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京都名點走走,自拍+藍芽遙控器是我的好朋友(比路人甲乙丙要可靠多了
十多年前帶兩個娃兒造訪,這裡還是沒有觀光客的地方,今日再訪簡直被嚇壞啦!人山人海都快比千本鳥居數量還多著呢的!以前走進千鳥居會怕怕,現在陽氣太旺換原住民怕怕惹..
從京湯元 ハトヤ瑞鳳閣走到京都站,搭電車來肯定比搭計程車省事(街道塞滿人,車輛難行)
#ハトヤ5周年 #kyoto #japan #inari 伏見稻荷大社 #伏見稻荷大社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
千本鳥居數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千本鳥居數量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曾友貞《耄蝶圖》摩耶精舍舊藏,此畫是張大千母親曾友貞極其罕見的作品,大千兄弟最早的書畫啟蒙就是來自其母親曾友貞。還是在做姑娘的時候,曾友貞就練得了一手好女紅,尤其難得的是嗜書善畫,擅長工筆花鳥。曾友貞所繪花鳥工謹妍麗,在小縣城裡頗負盛名,人稱「張畫花」。
耄耋圖》畫於1918年。6年後,四川老翰林、著名藏畫家傅增湘先生在此畫上題了一段長文:
此戲貓舞蝶圖,內江張夫人曾氏友貞所繪也。夫人為吾友張君懷忠之室,清才雅藝,有趙達妹氏機針絲三絕之稱。此雖寫生小幀,而風韻靜逸,正復取法徐黃。夫近人之物,最為難工,宣和內府所藏,畫貓者惟取李靄之、王凝、何尊師三家。蓋其難固在能巧之外者矣。
33年前﹙1982年﹚5月第二個禮拜日,正是母親節,服務中山文獎會的收藏家李葉霜,是曾當內政部長黃季陸的女婿,喜愛中國字畫,經常出入骨董商店尋寶。他在牯嶺街舊書店發現張大千慈母曾友貞畫的「耄耋圖」印刷圖片,店長只知道是一幅白貍貓躺臥的圖畫,不知畫者是誰,只以普通價賣給李葉霜;這對書念得多又愛追根究柢的李葉霜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此乃當時鼎名譽世大師之母的傑作,他直奔外雙溪摩耶精舍,請大千先生過目求證。
大千先生看到慈母「耄耋圖」手澤,激動顫抖,淚水奪眶而出,當下拜託在場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台灣國語日報總編羊汝德、東京李天海跟樂恕人,分別在港、台、日三地尋找,大千說:「此畫應該還在民間,打聽到時要錢給錢,要畫換畫!不顧一切、何種代價,就是要取得。」這是張氏曾友貞唯一被發現尚存作品,大千先生何只希望早早獲得?更是因為蘊藏意義非凡。惜隔年沉苇窗(1918-1995)才在香港寻获此画,无奈大千刚过世,便依其心愿挂于摩耶精舍中。
「耄耋圖」是畫一隻白色貍貓,蹲在草地上,有條長長漂亮白毛尾巴,雙眼凝神對著一棵淺磚色雁來紅,背後三朵白花,上方有隻白色蝴蝶。畫上左上方,是曾太夫人寫的「耄耋圖,戊午春,友貞張曾益」題款外,還有上二方印,一方是白文「張曾益」,一方是朱文「友貞」兩字。戊午是民國七年,距今已近百年。畫上還有四川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沅叔﹚先生的長題,時在癸亥年,亦即此圖完成後六年。後來不知是收藏人請他加題,還是什麼狀況下,這位四川老翰林著實花費一番心力,加長題於此幅畫中。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卅八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廿世紀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六十五年來臺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臻妙境。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鑑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成為標誌性的代表。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更融合成奇肆雄強的鮮明書風,與其精妙畫風相得益彰。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空前龐大,為世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資產。
大千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關係匪淺,身後將他珍藏之書畫及用印遺贈予本院典藏,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紀念館,由本院代為管理。今年適逢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生日,特從本院豐富典藏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寄存之作品中,精選出書畫精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讓觀眾重睹其精采絕倫的藝術傳奇與大師風采。(資料來源故宮網站/每日頭條/世界日報)
千本鳥居數量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阪之外] 古代皇室的最大安息地:古市古墳群 / 李長潔
.
#又看古墳 #世界遺產 #硬要扯萬聖節
.
厭倦了心齋橋的遊客喧囂?看膩了梅田的時尚男女?覺得大阪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就讓我們稍微離開市中心,到大阪府的東南方的幾個小城鎮散步吧。自從2016年拜訪了以古墳為主題的「#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開啟了我對關西一帶古墳的興趣,陸續以古墳為旅行主題。我認為,唯有考察古墳位置、形式、遺緒、敘事,方能得到理解過去時空之鑰。「#古寺古墳群」一直是我想拜訪的地方,和「#百舌鳥古墳群」同為古墳時代最重要的遺跡。
.
■ #古代文化的巨大痕跡
.
藤井寺市位於大阪府中南方,自阿倍野搭乘近鐵南大阪線,大概30分鐘就會到達,是一個僻靜的小城鎮。不過城鎮雖小,卻是古代文化的孕育之地。藤井寺市位在大和盆地口,地勢平緩,偶有丘陵,土器時代前就有人生活在此的痕跡。
.
#因為地方土俗與中國道教思想的影響,此處成為開土墓葬的優良選址(島津光夫,2006),還有一處地名就稱「#土師里」(土師ノ里),「土師」即為古代建造古墳、製作陪葬埴輪的職人豪族。大化革新後,此處設置「河內國府」,即河域之內的國度的環境描述意涵,算是相對富饒的地區。
.
■ #看到不要不要的古墳
.
古市古墳群大部分位在 #藤井寺市,以及 #羽曳野市,建設於古墳時期中期(4世紀~6世紀間),於東西2.5公里、南北4公里範圍內,共有大大小小246座古墳,目前是世界遺產的日本國內暫定名單。你可以輕鬆自在地漫步於古墳中(?),僅僅花個2小時,便可見到日本體積最大的「#應神天皇陵」,與其他重要的「#仲姫皇后陵」、「#仲哀天皇陵」、「#允恭天皇陵」、「#日本武尊陵」等。古墳的數量眾多,幾乎是沒幾步就可撞見一個知名或不知名的墳塚,有些古墳規模宏偉有如一座草木豐美的小丘陵,春天觀櫻,秋天賞楓,還可以在坡上野餐呢(像是古室山古墳、赤面山古墳)。
.
■ #古墳的政治權力結構
.
順著葛井寺一旁的路徑走,很快地就可以到達體積巨大的應神天皇陵。沿路經過一座陸橋,興奮地爬上登高遠望,廣闊的深綠色森林匍伏在低矮的民宅後,日常空間中有一座遠古設施隱匿著,千年前的政治權力結構展示眼前。
.
在古墳時期,#葬送儀式與政治權力結構有著相當緊密的關聯性,埋葬地址的空間因素、埋葬設施的構造、送葬禮儀的安排反映了古代國家形成期的制度性過程。像是古墳營造的選址、規模、造型有著王族、貴族與平民的劃分,逐漸形成階層較為鮮明的社會系統(都出比呂志,1989),在古墳建造的數量上,也於古墳時期中期、晚期暴增,透過大型古墳營造所需的強大財力人力之統籌營運,來展示(exhibit)王權的強度,可以說是一種混合「#展示複合體」(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Bennett, 2005),形成了一種規訓綜合與權力關係,上演了國家形成初期的巨大戲碼。
.
■ #劇場國家與銀河政體
.
在藤井寺市亂逛著大小古墳,腦子裏浮現日本古代國家形成的圖像,皇權的顯現(emerge)、權力的展示、國家的上演。我們可以從人類學家Geertz(1980)#劇場國家(theater state)與Tambiah(2013)的 #銀河政體(galactic polity)兩個理論概念來想像這政治秩序的運作。
.
Geertz在《尼加拉:十九世紀峇厘島劇場國家》一文中描繪了峇厘島上有別於西方的政治運作,透過 #戲劇性的象徵形式「表演」出「國家」的具體形象,在這樣的模式中,國家並不是一種行政體系,反倒比較像是一種示範,宣告世人「#我就是王權」,對應於宇宙整體秩序的存在。
.
而另一位泰國社會研究者Tambiah也提出一個有別於西方社會模式的政治模型:銀河政體,其權力系統並非相當集中,#結構有如許多行星環繞太陽的星系,各權力中心不一定是和諧的,更可能是充滿衝突矛盾的,且以模糊的象徵性力量所拉扯著。
.
■ #社會秩序如何可能
.
回過頭來看古墳、飛鳥、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國家形成初期,送葬儀式、埋葬設施、死亡世界的神話觀點等,一直到《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寫成與論述確立,正有著上述兩種政治秩序的過程特色。
.
古市古墳群,無論是觀賞風景秀麗、散步健身,或是窺見此地的悠久歷史性格,甚至是回答「#社會如何可能?」,詮釋日本政治與社會秩序的生成,都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訪的「#大阪之外」的地方。你還不快來玩~
.
■ #參考文獻:
.
1. 島津光夫. (2006). 古墳の石. 新瀉應用地質研究會誌. 66, p9-3.
2. 小笠原好彦. (1985). 家形埴輪の配置と古墳時代豪族の居館. 考古学研究, 31(4), p13-38.
3. 都出比呂志. (1989). 古墳時代の王と民衆 (Vol. 6). 講談社.
4. Tambiah, S. J. (2013). The galactic polity in Southeast Asia.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3(3), 503-534.
5. Geertz, C. (1980). Negara: The theatre state in 19th century Bali. Princeton: Princeton.
6. Bennett, T. (2005).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 In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pp. 71-93). Routledge.
千本鳥居數量 在 【觀魚說京都#3】千本鳥居|關於鳥居為什麼叫鳥居的小故事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