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的致勝心理秘訣:賽前不刻意去想 "比賽結果" 會是如何。
不曉得大家在觀賞奧運賽事時有無發現,在比賽開始之前,若選手受訪時被問到,是否有自信奪金?對奪牌有幾分把握時,
多數選手給的答覆是…他們會盡全力專注發揮、努力專注比賽、把能力發會到最大,通常不會直言,「我一定能拿到金牌。」「我要拿到第一」等等。
這除了謙虛、不傲慢自大以外,其實,也和運動員長期的心理訓練有所相關。
藉由這次的奧運風潮,粿想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運動員的心理訓練關鍵,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也嘗試用在自己的生活裡,提升專注力💪
.
英國體育學院心理學系主任Kate Hays,她曾在受訪時提及運動員的「心理演練」細節,她表示,運動員在上場之前,都會先進行專屬的心理演練流程。
而當運動員在想像賽場情形時,他們並不會一直去想「比賽結果」、「要奪得獎牌」、「最後贏得勝利」,或是去想像自己戰勝的場景,
Kate解析,如果一直去想著「無法預知、難以掌控的結果」會是怎麼樣,運動員反而只會萌生更大的焦慮和緊張,這無助於獲得勝利,還影響屆時上場的表現。
另外,曾任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身障奧運會)英國隊運動心理醫師Rebecca Symes也提過類似見解,她則提到,比起一直想要贏得勝利戰果、奪牌,
越是專注投入在 訓練、練習、比賽的「過程」裡,才有更高的機率,去獲得好成績和好表現。
.
上述兩位運動心理專家的分析,可以再回推至心理學實驗「白熊效應」來找出端倪。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者Daniel Wegner,他曾進行一項有趣的研究,
他要求實驗受測者 "請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大熊" ,沒想到受試者聽到他這麼要求,卻更加發揮想像力、各自去想像出模樣不同的白熊了。
Daniel研究後提出這樣的結果:
人們的思維越是受到指使,或被要求、被壓抑、強加刻意為之,
就會發生無意識地「自主監視」情形,變得更往 背馳心意 的方向去思考和想像,
明明應該是要讓思緒更為精簡和專注,反而更加膨脹、雜亂。
這場實驗就被稱為👉「白熊效應」
Daniel認為
我們應該把專注力放在
" 既有已具備的能力 "
" 當下能做到的、能完成的 "
這兩件事上
而非一昧想著
" 最後一定要達到多高的目標 "
" 完成多大的成果 "
想法上的轉換、舉例來說像是如此
:下次要全場最快、拿第一(❌)
:下次上場前,我努力練習,100公尺距離控制在15秒內(⭕️)
.
那麼,關於上述源於運動心理訓練的技巧,我們可以如何應用於生活中呢?
若此刻手邊已經有必須完成的事、已立下確切要達成的目標,以Rebecca Symes的論點為基礎、粿於此延伸統整有助於「集中注意力、提升信心」的三個方法
給大家參考:
● 全面掌握、透徹分析 將要著手進行的事情範疇:
先全心投入在「過程」裡,接著把整體事情去劃分為「階段性任務」,也進行「優先時間」的分配。
● 給自己建立一支「啦啦隊」後援會:
獨自要完成長期的重責固然不容易,我們可以找身邊的家人、具專業見解的人,或是能傾聽訴說的朋友,從旁鼓勵自己、從他們身上獲得動力和支持。
● 在「類似情境」中練習:
這邊我們假設…即將要進行的事情、是一場重要面試好了,或是任何正式的、面對群眾的嚴肅場合,
一來你可以先向身邊、有類似經驗的人取經,或是蒐集書裡的、網路上的參考資校或專家經驗,預先學習和吸收;
二來,你也可以回憶過往,若自己過往已經有類似經歷,你可以回想當時的自己是如何迎戰、面對;
此外,你也可以在家中、在方便的場合裡「就地取材演練」,像是對著鏡子練習口條,或是先找身邊朋友、面對面演練類似對答內容。
.
寫至此,粿想起已故傳奇籃球員Kobe Bryant曾說過一句:
「如果你正害怕著會失敗,那你就很有可能真會失敗。」
(If you’re afraid to fail, then you're probably going to fail.)
我想Kobe或許就是想藉由自己百戰後的實際感觸、來告訴大家:
別被內心的恐懼綁架,
無須過度擔憂未知的結果,
專注於當下、
把手中握有的能力極致發揮,
無疑是最實際、最快抵達成功的秘訣了!
/
奧運賽事至今,粿相信比起獎牌拿了多少,運動員、國手們在場上汗水淋漓、充滿鬥志的模樣,已經讓你我十足熱血又感動不已,
看到每位運動員都是那樣年輕、看似青澀害羞,卻都能爆發如此強大而震撼的力量,實在讓人敬佩,
仔細去了解之後才知道,
除了體能上長時間的魔鬼訓練,
原來他們的心理應戰技巧,
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
最後,粿要私心地再次向所有運動員呼喊:辛苦了~~~你們真的都超棒啦😍🎉
#郭婞淳是神力女超人無誤💛
#小林同學根本天才少年💙
#為台灣參賽的各位選手都超棒
#運動心理學
#Tokyo2020olympic
(完)
-----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抑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抄寫、截圖或改寫,感謝您。
勝利體育面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錄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直播時間:
4/15(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勝利體育面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直播預告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U2up7eXqV/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