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方老居士如何進入佛法甚深領域之中,從日後彼此憧憧往來,言談之中約莫得知老居士應該向慕淨土,我想應該是受高鶴年居士及印光大師影響之故。數次造訪老居士之小築時,從其廳堂上所供西方三聖兩幅掛軸上可以得知。老居士的佛堂上有兩幅弘一大師親筆所書之「老實念佛」及「放下」,下款署名為弘一沙門,演音書。
弘一大師的書法在近代堪稱獨步,極難仿臨,只能說自得天成,古拙圓滿,這應該是和大師未出家前早就集詩詞、書畫、藝術、金石成一身有關,百年之內難得一見。難怪當時的幾位和弘一大師有往來的文壇翹楚,如魯迅、茅盾、郭沫若等,都視弘一大師之法墨為珍寶。方老居士何其福德深厚?可以時時睹墨如人,並且時時惕厲精進,但基於尊重,我也極少問及此中之因緣,因我對阿彌陀佛自小之信仰,初次約訪老居士住處,謁見景德鎮民國時期名家所塑象牙白瓷、莊嚴無比的西方三聖,我不覺不請自拜,頂禮三聖之前。有此因緣,我便脫口問及老居士平常之日課:「我幾十年來每天日課便是淨土三經,春季持誦《阿彌陀經》,夏季專持大經《無量壽經》,秋冬兩季便持誦《觀無量壽佛經》,從未更改或者停歇過,即便偶有小恙,也是心中默持經文不輟,其他時間便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些習慣都是來自於高老居士及印光大師所感召,除此之外,對於其他淨土諸經也幾乎喜從讀閱,做為未來往生之資糧⋯⋯。」我當時聽了老居士所言內容之後,心中便了梗,方老居士對於淨土應是用了大半生的時間用功,心裡便想日後可向其磋詢有關淨土法門的種種門徑。
「我過往也曾研習過淨土相關之經論法門,關於法藏比丘從未成佛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之修持,終於成佛。但是究竟有多少行者知道阿彌陀佛祂為了成就極樂世界接引眾生的過程中,所修持的菩薩行究竟有多少?阿彌陀佛過去為了救度眾生,祂所布施過的眼睛據說比印度恆河沙的沙粒還要多,祂所布施給眾生的血,比四大海水的水還要多,祂所布施給眾生的肉就有一千座以上的須彌山那麼多,至於舌頭所布施出去的,堆積起來就有如大鐵圍山那麼高,所施捨給眾生的耳朵就等同純陀羅山那麼高,生生世世所布施給眾生的鼻子又如同闢護羅山一般高,所布施出去的牙齒也如同耆闍崛山那般地高廣,祂身上所施捨給眾生的皮,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幾乎都可以鋪滿⋯⋯」
我坐在老居士佛堂的圓凳子上,虔誠恭敬地和方老敘述起我是如何地感恩阿彌陀佛的法教,至今才仍然可以得聞。而祂的慈悲心和為救贖度化眾生成佛的過程,特別是學佛、行菩薩道,最難的便是為眾生所做的一切無畏施,我很誠摯地向方老述說著我一直以來心中是如何地感動,同時我一向就認為當自己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念的人若是對阿彌陀佛沒有打從心裡用感恩的心去念,這樣是不會相應的。如何生起感恩的心,就如同我前面所說的,要去想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間所發的悲願以及祂為眾生所付出和所受的一切恩德,這些若無至切感恩佛恩的心,報答佛恩的念,這種念法也是有功德,但並不是那麼到位。
目前我們身處末法這個時代,眾生要往生唯一的方法便是要生起自身是罪惡凡夫的心,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度,就如同韋提希夫人她的遭遇一般,她因為遭受到一生中最大的痛苦,頻婆薩羅王——她的先生,被她的兒子阿闍世囚禁關起來,而韋提希為了要救她的先生,沒想也激怒了阿闍世,最後連母子之情也不念及,連她也被關起來,想想這人世間還有什麼比這更慘絕人寰的遭遇?這個時候的韋提希夫人當然知道自己因為過去世罪業深重,結下了如此的惡緣,因此心中很虔誠地對著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不斷地遙求,而當時的釋迦牟尼佛正在開示演說《法華經》,但因為韋提希夫人的信解、虔誠恭敬心,佛當然是神通無比的覺悟者,自然知道韋提希的所有因緣,於是佛便示現神通為韋提希夫人開示如何是解決她目下所遭遇到的人世間最苦惱的解脫法門,於是佛陀看到了韋提希夫人如此地懇切、厭離、求生解脫的心之後,釋迦牟尼佛當下就傳授她往生淨土的殊勝法門。如果各位夠仔細的話,應該都會看到《觀經疏》當中有這麼一段韋提希是如何地求佛開顯救度法門,經文中有這麼寫到一句「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這句話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投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便是要有欲樂之心,以及決定要往生安樂國的決心。這點也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之中的總集本願——第十八大願,所說一如。(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sther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笑解千愁-愛笑瑜珈 ~ [相聚一刻] ep190 播出:2018年1月29日, 8pm 嘉賓:Dick Yu, 香港愛笑瑜珈創辦人 主持:Esther Lee 監製:Weller Choi, Tony Chau 場地:匯智社 Dick Yu, 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台灣接受大學教育,讀的是Ind...
「半生緣讀後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半生緣心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半生緣心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半生緣讀後感 在 【全台首播】《半生緣》精彩大結局EP48:曼璐病重吐血去世 ... 的評價
半生緣讀後感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動岑宜在瑞芳學的幸福
初認識山長施岑宜是她擔任新北市黃金博物館館長時期,黃金博物館位於瑞芳,是金瓜石、水湳洞地區珍貴的自然生態、礦業遺址、景觀風貌、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的生態博物館,也見證了20世紀前半葉東亞礦業的經濟活動與歷史。
黃金博物館是西元2002年至2004年,前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吳進風參與規劃營運工作。當時,還曾與已經因為血癌過世的進風兄,一起勘查過荒煙漫草的博物館預定地。
歷任館長幾乎任職時間都是一年至兩年多,岑宜(2008-2009.06)是接任王騰崇先生,擔任第四任館長。因為採訪之故開始結緣岑宜。她雖在館長任內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後來,卻以一位來自都會區大半生都奉獻在瑞芳這個兼具山海景色,九份名氣勝過瑞芳的迷人小鎮,甚至,在「瑞芳學」找到她的幸福,也讓旅人找到幸福。
由於工作的關係,在岑宜卸任館長後,與之仍有聯繫。尤其,知悉她與山夫落腳金博館山腳下的水湳洞,人生的道路似乎找到一處安身立命的角落,即使有時候有些質疑與茫然。但,一路走來,無論是在水湳洞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山城美館」藝文、組織「不一鼓」村落團體、甚至現在力推的瑞芳學,都未曾背離其所學的城鄉規劃,甚至,身體力行的實踐。
因著資訊之便利,偏鄉的水湳洞的一草一木,鄰居的言行或吆喝,似乎一直在我未曾錯過的故事,甚至是神往仿效的對象。
甚至,曾經旅行台東、曾經跨海到中國大陸、岑宜的孩子陳果,從學步到入學國小甚至現在自學,與山夫爸爸牽著手漫步山徑、家裡所養的公雞又有何新發現、山夫請泥水師傅如何協助闢建所規劃的空間、陳果脫光衣服在海邊游泳,有如電影分鏡的畫面,就好像是住在我隔壁鄰居的日常。
山長原是只養兩隻狗、兩隻貓,不想生養孩子的頂客族,未料山城的土地與人際關係,讓她蛻變成兩個孩子的媽。岑宜帶著不一鼓和居民走出水湳洞,像「浮球」般與各社區交流。
在金瓜石山下的水湳洞定居,窗外面對陰陽海與黃金瀑布的美景。她一心想翻轉瑞芳小鎮風情,在火車站旁開新村芳書院、好事學田,牆上架著7個黃藍橙紫的「不一鼓」,曾是她推動山城居民情感連結的樂音,如今,成為老貨運行轉換為新村芳書院的敲門磚。在小紙卡寫上「息」字,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企圖實踐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
在新村芳書院規劃、落成、營運的過程,又是另一個令人驚艷的過程。「實踐」本身就存在許多的故事,也是值得分享的題材。我看到的,除了山長的堅持與弩力,其實,也有著山夫的支持與愛。
在圖像為王道、網路盛行當下,閱讀著山長的文字是溫暖的,也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一如她暖暖的關懷著瑞芳。我深深相信,為字仍有其魅力與力量,岑宜一篇篇的文字故事,在報紙副刊發表時,也是我與內人必定拜讀與分享的日常,我也成為新村芳書院的鐵粉之一。
在20多年前,曾經感佩、支持曾經是媒體同業的謝敏政,伉儷回到故鄉嘉義東石鄉一起實踐社區總體營造,那時候,正是農村社造風起雲湧之際,敏政與大姊等家人,說服鄉間耆老等,一起胼手胝足創設「船仔頭文化藝術基金會」,滿滿的是對於故鄉的愛。
類似的故事未曾中斷,岑宜大學唸的是輔大景觀設計系,畢業時正值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元年」,碩士唸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也是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多年後,岑宜的「他鄉變故鄉」的故事持續上演。如同「不一鼓」漂流的心,因為與社區連結緩慢而扎實生根。
一路走來,甚至變成推動的瑞芳學,在聊著聊著的理想中,更讓我佩服的是山長的毅力、堅持、與實踐。來自天龍國的女子,來到小村落生活,跨出舒適圈才發現世界大不同。也因為跳脫框架,才有機會回頭看到社會是如何被建構。
瑞芳小鎮面臨的人口老化、少子、隔代教養、產業沒落與環保議題,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境與考驗。岑宜說,透過實踐希望找到解決困境的答案,這一切,從翻轉瑞芳開始。
收到岑宜的「我的幸福在瑞芳學」1個多星期了,一直要找個晚上一口氣讀完才會暢快淋漓,卻因著塵世俗物耽擱。想想,不能再延遲下去。掀開扉頁,山長寫著「願我們可以一直在幸福裡,成為他人與世界大大的祝福」,又是一段刻苦銘心的文字。
編輯以四季的「夏、秋、冬、春」串連一位來自天龍國女子的故事,以春天鋪陳瑞芳學的新生命的喜悅與迎春,裡面有許多的生活態度,以及我要的傾聽與探索,即使有些閱讀過,也正打算今晚泡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閱讀重溫,或尋找曾經錯過的桃花源。那是一種「態度」,這兩個字也是我從孩子還小時,一直與三位公主一起分享的家訓。(夸父老鷹/ 吉達兒巴狼Cidal Palang/ 瓦紀瓜歷 Wagi Qwali)
2021/08/26
新村芳書院推社區營造 施岑宜翻轉瑞芳(黃旭昇)
https://youtu.be/EBC7qKPG7c4
#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新村芳書院
《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102?loc=M_0039_002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682042191007
半生緣讀後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樹木希林的採訪書裡讀到,1974年,TBS電視台《寺內貫太郎一家》大紅,執筆故事的向田邦子將劇本改寫成小說出版成冊。出版前夕,向田邦子找了那齣戲的男主角頑固老爺小林亞星,以及比小林亞星小一輪卻扮老裝、演小林亞星老母親的樹木希林,請他們一起掛名推薦這本小說。
.
但當時三十來歲、無時無刻總毒舌直言的樹木希林,從出版社那邊拿到小說後,跟小林亞星直嚷著沒意思啊,因為那是當時大家一起在現場半即興的搞笑家庭劇啊,被這個老是拖到最後一刻才交稿的女作家寫成文字之後,感覺就不好玩了吧。最終,《寺內貫太郎一家》小說版,沒有人掛名推薦。
.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緣故,向田邦子最小的妹妹和子,在姐姐逝世十八年後執筆出版的散文集《向田邦子的青春》裡,有一次提到姐姐寫稿的工作狀態,她勸姐姐:「早點寫,早點交稿不是很好嗎?」
.
因為向田邦子拖稿成性,業界裡眾人皆知,但邦子的答案很微妙,也很有趣:「我要是太早交,大家都會加上自己的意見修改。趕在最後關頭交,就沒有時間讓他們多想,只能照我的劇本即時演出,我覺得那樣最好。」
.
演員時常脫稿演出、偶有妙言,當然添增了作品的精采,但這些很有意思的即興笑點,有時會帶跑她構思出的家庭劇理念,對觀眾是好玩的場景,某種程度來說,卻算是給原作者添了麻煩。
.
不過,關於這點,邦子也不是全然堅持,因為她也曾對和子說過:「當然我希望演員能夠一字一句按照劇本背台詞,但稍微有點出入也沒關係,只要能傳達出去就好,這就是電視劇有趣的地方。」但曾經想被邦子姐姐培養成作家的妹妹和子,給這些「演員即興論」一個總結:這就是姐姐的拖稿藉口啊。
.
妹妹太懂了,這位二十幾歲便開始投入文字工作的女作家,當然會拖稿。
.
她從雄雞社電影雜誌編輯開始做起,受友人之邀,開始兼職寫起廣播劇劇本,隨後踏入連續劇劇本領域,獲得廣大迴響,四十六歲得了乳癌後,轉換心境,順應商圈區域誌《銀座百點》之邀開始寫散文及短篇小說,拿下日本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直木賞」,但正要在文壇大展身手之際,卻因空難過世。
.
半生都與文字為伍,人之常情,許多人都有的缺點,拖稿時當然找自己身上最有道理的藉口,因為她太懂人性,太懂自己,所以寫人性複雜的微妙才會這麼生動──她把自己看得太透了,活得太透了,而且,她太會藏那些隱晦的情感。
.
.
.
以前讀向田邦子的散文,覺得很好讀,因為沒有什麼艱深晦澀的字彙或概念。但比起說是在讀文字,不如說是在讀向田邦子的「回憶」──那才是最難寫的。
.
因為乳癌治療而開始用左手(而她快手字跡的潦草也是一絕)寫的散文,會置入三到四個往事或回憶,有時是一個故事延著一個故事串著寫起,有時看似毫無關聯,但她會在最後一段寫進回馬槍,有時要看到最後一刻,才會明白她為什麼要替這篇散文、取作這個名稱。
.
她用這些淺白的文字去埋很深的情感,她寫家庭劇出道,也擅寫家庭裡最深的衝突,所以寫著一段又一段的不倫,終生未婚,卻通透這些夫妻相處之間不言說的暗潮洶湧,她用自己的回憶、自己的觀察,寫出這些角色及人性,在裡頭的翻騰與糾結,是她筆下的實驗場。
.
.
緬懷姐姐的妹妹和子,除了寫《向田邦子的青春》,她也寫了一本《向田邦子的情書》,那是空難之後,她整理姐姐的遺物發現一個牛皮紙袋,裡頭裝了邦子三十幾歲時與有家室的N先生的往來書信,以及因久病而自殺的N先生所留下的日記。
.
其實和子一直都知道的,在《向田邦子的情書》的和子自述,她爬梳回憶,她是看過N先生的,她知道姐姐當年從來沒有說出口的愛情(而那些書信與日記也完全沒有透出愛意,只是日常),她曾看過姐姐當年抱著牛皮紙袋木訥發呆的背影,她知道姐姐糾結及痛苦,但她從來沒有與姐姐聊過N先生的存在,邦子藏在內心數十年不曾與其他人道出的情緒,與飛機一起飛到了台灣上空,猝然而逝。
.
也許愛拖稿的邦子一直都知道,和子其實也拖稿了。
.
照片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p/CJ5nr_EMbN5/
(向田家女兒:大姐邦子、二妹迪子、三妹和子)(順序由右至左)
半生緣讀後感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笑解千愁-愛笑瑜珈 ~ [相聚一刻] ep190
播出:2018年1月29日, 8pm
嘉賓:Dick Yu, 香港愛笑瑜珈創辦人
主持:Esther Lee
監製:Weller Choi, Tony Chau
場地:匯智社
Dick Yu, 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台灣接受大學教育,讀的是Industrial Engineering(工業機械工程),畢業後在內地工廠工作,前途似錦,又做過物流,卻曾經被催眠深深吸引著。然後,沒想到,一個電視短片改變了他的下半生,就是Dr. Kataria Madam的Laughing Yoga。
接著,馬上買機票去台灣拜師學藝,情深緣厚,上天眷顧,得台灣“總笑長”陳達成先生造就,然後回港發展“愛笑瑜珈俱樂部”。當然,開始並不容易,亦不乏開心攪笑情節,終於被他殺出一條成功路,在港推廣愛笑瑜珈。
到底愛笑瑜珈是從何而來?它的理念是甚麼?它看似簡單,卻點只齋笑咁簡單呢?我更有興趣的是Dick Yu這個人。他的經歷,他自己的個人成長,為什麼他那麼喜歡愛笑瑜珈,看之為終身職業,甚至放下自己的大學教育背景,和催眠?
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愛笑瑜珈?因為它更快令我們放下課題,透過互動、互相感染,開懷大笑,讓自己更多慈悲,更接近快樂,達到快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5jPtYtRHhI/hqdefault.jpg)
半生緣讀後感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室」負責人林耀山(Gary)生於斯,長於斯,闊別孤島逾十年後回歸故地,不為甚麼,只為年邁父親背起擔子——好好經營冰室。他只望將冰室一代傳一代,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世世代代得以保守家族的心血結晶。念念親情,看來孤島不孤單。
緩緩地流淌的靜謐時光
島與城的距離原來僅僅約半小時的里程,渡輪在浪花與浪花之間顛簸,不一會兒便來到彼岸。實實在在踏足於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純淨清新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慣於急速的步伐不期然放慢,放輕鬆。赫然發覺孤島,原來一點都不孤獨,因她正正被溫柔的海洋圍抱著。坪洲,外形彷如一個「凹」字,半點兒都不平坦,地形與其名字不相配,煞是有趣,陷下去的地方像是埋藏着隱世秘寶,或是世外桃源,遠眺還看得見青翠山嶺。坪洲在七、八十年前是繁盛的工業中心,全盛時期更有逾百家廠房。
從昔日繁盛到今時今日的平靜,坪洲的面貌經歷多大的轉變,在島上不難發見歷史痕迹。如今,小島沒絲毫熙來攘往的壓迫感,沒有車子,沒有擠擁人潮,大街小巷彌漫悠閒靜謐的氛圍。每分每秒在城市如江河奔流的時光,在島上卻是緩緩地流淌。踏出碼頭,一座古廟映入眼簾,沿着永安街直行,偶爾有腳踏車擦身而過,街頭巷尾迴盪着微妙的窸窸窣窣,夾雜清脆的叮叮噹噹。店鋪之間隔着一道「楚河漢界」,店家卻會互相打招呼,談談天氣陰晴,說說生活瑣碎。
一塊牌匾牽繫兩代心血
巷尾,便看得見「祺森冰室」牌匾,一塊牌匾四個大字連繫兩代親情與心血,負責人林耀山(Gary)說:「爺爺名『祺』; 爸爸名『森』, 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冰室的名字。他們都是行船,都是做廚房,懂得甚麼便做甚麼工。」原來,「祺森冰室」坐落的屋子早在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Gary太公那代就已經在這裏居住,直至Gary的那一代已將近是第四代,經歷了數十載風霜的屋子見證着林氐四代的家族歷史,「之前是太公來到這個小島,買了這一棟物業,最初都是供別人做餐廳。坪洲那時有很多廠,人多了,食的需求就變大,就會有冰室及餐廳的出現。 他們想到不如就做餐廳生意,就收回餐廳。」
生於斯,長於斯的Gary繼承衣缽,經營島上的家族餐飲業生意,孝順的他從小便在冰室幫忙,亦與小島有着深厚感情,「坪洲這個地方,比較寧靜。最大分別是這裏沒有車,空氣好。坪洲人較淳樸,但睦鄰關係好很多,都是土生土長。我們從小就在這幫手,上午就幫手做早餐,放學後冰室已經關門,就回來掃地清潔。那時候,日常生活,包括吃飯、做功課等所有事情都在店裏做,記得有些人會拿五毫子給我,叫我拿給媽媽。」
離開終究是為了歸來
畢業後,Gary毅然離開長大的地方,出外尋找工作,移居近十年,曾與家人討論過「接手」的問題,他的內心亦經歷過幾番掙扎,徘徊於拒絕與接受的邊緣,反思過去梳理思緒有助填補未來的空白,他憶述:「那時心想不會接管餐廳,結了婚到有小朋友之後發覺 ,以前家人對我們真的好。慢慢就去理解,他們老人家可以撐起這間餐廳,真是厲害。中間也有很多時候,是星期六日或者星期五晚我也有回來,爸爸的年紀都差不多退休,經營餐廳,做了大半生,又供到我們、我、妹妹都長大自立,反思都應該是時候回來幫手 ,二零零一年便回來了。」 終究,冰室對Gary充滿了兒時回憶與深厚感情,可想而知難捨難斷。
於港人而言,冰室是香港歷史遺留下來的昔日印記,可理解為茶餐廳的前身,流行於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年代,隨着西餐業發展而起,最初因售賣的食品又以紅豆冰、咖啡、奶茶等西式飲品為主,以「飲冰」為賣點,故取名「冰室」。Gary解釋:「做冰室賣的食物很簡單 ,會有奶茶咖啡,只賣幾種粉麵。最早期我們有上海麵賣,雞蛋及肉片。我們的肉片是煎香了的肉片。那時是媽媽想食,爸爸就說拿一些回來賣,說這樣食就食了幾廿年 ,直到現在我都保持有上海麵賣,做一間冰室要茶靚咖啡都靚,兩者必須要做得好。」
片片蝦多士皆有血汗
歷久不衰的是情懷與傳統,雖然Gary 認為肯變肯去接受就會更好,但他並非一味主張顛覆過去的變革,而是選擇奠基於優良基礎上推陳出新。他細心地把過去的種種保存下來,「茶底沿用以前爸爸留下的,那味道由那時到現在沒有很大轉變,其實要煲一壺好的奶茶是很簡單,但要保持到十年是同一樣的味道,就是功夫。還有一個以前有、現在也有的就是紅豆冰。裝潢仍保留一派老式冰室格局,店內一枱一椅一磚一瓦均與開業時無異,還保留所有卡座椅子,這些椅子於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因經過好些時日,木材腐朽,需要不停翻新修補。」蝦多士,是祺森冰室的「招牌菜」,不少人趨之若鶩來嘗鮮。
Gary坦言:「蝦多士以前是沒有的,以前麵食為主,而且沒有一種較有特色的菜式,就想到蝦多士不錯,將蝦放進麵包,再用餡包起。其實不是我構思,五十年代的蝦多士就是這樣做。」蝦多士滋味香口,然而製作蝦多士的過程竟血汗交融,因為當中有一個剝殼挑腸的工序,「我們剝得很快,很容易會刺到手流血,還有個漿,要用很多香料去炒,將幾樣混合放到麵包裏,再浸蛋漿,再沾麵包糠,再炸。」
情鍾爸爸烹調的早餐
經營餐廳的擔子沉重得很,Gary卻沒有後悔當初的承諾與決定,他憶起一件引以自豪的往事,「有一個時刻十分感動,平時我們收的錢會放起來,通常我就會全部拿給爸爸。有一天,爸爸突然跟我說不是啊 ,今日你第一日接管 ,你拿吧。那種感覺是我終於真正地接手了,是一種認同。」從爸爸身上,Gary學到了堅守原則,絕不馬虎,「本身有些客人喜歡爸爸的食物。有時我們會分得出是不是舊街坊回來,一家人來食四碗五碗上海麵。
不想失去這批客人,我會有少少要求,再做下去慢慢加東西,要求不能變,這是從我爸爸身上學的。因為爸爸做事的方法是慢工出細貨,當他口說隨便的時候才是最令人害怕,其實都是有要求的。」爸爸煮的食物,是Gary孩提時代的世間美食,他想起讀中學時,每日七時走下來客廳,便會看見一杯奶茶,一件腿蛋治已準備好在枱上,「爸爸一定先做好放在這,我從未食厭。」
冰室拉近了Gary與親人的距離,Gary爸爸放手後就沒有再理會餐廳生意,轉而在背後支持子女。 至於,Gary的兒子現時也會到餐廳幫手打點,「冰室令到自己和家人關係更親近 ,但當你太親近時也會有很多摩擦 ,我們的溝通方法可能就是先罵先吵架。有時工作上不滿意也會發他脾氣,吵完就算了。一家人,開心不開心全都在這裏,回憶都全在這裏。」承傳下來數十載的冰室是多代人的心血結晶,Gary一心希望能夠將冰室繼續傳承下去,「保存招牌和心血,再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 ,一代傳一代。」
撰文:文朗琛
攝影:胡浩賢
祺森冰室
地址:坪洲坪洲永安街3號地下B鋪
電話:2983 0554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8am-4pm(星期一休息)
詳情: http://bit.ly/2VnXid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s0BH0c1oJg/hqdefault.jpg)
半生緣讀後感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笑解千愁-愛笑瑜珈 ~ [相聚一刻] ep190 Part 1
播出:2018年1月29日, 8pm
嘉賓:Dick Yu, 香港愛笑瑜珈創辦人
主持:Esther Lee
監製:Weller Choi, Tony Chau
場地:匯智社
Part 1 https://youtu.be/eOcIL4ZLkC4
Part 2 https://youtu.be/PuE2YfR7h4o
Part 3 https://youtu.be/8VSSESWymrU
一氣呵成.足本放送 https://youtu.be/1wgkTJN-JZI
內容:
Dick Yu, 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台灣接受大學教育,讀的是Industrial Engineering(工業機械工程),畢業後在內地工廠工作,前途似錦,又做過物流,卻曾經被催眠深深吸引著。然後,沒想到,一個電視短片改變了他的下半生,就是Dr. Kataria Madam的Laughing Yoga。
接著,馬上買機票去台灣拜師學藝,情深緣厚,上天眷顧,得台灣“總笑長”陳達成先生造就,然後回港發展“愛笑瑜珈俱樂部”。當然,開始並不容易,亦不乏開心攪笑情節,終於被他殺出一條成功路,在港推廣愛笑瑜珈。
到底愛笑瑜珈是從何而來?它的理念是甚麼?它看似簡單,卻點只齋笑咁簡單呢?我更有興趣的是Dick Yu這個人。他的經歷,他自己的個人成長,為什麼他那麼喜歡愛笑瑜珈,看之為終身職業,甚至放下自己的大學教育背景,和催眠?
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愛笑瑜珈?因為它更快令我們放下課題,透過互動、互相感染,開懷大笑,讓自己更多慈悲,更接近快樂,達到快樂。
Dick Yu
https://www.facebook.com/laughterclu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OcIL4ZLkC4/hqdefault.jpg)
半生緣讀後感 在 【全台首播】《半生緣》精彩大結局EP48:曼璐病重吐血去世 ... 的推薦與評價
劉嘉玲#蔣欣#鄭元暢# 半生緣 #情深緣起 ○播出頻道:中天娛樂台CH39○播出時間:每週一至週五晚間8-10點【 半生緣 】更多精彩 ... ... <看更多>