個月(不會在太空站上栽種),預計明年二月回到地球,送回台灣,讓科學家實際栽種,探討太空中微重力、高輻射的環境對種子生長有何影響。
有「台灣價值」的植物非常多,但不可能全部納入。最後專家們挑了兩種代表性的原生植物、兩種作物上太空: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
▌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 份量:1 公克
台灣原生的蝴蝶蘭只有兩種:姬蝴蝶蘭、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姬蝴蝶蘭在日治時期後就缺乏正式採集紀錄,一度被認為已滅絕。直到 2010 年,屏科大森林系葉慶龍教授與林試所合作調查,在小蘭嶼找到九株植株,並首次紀錄到其生態與花形描述,這睽違百餘年的再發現引起轟動。
姬蝴蝶蘭於菲律賓群島有廣泛分布,但在台灣僅生長於小蘭嶼。花朵寬約 2~4 公分,擁有白色、粉紅、粉紫、白瓣藍舌等豐富花色,是迷你多花性蝴蝶蘭育種的主要親本。
它還是 #全世界第一個 全基因體解序的 #蘭科植物──2014年,成大生科系陳虹樺教授、蔡文杰副教授進行國際研究,以姬蝴蝶蘭為標的,完成全基因體解序,其 DNA 大小為 1.16Gb,含有 29431個基因,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封面文章。
不過,姬蝴蝶蘭的突變紀錄仍相當缺乏;突變後,染色體變異與植物特徵之間的關聯也不清楚。此趟太空之旅或許有機會對此投入研究!
姬蝴蝶蘭背後有種種精彩故事,現實處境卻不樂觀。市面上蘭花多為人工混種育成,但野外蘭花仍面臨極大生存壓力,甚至僅存少數個體。為了讓這珍稀植物在野外存續,林試所擬定了復育計畫;辜嚴倬雲保種中心近兩年也啟動「蝴蝶蘭返鄉計畫」,致力尋找野外種源,繁殖後再引回原生地,先從台灣原生種著手,最終目標是讓全世界蝴蝶蘭都能回家~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
■ 份量:10 公克
俗稱紅藜,主要分布台東、花蓮、屏東等縣市。這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因此它擁有許多名字,排灣族稱之 djulis、魯凱語 baae、布農語稱 mukun、卑南語為 duli、阿美語 kowal……除了當糧食,也常做為釀製小米酒的酒麴。
紅藜應用歷史悠久,相關研究卻很稀少,還一度被認為外來種。直到林務局與屏科大森林系郭耀綸教授合作,歷時三年調查這民族植物的身世,比對各國館藏的藜屬標本,才確定它其實是台灣原生植物,並於 2008 年正名為臺灣藜。
臺灣藜營養價值極高,近年漸漸成為明星食材──蛋白質含量高達 14%(是稻米的兩倍;相當於小麥),富含抗氧化物、膳食纖維與礦物質,還有九種人類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
科學家們會調查這些到太空一遊的種子,後續發芽、生長、形態特徵、遺傳基因等表現是否會受到影響~
▌番椒(Capsicum annuum L.)
■ 份量:16 公克
Capsicum annuum 是最常見的五種番椒栽培種之一,依果實中是否含有「類辣椒素」,番椒可再分成辣椒與甜椒(我們送上太空的種子是果實呈鐘型、帶甜味的甜椒)。
根據農委會的「農業統計年報」,台灣近十年(2010~2019) 番椒的種植面積多維持在 2400 公頃以上,是僅次於番茄的第二大茄科作物。番椒富含維生素 C,生熟食皆可,還可當作辛香調味、食品著色、萃取成分添加到保健食品、醫藥與化妝品,繽紛多彩的外型也適合當作觀賞植物,用途相當廣泛。
上過太空的番椒種子,後續生長型態、營養含量、生物化學特性會是研究重點。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 份量:20 公克
向日葵是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長於夏秋兩季,在台灣,六月至九月是向日葵開花的高峰月份。
它常用以觀賞植物、榨取食用油、甚至做為生質能源。葵花籽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 E。觀察向日葵種子從太空歸來後,生長發育狀況、植物油中的化學物質含量是否發生變化會是滿有趣的題目。
▌幕後花絮
選定種子的過程中,由於法規與流程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一些深具代表性的作物──水稻「台梗 9 號」以及「台農 67 號」的種子。
參與計畫的國家必須先將種子送到日本,JAXA 收齊種子後,再連同日本要送至 ISS 的物資一起運往美國,交由美國的火箭發射,把物資送到太空人手上。而美日之間不能互相出口任何稻米種子,所以我們不得不排除水稻;原本擬定的山櫻花種子也因為不能輸美而放棄,改選向日葵。
台灣這四種種子都沒有輸往日本的紀錄,讓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台中分局費了好些時間才完成檢疫工作。
種子要輸入日本,除了要有一般檢疫證明之外,番椒所屬的茄科植物易感染「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PSTVd)」,還需另外附上未罹患該類病毒的病蟲害檢疫證明。
這些要上太空的種子,經過檢疫、封裝後從台灣出發,行經日本、美國、太空,再循原路回來,全程 #不會拆封。待種子回台灣,再交給植物學家栽種、研究,看看歷經太空環境洗禮後,植物生長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送種子上太空.計畫緣由
日本 1993 年發起區域性太空組織「亞洲太平洋區域太空機構論壇 (APRSAF)」,串聯許多亞太地區的太空機構,執行不同領域的合作計畫,例如防災救災的「守望亞洲」計畫、推廣太空科學與日本太空艙成果的「Kibo-ABC」計畫。目前有 13 個國家是「Kibo-ABC」成員,太空中心也是其中一員。
在多國合作建造的 ISS 上,日本 JAXA 擁有一個名為Kibo的太空艙。而未來長途太空旅行,人類如何自給自足種植糧食是熱門研究主題,JAXA自2011年就發起「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計畫,讓「Kibo-ABC」成員機構送種子到 Kibo 太空艙,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國立中興大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小尖兵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臺中分局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林試所-幸福森活
📸底圖:JAXA 人員收到台灣種子後的開箱照。
=======有那麼點相關性的資訊分隔線======
今年「Kibo-ABC」有好幾項亮點活動,除了送種子上太空,還有「KIBO 機器人程式設計競賽」,讓學生寫程式控制國際太空站的機器人。太空中心亦積極參加,台灣預賽已於六月舉辦完畢,第一名為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隊伍「Taipei Fuhsing Robotics Omega」。
因疫情緣故,九月的國際決賽改以連線方式進行。決賽隊伍有機會與 ISS 連線,實際操控站上的飛行機器人 Astrobee!
==========看到這邊的是真愛=============
出口船邊驗放流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強力推薦,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 <3 ..... 台灣黑手的世界風電大賽!! (04/30/2020 今周刊)
未來二十年,離岸風電將帶領台灣產業進行再一次進化,這次的主角,不再是站在浪尖風口的高科技產業,而是台灣最基礎、最傳統的產業——黑手。
只不過,「與國際接軌」這五個字,看來簡單,其實是一個「革自己的命」、打掉重練的過程。
「那一大片,荒廢好一陣子了,以前種鳳梨,後來也種香蕉⋯⋯,直到做風電,才把它重新整理!」銘榮元創辦人廖晟合,指著窗外為離岸風機打造的水下基礎生產線,手掌穿過溜進室內的冬陽時,長期受熱萎縮變形的傷痕隱然可見,打鐵創業的艱辛,在他身上烙下了擦不掉的印記。他望望一旁的總經理、兒子廖士銘,淺笑說:「生意要做大一點,一定要走這條路呀!」
他應該欣慰的,因為就在農曆年前的這天上午,銘榮元幫台電的一期風場,完成了第一支「純」國產基樁,這支八十公尺的百噸大鋼管,三月就會打進台灣海峽,就像地基,用來支撐一百多公尺高的大風機,預計在今年底,台電風場就將併聯發電,點亮九萬戶台灣人家。
里程碑的慶祝,熱鬧但短暫,廖家祖孫三代,在高雄港留下了難得的合影之後,就急忙趕回屏東新園鄉媽祖路的廠房,這條三五○公尺長的基樁生產線,關係著公司的未來。
以前,靠著臨近中油林園廠的地利之便,銘榮元一路從打鐵店,做到南台灣重要石化反應爐供應商,但在「黑色能源」逐漸萎縮之際,未來,得靠著離岸風電,才能找到下一個成長的力量。如果一切依計畫,光是風機的基樁生意,就能為銘榮元帶來比以前多一倍的營收。不過,訂單來得一點都不容易,基樁「精準度要做得跟潛艦的艦身一樣⋯⋯,我們三個月就把產品做出來,讓他們服服貼貼!」廖士銘說來輕鬆,但這個初步成績,是近五年來加速進化的結果。
傳統「黑手」產業蛻變縮影 銘榮元從打鐵店做到風機基樁
銘榮元的成長,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台灣傳統「黑手」產業蛻變的縮影。一位歐洲風電商就說,台灣三至五年間本土採購的量,比起歐洲十到十五年累積的還要高,這是全球前所未見的狀況,只在台灣發生,不是單一公司的升級,而是黑手生態鏈的集體進化。
儘管反對、質疑的聲音從未間斷,但在過去一年,台灣離岸風電大軍已經加速與外商合作,組成水下基礎、電力設備、風力機組及海事工程四大系統策略聯盟,用急行軍的速度,在「離岸風電元年」交出了不差的成績單。
從台北港,一路到苗栗、台中港、芳苑、興達港、高雄港、屏東,開始改變西海岸的樣貌。如果一切依計畫,未來,世界級的離岸水下基礎廠房,將在台北港誕生;亞洲最大的離岸風機葉片廠,也將立足台中港;被譏「二十二年沒停過一艘遠洋漁船」的高雄興達港,可能擺脫「蚊子港」的惡名,成為南台灣甚至東亞最重要的綠能基地。
根據經濟部統計,過去一年,離岸風電進展迅速,簽訂供應合約金額已達四五七億元,建廠投資也將近三五○億元。全球最大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台灣總經理汪欣潔更直指,台灣,就是沃旭在歐洲以外最重要的供應基地!
離岸元年的準備,其實只是台灣參加風電世界大賽的第一步,因為風場經營可是百年事業。「離岸風電很像造林。」天力離岸風電總經理徐傑輝觀察,「風場經營,都會把一個區塊劃分為好幾等分,二十年一過,一部分就會除役,再蓋新的,算是百年事業!」要建樹成林,首先要把風電國產化這棵小樹養好,讓台灣與國際接軌,把國外廠商自一九九○年代起在離岸風電蓄積三十年的養分及功力,快速輸入。
只不過,「與國際接軌」這五個字,看來簡單,其實是一個「革自己的命」、打掉重練的過程。
一般來說,風機的使用,最少需確保二十年運作正常,特別是離岸風機,因為插在海上,受環境考驗更大,從計畫、製造、施作、訓練及後勤,都有一套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的要求,不僅風場開發商在意,承作保險的跨國公司更是不會放鬆。
資優生也喊難的國際標準 百噸鋼管 只能有原子筆厚度的偏差
「對我們複合材料這行,是相當大挑戰⋯⋯,通常遊艇的要求,十公尺長的材料,五毫米(mm、公釐)的公差就可以了,但風機只能允許兩毫米!」先進複材副總經理陳凱琳講到這兩年來跨入風機機艙罩的心得。先進複材的母公司嘉鴻遊艇集團,有台灣遊艇王美稱,在玻(碳)纖複合材料這行已經是業界翹楚,有國際水準,但還是得捲起袖子重新適應。「以往客戶只關心最後成品,但對於風機商,訂單還沒拿到,就得先通過檢核。」他表示,兩家國際風機大廠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及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在先進複材準備跨入風機期間,就開始駐廠,「所有細節都要,連檢驗設備都提升到航太等級,雖然有衝擊,但能讓我們進步!」
對於這點,銘榮元感受也很強烈。總經理廖士銘指出,離岸風電整套水下基礎高達八十公尺,等於二十至三十層樓高,為了平均分散壓力、得到最好的支撐,打進海底的基樁鋼管,一定要做得「非常直」、「非常圓」。
依國際風機標準,一支六十六公尺長的鋼管,只能有十三毫米的偏差,對照國家標準(CNS)六十六毫米的要求,確實嚴格很多。「你能想像嗎?二十層樓高的百噸鋼管,只能有原子筆厚度的偏差!」廖士銘說,銘榮元以往承作的產品及工程都已經是遵循煉油廠百年以上的標準,「在石化業,我們都是遵守美國的標準,現在重新學歐洲的標準。」為確保一切遵照新的遊戲規則,「台電派了核能檢測隊來,用核電的標準檢查品質。」
這個功課,連中鋼這個傳產資優生做起來都不容易。一路參與中鋼進軍風電轉投資籌畫過程的興達海洋基礎副處長蕭琮仁就回憶,中鋼從二○一三年開始成立「風電事業發展委員會」,啟動開發計畫,「我當時覺得這個很有發展,就毛遂自薦。」一開始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走訪德國在內的五至六個國家,最後中鋼才選定從水下基礎切入,因為一座水下基礎一二○○多公噸,九○%都是鋼鐵製成,鋼是中鋼的本業,理應不難。但真正進入之後,才知這行真的不容易,「特別是對焊接要求很高!」
如牛排上盤、咖啡溫杯的細膩 中鋼追趕技術 頂級焊工技轉特訓
焊工陳鼎泰對此很有體會。他說,加入興達海基之前,自己就已經是6G頂級焊工,但重新學習之後,才了解到風機因為體積大、鋼板厚,外國技師會要求在焊接時,一定要先把鋼板加熱均勻,「很像牛排要上盤一樣。」整塊鐵板溫度一致,這樣焊接的品質才會好,但也不能加熱過度,因此「入熱量」總共多少,必須嚴格計算,「就像好咖啡,必須控制溫杯的熱度!」與其他行業的焊接相較,「不管冷的、熱的,一直燒下去就對了,只要有黏住就好。」
6G頂級焊工:焊接行業將焊工等級分為6等,6G是最高級的焊工,可以執行45°斜角接口的焊接工作。
為了追趕技術,中鋼先從內部篩選出平均年資十年的資深焊接人員,再請西班牙Nervión公司來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技術移轉與指導。興達海基總經理呂武雄曾說,外籍電焊技師每人每天在台顧問費用,至少以萬元起跳,來來回回光花在外籍技師的費用,就至少一億元。
不能讓工程人員暈船 宏華砸8億訂作運輸船
不只風機本身有要求,國際標準的風場開發,連人員運輸都有要求。負責沃旭、中能風場人員接送的宏華營造就表示,台灣西海岸到海峽風場,只有短短幾十公里的路程就有一連串的規定。總經理陳宗邦指出,歐洲開發商要求人員運輸船(CTV)不僅要速度快,還一定要夠穩、夠安定,讓風場工程人員在完全不暈船的狀況下,以最快速度到達海上進行作業,「只要有人暈船,這個人就不具備到風場工作的條件。國際規格就是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風機商最昂貴的成本。」
這樣的條件,一般「單船體」的遊艇,根本不符合標準。為此,他們花了近八億元資金,特別訂作五艘人員運輸船。為了求穩定、淺吃水,這種船採用「雙船體」結構,「等於是把兩艘遊艇併起來!」陳宗邦說。為求速度,船身兩側還加裝破水的船翼,航行起來就像在水上飄一樣,時速可以達到五十公里,就連駕駛、停泊都須特殊訓練。去年十二月,宏華與英國廠商簽約,送了第一批至少擁有一級船長資格的種子教官,到比利時接受操船、停靠風機的訓練。
不過,只要做對事,這一切應該都會有回報。
世界級水下基礎 世紀鋼條件俱足 將稱霸亞洲
「我敢說,我們在台北港的水下基礎,一定是世界級的!」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有信心地解釋,丹麥等歐洲國家的風機廠商大都是用舊廠房,水下基礎建設多以支援二MW到六MW(千瓩)的中小型風機為主,但這幾年離岸風電技術成長迅速,風機快速長大,九MW的大型風機最近都已經正式商轉,西門子歌美颯十二MW的超大風機也已在試車階段,預計二○二三年在英國登場。
以發電裝置容量二MW的小型風機來看,葉片旋轉直徑只有八十公尺,但九MW的大型風機,葉片旋轉直徑已經到一五○公尺左右,十二MW的風機葉片旋轉直徑更廣達二二○公尺。風機變大,水下基礎建設也要同步放大,歐洲舊廠「最多也只能做到八MW,除非他們另起爐灶,在碼頭邊蓋新廠,否則根本沒有能力再接訂單。」賴文祥話鋒一轉,反觀台北港的廠房,就在碼頭邊,台北港水深夠、達十六公尺,「做到十六至十七MW絕對沒問題,甚至二十MW,我的廠房也一樣可以做。」
台灣風場到二○二五年總計裝置容量要達五.五GW(百萬瓩),可能約需設一千台風機。賴文祥相信,世紀鋼三階段的廠房完成之後,不僅廠房將稱霸亞洲,甚至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很難找到這樣的水下基礎建設基地。
不只水下基礎建設,台灣也會有世界級的葉片廠。
天力總經理徐傑輝表示,天力現在在台中港的葉片工廠,設計時就是瞄準九MW以上的大型風機,三六○公尺長的工廠可以輕易生產長度八十公尺以上的大型葉片,「台灣這個廠一定比歐洲更好,因為歐洲是用老廠房改的,舊廠房動線很難調整,但新廠房可以從頭做起。」採用高階複合材料的葉片製作過程對溫溼度要求很高,不允許空氣中有鹽分,更不能有海沙,一旦鹽或沙掉進葉片中,就會像牙菌斑一樣,讓葉片「蛀牙」,進而斷裂,因此廠區必須達到接近半導體產業無塵室的要求。
世界級葉片廠 天力擁後進者優勢
更因為天力新廠接的單子都是大型葉片,裝上風機之後,葉尖的瞬間時速將超過四百多公里,只要被小石頭擊中,就能產生致命的傷害,因此必須特別設計一個保護套。對於這個新工序,「在歐洲,只能從舊廠挪一個空間出來,但在台中港新廠,就能特地為葉尖設計一道流程。」徐傑輝計算,工廠在二一年量產,葉片年產量可以達到一五○支,一台風機三支葉片,五十套的營收大概就是五十億元新台幣,若兩條產線一起開動,一百億元營收就可達成。以規模來看,在亞洲就是數一數二的地位。
除了台灣市場之外,天力也著眼其他亞洲市場,徐傑輝強調,特別是日本也開始大力發展離岸風電,九州有一個二二○MW的風場規畫,約有二十三台風機的量,「接下來葉片也會從台灣這邊供應。」
先進複材也瞄準亞洲市場,「我們以前做遊艇,身上流的血液,就是出口。」陳凱琳說,風機機艙罩的組件大,沒有辦法放到四十呎的貨櫃中,若用特殊規格從歐洲運過來,運輸成本就占產品的四成至五成,非常不合算,因此「整個亞洲供應鏈的競爭力,就會在台灣。」
「風及日頭,是老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台灣若不好好發展,實在對不起天公伯!」每次談到風電,這幾乎已經成為賴文祥的口頭禪。他說,台灣沒有自產能源,這不僅是經濟挑戰,更是國安議題,但再生能源給了台灣自主的機會,「老共總不能叫太陽不升、風不吹。」特別是台灣有全世界最好的風場,更沒有停下來的理由。
雖然,風電引起的爭議從未停歇,國產化的困難,也不曾少過,但不久之後,當風電溫暖地點亮餐桌時,台灣人應該會相信,媽祖庇佑的不再是打魚郎,看顧的不再是農田,而是台灣全新的能源未來。
影片原始來源:
https://youtu.be/Xau-HcYvbhk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2002260021/台灣黑手的世界風電大賽
♡
出口船邊驗放流程 在 一分鐘搞懂海運出口報關流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出口船邊驗放流程 在 關務署- 進出口貨物查驗準則業經修正,海關請進口人配合相關 ... 的推薦與評價
... 海關得對進出口貨物實施破壞性查驗要件、辦理進口貨物工廠驗放相關程序,爰於10 ... 評估確認其通關安全性,可享通關便捷,增訂申報船邊免驗提櫃、裝船相關規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