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喜歡在車上看電影?
喜歡看影視作品的人多半有兩個心理需求。看的時候希望能全神貫注,不被打擾。另一種心理需求則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最好過程都有人陪伴,跟著一起放聲大笑或是失聲尖叫。
喜歡全神貫注的人因為想看作品的細節轉折,深怕一個轉折會錯過關鍵線索。通常會以劇情類為主。喜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人則喜歡全場哄堂大笑,或是看驚悚恐怖片的時候能有人一起握拳。
最近全球電動車知名廠牌 #特斯拉 (#Tesla)統計全台車主使用劇院模式習慣與「前十大追劇排行榜」,這讓我們喜歡分析的樣本數,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結論。特別是當你也對電動車有點興趣,或是你本身就是特斯拉的愛好者。
首先,特斯拉要做這個統計,也是對自家影音體驗效果有一定信心。畢竟在車上看跟在家坐在沙發看,狀況是截然不同的。行車過程總有遇到必須等待的時間,如何處理零碎的時間,特斯拉幫車主徹底實踐了充分利用時間成本的概念。
調查的車主觀影習慣來說,比如說Model 3與Model X好了。這兩款車型的車主在輪廓上也有些許不同,選Model 3多半以年輕科技為背景,Model X車主則重視家庭出遊功能等等。
根據資料分析,特斯拉有58% 的車主喜歡獨自觀賞 Netflix,其中,Model 3 車主較喜歡獨自觀賞,Model X 車主則較多與親友同樂。而且超過 70% Model 3 車主每週至少觀看一次以上。等等,要嘛這代表Model 3 車主出門遠行比例比較高,或是自己開車為主,所以獨自一人的時間自然比較長。Model X 多半有家庭成員,相對比較難花時間追劇。
然後車主最常觀看 Netflix 的時機依序為:超級充電時、等候接送親友或小孩時、想在車內獨處時。當然超級充電過程要花時間,有些車主會出來跟別人聊天,不過北部天氣狀況比較不明朗。待在車上還是相對舒服。
下面是特斯拉的調查分析:
兩大類型內容,三款車車主分別最喜歡的類別:
電視劇
Model S科幻/奇幻片 (#獵魔士)
Model 3 犯罪 (#紙房子)
Model X劇情 (#黑道律師文森佐)
電影
Model S 劇情 (#刺激1995)
Model 3 動作片 (#不可能的任務 系列)
Model X 科幻/奇幻 (#駭客任務)
不得不說,這選單品味非常硬漢啊,特別是電影部分。可以看出來,特斯拉車主似乎比較喜歡經典作品。Model S 畢竟比較早來台灣,喜歡IMDB影史TOP.250的亞軍之作《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合情合理。(冠軍是《教父》,不過《刺激1995》屬於那種看到哪裡都能接起來重新回味的好片,《教父》就要很嚴肅看下去了。)
Model 3 車主偏年輕,喜歡看動作片系列也很正常。《#不可能的任務》系列重看率也很高,特別是第4集之後幾乎都有部分情節相關串聯,會讓大家一部接一部。(剛好跟《玩命關頭》系列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不可能的任務》系列有非常多誇張的實景特技,不走大幅綠幕合成。這也是為何阿湯哥跳傘、攀岩、掛在重型運輸機外面、爬杜拜塔等知名動作場面會讓人一看再看。
特斯拉車主整體以男性為主的觀影體驗,動作、科幻是主戰場。加上特斯拉車內的影音條件不錯,給車主在等待的瑣碎片刻之餘,可以重溫過去看過的心頭好,也能協助追劇的時間整合,像近期話題十足的熱門台灣戲劇《#火神的眼淚》。另外長年在車主榜上的優秀作品像《#紙房子》(不是《紙牌屋》喔)、《#絕命毒師》(經典犯罪影集)、還有尺度比較限制級的《屍戰朝鮮》。還有老實說,如果我是車主,我在家真的也不方便看《#AV帝王》,畢竟家裡有小朋友,就很適合在車上追劇(笑)。
這回特斯拉推出「#Tesla移動電影院」活動,只要分享自己夢想中的創意「移動電影院」追劇地點與私藏片單,即有機會透過 Tesla App 遠端解鎖,以零接觸方式進入 Model 3 移動電影院,親身體驗具備絕佳音響系統的 Tesla 私人劇院空間(我之前只有略略體驗,還沒完整在車上追完一整部電影過呢)。
想要體驗的朋友可以上活動報名官網: https://www.tesla.com/zh_TW/campaign/theate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刺激 1995 犯罪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71前夕扼殺香港蘋果日報 再次證明中共背棄「五十年不變」承諾
繼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被控,組織未經批准集結(參與反送中遊行)等罪,遭香港法院判刑,正在入獄服刑中。
香港國家安全處於日前(6/17),再以《香港國安法》「#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再次大規模搜查壹傳媒集團總部即《蘋果日報》報社。
不只帶走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和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等高層,還認為公司資產為「犯罪黑錢」,進而凍結帳戶。導致公司發不出薪資,終宣佈今日為最後一刊。
副社長陳沛敏在今日最後一刊的《蘋論》感嘆地寫道,港蘋創刊於1995年,離主權移交只有兩年,生於動盪。《蘋果》卻像那時選擇留下來的香港人一樣,面對前景不明朗,儘管忐忑,仍抱有希望。於97年的頭條還下標「香港信有明天」,香港可以按照《基本法》追求落實民主,享受真正的繁榮安定、人權自由與尊嚴。
如今回頭看來,只是令人感到無限唏噓。
7月1日在即,在北京,中國共產黨是正大張旗鼓慶祝建黨一百週年,高唱中國共產黨的好。在香港,主權移交後24年的今日,卻迎來的是關閉一家自由派的媒體,「#港人雨中痛別」。
選擇在此刻關閉香港《蘋果日報》,只是再次證明中共政權背棄「五十年不變」承諾。
24年前香港主權移交時,國際社會曾經充滿希望,期盼香港透過「一國兩制」的存在,可以逐漸刺激與改變中國大陸,帶來更多改革的契機。如今,香港的權益卻受到扼殺,過去充滿活力的香港也如同今天的中國大陸,不再推動改革與開放,反而走上專制的回頭路。
刺激 1995 犯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基督山恩仇記》的重要元素,在《刺激1995》也有出現,像是冤獄、好友、獄中的教育、寶藏、換個身分重新人生。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是由 Frank Darabont 編劇與導演,故事是改編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講述被陷害入獄的銀行家,最終完成復仇與投奔自由的故事。
整個故事圍繞在冤獄坐牢的銀行家 Andy Dufresne(Tim Robbins 飾演),以及 Andy 在獄中結識的好友 Ellis "Red" Redding (Morgan Freeman 飾演)。故事其實是 Red 的回憶,由 Red 講述他從1947年見到 Andy 入獄之後的種種人生見聞與變化,以及經驗與昇華。
#刺激1995與基督山恩仇記
如果還記得在銀行家 Andy 籌建圖書館時,終於獲得捐贈二手書,其中一本書名是《基督山恩仇記》,電影中銀行家的身心歷程,與大仲馬小說中的基督山伯爵,其實有諸多重疊類似。
在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在牢獄中的基督山伯爵,與一位入獄的神父,成為好朋友。伯爵會認識神父,是因為神父在挖地道時,不小心挖到伯爵的牢房,兩人自此無話不談。
對於伯爵(剛入獄的小屁孩)來說,神父就是他的父親,教導他知識學問,也灌輸他神的哲學。不過後來神父癲癇發作,離死不遠。過世之前,神父告訴伯爵一個位於基督山島的寶藏,囑咐他若是越獄成功,記得要去找到。這也是這個原本名為愛德蒙的小屁孩,後來會成為基督山伯爵之因。
.
#好友_寶藏_教學
《基督山恩仇記》小說中的幾個重要元素,在《刺激1995》也都出現,只是角色不同,像是冤獄、好友、獄中的教育、寶藏、換個身分重新人生。
銀行家 Andy 與基督山伯爵一樣,也都因為被誣陷而蹲監。不過,銀行家倚賴自己的淵博學識,在獄中另闢生存之道,同時不放棄自由,一心懷著夢想,帶著耐心毅力,默默規劃長達數十年的逃獄(與復仇)。
Andy 自己就是位讀萬卷書的雅士,他還曾經教導年輕的罪犯 Tommy,助他升學與回歸人生正途。因為 Andy 的善心,讓 Tommy 願意分享以往的經歷,才證明了 Andy 的清白。Andy 之於 Tommy,就如同神父之於基督山伯爵。
《刺激1995》雖然沒有神父,但是有 Red 這位獄中前輩,提供 Andy 生活用品與精神所需(海報與小鐵鎚),也與 Andy 談心事聊生活。兩人之間最常相互砥礪的話,就是「忙於生活,或是忙於死(Get busy livin', or get busy dyin’)」。
而《基督山》小說中的「寶藏」,《刺激1995》也有,只是這次是由 Andy 提供給 Red。
.
#屋頂維修與飲酒的自由
Red 代表的是一般囚犯,已經被判刑無期徒刑,就自覺人生毫無希望,沒有前途,只有一輩子的牢獄。希望美感藝術,早就從他們的生命消失。
但是,Andy 與眾不同,他不曾絕望。希望,一直都在他的心理(音樂、藝術也是),而 Andy 也總會在他的行動中,透露出「希望」的模樣。像是在屋頂上工作時,因為巧合提供給警衛隊長節稅的方法,而讓囚友們一同在屋頂上自在地喝啤酒。Red 回憶:
「49年的春天,修屋頂的犯人們,在早上十點愜意坐在一起,喝著冰涼的啤酒,還是消申克州立監獄史上最狠的獄警掏的腰包,...陽光灑在肩頭,彷彿自由人一般,我們就像是在修繕自家的屋頂,我們像是造物主般自在。至於安迪,他窩在涼蔭下,臉上掛著奇異的微笑,看著我們喝他的啤酒。...我覺得他只是在尋找正常生活的感覺。」
.
#歌劇帶來希望
Andy 渴望閱讀,於是以一週一信,甚至一週兩信,促使州政府願意改善監獄圖書館,並且付出行動。Andy 也喜愛音樂,在獲得捐書的同時,也獲得許多黑膠唱盤。選了選,Andy 選擇歌劇《費加洛婚禮》的〔西風的歌〕。他不只自己沉醉在歌劇美聲,更把這藝術之聲播放給監獄所有囚友,Red 回憶:
「直到今日,我也沒搞明白那兩位義大利女士唱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我也不想明白,此時無聲勝有聲,我願意相信,這是一種美到極致的東西,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美到令人心醉,歌聲直入雲霄,超越了所有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一隻美麗的鳥兒,飛入了我們單調的牢籠,使四周的牆壁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肖申克的囚徒們彷彿重獲自由。」
.
#西風的話與劈腿的諷刺
在《費加洛婚禮》,這首〔西風的歌〕剛好是在唱著(書信中的)劈腿與不忠。在《刺激1995》,Andy 必須在監獄裡享受〔西風的歌〕的片刻,就是因為太太的不忠引發的一連串事件,讓他自此不再自由。
在太太不忠所引發的不自由,聽著不忠的歌曲感受自由——這真是〔西風的歌〕之於 Andy 的極大諷刺。
.
#Andy帶著希望超越監獄圍牆
Andy 與 Red 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於希望的信念。
Andy 認為,音樂「就是在牢籠才有意義。有音樂才不會忘記,世上有些地方不是由冷冰冰的石頭砌成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監獄囚犯與典獄長〕無法染指的地方,是完全屬於你的...希望。」
但是 Red 不希望 Andy 妄想自由與希望:「希望,朋友,我告訴你,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希望可以把人逼瘋,在牢籠裡,希望沒什麼用處。你最好認命。」
不過,最後不僅 Andy 懷抱希望而重獲新生,Red 終於也懂得在希望中,創造真正的心靈自由,而不只是身體的自由,像是圖書館的老布一樣——就算身體離開監獄,心靈還是受囿於牢籠(就是 Red 說的 institutionalized)。
.
#沒得獎卻永垂影史
雖然在1994上映之時,《刺激1995》當年未獲得好票房(因為同年上映的有《阿甘正傳》),但是後續的口碑卻讓《刺激1995》至今仍是影史最讚的電影之一。
有趣的是,隔年的奧斯卡,雖然《刺激1995》有七項提名,卻完全落空,許多獎項都被《阿甘正傳》抱走了。
只是,今日回頭再看這兩部電影,相信超過半數的人會認為,《刺激1995》的精神應該遠大於《阿甘正傳》吧。我私以為是如此。
.
#一個爛片名破壞一部好電影
《刺激1995》整部電影,與「刺激」毫無關係,與1995的關係,也只是因為是在台灣的1995年上映。為何會有「刺激」一詞當片名,理由很跟我們看到電影片名中有「王牌」,就會想到金凱瑞,片名中有「魔鬼」,就會想到阿諾的概念一樣。因為曾經有部犯罪電影名叫《刺激》(The Sting, 1973),這部電影後來獲得奧斯卡的十項提名七項得名,既吉利又廣為人知。
於是,既然 The Shawshank Redeption 同樣也是犯罪電影,同樣也有兩個男人,不如就搭上「刺激」的好運順風車,英文聽起來奇怪的片名乾脆不要翻譯,直接套用「刺激」加上「1995」的台灣放映年,套成《刺激1995》就好。如此,就創造了一個與電影毫無關係的片名,再度成為「一個爛片名破壞一個好電影」的絕佳實例。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30
#2021年6月14日
#刺激1995
#The_Shawshank_Redemption
#大排噁心臭水是由巧克力與糖漿混合而成的
#今天總算抵達30天還真佩服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