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錯誤的外交策略,將加拿大領到了深淵的邊上】
加拿大從1880年代就對中國產生興趣,他們以為通過傳教,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將迅速成為基督徒,而福音還可以充當社會改革的工具,殊不知到最後只是自欺欺人。
再來是實用主義外交。只要跟中國合作能賺錢,就漠視中國政府對人權的戕害;只要中國資金願意轉移到加拿大,就「英雄不問出處」。
到最後,加拿大並未改變中國,倒是中國改變了加拿大......
#加拿大 #中國 #大熊貓的利爪 #文達峰
劣幣驅逐良幣出處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語錄圖」沒有告訴你的事】
最近,社交媒體上有不少「語錄圖」被瘋傳。這些圖片往往都是以一個話題人物為主要圖像元素,再配上幾句極能牽動受眾情緒的說話,而更重要的,是這類圖都沒有註明出處。
聰明的你看到這裏,大概知道我想說的話:對,這些圖都是假的。但我想做的,不是探討何以會有這些假圖,而是想以流言傳播的角度,說說為甚麼這些圖片會被瘋傳,以及廣傳這些圖片的破壞力何在。
日本傳播學者松田美佐的《流言效應:沒有謠言、八卦、小道消息,我們不會有朋友、人脈,甚至活不下去》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個「流言公式」:R~i X a。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Gordon Allport在《謠言心理學》中提出,是指流言的強度或散佈量(R),和對當事者造成問題的重要程度(i),及該話題的證據的模糊程度(a)成正比。值得留意的是,i 和 a 當中的不是「加」號,而是「乘」號,亦即是以倍數的效果出現,而假如i 或 a 其中一個為零,則散佈量也會為零。換句話說,資訊有其「自我淘汰」機制,假如對大眾的重要度不高或資訊內容足夠翔實的話,根本不會成為流言。
按照以上公式,這些圖片得以成為流言,固然是因為它能以令人驚訝的字眼,營造出(看似)重要的訊息,捕捉大家眼球,同時又配上一些(我們認為)符合該角色設定的話,所以會被廣傳。但注意,其實圖上的話只是套用了我們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認為圖中人會這樣說也不足為怪,要查核是否事實,實在也並非想像中難。然而,在懷著「佢咁講,一啲都唔出奇」的心態和憤怒的影響下,就一傳十、十傳百的把圖傳開去了。
那究竟這些圖的破壞力何在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一. 自毀公信力
當我們會恥笑不同政見的群眾,會因為看了不盡不實的TVB報導所影響而下結論,認定示威者是「暴徒」、「搞事」時,其實內含了一種價值判斷,認為他們都是不會追求真相、尋根究底;但假如我們因著一張這樣的假圖而相信的話,在放棄真相、拒絕思考的層面上,其實跟自己恥笑的人無異。長久下去,或會陷入一種真相的「泥漿戰」,互相指罵對方看的都不是真相,大家都是假鬥假。
二. 劣幣驅逐良幣
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能看到的貼文,抑或大家瀏覽資訊的時間,其實都是有限的,當我們把時間、心力,和好不容易才送到別人眼前的貼文花了在假圖上,真資訊的傳播機會就會被減少。而更可怕的是,那些演算法似乎還會按照你的觀看習慣而推文,亦即是說,看了一次假消息,就有機會被推送更多假消息⋯⋯
政權的可惡、警察的濫暴,是鐵一般的事實,但在看見那些以政府高官、警隊中人來做主角的相片時,切記要留心;停一停,搵一搵,結果已經完全不一樣。
劣幣驅逐良幣出處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劣幣驅逐良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典故源自於四百多年前和硬幣有關的現象。英國經濟學家Gresham發現,市面上流通的鑄幣,雖然法定「價值相同」,但 ... ... <看更多>
劣幣驅逐良幣出處 在 【格雷欣法則】職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為什麼組織留不住人才? 的推薦與評價
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 劣幣驅逐良幣 內容摘要: 一、格雷欣法則的內容涵義二、格雷欣法則的起源由來三、格雷欣法則的可能誤用四、格雷欣法則對 ... ... <看更多>
劣幣驅逐良幣出處 在 Re: [新聞] 出大事!老高影片爆「100%抄襲」日本YT頻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