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後遺症: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台灣從5月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防疫在家,靠打電玩渡過漫長時光,轉眼間暑假過去了,即將開學,你家裡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宅在家期間對我們身心的長遠影響,似乎現在才浮現。例如,螢幕成癮問題。疫情爆發前,家長們從來不用擔心螢幕時間的問題。不是因為紀律嚴明,而是因為生活中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天氣好的日子可以游泳、可以跟朋友打球,天氣不好的日子也有各種室內遊戲場、購物中心裡的遊戲區可供選擇,家裡兩個小小孩,七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壓根兒不會主動想去看電視或玩電玩。
但是疫情爆發後,這些活動都沒有了。居家防疫期間,兒子開始跟同學連線玩「太空狼人殺」,女兒開始在迪士尼頻道上看「米奇妙妙屋」。我跟女兒約法三章:「每個週末可以看三集米奇妙妙屋」,但每次關掉電視時,她總會撲倒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哭至少半小時。兒子的談話內容也總是圍繞著狼人殺遊戲打轉,好像對生活中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跟媽媽朋友們聊天時,我開玩笑地說:我的小孩玩電玩、看電視上癮了。她們都表示有類似的困擾,我們互相表示同情,但都解決不了問題[1]。
■電玩的回饋造成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多巴胺」是人類大腦的一種酬賞物質,當我們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玩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2]。
■「成癮症」有兩大條件:耐受性和戒斷症狀
▸耐受性
指的是成癮者必須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玩遊戲,才能帶來快樂感,這代表主掌情緒中樞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已經受損。
▸戒斷症狀
則是指只要不打遊戲,就會出現焦慮、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暴力、自殺傾向。
不過,與菸癮、酒癮、毒癮這類的「物質成癮」不同,像網路成癮這類的「行為成癮」並沒有讓人體攝入像尼古丁、酒精這樣的額外成分,但在精神醫學上看來,也確實影響到大腦運作,達到精神疾病的等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正式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也追隨WHO的腳步,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之內,加以預防及推廣相關輔導治療[3]。
■「電玩成癮症」: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說,「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假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比較容易「成癮」。
▶大帥,被媽媽帶來安南醫院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但媽媽卻一直駡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
王文隆醫師表示,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到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的責駡,處罰與禁止,若造成個案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們,應把玩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所以更應迅速就醫,就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因此日益嚴重。
個案中的大帥在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真正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王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許多,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暗黑淵世界[4]。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
為了解國內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情形,「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萬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113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手機成癮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較高,手機遊戲成癮的國小學童中,有21.4%願意花錢購買手遊點數或寶物,國中生為36.3%,高中生更高達42.2%,遠遠高於一般學生的消費意願。
▶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只要回答4個問題,每項敘述可選擇1(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若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成癮風險。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題目如下:
1.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2.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
3.在過去3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
4.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5]。
■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
▶「網路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
根據世衛網站的資訊,包括打線上遊戲(digital-gaming)或電玩(video-gaming)的行為,連續長達12個月以上,已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學習和工作等,並危及身心健康者,就可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症。
「這個問題被關注十多年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網路成癮後的症狀和酗酒、吸毒很像,都有戒斷問題」,「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說,令人擔心的是,臺灣、大陸、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臺灣兒童和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上網時間早已名列全球前茅,很需要提醒。
根據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民國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可發現,全球青少年網路成癮高風險比率約為4.6%,台灣的網癮高風險族群,國小為9.9%、國中19.2%、高中職19.4%,均較其他國家高出甚多。以假日實際上網時數來看,國小平均3.5小時、國中5小時、高中職6小時。
研究「網路遊戲障礙症」的林煜軒醫師,曾以8000名青少年網路玩家為分析對象,發現經過專業診斷後,被確診的比例是3.1%。[6]。
■遊戲成癮具體有哪些表現?
《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以縮短。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症狀:
1. 完全專注於遊戲
2.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的時間
8.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7]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
「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8]
■網路遊戲成癮是警訊,家長應及時介入
「桃園療養院」邱献章院長表示,網路遊戲成癮這個現象或許可發揮預警功能,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孩子的心理危險因子或精神疾病。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林峯立醫師提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家長務必帶孩子就醫,經由謹慎且完整的評估,再採取不同的介入協助方式。
林峯立醫師強調,即使沒有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家長們仍需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
除了積極就醫外,他提醒家長,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家人更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加強溝通技巧[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親子天下)「居家防疫後遺症:我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857
[2](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為什麼別人小孩打電動不會成癮?彭菊仙:把孩子從電玩拉走,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488
[3](數位時代)「電玩成癮「5年增3成」!不上網就無法生活,科技發展何以讓網路難以戒斷?」: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99/internet-addiction
[4](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電玩成癮症 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醫呼籲尋求專業幫助回歸正常生活」:http://www.tman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796
[5](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10分以上即有成癮風險!」: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7989
[6](Yahoo 新聞)「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 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https://bit.ly/3jwva2a
[7](風傳媒)「孩子一直打遊戲怎麼辦?心理師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4招帶孩子走出遊戲成癮」: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427615?page=3
[8](健康醫療網 )「你遊戲成癮了嗎?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39
[9](健康2.0)「孩子整天上網玩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恐暗藏這5種精神疾病!」: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6168
➤➤照片
[2]
[10] (Yahoo新聞)「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https://bit.ly/38vDWXy
▶圖說:網路遊戲成癮症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精神疾病 #成癮 #成癮症 #遊戲成癮 #電玩成癮 #螢幕成癮 #手機成癮 #手機遊戲成癮 #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遊戲障礙症 #多巴胺上癮
衛生福利部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衛福部心口司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 署立桃園療養院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MintCat薄荷貓 gam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遊戲主線劇情 Episode.1 人間冷暖 Level 01-05和01-06 ------------------------------------------------------------------------------------------ 記得要按讚訂閱打開鈴鐺🔔🔔 -----...
「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MintCat薄荷貓 ga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MintCat薄荷貓 gam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MintCat薄荷貓 ga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心理治療、阿德勒治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心理治療、阿德勒治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一、關鍵人物:Sigmund Freud 二 ... 的評價
- 關於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精神分析心理治療」是做什麼的? - YouTube 的評價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天下文化X Readmoo電子書全書系書展】
「與清晨對應的不總是黑夜,與少女心對照的也不是將死之老。
這兩極之間琢磨熟成的時間,應如午後的緩慢和煦。」
大概是眼看著我從少女成長為資深少女(嘴硬)了,最近常接獲關於熟齡女性的推薦閱讀咳咳咳。說正經的,現代社會推崇年輕、極力抗拒老化,不時在影視媒體上看到〈王祖賢嚴重劣化,小倩變黑山老妖〉或〈廣末涼子一秒變老阿姨〉等充滿惡意的聳動新聞標題。
人們追求抗老、凍齡、逆齡、逆生長,商人善於大量製造並販賣老化焦慮,強調四十歲看起來得像三十歲、三十歲看起來要像二十歲。是故,遇到喜歡叫別人猜年紀的人時,千萬記住這是陷阱題,也是送命題!我們必須蒙蔽良知,將目測年齡減少十五歲,才能得到一朵朵春光燦爛的明媚笑容,安心嘆息自己又平安活過一天。
渴求青春樣貌、強健體力的同時,人們往往忽略了身體健康,心理更要健康。很可惜地,人類的智慧並不會伴隨年齡增長,不少人外表看似成人,心智年齡卻像小孩,剛好和柯南相反。所以鄧惠文醫生在《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書中,探索中年世代的內心、變老的意義,並細密梳理關於自我、家庭、伴侶、親子等難題。
個人喜愛本書的原因在於鄧醫生以堅實的精神科醫學為基礎,書寫內容有理有據,非空泛之談,觀點冷靜清晰、鞭辟入裡,文字又溫潤如玉,以雋永輕盈的文筆撫慰、療癒人心,每個在成長過程受過傷的讀者,都能在書裡找到安慰,沉浸於淬練過的平靜。
談老去,鄧醫生以醫學觀點說明,當你太恐懼老化、過於努力去抗老,易導致慢性壓力,甚而衍生各種身心症狀,反而使人類的正常機能老化。不妨釋放內心枷鎖,改為「知老」、「樂老」,接受自己現在的年紀與狀態,讓身心皆得到自由,才能創造由內而外的安定感。
回頭想想,年輕時期的王祖賢美艷無雙,熟齡的她不也美得沉靜自然?而七十六歲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即便臉上有明顯歲月痕跡,仍難掩動人風韻,迷人風趣,是我最喜愛的女星之一。她們老得如此優雅,正符合哲學家阿密爾之語:「知道怎麼老,是智慧的傑作。」
談家庭關係,年屆而立或不惑,許多人既為子女,亦為父母,夾在兩難身分間,內心滿溢不安全感,咎因兒時受的傷,擔憂自己會不會重蹈覆轍?害怕沒能力成為好家長,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的鄧醫生認為,人越到中年,越會浮現無法原諒的原生家庭創傷,「與父母和解」並非意謂要諒解他們,而是放過自己,不再執著於曾歷經過的不公平,把現在的人生過好,成為比父母更好的人,也許你已經是了。
此課題亦涉及目前很多意見領袖倡議的「做自己」,然而,書中以心理治療工作實例說明,若過往經驗讓我們相信被拒絕的可能性極大,不得不壓抑天性,採取保護措避免失望,便極易陷入「我做什麼都無法改善人生」之「習得性無助」,例如中國流行的「躺平」現象,或是不少人受困於婚姻泥淖中,卻說:「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和諧,我別無選擇。」
試問,你是真的沒有選擇權,還是害怕選擇,選擇了不選擇?
再者,習得性無助也導致所謂的「做自己」,傾向缺乏方向性的「我『不要』當好人」、「我『不要』再說好」,意識到了嗎?以上宣言只是對他人的反動,我們只知道「不要」什麼,卻不清楚自己「要」什麼,這離「做自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不僅一針見血指出人生面臨之大哉問,重點在於提出解方,閱讀本書不限於單向觀看,是與自我的互動對話,讀者在一章章瀏覽過程中審閱自己,認清性格中的多重面向,重新界定自身價值,找到往後餘生要前進的方向,正如本書副標所言,「明天的女人,將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因為中了樂透頭獎)(並不是!!)
⬇️⬇️⬇️⬇️⬇️
【書展活動說明】:
1、天下文化X Readmoo電子書全書系書展,9/30(四)前,單本85折、3本75折
https://bookzone.pros.is/3nu63w
2、《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日限時「五折」優惠,9/15(三)凌晨12點起
https://bookzone.pros.is/3lt8ug
3、週週限時加碼優惠預告
9/22(三)《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增訂版)》55折
9/29(三)《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54折
⬇️⬇️⬇️⬇️⬇️
【抽獎辦法】如下:
1、感謝天下文化大方贊助,本次贈書由讀者選擇書展中想看的書「任一本」,將抽出兩位幸運的讀者!
2、鄧惠文醫生的《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從9/15(三)凌晨12點起,限時24小時五折優惠(190元),所以個人建議有需要的讀者趁折扣買鄧醫生的書,抽書部分另選有興趣的,比如《雜訊》、《致富心態》、《灰階思考》等(今年的熱門暢銷書)
3、留言請告訴我,你最想看天下文化書展中的哪本書?(請點連結挑選)
例如:『我最想看《雜訊》』
4、即日起,至2021/9/18(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名單
5、抽獎不限地區,住在地球的讀者皆可參加,抽中的讀者,天下文化將提供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序號
#天下文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鄧惠文醫師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中年課題 #熟齡女子 #生命故事 #自我 #家庭 #伴侶 #親子 #照護 #世代 #大姐之路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家族成員出現問題時,代表整個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很多時候家族中有成員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成癮(藥物、酒精、性愛、食物、工作、運動、偷竊)症狀、疾病、自殺、意外,或是生活中有些適應問題,實是顯現出這個家庭系統其它人沒有表現出來的問題。透過這個人的問題,顯現出整個家庭中的隱藏問題。因為系統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一個成員呈現的問題,大家都會受影響,而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得改變,這個系統才得以平衡。
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就是,父母婚姻的搖搖欲墜靠的是女兒的疾病支撐,或是家中的凝聚是因為弟弟的成癮問題。也就是說,一個人透過失控的行逕來替大家演出每個人都閉口不談的問題,透過帶這個人去看醫生希望把他的問題治癒,家中就恢復平靜,則是其它人的防衛方式。「有問題的是你,不是我。」這是典型的防衛模式。然而家庭系統有著自己的一個動態平衡,一處失衡是為了平衡另一處的失衡來平衡整體。因此,家庭成員中的問題,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
以下為一個實例與大家分享:(摘自親密無能)
爸爸每天都辛苦工作看很多電視,媽媽不儘工作忙碌還常煩惱孩子的事,大兒子成績優異是高中畢業班的學生致詞代表,老二妹妹乖巧又安靜是個乖孩子,最後一個小弟可愛活潑又逗趣。這個系統是處於平衡狀態的,並且有自己的架構。這是個完整的家庭,並不只是爸爸、媽媽、大哥、妹妹或小弟等個體被放在一起而已。就像所有系統一樣,若其中一個成員發生事情,會影響所有成員;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試圖把他拉回原位,而這樣的反應是不帶惡意的。
所以爸爸成天工作和看電視,媽媽成天工作和操心,爸爸媽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也沒有好好經營婚姻。老大努力考高分,也努力成為足球場上的明星。老二則繼續當個乖小孩,努力融入周遭環境,不打擾任何人。老么則變得越來越可愛逗趣。
爸爸和媽媽開始對婚姻生活感到空虛,兩人日漸疏離,這在系統中產生了一股壓力,但沒有人願意談論它。爸爸電視越看越多,大兒子在學校表現越來越傑出,老二變得更乖,小弟則感受到了緊繃壓力,而和他八年級的同學們偷喝酒。爸爸開始擔憂,媽媽更是煩惱得不得了。老大為了確保家庭一如往常,又努力獲得更多嘉獎。老二變得更乖更安靜,也更努力要融入大家,然後小弟吸食毒品被抓到。
此時平衡系統遭受衝擊了,有事情發生造成這個混亂局面,而我們知道是什麼事情,我們可以解決,因為我們是一家人。讓我們聚在一起,握緊彼此的雙手,一同找出問題,分析它,深入探討,列出解決方案,把這惡火撲滅吧!小弟遇到了麻煩,而我們絕對不會放他不管,我們會好好幫助他,而且說到做到,我們要小弟接受心理治療。
因為我們關心小弟,所以在心理治療師的建議之下,全家答應一起做家庭諮商。我們去了,而治療師想要檢視整個家庭系統。他開始把焦點放在媽媽和爸爸身上,我們覺得很奇怪,其它人都沒有問題啊!看看大哥,他表現得這麼好;再看看妹妹,她這麼乖巧;再看看爸爸和媽媽,他們這麼努力工作。沒錯,就只有小弟有問題,拜託請好好治療他吧!
但這不只是小弟的問題,只是我們看不清這一點。我們終止了家庭諮商,因為檢視自己的內在讓我們很焦慮。小弟的脫軌行逕還是持續上演,他不斷翹課、吸毒、偷東西,必須送到心理治療中心。在那裡,他開始覺得自己慢慢變好,因為有人願意聆聽他的心聲,有人要求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讓他活在一個功能不健全的系統之中,卻要求他行為良好。
三十天後,小弟覺得好很多了。他回到家,每個人都覺得問題解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系統中的其他成員沒有為自己的問題做出任何改變,爸爸和媽媽沒有面對他們搖搖欲墜的婚姻,大哥沒有察覺成天追戈好成績的負擔有多沉重,小妹沒有意識到自己一天到晚當乖小孩錯過多少人生中的精彩事物。因此,這個系統非常有可能再回到原本的狀態,就是小弟持續在這個家中扮演他的角色,繼續用脫序的行為來表現出整個家庭的痛苦,其它人就不需要承認家裡有任何問題。
我自己聽過一個案例是家中的弟弟,在短期內(約莫三個月)不斷地車禍出意外,不僅造成家中的財務負擔,更是製造出家庭內一股不可控的張力及壓力。一次二次不奇怪,若五次八次就實在令人好奇,到底出於什麼原因會這麼大量的重複此事件。而這個家族中每個人雖扮演不同角色,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掌控」。而大家閉眼不看的問題,是對於掌控的失控。於是弟弟以無法被控制的車禍意外,來顯現出家中的那股爆棚的張力。如果家中的成員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也許經由每個人的改變,系統動力就得以平衡。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MintCat薄荷貓 ga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遊戲主線劇情 Episode.1 人間冷暖 Level 01-05和01-06
------------------------------------------------------------------------------------------
記得要按讚訂閱打開鈴鐺🔔🔔
------------------------------------------------------------------------------------------
魅影再臨:https://reurl.cc/QdGrlo
自由新鎮1:https://reurl.cc/R4E57G
不治之鎮:https://reurl.cc/WdM6Y7
遊戲介紹:https://reurl.cc/0olA0k
------------------------------------------------------------------------------------------
薄荷貓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intcat99
薄荷貓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ntcat111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J7WAjgK0Aw/hqdefault.jpg)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MintCat薄荷貓 gam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遊戲主線劇情 Episode.1 人間冷暖 Level 01-01和01-03
------------------------------------------------------------------------------------------
記得要按讚訂閱打開鈴鐺🔔🔔
------------------------------------------------------------------------------------------
魅影再臨:https://reurl.cc/QdGrlo
自由新鎮1:https://reurl.cc/R4E57G
不治之鎮:https://reurl.cc/WdM6Y7
遊戲介紹:https://reurl.cc/0olA0k
------------------------------------------------------------------------------------------
薄荷貓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intcat99
薄荷貓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ntcat111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RL5lRHcZts/hqdefault.jpg)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MintCat薄荷貓 ga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未定事件簿 #乙女遊戲 #戀愛
什麼?薄荷貓出軌?
新人律師周旋在四名男主角間
讓人心花怒放的戀愛推理遊戲
------------------------------------------------------------------------------------------
記得要按讚訂閱打開鈴鐺🔔🔔
------------------------------------------------------------------------------------------
魅影再臨:https://reurl.cc/QdGrlo
自由新鎮1:https://reurl.cc/R4E57G
不治之鎮:https://reurl.cc/WdM6Y7
遊戲介紹:https://reurl.cc/0olA0k
------------------------------------------------------------------------------------------
薄荷貓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intcat99
薄荷貓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ntcat111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x-wwMi3Zrk/hqdefault.jpg)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心理治療、阿德勒治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分析性心理治療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人體脊椎解剖大拼圖:從骨骼、關節、肌肉到功能性動作【課程特色】 *從最基礎的骨頭構造、動作 ... ... <看更多>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一、關鍵人物:Sigmund Freud 二 ... 的推薦與評價
二、概述:人類由本能及早期經驗所決定,強調驅動行為的潛意識因素,注重6歲以前發生的事,決定往後的人格發展。正常人格奠基於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成功解決與整合,焦慮是 ... ... <看更多>
分析性心理治療 在 心理治療、阿德勒治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分析性心理治療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人體脊椎解剖大拼圖:從骨骼、關節、肌肉到功能性動作【課程特色】 *從最基礎的骨頭構造、動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