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品】以空為自我
🖼圖:林昆賢
禪修多年且有所體驗的人,可能會將身心常處於輕安,誤以為是證得清淨三昧或無我境界。事實上,凡是有開悟的自覺者,「我」與「我所」都還存在。開悟,並不是一種感覺,或是一個可以進入的狀態,如果自己可以從中獲益,便是身心現象的執取,而不是身心脫落的悟境。
⠀
「疑」是修行最大的阻礙。如實知自心,是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心的基石,亦是信悟、解悟、證悟的動能。
⠀
當我們認定「自私」是罪惡的,就會失去認識自我的立足點。自利而不害人的自我觀,其實是眾生生存的根本條件。當我們認定「無私」是高尚的,便很難洞察身見與邊見,極易迷失在:悲天憫人的使命感及主宰萬物的權力欲之間。
⠀
因此,禪修者不否定「小我」,更進一步將獨善其身的特質,導向自我成長與自我完成。而禪修者肯定「大我」精神的同時,也會將兼善天下的特質,漸漸深化為「無住生心」,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
世出世法,不昧因果。修學佛法若沒有出離心,永遠是貪著「有為法」的凡夫;即使禪定工夫再好,始終是心外求法的外道。大乘禪觀所說的出離心,如同默照的「默」,是不住於煩惱的智慧,菩提心即是「照」,是無所求的心量與慈悲。
⠀
不見五蘊皆空,是苦厄的根源。佛陀在《金剛經》中指導初心菩薩,以信心清淨為心法,契入「以空為自我」的實相。智慧的功能與煩惱的運作成反比,智慧愈大煩惱愈小,當智慧的功能趨近於無限大,煩惱的作用就趨近於無限小,最後不見智慧之大,當然也不見極微的煩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是默而常照。
【資料來源】《心在哪裡?》、《福慧自在》、《禪與悟》
◎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MJA7K
#以空為自我
#疑
#小我
#大我
#無住生心
#金剛經
#心靈小品
出離心菩提心 在 地球李嘉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正法:發出離心、發菩提心而來學佛的。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因於是為了替眾生尋求一條解離心者,即是要發厭離生死痛苦和迷惑煩惱之心。其次,發菩提心者,「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要覺悟人生為何有很多痛苦?這些痛苦的根源在那裡?又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將之消除?
痛苦的根本,依佛經所說,乃源於眾生的我見、我愛。因此,滅苦的方法,乃在於放下對自我身心的執著。一個人若愈自私自利,必然愈痛苦與煩惱;相反地,若能從小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則能消除煩惱而得到自在。因此要修行,首得棄除我見之根本,及放下對身心我所的貪戀與執著。
由是,正法時代所常用的修行法門,乃以「四念處」為根本。而四念處就是體觀我們的身心,是無常、非樂、不凈、無我,虛偽幻化;因而產生厭離心。若能由此而心無所倚、無所求,即能自在。這也是說,如果我們能以發出離心、菩提心為學佛之初衷,更以棄除我見、貪慾而修行;則即使在離佛世已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還仍是在正法的時代里。
二、像法:「像」就是外表雖有模有樣,卻無其精神內涵。這是說,像法時代的眾生,並不是從發出離心、發菩提心而來學佛的;只是依隨著自己對三寶的情感而來親近三寶,而來修學佛法。譬如有些人,原不覺得人生有什麼痛苦,因此,也不費心於求解脫;但是當他到了寺院,覺得那裡氣氛很好,滿清凈安詳的,於是慢慢的也就親近三寶了。也有些人因見到出家眾時,覺得他們很慈悲、寬厚,於是也漸走上學佛修行的道路。有些人從小在佛教家庭中長大,於是耳濡目染,不自覺也成為佛教徒了。更有些人因希望在生命中,能尋找個歸宿、寄託或強而有力的保護者,所以也尋到佛教里來了。
以上的信眾,雖也在寺院或佛教團體里,口中跟著大眾,談著「空」、「無我」的道理;身體也和別人一樣,勤苦地誦經、念佛、打坐、禮懺。但是佛教的一切法門,對他們而言,其實並不受用;這是因為他們最初所發的心,並不和佛法相應。真佛法要以出離三界、解脫生死為初衷;但以上信眾乃以「情」為出發點(為對三寶的情,而非世間的情)。所以外表雖有模有樣,內在的精神卻和佛法不相應。因此,像法時期,雖修行者眾,但證果者卻很少!
三、末法:「末」就是枝末的意思。以一棵樹為喻,正法如其根本;像法如其枝幹;而末法者乃末梢也。在末法時代的眾生,更不再發出離心與菩提心。這些人皆只為現世的安樂而修學佛法,所以在末法時代,很多人特別喜歡談感應,唯希望佛、菩薩多給自己一些甜頭。他們絕不用心於如何消滅我見、我慢,而只努力於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增長。因此,在末法時代中,雖例行的「法會」仍很多,卻是有「會」而無「法」。
這也就說,在末法時期,多數人唯把三寶當成護持現世安樂的工具,而非真心地欲修行解脫。所以在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為什麼很多人愈修行愈著魔呢?主要是因為他們最初的發心,即和魔相應。這種以慾望、貪婪之心而來修行;則欲之所在,便是魔之所存也。所以著魔,並非外面有個魔來讓我們著,而是我們本身就是魔!
出離心菩提心 在 吳美玲命理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錢不能讓我們幸福,更不能讓我們解脫
16、失念
失念,即失去正念。什麼叫正念呢?比如,修無常的時候,無常的念頭非常清晰,效果非常好,修行的所緣境一直在心裡很明顯、很清楚,這叫正念。
比如,本來我們經常和師兄們一起聞思修,除了打坐、做功課以外,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想的,也是佛法上的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一旦離開學佛的圈子,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等等都會漸漸淡化,煩惱反而會漸漸增長,這叫失去正念。
17、不正知
所謂正知,是指通過觀察,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不正知,就是做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思考、不觀察,隨隨便便、愚癡盲目,這必然導致不好的後果,從而產生貪嗔癡等煩惱、殺盜淫等惡業。不正知不但是煩惱的來源,還是犯戒的四種因素之一。比如,明明受了居士戒中的盜戒,卻想偷稅漏稅,也不去思考和觀察,最後就犯戒了,這就是不正知的結果。不僅是佛法,哪怕做世間的事情,也需要觀察、抉擇,這非常重要。
18、昏沉
昏沉,是心思糊塗。譬如,聽法或打坐不到三五分鐘,就睡著了,或者處於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狀態,過了二三個小時,什麼都沒有聽進去,修法也沒有任何效果,內心混亂不堪,思路模糊不清。昏沉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昏沉和掉舉,是禪定最主要的違緣。
19、掉舉
掉舉也是一種散亂。比如,修禪定的時候,老是想起一些自認為美好的事情,吃飯、旅遊、玩耍等等,越想越興奮,內心不能靜下來,禪定也沒有效果了,這就叫掉舉。
20、散亂
散亂的範圍非常廣,眼耳鼻舌身一直都在接受外在信息,五花八門的煩惱,再加上吃喝玩樂睡,都是散亂。有散亂不僅禪定修不起來,連聞思都沒有辦法。用佛教的標準來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散亂、浮躁,對看電視、逛街等等樂此不疲,根本無法在一個地方安靜半個小時以上,除非是發呆。這樣就越來越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內在。要知道,任何有價值的靈感、神通與智慧,都是在靜下來的狀態當中發現的,包括相當多的科學發明。
浮躁的生活不但生不起智慧,還會導致內心空虛。過度依賴於外在,不願意去開發內在精神的潛在功能,不要說成佛,連儒家、道家、科學家、哲學家的成就都不可能獲得。
現在流行一句話:“窮得只剩下錢!”說的太對了!如果僅僅有錢而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真的是窮困的象徵。我們以前認為,不管是否有世出世間的功德,只要沒有錢,就是窮人。但其實不是這樣,有錢只是富有的一部分,如果欠缺了其他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窮人,我想,這應該是21世紀對窮人的新定義,釋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講過,錢不能讓我們幸福,更不能讓我們解脫。空虛的結果,就是抑鬱、孤獨、自殺,這都是散亂的後遺症。
十種根本煩惱,加上二十種隨煩惱,總共是三十種煩惱。
這三十種煩惱都是負面或毀滅性的情緒,無論是在出世間的領域,還是世間的領域,都不能有這些煩惱,至少不能過度。如果有了這些情緒,不但不能得到解脫,而且在世間也不能過好一點的日子。
出離心菩提心 在 七葉佛教書舍- 【出離心.菩提心】 文/聖嚴法師.圖 的推薦與評價
有了出離心,才會死心塌地好好用功,為佛法作干城,不貪戀世間所有,只以清淨的佛法作依歸。 至於發菩提心,一定是捨己而利人,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