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尋味系列 #刻在我心裡的滋味
京都的米其林餐廳,美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又或是說基本盤。真正那些星星的背後,他們在賣的、在驕傲的、在比拼的,是從入門那一刻起的絕對精緻的五感「#京文化味」!
#和日本京都米其林二星_祇園丸山_品_京文化
文圖:溫士凱
我的京都朋友Ken說的對,如果你沒有把自己放在「#京都」裡,就一定感受不到京文化的奧妙。
那一天,我們依循著Ken的建議和安排,租了一套正式的多件式和服,並且請服裝出租店帶到飯店來幫我們著衣。而在著衣的過程中,透過那專業的穿衣技法和服裝師傅的表情裡,在一挺背、一收衣間,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呼吸韻律,調整自己的體態。而一個轉身,看見在鏡子裡面的自己,我彷彿就一腳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江戶時代,活脫脫化身為日本貴族,連眉宇之間也不自覺的流露出難得的優雅,令人好不驚豔啊!
說來也有趣,穿上了這一身和服,漫步走在花見小路上,特別是在天色漸暗的古老街頭,偶爾還會和盛裝打扮小步疾行的藝妓擦身而過,這很京都風情和時空錯置的氛圍,讓人有種飄飄然的感覺。而且印證了Ken的說法,要把自己放進京都裡,才能感受到京都的魅力魔法。因為,我自己來過京都的次數早已經數不清了,這倒是第一次如此的玩法,如此盛裝赴宴,整個心情都變得很不一樣,很是有趣。
至於那一晚我們吃的也很貴氣,是年年入選米其林二星的「祇園 丸山」京料理。
老實說,京都的京料理,一向在日本擁有極高的評價。因為它擁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無論時代如何的更迭,它的「歷史感」,是永遠都無可被取代的!因此,京料理就像是一個高級精品,只要你懂得善用四季的食材,料理的手藝不差,傳統的味道在,再加上歷史感,基本上它就可以迷倒眾生。所以Ken說,在京都吃京料理,美味是應該的,也是必備的。
不過,京都的米其林餐廳,美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又或是說基本盤。真正那些星星的背後,他們在賣的、在驕傲的、在比拼的,是從入門那一刻起的絕對精緻的五感「京文化味」!
是啊!無庸置疑的,祇園 丸山在當季食材的選用上,還有料理技法的精緻上、口感的層次和細緻度,以及擺盤所呈現的視覺美學和詩意,都在你所可以期待的米其林星星水準。然而在進門前,第一個迎接你的是,地上那宛若剛剛梳洗完整的地板,兩旁的植被上還沾附著水珠在微光下泛著清新光點,把日本文化裡梳掃庭園,用最乾淨完美的姿態迎接客人的「禮貌」文化,展現無遺。
Ken很訝異我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停下了腳步對我微笑說:「Danny桑,只要在客人預定用餐進門的時間之前,他們都要這樣重複的做一次。」
我點點頭,我懂。因為這是日本文化裡,在摩登社會衝擊下已經漸漸消失的古老「體貼」文化!
他們擔心因為天乾物燥而帶起來的塵土飛揚,深怕客人在入餐廳之前,髒了衣裳、汙了氣味、蒙了心情,影響了用餐的五感體驗。因此,貼心的灑水增加了空中的濕度,讓客人行進在走道上時,塵土不會亂揚。
而祇園 丸山餐點的排序從季節出發,色彩美學亮睛,把京都的味、器皿的良,還有和食的詩意,以及生活的禪,像一齣描述日本傳統古典文學的能劇般,在你的眼前,無聲的、緩緩地、緊緊相扣的,呈現千年古都最驕傲的歷史感,和無可取代的古典京文化味。
那一餐,我幾乎沒什麼拍照。因為那樣的饗宴,我深深的知道,「時間」也是重要的關鍵角色之一。我不想破壞,又或是說糟蹋了廚師精心掌控和呈現的食物溫度藝術。我只想用最誠摯的心,去欣賞和享受那一夜米其林星星背後和京文化的醉心時光。
臨走前,就像日本人的風俗般,我和Ken行了近90度的禮。我要謝謝他,讓我再次回歸「本」的起點,把自己放在京都的深層滋味裡,讓五感的感受,感謝單一味蕾後面的所有努力和呈現。
說真的,我們都容易被習慣的假象牽著鼻子走,卻常常忽略了最原始的、最真誠的「初心」; 我們都容易被美麗的光環暈眩了,只習慣在光環下面跳舞,享受被照燿的美好;我們也都渴望騎乘在浪花的尖端,不是跟著浪衝,就是跟著別人的浪花走。無論你的美味享受,你的米其林星星,是為了收集數量來彰顯自己的能力;亦或是真正的品味和感動它的內涵和價值,都好。
重要的是,太在乎別人的觀點,他人的資訊,你會忘了屬於自己的畫面、自己的旅行、自己的感受。
而生活亦然,太擔心別人的評論,太追隨他人的想法,你會忘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樂、自己的感動啊!不是嗎?
那一天Ken重新起動我放下所有的既定習慣和專業,用不同的角度和角色扮演,重新拉大自己的感受,品味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無可取代的,五感京文化。更重要的是,重新學習如何看待「品」這個看似簡單,卻又無比深奧的文字了!
微涼的晚風吹拂在臉上,是舒服的。而那一夜江戶時代的精緻京文化,在我的心裡,留下了一個美好的永恆印記。
information
網址 : http://gionmaruyama.com/
地址 : 京・東山区祇園町南側
#日本關西觀光大使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pdf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財富其實是個相對概念:做喜歡的事情賺更多,讓工作不再只是「混口飯吃」!】|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日常分享
-
最近發現身邊的朋友時常沒來由的陷入短暫的憂鬱,有時為了緩和情緒、不讓我無辜受害,還會直接悲苦的說「妳先不要理我一下子沒關係齁」(What???😀🤣🤣🤣) 。問來問去,對方也說不出自己為什麼憂鬱,只是覺得「好像一整個生活狀態都很令人鬱悶」,一天一天的撐著,慢慢就覺得快要喘不過氣來了。然後逼問到最後才終於悠悠的吐出一句:「有點職業倦怠、生活倦怠,如果可以爽快拋棄現在的工作和一切,去國外生活一年就好了...」。
-
你也曾經陷入過,這樣「說不出所以然的憂鬱情緒」裡嗎?一切的一切,真的只要「出國了」就會好了嗎?有沒有可能,你需要的不是出國,而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站起來為自己勇敢一次呢?
-
如果你都已經有勇氣,可以拋下現有的一切出國逃避了,怎麼會沒有勇氣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是長什麼樣子的,然後勇敢的去追求它呢?!
-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正做著一份沒有「太多熱情」、「不好不壞」的工作,認為工作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換個角度想,可以安安穩穩的追求溫飽也是一種幸福。
-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否能夠滿意於這樣的現狀?如果你就是不喜歡思考、不喜歡沒事問自己太多問題😆,對自由的渴望並不高,畢生追求的就是可以有份能夠溫飽的工作,那當然很棒,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如果你不是,而且還因此感覺自己如籠中之鳥、無助的困獸,甚至時不時的就要憂鬱個大半天的話,那你可能就需要好好的想一想,這樣精神壓抑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適合你了!
-
-
一、別再為「恐懼」而工作,開始為「激情」而奮鬥吧!
-
最近看了一本理財界的經典書,覺得裡面有些話說得還真有道理。作者認為,大部分「為別人工作」的人,都是受到「恐懼」的驅使而「被迫工作」;而真正「為自己工作」的人,則是受到「激情」的驅動,主動的發展自己的熱情、想方設法的「積極創造收入」!
-
這兩種人在「精神上」的「自由」與「豐富」程度,是會有很大的差異的。
-
第一種人,因為害怕現在、害怕未來、害怕沒飯吃、害怕找不到工作...,而在「恐懼」的驅使下「被迫工作」。用人生所有最精華的時間「痛苦的工作」,然後再「用賺到的錢去買快樂」,滿足因為「精神生活匱乏」而產生的各式各樣「慾望」。但是「用錢買來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內心也容易變得越來越空虛、鬱悶。
-
而第二種人,則因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且「對實現自我的理想有非常強烈的渴望」,而在「激情」的驅動下「主動選擇工作」。也因此能夠真正享受「工作與生活本身」,不再為了「錢」而工作,而是為了「學習」與「享受工作本身」而工作!然後積極的為發展自己有熱情的事業,思考各種「可以賺錢的方式」和「變有錢的方法」。同時透過不斷的「實作」,來累積寶貴的經驗值。正因為他們活力充沛、能量強大,所以創造力和產能也比第一種人更高出許多!
-
換個角度想,「離開自己討厭的工作」在短期看來,雖然像是在「冒險」。但是長期來看,「死守著一份自己討厭的工作」,才是你「人生最大的風險」。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發揮最大能量與潛能時,所能創造出來的所有可能性!
-
-
二、真正享受工作的人,根本不會想要提早退休!
-
很多人都夢想可以「提早退休」,但提早退休是那些「在不喜歡的工作中掙扎」的朋友們,才會需要的事!對於「忠於自我」、「只作熱愛的事」的人來說,能夠「永不退休」的持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直到終老死去,完全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
-
如果你也常想著「提早退休,去做喜歡的事」,那麼你現在的那份工作,很有可能是在「浪費你的熱血和才華」,讓你無法去做自己有辦法「發揮最大能量」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能有多少個以後,不如現在就去做吧!
-
對於還沒有找到自己「興趣/熱情」的朋友們,也不用太過擔心。除了那些從小就立定志向的少數人之外,一般人通常都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探索」與「自我對話」,才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的。
-
有個說法講得很有道理:
-
「人一定要擁有自己的 “興趣與熱情”,這樣才有辦法充分享受所有的 “時間”。否則你的一生將會顯得非常痛苦且無比漫長。」
-
盡量多去培養興趣、嘗試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也多花一些時間來冥想、思考,好好了解自己吧!
-
-
三、興趣/熱情當工作之後,就一點也不好玩了,真的嗎?
-
有些朋友會說:「把 “興趣/熱情” 當工作之後就一點也不好玩了」。這是真的嗎?
-
在某一部分的情況中,的確是這樣子的沒錯。
-
但是,如果你把「興趣/熱情」變工作之後,就頓失興致。那很可能表示:「你並不是真正熱愛那件事情」,或者你正在「用一種不適合又近乎殘暴的方式」糟蹋、摧殘你的「興趣與熱情」。
-
比如:
-
「熱愛旅行」的人,成為「導遊」之後就開始「痛恨旅行」。這可能是因為你真正愛的是「在異地接受奇異文化的洗禮」,而不是「帶領一群難以掌控的陌生遊客,年年在幾個相同的國家和景點之間打轉」。
-
那麼何不想一想,會不會是這個「興趣/熱情」的「發展方式」與「工作型態」錯了呢?
-
成為「每年規劃特殊行程召集熟客自行開團的獨立導遊」、「旅遊作家/YouTuber」、「巡迴演出者」,或做個「帶著專長與電腦一邊遊歷一邊工作的數位游牧者/自由工作者」...等等之類的「興趣/熱情」發展方式,會不會其實更適合你呢?
-
「興趣當工作」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和選擇,並不是「只有一種發展道路」,多去看看有相似熱情的前輩們是怎麼做的,就能夠得到更多的靈感和啟發。最後,發揮你的想像力吧!
-
-
四、其實光是「了解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足以讓你變得非常富有!
-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富有的定義,不就是盡可能的「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嗎?
-
越能清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越能把你「有限的金錢和時間」,不浪費一分一毫的投注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人事物」上頭。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馬上變得比原本還要富有非常多!!😻🔥🔥😆💕
-
比如:
-
我小時候看綜藝節目,都聽主持人們開玩笑的說「買包治百病」,台下女藝人們也連連稱是,大家都興奮無比的聊著哪個名牌包好,便以為身為女人,我應該也是很想要一個名牌包的吧?哈哈哈哈哈🤣🤣🤣沒想到長大之後,越了解自己才發現,其實我根本就不想要什麼名牌包。對我來說,用同樣一筆錢,拿去吃東西、買書、旅行、投資或存起來(..有跟我一樣覺得把錢存起來很療癒的奇怪之人嗎?🤣🤣🤣),對我來說所帶來的幸福感,都會比買一個包包來得開心好幾倍!
-
如果我們都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來「了解自己」、「釐清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就能極大化的「充分運用自己的資源、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
這邊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大家應該都聽過「富翁與漁夫」的故事吧?
-
這個故事有很多個版本,說故事的人常喜歡把故事斷在不同的結尾上,然後做出不一樣的解讀。
-
故事大意,是說有一位正在海濱度假釣魚的富翁,看見身旁一位漁夫正在釣魚,便好心的建議他,應該要雇用幫手、購買漁船,釣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然後多買幾艘漁船,接著開捕撈公司、投資水產,最後把公司上市...再賺更多更多的錢。漁夫便問:「然後呢?」,富翁說:「然後你閒暇的時候,就可以像我一樣悠閒的在海濱度假釣魚啦!」。這時候漁夫便微笑著說:「我現在,不就正在海濱悠閒的釣魚嗎?」。
-
然後,故事結束了。這時候「清靜無為派」的朋友便會笑富翁「白忙一場」,而「精明理財派」的朋友則會說「漁夫不知道 “在海濱釣魚” 只是富翁精彩人生裡的微小一天而已」。
-
上述兩派的朋友說的都挺有道理的,但大家都沒提到的一點是:「這兩個人本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不只個性不同、喜好與興趣不同,很可能就連價值觀和看世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會不會他們所追求的,本來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呢?
-
追求財富、挑戰與自我實現的「富翁」,很適合自己所選擇的生涯道路。而追求平靜、安穩與恬淡的「漁夫」,也非常滿足於自己現在的生活,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缺少了什麼。在我看來,這兩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擁有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因此他們同樣「都是非常富有的人」。
-
-
五、財富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增加工作自由度,然後搬去生活費用低廉的地方享受人生吧!
-
我們都習慣只用擁有多少「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財富,但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與「自由」其實也是一種財富。
-
為了實現「更自在的職涯人生」,除了努力充實自己「提高收入」之外,也別忘了努力尋找方法「提高工作自由度」!(這兩者並不互相衝突,如果可以將收入與自由程度同時提升,當然更棒啦!🔥😻😆)
-
「財富」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
-
舉一個例子來說:
-
一位收入很高,但每週五天都必需待在公司工作或往返各地出差,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以上的「企業高階主管」。跟一位收入中等,但每週只需工作3-4天,且可以完全自由的選擇工作時間與地點的「中小型YouTube內容創作者(YouTuber)」相比,誰更「富有」呢?
-
你可能會想:當然是「企業高階主管」啦!
-
但其實除了「收入」之外,
要評估的項目與標準還有很多。而「金錢的使用效率」便是其中一項。
-
例子中的「企業高階主管」,雖然「收入高」,但「自由程度」卻很低,居住地也必須受限於工作地點。
-
相反的,例子中的「YouTuber」,雖然「收入中等」,但「自由程度」卻很高,因而可以「自由的選擇工作生活的時間和地點」。他不只可以省下通勤費,避開旺季在機票與住宿最便宜的季節享受旅行,而且只要搬去生活費用低廉的國家或地區,他所能自由支配的財富就會瞬間翻倍!
-
比如,台灣南部的物價比北部低,鄉村的物價比都市低。如果直接搬去生活成本低廉的國家居住,每月所需的生活開銷費用就又更少了。同樣一筆退休金在美國生活或許捉襟見肘,在台灣可能就游刃有餘,如果到了印尼便又更加寬裕了。(PS.根據2017年的資料,台北市每人平均的月支出大概是2萬8,而台東縣每人平均的月支出則是1萬6。覺得神奇!😻😆)
-
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說明「財富是相對的」。像是「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比無法擁有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富有」、「跟比你有錢的人比你很窮,但跟比你窮困的人比你卻很富有」...等等。
-
-
六、知足常樂,心中有愛:
-
最後一項分享雖是老生常談,但卻也是非常經得起時間驗證的智慧哲理 — 「人只要能夠知足且心中有愛,就可以馬上變得非常快樂且富有」!
-
像我前幾天剛看完某個講述「黑死病」的影集,看著影集裡中古世紀的人們,住在骯髒的草屋、石縫間,擁有的物品屈指可數,連一塊香皂都得來不易,寶貝似的珍藏著。再回頭放眼望去,就覺得自己房間裡那些有著阿嬤印花的棉被、長得有點醜的贈品馬克杯,還有身上不怎麼時尚的睡衣...突然都變得可愛珍貴了起來,忽然由衷的感謝它們,心裡想著:謝謝你我的好棉被、好杯子、好睡衣...。還有天啊!我未免也擁有太多東西了吧!!!! 哈哈哈哈哈瞬間就滿足感大爆炸!🤣🤣🤣🤣
-
雖然聽起來好像在傳道,但其實只要心中有愛,看著自己所擁有的任何微小的人事物,都會有種充滿快樂的感覺,有時甚至還會很興奮呢!
-
比如:
-
好友送我的二手老腳踏車 — 小黑(雖然它好像是銀色的XD),陪著我度過了好多個趕課的早晨、陽光下的午後,和冬季裡淒風苦雨的寒冷日子。每天騎他時,我都會真心的感謝他,在心裡對他說「哈囉!小黑~辛苦了,謝謝你哦!💕」(好啦,很像神經病我知道!哈哈哈哈🙈🤣🤣🤣),而他也會以同樣歡快的能量回應我。好幾次把他從拖吊場和爆胎危機中解救回來,看著他就能感受到朋友當時的心意,覺得非常溫馨。
-
已經忘記是誰告訴我的了,但聽到這個說法之後,我確實也一直願意這麼相信著:「每個人所擁有的東西都是有能量和氣場的,受到珍惜和尊重的物品會自然散發自信快樂的氣場,反之亦然。而這樣的氣場會在我們所處的空間中流動,人和所擁有的物品相互影響」。所以別忘了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好好的愛他們喔!
-
-
以上就是關於「財富概念」與「發展 “興趣/熱情” 職涯」的分享,雖然只是一些個人觀點並非絕對的真理,但還是希望這樣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生活靈感和啟發喔!^^
-
-
🔻好書推薦🔻
《賺錢,也賺幸福: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博客來:https://whitehippo.net/2d-jt
-
➡️這本書是我最近在書店裡意外翻到的,一口氣看完之後非常驚艷,整個人都被充實的新想法給填滿。書裡面充滿了很多值得大家反覆咀嚼、細讀的哲理,不管是在理財觀念還是人生觀念上,都可以帶給讀者很多的幫助。非常推薦大家去找來看看喔!
.
——
.
➡️目前正在嘗試著把一些「自由工作者試驗心得 & 野放上班族生活故事」做更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如果你感興趣、也希望未來能接收到更多相關資訊的email,歡迎填寫一下這個表單,加入我的「特別分享好朋友email群組」哦!🤣🤣🤣💕💕💋>> https://forms.gle/JkQhzZoQNcxu6oVy8
-
🔻歡迎追蹤🔻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Blink佈告欄:野放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野羊 https://pse.is/w9yvg
.
🔻我的音頻節目🔻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我寫的書🔻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
.
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pdf 在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遇到爛桃花?讓心理學告訴你原因】
容易遇到爛桃花,是因為被月老衝康嗎?
從心理學來看,當你擁有這些特質,遇到爛咖機率就高!
到底怎麼一回事?
「又是因為他,對嗎?」我問黑眼圈明顯的Ashely,雖然已經有底。
『嗯……』Ashely低著頭說,『他跟新同事搭上了,我們吵很兇』
「這次妳還要原諒他嗎?」
『我很生氣啊』Ashely拉高了音量,『可是他跪在我面前,哭說這是最後一次,求我不要離開。他說不能沒有我……』
類似說詞已重演三次。半年前,男人因為被抱怨遲到太久,情緒爆發打了Ashely一巴掌,事後下跪道歉;三個月前賀爾蒙爆發,與學妹進摩鐵,抓包後再度下跪求原諒,還安排日本旅行表達誠意,保證不再犯。
『我覺得他這次是認真的。』Ashely彷彿要說服自己,『哎,我應該會再給一次機會吧。』
或許類似的故事你聽過,甚至是主角。你渴望陪伴、習慣快速陷入愛情,且竭盡所能滿足對方。即使他犯了錯,只要展現悲情與脆弱,你就心軟。
如同《#大眠》歌詞裡的「敬業人質」:「沒有別的期待,等夢完醒來,再去收拾殘骸」。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遇到爛桃花、甘蔗男?不論旁人勸阻、關心,仍像飛蛾撲火、藕斷絲連。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從心理學來看,「總是遇到爛桃花」的人,很可能有「#共依附」特質:
☹ 關係成癮、害怕失去
需要透過「在關係裡」來證明自己有價值,就算遇爛桃花,也覺得「有比沒有好」。
且常擔心對方是否不愛了?打算把我拋下了?「失去對方我就無法獨自生存」的恐懼感經常縈繞心頭。
☹ 缺乏界線、討好付出
習慣用「討好」留住對方,不斷犧牲自己,讓別人輕易越過界限、予取予求。
同時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感受,自己是好是壞都交由對方決定,整個生活的重心也都在另一半身上。
☹ 都是they的錯,但我原諒
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被糟蹋利用、遇人不淑、都是命運捉弄我。
然而卻不斷原諒,甚至保護傷害他的人,一方面是為了不失去對方,另一方面也能展現出「我是個很包容、善良的人」,以證明自己很好。
☹ 缺乏自信
犧牲奉獻、害怕失去、依賴對方,背後最大原因是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很糟:「不會有人願意要我」、「我不可能得到幸福」、「離開對方就只能孤零零一個人」。這些擔心會讓你緊抓關係,不管對方有多渣。
無止盡的包容與付出,是為證明自己有價值;持續犧牲來留住對方,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期待一段愛情能給自己力量,卻總陷入不斷消磨自信的爛桃花,讓你更加不敢離開、害怕一個人。
要跳脫惡性循環,得先認清雖然對方很爛,但你也選擇讓他有機會造成傷害。你們共同創造這齣看似淒美浪漫的悲劇,並主動坐上主角位子,一方面期待被愛,一方面又在證明自己不值得被愛。在這種矛盾之間,留下難以泯滅的傷痕。
「別說沒有傷口,代表沒有痛過」是《#別說沒愛過》一句歌詞,遇到爛桃花,即使表面看似完好、嬉笑度日,但你自己了解,那些謊言、欺騙、勒索、道歉、討好形成的循環,總在夜深人靜時刺痛你日漸脆弱的內心。還要這樣下去嗎?
「如果不回頭,至少別懦弱,承認沒有兌現的承諾,並不算出醜」,若當初的承諾不合理,或對方也總是跳票,又何必繼續?
你永遠可以選擇:待在爛桃花中貪飲偶爾的美好,卻不斷失去自我與界線;還是重新找回勇氣、離開傷害源頭,學習獨立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Mr. / Miss Right。
歌曲能給我們力量,「答應自己這是最後一夜,和這些日子的荒唐道別,畢竟我深知道那麼多年,你總依然故我無法改變」來自《#破曉》。
創作者 #陳洛 以溫柔聲音敲開痛楚,並讓我們在「我要走了,願我不再墜落,就這樣吧,在破曉前離開我」的堅定歌聲中得到勇氣。
告別爛桃花,迎向下一段更好的愛情吧!
爛桃花測驗▶http://bit.ly/2XgEfO7
更多愛情文章▶http://bit.ly/30fjV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