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成長足跡的回顧(第三集)
#補足人力與醫療設備,#扭轉鄉親對在地醫療品質的信心、#安心與放心
民眾以選票選出了陳光復,為的就是改革醫療的重要目的。光復嚮往澎湖國際醫療品質的提升是鄉親數十年如一日迄來企盼解決的老問題,也是我上任後的重大縣政改革的工作之一,例如:1.將4衛生室提升為衛生所,如吉貝、鳥嶼、將軍和慢性病防治所。2.具有護理師資格的護士,一律升為護理師,晉級又加薪,有40餘位等......接續來,縣府和義大、高醫、榮總、台大、長庚、北醫等多家醫院簽署策略聯盟,引進大醫院名醫來澎駐診,吸引鄉親爭相掛號就醫;也爭取到後送直昇機常駐澎湖。成為就地看醫生、手術、治癌等預防性醫學成為澎湖火車頭的醫療產業。
#據大家所熟知的國內骨科醫療權威仁醫杜元坤,多年前也在光復力邀下,長期巡迴澎湖協助醫療,並深入澎湖離島服務,成為光復政績中「#醫師動、#病患不動」的最佳寫照,兩人的好交情不言而喻。另;光復也拜訪前縣長暨民主前輩高植澎醫師,向他請益澎湖的建設、招商、醫療與觀光。#就連蔡英文總統到澎湖受訪時也提到,澎湖是推行「長照2.0」政策做得最好的縣市,普及率最高,品質也最好。她肯定陳縣長努力施政。
目前澎湖戶籍人數有10萬多人,我認為澎湖醫療服務的對象,就病患數說,是在地的10萬人,但;澎湖旅外鄉親高達百萬,在地的醫療品質好,10萬人的健康被確保了,放心的可是百萬在外地打拼的子女,因此縣府的長期目標就是爭取更高層級、更高規格的醫院接手澎湖醫療,一次就補足人力與設備,扭轉外地鄉親對在地醫療的信心、安心與放心。
北醫骨科掛號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院AI、VR科技! 開刀復發率電腦「算出來」
TVBS新聞網 ·
林旼叡 徐國衡,許猛捷
民眾過去看醫生,頂多硬體設備檢查很先進,今年開始很多醫院推出,讓病患直接體驗科技,像三總有機器人帶路、北醫萬芳玩AR門診讓看醫生像打電動一樣,北榮還推AI輔助科技,以往民眾做健康檢查斷層掃描,只能大概知道問題點在哪,現在能算出病發率,哪裡發炎都能推估,開刀後也能知道復發率。
北榮副院長陳適安:「你做這一次手術,他的這些心防顫動的起源點。」
手術室醫護忙碌,手術室外家屬焦慮,只知道親友身體出狀況,有迫切要開刀,但開刀後的結果,復原率、復發率,沒人知道 ,冒風險動刀的焦慮在2019這年,醫院靠AI輔助系統降低,讓病人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
北榮副院長陳適安:「我們把你影像經過我們這些AI解析之後,發現你這些心房顫動的熱點,可能就在這紅色區塊。」
北榮、北醫、三總各在醫療展上秀自家新科技,其中北榮AI輔助,能把腦斷層片資料輸入,3分鐘秀出器官異常區域,手術後會復發嗎?平均患者的復發率百分比清楚顯示,這還只是第一版,未來會直接紀錄每位病人身體,算出屬於自己的生病百分比。
記者林旼叡:「這樣的AI輔助技術,除了心臟,還分別用在骨科、眼科、腦科,可以套用算出開刀穩定度。」
讓病患更確切知道為了什麼開刀,醫師也更確切規劃手術。
北榮副院長陳適安:「在還沒有AI技術之前,病人他對於他的心房顫動起源點,還有他手術之後的復發率,事實上他要手術之後才能夠明瞭。」
以前醫院高科技是醫師操作很有感,現在萬芳醫院也推看診科技。
萬芳醫院醫師林哲瑋:「我可以用就這樣藍色告訴他,這就是你的心房。」
用科技降低開刀風險,脊椎也有導航帶位,就算小感冒掛號...。
萬芳醫院醫師林哲瑋:「確實治療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復發。」
三總有機器人幫忙,各大醫院新科技農曆年後陸續上路,民眾哪裡生病能清楚知道。
資料來源:https://tw.mobi.yahoo.com/…/%E9%86%AB%E9%99%A2ai-vr%E7%A7%9…
北醫骨科掛號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急診醫師來看台灣的急診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
北醫骨科掛號 在 24365幫跑腿服務網- 北醫骨科李健和醫生,代客排隊掛號 的推薦與評價
北醫骨科 李健和醫生,代客排隊掛號,掛到3號任務完成。 一句「任務完成」背後是工作人員辛苦努力才達成的目標,需要抽號碼牌掛號就找24365幫跑腿服務 ... ... <看更多>
北醫骨科掛號 在 台北醫學院骨科掛號 :: 全台寺廟百科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寺廟百科,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掛號,北醫骨科李建和,北醫門診時間,北醫骨科李建和評價,北醫骨科評價,台北醫學院骨科醫生,北醫神經外科掛號,北醫掛號時間.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